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准不准_姚学祥

合集下载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及对策作者:朱红梅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年第07期【摘要】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气象服务效果和服务效益的发挥。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始终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

文章分析当前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供各级气象台站参考。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P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7-0096-03天气预报就是预报员应用现有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大气运动的规律,运用天气学、统计学、动力学等方法进行周密分析、会商,对某区域或某地未来一定时段内的天气状况(晴、雨、风、温等要素)做出定性(定量)的预测。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对于依靠气象信息指导、安排各项工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天气预报往往不“靠谱”,不能令所有人满意。

笔者从多方面分析寻找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对策。

1 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分析1.1 天气学理论还不完善现代天气预报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尽管早在距今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气象观测方面的记录,但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却只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于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苛求它做到“万无一失”。

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

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影响大气变化过程是方方面面的,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都使天气过程的预测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大气微妙的变化无法模拟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2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气温预报为何感觉不靠谱

气温预报为何感觉不靠谱

气温预报为何感觉"不靠谱"?2013年08月03日 18:43:32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武汉8月3日电(记者余俊杰、沈翀)天气预报36℃,实测温度45℃……近期高温席卷了半个中国,不少地区的居民质疑天气预报所报温度“偏低”,甚至做“烧烤”实验展现炎热程度。

有关气象专家承认,气温预报确实低于城市居民体感温度,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已经不能跟上城市扩张步伐和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未来亟待推出更精细化的预报。

气温预报观测点设置不合理城区气温被郊区代表火炉“武汉”近日来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温未突破37℃,但在中心城区居民拿着温度计在户外测出了45℃、50℃的高温。

家住南湖在汉口火车站上班的白领郑小姐说:“天气预报太不靠谱了,哪止36℃、37℃,车门摸着烫手,地面可以煎鸡蛋,别说站在太阳下,一大早出门都是一身汗。

”年近花甲的钟女士说:“以前预报还稍微准点,温度八九不离十,有时还会报出40℃的高温,这几年预报的太不准了,武汉热得恨不能把人烤化了,还只有36℃。

”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龙利民告诉记者,预报气温与居民体感温度的差距是由于测温地点存在差别。

以武汉市为例,天气监测以位于市郊的观象台气温为依据。

观象台一般设在草坪上,距地面1.5米左右,周边通风,不受阳光直射,这样测出的温度可以排开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准确。

“所以,气象部门目前每天预报的武汉市气温,实际上是东西湖慈惠农场所在区域的气温,要比市中心的温度低2℃。

”龙利民说。

记者了解到,经过中国气象局的认定,过去几十年武汉的气象数据以市郊吴家山的观测站为准。

由于吴家山工商业发展,观测环境受到破坏,武汉观测站于2010年迁至更远的慈惠农场。

而慈惠农场距离武汉中心城区约40公里,从汉口出发开车需要1个小时。

城市“热岛效应”抬高体感温度除了观象台位置远离市区,居民体感温度高还在于城市“热岛”效应,各类热辐射使人体感觉更加闷热。

湖北省气象局观测处处长杨志彪解释,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实际上是红外线热辐射的积累,而非实际气温。

“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

“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

“中盛睿达”杯气象科普作品选登天气预报如何制作天气预报简单来说就是搜集大量的气象数据,通过物理方程利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天气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从宏观上来说,天气预报的制作需要经过数据收集、天气图制作、天气图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等几个方面。

第一是收集各种气象数据。

目前在中国每个县都有一个国家气象站,这些站点的仪器有的能够提供降水量、气温、气压、温度等基础气象信息,有的能够提供天气现象、能见度、闪电定位等复杂天气信息,探空气球则可提供一直到平流层的温度、风、气压等变化信息,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采集到的数据,所有的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固定地方。

它们是天气预报制作的基本素材。

第二是制作天气图。

计算机按照有关规定把传输回来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实时天气情况。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

预报员运用所学的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等理论知识加上自己在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当地天气、气候特征以及地形等因素对天气形势进行简要分析,初步得出一个未来天气概况。

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

把所有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通过计算机中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计算求解出未来的天气现象,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定时、定点、定量,它已逐渐成为天气预报的主流。

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计算出一个天气预报的结果是非常难的。

每分钟采集到的气温、气压、温度等数据都是海量数据,此前处理这么多数据需要花很长时间,“大国重器”的出现将时间缩短到只要几秒。

这个“大国重器”就是中国气象局2018年投入使用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派-曙 “局部地区有暴雨”“午后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这些话在天气预报中经常会被提及,有人就会问,局部、局地到底在哪里,为什么预报员不能准确地告知某时某地有暴雨,为什么天气预报不能做到100%准确。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文|雷君慧“东边日出西边雨”背后的真相——天气预报为什么不能做到100%准确大气观测光”,其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8 189.5万亿次,约为此前中国气象局使用的进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8倍。

26.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

26.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

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天气预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计划活动、出行和农业生产。

然而,即便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天气预报有时仍不够准确。

以下是导致天气预报不准确的原因,包括大气的复杂性、预测模型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挑战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一、大气系统的复杂性1. 大气的非线性特征•混沌特性:大气是一种复杂的流体系统,具有非线性和混沌的特性。

小的初始条件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结果变化,这被称为“蝴蝶效应”。

即使是微小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长期预报的误差积累。

•大气层的多层次性:大气由多层结构组成,每一层都受到不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影响,如对流层的气象变化和平流层的臭氧动态。

2. 复杂的天气现象•天气系统交互:天气由多个大气系统相互作用而成,包括锋面、气旋、反气旋、热带风暴等。

这些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增加了预测的难度。

•局地天气现象:例如雷暴、龙卷风、雾和微风等小尺度天气现象常常难以准确预测,因为它们的形成和消散速度很快,且空间尺度较小。

二、天气预测模型的局限性1.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模型假设:所有天气预报模型都基于一定的数学假设和近似。

这些假设帮助简化计算,但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物理过程。

•分辨率限制:模型分辨率越高,所需计算能力越强。

当前计算资源有限,因此无法使用极高分辨率的模型来捕捉所有细节。

2. 模型的不确定性•参数化过程:某些物理过程(如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在模型中通过参数化表示。

这种参数化无法完全精确地模拟实际过程,可能导致误差。

•初始条件误差:模型的初始状态来自观测数据,任何数据误差都会传递到预测中,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三、数据采集的挑战1. 数据不足•观测网络限制:尽管全球气象观测网络正在扩大,但某些地区(如海洋和偏远地区)仍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

•垂直观测不足:地面观测相对丰富,但高空观测(如气球、卫星)不够密集,影响对大气垂直结构的精确测量。

2. 数据质量问题•观测误差:观测设备和方法会引入误差,影响数据质量。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气象科学的发展,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天气预报,无论是出行、旅游、种植、生产等各方面都需要依托准确的天气预报。

那么,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呢?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天气观测技术的进步是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主要依靠气象站的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进行观测,而这些仪器只能提供一些离散点的数据,无法覆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实时获取全球各地的气象信息,大大提高了天气观测的精度和范围。

雷达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大气中降水、云状况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而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自动化设备和新一代气象雷达的运用也进一步提高了气象信息的获取速度和准确度。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不断完善也是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的原因之一。

数值天气预报是利用计算机对大气进行数学模拟,从而得到未来某一时刻大气的状态,进而预测未来天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气象模型的计算能力和分辨率得到了不断提升,使得对大气运动、温度、湿度等参数的模拟更加真实准确。

气象学家不断优化改进数值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提高了模式的预报精度。

也结合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进行数据同化,使得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更加可靠准确。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历史天气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中找出规律并建立模型,辅助气象专家进行天气预报。

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不断学习调整模型,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卫星云图信息进行图像识别和分类,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云状况预报,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天气预报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大数据技术可以处理海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模式计算产生的数据,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信息。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摘要:加强天气预测,对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天气预报的预测,提高对天气预报的预测精度,有助于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和出行方案,降低气象因素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气候环境、信息不全面、技术落后等多种原因,都会对其预测精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提高本地气象服务水平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并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因此,对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预测准确度,将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关键词:气象预报;准确率;影响因素;建议前言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气候状况做出合理的预测。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天气预测精度的不断提高,气象台预报员通过运用专业技术软件平台,科学分析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

为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积极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服务在短期内有了重大的发展。

21世纪初期,气象服务逐步向精确化发展,实现了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

为了更好的满足天气预测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社会活动,必须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率,使气象业务进一步升级。

气象服务的完善是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基础之上的,它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气象服务需要,既可以方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又可以降低恶劣气候对经济和生命安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预测精度是进行此项工作的前提。

由于专业预报人员数量较少,预报准确率不高,成为开展综合气象工作的一大难题。

只有采取科学、高效的方法,才能使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得到更好的改善,才能真正解决气象综合业务的难点和重点。

二、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因素1.客观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大气污染,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出现了极端天气和恶劣天气,对气象观测站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使预测精度下降。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未来天气预测准吗可信吗
很多人都说,现如今的天气预报是越来越不准了,明明报道的是今天晴天,却下起了大雨;有时明明是多云,却刮起了大风;由此很多人都纷纷表示,如今的天气预报真的是越来越不准了,但事实上,天气预报真的是不准了吗?
天气预报是我们每个人几乎晚上都会干的一件事情,提前知道第二天的天气,从而为第二天的出行做准备,可以为我们第二天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捷。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人们之所以能预报出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主要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前一天的空气流通程度、空气湿度、风速,风向和云层的厚薄层度等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科学的估计,从而预测出的下一天的天气情况,因此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个对天气概率预测的事情,本身也就有着准与不准的情况发生。

天气预报所能预测的天气情况是第二天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当然因为某些不定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有小概率的情况发生。

那么什么是大概率与小概率呢?
大概率我们就不用说了,就是有很大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小概率,我们举个例子:有些时候我们很可能遇到天气预报说不下雨,但第二天又下起了雨的问题,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小概率,但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天气预报不准,
只能说小概率发生了。

所以,现在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不准了,而是因为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生活活动的影响,天气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导致原有的天气预报所预测的有效时间越来越短,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很多人的手机上都有实时天气预报的功能。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

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日前,与气象界的几位专业人士一起聊“天”,探讨天气预报准与不准的话题。

(一)感慨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游戏。

因为预知是一种生活品质,甚至是一种生命保障。

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

预测科学,仅仅提供了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位前辈曾经说过,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

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

第一句话并没有使人们从此规避爱情,第二句话也没有使人们从此放弃天气预报。

浏览一些论坛或贴吧时,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对话:甲说:天气预报,胡说八道!乙说:有本事,你来报!有人觉得有些冤枉: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

美国同行有这样一段感慨: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台湾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的打油诗,让我感慨万千: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

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

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二)古人如何推测天气?即使在甲骨文中,都有关于占卜天气的记载。

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有着科学精神的雏形。

例如猜测天气往往都会有“占”和“验”这两个环节,占卜之后,还要验证正误。

对于很多气象谚语,也有人进行是否应验的总结,从而得出“屡验”、“甚验”、“屡不验”的检验分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没有常规量化和连续观测和预测的年代,人们缺乏对于气象更迭的物理过程的内在机理进行研判,也缺乏对天气的宏观形势的洞察,由甲现象推断乙现象的逻辑过程常常带有假说意味,并存在诸多谬误,例如腐草为萤、雀入大水为蛤等等。

对于气象的观察和感悟,是以家学传承、文学描述、哲学思辨和史料记载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从严格的意义上,并未形成预测科学。

但在那样的年代,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天气的一定周期性以及物候表象间的呼应关联,折射出非常令人折服的感知力。

天气预报百分百准确不现实

天气预报百分百准确不现实

天气预报百分百准确不现实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7年第40期许多人总抱怨天气预报员是“最不靠谱的人”,说多云却下雨,说大雪却没见着雪花……央视新闻有报道说,国外天气预报员甚至有《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那为什么天气预报总让人觉得不准呢?大气运动非常复杂,大气运动本身存在内在的随机性。

将这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种种因素搞清吃透,并在模拟运算中精准详尽地描述几乎不可能,更不能完全真实全面地模拟大气演变,只能做到近似地、无限接近真实地对其进行模拟,因此不免存在误差。

此外气象卫星的观测也存在盲区,一旦在盲区发生气象变化就很难被察觉。

不少老百姓潜意识里对天气预报不准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已经“过时”了。

根据央视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7.3%,24小时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准确率已经突破80%。

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为66公里,这些数据与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相比,均处于前列或领先水平。

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老百姓的感知理解和预报内容存在偏差,有时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同时存在,这样的感知误差会让人觉得天气预报不准。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所谓预报是对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预测,并不是100%准确的,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100%准确。

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的不确定性会逐渐提高,或预报准确率会逐渐下降。

而局地强对流系统,有的在运行过程中很快就消散了,有的又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为严重,更是给天气预报带来了难度。

这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有时预报有降水,结果等来了大晴天;明明预报的是晴天,结果却发生了降水。

解读1 人类文明发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

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纯属来自千万年来口耳相传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

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理由

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理由

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理由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

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

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

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

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天气预报为何会有偏差

天气预报为何会有偏差
楼茂园有20多年预报经验。他提醒人们,天气预报是滚动式不断更新的,时间越近精度越高,因此大家应该做个有心人,养成关注最新预报的习惯,利用天气预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出行等。尤其在接收到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后,就相当于开车进入了“事故多发地段”,这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雹打一条线’,冰雹这样的天气,做不到提前较长时间预报预警,目前科技水平还达不到。”楼茂园说,“只能在它即将发生时,利用雷达观测到,预报预警的时效很短,难度很大。”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前夕,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十来家单位举行联合天气会商,大家对10月1日的天气预报意见比较一致。但对阅兵准备期间9月29日的天气,多数预报单位给出的预报意见是“晴天”,只有一位预报员关注到近地面湿度明显增大,提出“低空云量较多,可能是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的预报意见是“少数派”,没有被采纳,预报结论最终确定为“晴间多云”。结果9月29日确实是阴天,而且伴有阵性毛毛雨。好在29日主要是一些阅兵准备活动,除了对飞行训练有些影响外,对其它方面影响不大。
“老一代预报员最初接受数值预报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数值预报刚出现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成熟,有些预报员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但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数值预报是有优势的,短时效的预报不见得比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有明显优势,但较长时效的预报,尤其是对天气形势的预报,准确率远远好于预报员主观推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刘毅∙《阅读与鉴赏(初中)》2008年第4期本文字数:1979 小中大“你们的天气预报怎么搞的,太没谱了!”前些天,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意外地接到了一位恼怒的陌生人从机场打来的质问电话。

当天,北京机场出现大雾,但天气预报没有对这次大雾作出预报,结果航班延迟,耽误了这位乘客的行程。

当矫梅燕把这件事告诉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时,有着二十多年预报经验的杨贵名“安慰”她说:在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里,预报员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

打电话的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口音各异、身份不同,但他们的主题一致:天气预报“不准”。

那么,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呢?中央气象台及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卫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

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

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两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气象预报准确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准确的气象预报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准确的气象预报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气象预报出现偏差也是常有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呢?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三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天气的复杂性以及突发事件,天气的变化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精确预测。

而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气象预报人员的专业水平。

技术因素则主要是指气象预报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气象卫星、雷达观测等。

自然因素中的天气的复杂性是气象预报准确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天气的变化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形、大气运动、气压、湿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样的复杂性使得预测天气变化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突发事件如台风、暴雨等也会对气象预报产生影响,这些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破坏了原有的天气模式,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困难。

人为因素中,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象观测数据是气象预报的基础,如果观测数据出现偏差,必然会对预报准确性产生影响。

提高气象观测设备的精确度和完善观测网络是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要途径。

气象预报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扎实的气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报。

技术因素中,气象预报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也是影响准确率的关键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预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新一代气象卫星、高精度气象雷达等先进设备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在设备的精确度、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是三个主要方面。

天气网准不准

天气网准不准

天气网准不准
是准的可能性大,但是任何天气预报都是无法保证100%准确的,因为天气随时随地都会有变化的,不是可以完全预测出来的。

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
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

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任何天气预报都是无法保证100%准确的,因为天气随时随地都会有
变化的,不是可以完全预测出来的。

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

中国中央
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

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
所以从2009年9月开始,中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

平均每两小时
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

天气预报为何越来越准了1. 引言1.1 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前预警自然灾害,例如台风、暴雨、暴雪等,为人们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天气预报还可以帮助人们安排出行计划,选择合适的服装和活动。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依靠天气预报来制定种植计划,保护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而在交通运输领域,天气预报能够帮助航空、航运、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做出安全合理的决策,确保乘客和货物的安全运输。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1.2 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天气预报经常被许多人诟病为“天气预报只能用来参考,不可信赖”的说法。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天气预报受到气象技术和观测设备的限制,导致预报结果不够准确和可靠。

许多人在接受天气预报的时候常常带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而且过去的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过去,天气预报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天气预报员无法准确地分析气象数据和制作准确的预报模型,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过去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了多方面限制和挑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正在逐渐提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接下来请继续完成正文中的内容】。

2. 正文2.1 气象技术的进步气象技术的进步是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雷达技术、气象雷达、云图仪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气象预报员们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能够实时观测到地球上的气象状况,包括云层的形态、气压的变化等,从而为天气预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阿城天气网数据真实吗吗

阿城天气网数据真实吗吗

阿城天气网数据真实吗吗
阿城天气网的数据真实性广受关注。

众多的气象专家指出,靠谱的气象网站和
应用软件为人们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

阿城天气网就此备受瞩目,人们不禁要问,阿城天气网的数据真的是可靠的吗?
首先,要了解阿城天气网的数据真实性,必须对数据源了解清楚。

阿城天气网
的数据源来自国家气象局、省级气象台以及一些私人企业,这一系列权威数据源使阿城天气网提供的数据更真实。

此外,阿城天气网还拥有一支资深的气象研究团队。

他们能够准确分析气象数据,比如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对比不同地区的气象趋势等。

他们专业的分析能够帮助阿城天气网的数据更加真实。

再者,阿城天气网的优势也是其数据真实性的有力证明。

它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气象趋势,从而提供最准确的气象数据。

此外,它还提供了丰富的天气信息,比如湿度、气压、天气温度、紫外线指数等,具体的数据也使得阿城天气网的数据可靠。

总之,阿城天气网的数据真实性不容置疑。

它的数据源来源可靠,由专业气象
研究团队结合先进技术分析,并且提供详尽的气象数据,使其成为用户信赖的气象服务网站。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反思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反思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反思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迅猛,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天气预报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出行计划,还与农业、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

而在大班科学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从中反思许多问题,深入了解气象学的知识,并加深对科学的认识。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中提供了大量的天气数据,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气象仪器和设备收集而来的。

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天气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信息。

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气象学的知识,了解天气的形成原理,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天气变化的预测能力。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中还介绍了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

比如,我们了解到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气体压力,而气压的高低决定了气象系统的运动方式。

我们还了解到风是气体在大气中垂直和水平的气压差所产生的结果,而风的强度和风向又与气温、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的本质,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天气变化。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还提供了一些天气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通过观察云的形状、颜色和高度,我们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高积云、卷云等云形状的变化,往往意味着天气将要发生明显的变化。

然而,大班科学天气预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非百分之百。

天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压、温度、湿度、地形等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准确性,还取决于模型的准确性和算法的优化程度。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改进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大班科学天气预报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普及工作。

虽然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很多人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公众对天气的认识和预测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天气变化,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