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帕金森病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完成单位(含排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完成人(含排序):范国光,孙文阁,李松柏,刘虎,王慈,李健,王娜

项目简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变性疾病,表现复杂多样,其运动障碍主要以静止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步态姿势异常为主,非运动症状则以认知障碍最为突出。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目前PD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学,缺乏客观依据,且PD与帕金森综合征表现相似,误诊率高,但PD预后好、进展慢、治疗效果好,因此早期诊断及鉴别对于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意义重大。本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将最前沿的神经环路损伤理念引入影像学,首次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PD进行实验与临床研究,以寻找早期诊断及鉴别的客观证据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

1.针对现行PD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评价的不足,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 rs-fMRI)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PD患者不同运动亚型及认知功能障碍的解剖及功能连接改变的差异进行研究,从机制上寻找PD发生运动及认知功能损伤循证医学证据,并提供可靠的评价指标。

①应用rs-fMRI比较PD不同运动亚型的差异,提出小脑在亚型间的作用不同,震颤型患者中“小脑-丘脑-大脑”环路功能连接改变可能参与运动补偿,提示该型患者预后较好,对个体化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有一定临床意义。

②联合应用rs-fMRI及DTI比较不同认知状态PD患者功能及解剖连接的差异,发现认知功能下降和后扣带-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及左侧海马纤维束完整性损伤有关,提出通过评价白质纤维束完整性为早期预测PD发生痴呆的线索。

2.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PD动物实验联合临床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①首次将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引入联合动物实验,实现离体及活体功能研究:建立6-OH多巴胺PD大鼠模型,指出该模型可模拟其发病机制,从病理上揭示小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的丢失与发病有关,同时影像学证实小脑后叶可能起重要作用。

②采用3D增强T2加权成像技术(ESWAN),提出中脑黑质尺寸及相位值可以作为PD患者运动损伤的程度的评价指标,为早期临床评估提供新指标。

3. 优化磁敏感成像技术,联合DTI技术中多个分析方法比较PD及帕金森综合征的差异,指导临床鉴别诊断。

①提出中脑黑质致密部及壳核铁沉积模式不同,可用于PD及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的鉴别,为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指标。具体扫描方案与常规磁敏感扫描不同,着重对于PD及帕金森综合征容易受损的壳核区域进行薄层高清扫描,观察核团铁沉积模式及程度,联合多种影像学征象提高诊断能力。

②联合应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及感兴趣区(ROI)对PD 及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症型(MSA-P)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小脑中脚及胼胝体FA 值(fractional anisotropy)可用于鉴别。

以如上结果为依据开展PD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超过200名来放射科及神经内科医生进行学习应用。省内11家医院包括多家三等甲级医院及拥有磁共振设备的医院应用本成果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信息,目前已达500余例,效果明显。本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3篇,4篇在国内学会上进行交流,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