《吕氏春秋·务本》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5篇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阅读选文,完成8~11题。
(17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窥:蔽: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
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11.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11分)(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及答案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②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
②宁国:楚国大臣。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楚庄王欲伐陈▲ ②民怨上矣▲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原文: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译文:▲
24.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2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①伐:攻打,进攻。
②上:国君,君主。
23.(2分)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24.(2分)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作文一:《吕氏春秋阅读答案》800字齐人有好猎者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①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②。
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
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③?于是退而疾耕④。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出自《吕氏春秋》注释:①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
②家室:指妻子儿女。
③得无:难道。
市:买。
④疾耕:指辛勤耕作。
译文: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耗费了很长时间他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
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
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不优良。
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
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心种田。
”猎人问:“为什么?”那人没回答。
猎人自己想: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于是,他回来辛勤耕种。
由于辛勤耕种,家里就富裕起来。
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买好狗。
于是每次都能比别人捕获到更多的野兽。
并非是打猎是这样的,世上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2、“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3、将文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阅读答案:1、(1)家室:一家老小(2)故:……的原因(3)宜:应该(4)疾:努力2、A3、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4、其实不止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作文二:《吕氏春秋阅读答案》1900字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氏春秋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吕氏春秋的阅读试题及答案察传《吕氏春秋》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那么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那么为福矣,闻而不审,不假设无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假设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那么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那么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
1.对以下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闻而审,那么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C.夔于是正六律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原那么,道理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②将以衅钟C.①子夏之晋过卫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D.①以为所闻,那么得之矣②如或知尔,那么何以哉3.以下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假设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吕氏春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吕氏春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
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2分)①旷日持久而不得兽()②疾耕则家富()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小题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参考答案:小题1:示例:① 却② 就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小题2:示例: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良犬吗?评分:3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3:示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好办了。
评分:3分。
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①句中的“而”在古汉语中是个表多种关系的连词,在这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除此之外,“而”在句中有时表“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②“则”在古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就”的意思,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是“就是”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这句中的关键词有:“得无(莫非,难道)”、“欲(想)”、“致力(尽力)”“于(在)”、“而(表顺承关系)”、“市(买)”、“良(好)”;另外,翻译时还要注意:这一句是个反问句。
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意思是“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能目光短浅。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六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非耕耘之谓,务其人也。
务耕者,民饥,务织者,民寒。
为劝人之耕织也,而夺其食,委其事,安能致其民?能赡足,则民可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故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明,而民知所避就。
礼义以为文,法度以为武,文武并用,是故威厉而不试。
惠厚而不欺,政之极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必须致力于根本,然后才能顾及枝节。
所谓根本,不是指耕耘土地,而是指务求得到贤人。
如果致力于耕耘土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如果致力于织布,那么人民就会受寒。
为了鼓励人们耕种和织布,却剥夺他们的食物,放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使人民归附呢?如果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那么人民就可以接受教育。
人民富足了,还应该做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他们。
因此,礼义产生后制定了法度,法度明确,人民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礼义作为文,法度作为武,文武并用,因此威严而不需要使用,恩惠深厚而不被欺骗,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然而,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和教育民众是不够的。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国家的长远利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领导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和支持他们的领导者,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国家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吕氏春秋》(含答案)
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
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时/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B.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C.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D.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之亶父”中的“之”与《鸿门宴》“项伯乃夜弛之沛公军”中的“之”含义相同。
B.“岂遽必哉”中的“遽”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含义不同。
C.轩冕,分别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住宅和冕服,文中以轩冕借指官位爵禄。
D.斧钺,古代的兵器。
泛指刑罚、杀戮,也象征军权和统治权,文中指前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宓子贱治理亶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表演了一场掣肘戏,通过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向鲁君进行劝谏。
B.鲁君与宓子贱约定,要他五年后报告施政的要点,但宓子贱只用了三年德政就达到极点,这表明宓子贱确有才能。
C.巫马旗来到父,得知亶父的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于是他认为宓子贱已经把亶父治理好了。
D.文末从三个月的婴儿能懂得母爱切入,探讨了怎样才能感化人心的问题,为宓子贱成功治理父做了理论总结。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而舍之。
10.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EHI句意: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之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吕氏春秋文言文答案
吕氏春秋文言文答案【篇一:吕氏春秋文言文答案】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曰:“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循。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
”遂伏剑而死。
王曰:“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③,加斧钅质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④。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钅质,请死于王。
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
”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④政廷:执法官。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c.还车而返还:退回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令弟子超驾,辞而行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石渚辞曰……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c.不复于王而遁 d.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子复事矣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9.给文中划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10.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分类精选:文言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②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湖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二)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B.“与越人水战”中的“水”名词作状语,与“非能水也”(《劝学》)中的“水”字的用法不同。
文言文阅读节选《吕氏春秋》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节选《吕氏春秋》附参考答案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⑵,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诮(qiào):责备。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1)扶而道苦之(2)昔也往责于东邑人(3)是必夫奇鬼也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2)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小题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参考答案:小题1:(1)使……受苦(2)同“债”,讨债(3)这小题2:①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2分)②他真的'儿子担心他的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2分)小题3:遇到情况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对于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端”“反”“逝”等字。
小题3: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多角度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吕氏春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练习及答案吕氏春秋阅读练习及答案百里奚之未遇时也,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③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④,三日,请属⑤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释】①百里奚,曾任秦国的上大夫(相当于丞相),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②鬻(yù):卖。
③公孙枝,秦穆公大臣。
④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国君。
⑤属(zhǔ):委托,交付。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饭牛于秦▲ (2)公孙枝得而说之▲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划三处)。
(3分)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22.请根据选文内容谈谈百里奚成就功业的原因。
(3分)答案:19. (2分)(1)饭:给……吃,喂。
(2)说:“悦”的古字,高兴。
20.(3分)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1.(3分)如今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呢?22.(3分)百里奚有真才实学,公孙枝不妒贤嫉能,秦穆公虚心纳谏。
百里奚还没有遇上机遇时,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身价被出卖。
秦国大夫公孙枝得到他而非常高兴,把他进献给秦缪公,三天后,公孙枝请求把国事交给百里奚。
穆公说:“买他只花了五张羊皮,却把国事托给他,不被天下人笑话吗?”公孙枝回答说:“相信贤者而任用他,这是君王的英明;礼让贤者,甘心于下位,这是臣下的忠诚。
国事交给了百里奚,您能成为明君,我将成为忠臣。
如果他确实贤能,国内都会服从,敌国也会畏惧,谁还有空闲去笑话呢?”穆公于是任用了百里奚。
其谋划没有不恰当的,办事必定成功。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吕氏春秋》阅读答案及翻译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
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
②审:弄明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爱利以安之衣食所安 B.忠信以导之欲信大义于天下C.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吴之所以亡者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0.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11.吴国为什么会灭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参考答案9.D(A.安定养生 B.诚信通“伸”,伸张 C.居住处于D.……原因)10.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
11.吴国屡战屡胜(1分),导致君骄民疲,国君放纵而百姓怨恨(1分)。
阐述了君王应该仁爱治国、造福百姓的治国之道(1分)。
【参考译文】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
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经过认真审察。
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回答说:“是因为屡战屡胜。
”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回答说,“多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多次胜利君主就骄傲。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作业及答案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jǐn náng() wēi é() huà zhóu ()yí pù shí hán()2.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锺.子期(zhōng zhǒng)汤汤..乎若流水(tāng shāng)拊.掌大笑(f ǔ fù)3.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解释。
(1)善哉..乎鼓琴。
() A.是的 B.好啊(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A.心志;情志 B.志气;志向(3)谬.矣。
() A.谬论 B.错误(4)尾搐入两股.间。
() A.大腿 B.脚4.用现代汉语写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②贤者奚由尽忠哉!A.①表示感叹,②表示反问。
B.①表示感叹,②表示设问。
C.①表示设问,②表示感叹。
D.①表示设问,②表示反问。
(2)下面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C.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D.杜处士/笑/而然之(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是()。
A.(戴嵩)尤所爱。
B.(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C.(牧童)拊掌大笑。
6.根据课文内容作答。
(1)《伯牙鼓琴》中伯牙演奏的琴曲是()。
A.《阳关三叠》B.《高山流水》C.《霸王卸甲》D.《十面埋伏》(2)《书嵩画牛》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最后得出结论“耕当”,即遇到不同的事,应当请教。
7.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务本》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吕氏春秋·务本》的阅读题目及答案文言文,完成4~7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那么荒乱,临财那么贪得,列近那么持谀,将众那么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那么可耻,临财物资赆那么为己。
假设此而富者,非盗那么无所取。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那么国必无患。
”然用己未必是也。
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假设修身自贤。
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
那么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
假设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
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4.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临财物资赆那么为己赆:财物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征伐C.交友未笃笃:深厚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5.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6.以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吕氏春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答复问魉。
(一)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承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答复。
参考答案:
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谢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顿了吗?
3、比照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意思对即可)。
《吕氏春秋》对比阅读与答案
《吕氏春秋》对比阅读与答案《吕氏春秋》对比阅读与答案【甲】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①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
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②于干隧③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罢:通“疲”,疲乏。
②殒:死③干遂:地名【乙】“天时⑴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分)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1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魏武候之居山中也多助之至B.吴之亡犹晚国恒亡C.骤战而骤胜夫环而攻之D.其独以亡,何故?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骤战而骤胜(2)恣则极物(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4、翻译下列句子(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这两篇短文都从战争谈到了治国的道理,甲文侧重于哪一方面?乙文侧重于哪一方面?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参考答案:11、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
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12、B13、(1)多次,屡次(2)放纵(3)威摄(4)通“叛”,背叛14、(1)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5、甲文侧重于君主不应过多地发动战争,而应让百姓休养生息。
乙文侧重于君主应施行仁政,让百姓归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务本》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
皆
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
其国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
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
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若此而富者,非盗则
无所取。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
求荣富,诈也。
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
”然用己未必是也。
己有患,用己
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
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
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
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
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
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征伐
C.交友未笃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
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6分)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4分)
试题答案:
4.B[伐:功劳]
5.B[B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A项中“与”①为介词,“跟”;“与”②为动词,给予。
C项中“之”①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为助词,“的”。
D项中“于”①为介词,“向,从”;“于”②为
介词,“在”。
]
6.C[文章第三段“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是说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并非具有最高修养的人。
故“用其治国必无患”于文无据。
]
7、见译文
译文: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
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
《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
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
平
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
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
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
(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
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
家领土不能扩大。
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
更加危险的原因。
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
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
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
财就要占为己有。
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
因此,荣
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
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
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
采用的。
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
”
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
(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
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
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
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
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
(悖谬的人,)不
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
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
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
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
据他已能达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
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
忠臣的行为,接近
于懂得什么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