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
近代前期出现了一批狭义小说、公案小说及狭邪小说,如《荡寇志》、《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和《品花宝鉴》等长篇章回小说。
其他小说作品有文言笔记小说,追摹《聊斋志异》而大量流行的如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王韬的《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
一、侠义公案小说
一)名称:它是近代初期兴起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为中国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代表作是《三侠五义》、《小五义》等。
二)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的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此文类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三)其演变轨迹
1.侠义小说:《荡寇志》《儿女英雄传》
2.公案小说:《彭公案》《龙图耳录》
3.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
4.分化:①侦探小说《霍桑探案》②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
第一节《荡寇志》
1.写作意图: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
2.思想内容:●官逼民反→忠君保皇●英雄悲剧→罪有应得
●对人物形象的非简单化歪曲
3.近代色彩的军事武器:
奔雷车→ 坦克沉螺舟→ 潜水艇
飞天神雷→ 火箭炮火鸦→ 手榴弹
4.艺术特色:
1)继承《水浒传》的艺术手法而又有所创新。鲁迅语:书中造事行文,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
★宋朝→晚清
★结局:
《水浒传》=接受招安
《后水浒传》(陈忱)=海外乌托邦
《荡寇志》=斩草除根
★骇人的颠覆力量、强大的结拜义气、全然的反叛皇权
★战阵的精彩描写。
2)语言流利精炼、富有节奏感,使用口语、俗语等
3)描写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第二节《儿女英雄传》
一、作品分析
一)仿效《红楼梦》
《红》抒情追忆,潜含着人生无常的反思。
《儿》对现世荣耀之礼赞,信仰否极泰来的古训。
二)世俗生活的两种理想
1. 儿女柔情+英雄侠义
2. 道德规范升华为想象的统一。“互补的对立”——相互转换
三)女侠的雌伏
1.想象的两极快意恩仇的侠女——温柔恭顺的贤妻
①能仁寺杀凶—侠义豪情②“金玉”对话—彻悟婚缘
2.“蜕变”过程
①“英雄” “儿女”之义——美德与行动的源泉
②道德真谛的获得——内心煎熬与虔诚修炼
③“女性”的现身说法——如何改头换面、再造新我
④“侠”之对应——“女性”革命者
3.微妙的叙事线索女侠是建构新女性的第一步。
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着男装的神秘女子
②岭南羽衣女史:《东欧女豪杰》——异邦“侠女”苏菲亚
③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女版《水浒传》) ——金瑶瑟、秦爱浓
④王妙如:《女狱花》——沙雪梅、许平权
⑤《新儿女英雄传》、《青春之歌》——杨小梅、林道静
二、艺术价值
1)侠女十三妹的形象塑造。晚清侠义小说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权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可是,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者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2)采用评话形式,引入北京口语,幽默风趣;语言极其流畅,并具个性化特色。
3)借鉴西洋小说,采用倒叙手法(“西洋法子”)。陈寅恪: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在欧西小说未输入吾国以前,为罕见之著述也。
第三节《三侠五义》
一、文本解读
1.版本介绍:
原名《忠烈侠义传》,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
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光绪年间,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更名为《三侠五义》。
清人俞樾(1821-1907)认为本书第1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1回,并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
今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两本流传。
2.主要人物
①包公。
②三侠:南侠展昭(御猫),北侠欧阳春(紫髯伯),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兄弟。后加上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为七侠。
3.侠义+公案的模式:
①清官+侠客=最佳搭档
②模式要素:一名清官一群侠客一次自然灾害一桩谜案或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