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说明(一) 课程代码:130730(二)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 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 课程性质: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五)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对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明确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内容并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法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采取讲授、讨论、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地表现所讲授内容。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意考勤,学生缺课达规定的旷课量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上篇 劳动法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了解中外劳动法发展的历史及国际劳工立法。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法律规定,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概念与原则
1.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劳动合同的破产、终止和解除
3.合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4.离职、退休和辞退的规定
5.工资以及劳动报酬的制定和支付
6.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良好发展
7.公司法与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8.劳动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
三、劳动争议和仲裁
1.劳动争议的分类及其解决方式
2.劳动仲裁的基本程序、标准和条件
3.仲裁调解的形式、程序和法律效力
四、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2.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3.独生子女抚养费、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
五、劳动监察制度
1.劳动监察基本概念及其目的
2.劳动监察的职权、权限和程序
3.劳动监察的效果和经验
六、
通过学习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学习劳动
关系及其变化的原则和方法,逐渐适应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
障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将掌握法律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编码:1814122242.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3.学时:32学时4.教学目的、意义、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加强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立法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面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讲解式、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6.教学中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7.考核方式:开卷8.考核标准与比例:课程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9.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法律基础后续课程:公务员考试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可按章节、也可按照知识点填写)学时1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22 第二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2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24 第四章劳动合同 65 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 26 第六章工资制度 47 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28 第八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29 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210 第十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211 第十一章社会保障制度 212 第十二章社会保险制度 4合计32三、附录1.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林嘉编,2014年1月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郭捷主编,2008年1月第1版,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制定人:赵翠翠3.审核人:陆东辉。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10006(二)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四)课程性质:劳动法是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综合选修教育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法学理论揭示劳动法律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及其付随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目的: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2 学时分数: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 1 第二章劳动法原理 2 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2 5 第四章劳动基本权与具体劳动权利与义务 2 7 第五章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1 8 第六章劳动合同法 4 2 14 第七章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1 15 第八章劳资合作与劳动者民主参与 1 16 第九章就业法律制度 1 17 第十章工资法律制度 2 19 第十一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1 20 第十二章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1 21 第十三章社会保险法与职工福利法 2 23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分论 4 27 第十五章劳动监督检查 1 28 第十六章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 2 2 32 合计28 4 32 (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参加法庭实习等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The Labor Law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Law课程编码:07A11518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法学本科推荐教材:林嘉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参考书目:1.郭婕:《劳动法学》(2007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关怀:《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王全兴:《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5.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德)W•杜茨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8.(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9.(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10.董保华:《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11.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12.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种明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较为深入地了解劳动法学的全部内容,熟悉劳动法的体系结构及重要的劳动法律规范,能够运用劳动法的专业知识分析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及各项劳动制度,并能够正确分析相关疑难案例。

课程的基本要求1.为达到前述教学目的,本课程学习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重点和难点:确定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2.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与依据3.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 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 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 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围绕劳动法律关系这一劳动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而展开。

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重点和难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和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讲授学时:5实验(实训学时):2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律关系概述1.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2. 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3.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1. 劳动者2. 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特点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1. 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含义2. 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3. 用人单位用人权四、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1.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2. 有关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几种不同观点五、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 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2. 劳动法律事实及其种类六、实验(实训)项目1:该部分重点的案例分析实验(实训)学时:2实验(实训)目的与要求:领会并掌握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应用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实训)主要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条件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内容为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经劳动法调整后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工会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以及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和难点: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概述1.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2.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3.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二、劳动行政部门1. 劳动行政部门的设置2. 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3. 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三、劳动服务机构1.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2. 职业介绍机构3. 职业培训机构4. 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四、工会1. 工会的性质和地位2. 工会的设置和职能3. 工会的权利与义务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国家或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职责,职业介绍的概念,职业介绍机构的种类及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

重点和难点: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

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促进就业制度概述二、劳动力市场1.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意义2. 职业介绍服务机构3. 境外就业服务机构三、就业保障1. 妇女就业的保障2. 残疾人就业的保障3. 退役军人就业的保障4、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保障四、就业服务1. 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2. 发展就业服务事业3. 就业服务的管理体制第七章劳动合同教学目的与要求: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法的核心。

重点和难点:劳动合同的内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及程序,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讲授学时:15实验(实训学时):4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合同概述1. 劳动合同的概念2. 劳动合同的特征3. 我国劳动合同的立法二、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1. 法定条款2、约定条款三、劳动合同的订立1.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2. 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3. 工会在订立劳动合同中的作用四、无效劳动合同1. 无效劳动合同的概念2. 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3. 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1. 劳动合同的履行2. 劳动合同的变更3. 劳动合同的终止六、实验(实训)项目1:该部分重点的案例分析实验(实训)学时:4实验(实训)目的与要求:领会并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的终止,应用相关法律的规定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实训)主要内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的终止的分析与讲解。

第八章集体合同教学目的与要求:集体合同制度也是劳动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是集体劳动法的核心。

重点和难点: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义务和保护性法律规定,集体合同订立的内容和程序。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集体合同概述1. 集体合同的概念2. 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3. 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4. 集体合同的作用二、集体合同的内容与订立程序1. 集体合同的内容2. 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三、集体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与终止1. 集体合同的履行2. 集体合同的变更与解除3. 集体合同的终止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概念、种类以及法律法规于此方面的主要规定,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及其法定条件。

重点和难点:几种特殊的工时制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法定条件。

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工作时间制度1. 工作时间概述2. 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作用3. 确定工作时间的依据4. 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立法的基本内容二、休息时间制度1. 休息时间的概念2. 休息时间的种类三、加班加点制度(即延长工作时间制度)1. 加班加点的概念2. 加班加点的一般规定3. 加班加点的特别规定第十章工资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工资的概念、特征,工资的主要形式,工资分配原则,最低工资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工资的概念及特征,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工资保障措施。

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工资概述1. 工资的概念及其实质2. 工资分配原则3. 我国工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最低工资制度1. 最低工资概述2. 最低工资立法的产生和发展3.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三、津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1. 津贴制度2.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四、工资保障制度1. 保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立法2. 保障工资按规定支付的立法3. 严禁非法扣除职工工资的立法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涉及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劳动基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特征、基本方针,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要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要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

讲授学时:1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概述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基本规定三、劳动安全技术规定1. 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概念和特点2. 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基本作用和法律意义3. 劳动安全技术规定的基本内容四、劳动生产卫生规定五、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1. 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伤亡事故的种类3.伤亡事故的报告和调查4.伤亡事故统计5.伤亡事故的处理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的特殊保护。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含义和主要法律法规规定。

重点和难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定。

讲授学时:1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1.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意义2.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立法概况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1. 女职工劳动权的保护2. 禁止安排妇女劳动者从事有损生理机能的工作3. 经济权益的保护4. 女职工生理变化过程中的保护5. 女职工权益被侵害时的保护三、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1. 最低就业年龄规定2. 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内容第十三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和劳动争议的分类,尤其注意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个别争议与集体争议,在掌握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和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的基础上,重点和难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及处理程序,劳动争议仲裁的特点和对这一程序的具体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