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研究

摘要: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同教师进行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育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构教科书的现象。因此,分析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讨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探索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策略、建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保障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笔者将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一的分析或论述。

关键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引言

新课改以来教科书不再是预先规定好的、等待学生去学习的教学内容,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而且这种资源的价值只有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动态地生成。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依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科书,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

一、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案例分析,将影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说,包括教师教材观、工作态度、个人实践性知识;从外部因素看,包括学校领导的态度、学校评价方式、学校文化等。(一)教师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指对教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属于意识层面的内容。观念指导行为,教师的教材观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材再开发活动,反之,教师的教材再开发行为也会折射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传统的“圣经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变动的“圣经”,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这就认定了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主教学的不可能性,教师也没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只需要服从教材的安排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材观的指引下,“教教材”成了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增强,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这就

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材观,变“圣经式”教材观为“材料式”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认为[2]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服务;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

(二)教师的工作态度

案例一:X老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除了承担两个不同年级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外,X老师还是学校的工会主席,参与管理着学校的大小事情。X老师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上早自习,白天有2一3节语文课,晚上还有一节晚自习,课余还得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很是辛苦。在这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X老师并没有因此忽视自己的工作,每次的备课上课都认真准备,每次的学生作业都认真批改。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X老师还主动买来《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尽力地与新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可见,X老师的工作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事实也证明, X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普遍可。某语文教师因为没有时间备课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教学课件,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吸收,也没有对这个课件进行再创造,就直接用于自己的教材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可见,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到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是否真的愿意去践行新课程的要求,也会影响到教师是否愿意主动地创造性使用教材。

(三))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

考评制度是影响教师对教科书使用程度最深的外部力量,目前,考试评价方式是我国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考试测评成为中小学各项工作运转的总指挥棒。考评制度潜在或显明地制约着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价值倾向和衡量指标的确立。处于重视知识授受和追求全面素质养成的两种侧重点不同的考试机制下,教师要对同一套教科书进行评选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差异。

除以上三个主要因素外,校长的领导风格、城乡差异、课程资源等因素也会制约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程度,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虽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旦错误理解其内涵将造成不可忽视的严重后果。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教师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出现“开发课程资源冷落课本”、“过早过多无限制补充内容”[3]等错误取向。为了避免教师随意解构教科书

等错误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一套教师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原则。

(一)尊重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指教科书的外在结构,它是一套教科书的框架和骨骼。它既是教科书形式的体现,又和教科书的内容密切联系,是教科书编写意图和课程思想的主要载体,保证了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我们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必须予以充分尊重,否则很可能消解了教科书编者精心设计和编制的积极意图,而因随意解构给教学带来不良后果。如以人文主题或生活主题编排的教学单元,它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教学情境;如果破坏了原有的结构,则使这一切丧失殆尽。因此,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不仅是一个解构的过程,而且是遵循教科书原有呈现方式和教科书建设规律进行建构的过程。[4]关于这一原则,也有学者不支持,而提倡“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5]但是笔者仍坚持不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这一原则,因大部分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需收集大量材料并重新梳理与组织,做不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二)遵循学科的基本规律

这个基本规律,既指教学的规律,也指学习的规律。它们分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比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特别重视积累,但这个积累不是机械的积累、割裂的积累,而是以一定的阅读为基础的积累,是在一定的整体语境和特定情境中的积累。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放弃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文本中的各类知识梳理出来积累,这样的做法我们以为极不可取。再如,语文的阅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一篇文本的教学资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如果单纯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去整合文本,显然算不上是积极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三)切勿为“教”不为“学”

案例二:复句是九年级上册教材里的内容,共有并列、递进、选择、假设、转折、因果、条件等七种复句类型,分散在教科书的各个单元后面。X老师认为这样太零散了,因此决定把这七种复句类型放到一起进行教学。老师在一个课时内上完了这七种复句类型,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在上课的时候笔者注意到,这节课不像X老师平时的课堂那样学生有很多参与的机会,在每讲一个复句类型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出示了几个例子后就完了,学生一直是被动地跟在老师后面,有些学生的表情甚至很茫然。课后跟几个学生闲谈的时候,有学生就反映“今天的课很无趣”,还有的学生认为今天的内容“没听明白,速度太快了”。当研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