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论》课件
PART 02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感知与认知
感知
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是 艺术接受的第一步,它帮助观众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
认知
艺术作品的认知过程涉及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包括对形式、风格、 主题等方面的认知。认知是艺术接受的关键环节,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的 意义。
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对艺术接受也有一定影 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等都会反映在当地的艺术作品中,使 得这些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魅力。
艺术接受与大众传播
媒体平台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平台,艺术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艺术接受论》ppt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 艺术接受的实践与应用 • 艺术接受的未来发展
PART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概念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听众、读者 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 价的过程,是艺术创作和传播的 最终环节。
评价
艺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观众对作品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评价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 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同时,评价也影响观众对艺术 作品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
PART 03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环境对艺术接受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和投入往往更高,这有助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定向与期待 2、审美态度的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审美态度的形成过程 审美态度的形成是接受者与作品交流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艺术世界中中介体制的文化功能;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②主观条件:接受者的审美体验;相关艺术知识。
(2)艺术批评的功能: 1、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 的作用。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 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3、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从而调节、引导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活动。 从接受角度看,它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从创作与大众接受 的角度看,它又是调节、引导他们,并使其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重要中介力量。 艺术批评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2011年简答题25。2006年简答题28)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
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一)、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感性中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二)、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三)、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2011年填空题16。2008年论
述34)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四)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艺术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艺术接受的基本特征
结合个人理解,谈谈艺术接受的基本特征
艺术接受是指人们经过阅读、观看及研究等方式,以及根据艺术价值观,对艺术创作成果进行感性理解、把握客观意义的行为。
具体而言,艺术接受的基本特征可总结如下:
首先,艺术接受具有挑剔性,动态接受者会通过审美取向去评价艺术作品,决定是否接受和肯定。
其次,艺术接受具备情感质量,即接受者对艺术作品会有情绪体验,对细节上的艺术美有精细的体会,体认识到作品存在的力量和睿智。
第三,艺术接受具有逻辑性。
艺术既是通过专业技术上的细节来追求完美,也是以准确而华丽的形式表达精神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媒介,接受者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艺术史审美素养判断艺术形式的合理性及意图,暗示其对艺术的逻辑性思维。
此外,艺术接受还具有社会性。
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人们接受和发展它的过程中,它会在当前时代引发反思进行文化创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及财富,从而实现艺术社会化与文化民主化,推动历史发展的方向。
总之,艺术接受具有挑剔性、情感质量、逻辑性、社会性的特征,特别是它承担着引领传统文化及激发社会的历史使命,让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古希腊)《断臂的维纳斯》(雕塑)
思考题
• 1.马克思认为人脑掌握世界有哪几种基本方式?试列举并 简要阐述。
• 2.什么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3.“审美无利害”说是怎样形成的? • 4.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
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 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如何理解这段 话? • 5.20 世纪艺术理论有哪些新的变化? • 6.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 想资源? • 7.什么是“期待视野”? • 8.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种 再创造性活动?
• 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 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 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 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 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 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知识水平、文化信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性、理性、情感等方面。
感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音乐等的感受。
感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感受。
理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寓意等的理解。
理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厌恶、兴奋等的情感反应。
情感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总的来说,艺术接受特征包括感性、理性、情感三个方面,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特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接受特征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可以影响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厌恶,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因此,了解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对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
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的概念艺术接受是指观众或受众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过程。
在艺术概论中,艺术接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被观众接受和理解,以及观众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影响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艺术接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但它也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艺术作品本身的特点和背景。
艺术接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知觉、理解和评价。
第一个阶段是知觉,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感觉。
知觉是我们对感官刺激的反应,包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和感知艺术作品。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进行感知,并形成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
这个阶段是艺术接受的基础,因为观众必须先感知到艺术作品才能进一步进行理解和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借助于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来进行解读,也可能会参考艺术史、艺术理论等外部资源来帮助理解。
在这个阶段,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可能不同。
第三个阶段是评价,即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评价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质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观众会基于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知觉和理解,发表对艺术作品的喜好、满意度和批评。
观众的评价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技术、创意、表现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可以是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情绪和意义等方面的评价。
同时,观众的评价也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偏好等。
艺术接受不仅是观众个体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观众的艺术接受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同时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也会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影响。
简述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
艺术接受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进行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的活动。
它是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在潜在意义上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本质上,艺术接受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
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通过意象欣赏,接受者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和艺术体味。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符号形式靠自身主体意识的读解过程。
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要经过感受、判断、创造想象、回味等过程,从程序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欣赏的准备阶段、欣赏的初级阶段、欣赏的高级阶段。
(1) 欣赏的准备阶段是欣赏者在自己有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目的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去接受某一类艺术作品。
(2) 欣赏的初级阶段是欣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艺术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3) 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体验、回味,也是艺术欣赏的目的阶段。
知识拓展:
什么叫艺术接受()
A.就是欣赏者把艺术作品的空虚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上
B.就是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
C.就是让人们接受
D.就是让人们理解艺术答案:A。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条件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二是艺术传播的场所和设备 三是支配或制约艺术传播活动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传播的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艺术接受的形态
第三节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指以艺术欣赏为基 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 础,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以艺术作 品为中心的各种艺术现象所作的理性分析和 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艺术批评是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 融合。 融合。 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四、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概述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二)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4.陌生化感觉 4.陌生化感觉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从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的艺术作品更能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包 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未来的艺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各种艺术 风格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
艺术参与的普及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和欣赏门槛将逐渐降 低,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 创意和情感。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反馈。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观众愿意接触和了解艺术作品时,才有可 能产生欣赏和审美的体验。
艺术接受不仅包括对作品的感知,还包括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反馈,这些过程共 同构成了艺术欣赏的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目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欣赏的要素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实践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未来发展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定义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观赏艺术作 品时,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进 行审美体验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感知艺术
感知艺术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感 官去感知作品的形式,如色彩、
线条、构图等。
感知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 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包括绘画语
言、音乐语言等。
感知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面 貌,感知艺术风格有助于理解艺
术作品的内涵。
理解艺术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技术创新
《艺术概论》课件——第五章 艺术接受
▪ 文化修养:在学习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独立思考而形成的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 人生阅历: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经验及价值判断 力。人生阅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 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 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作者不能感 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
艺术接受
接受美学区分了“文本”和“作品”的概念。 文本:艺术家生产的产品,是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之前的由物质所承载的 符号。 作品:与接受者发生了关系的对象。
▪ 问题1:购买一本书属于艺术接受吗? ▪ 问题2:你认为艺术接受的终极目标是要追寻作者的本义吗?
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 ▪ 布洛“心理距离”说 ▪ 审美快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情感上或心理上适当
的距离。
▪审美态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包括对实用 功利的超越、对智力判断的超越、对宗教情感的超越 和对道德满足的超越。
▪审美态度是审美鉴赏的前提。
▪ 审美感知力: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非关利害、不涉概 念,仅凭对象的表象形式就能获得愉快,并从知性上判断其美 丑的能力。(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感悟其 审美价值的能力)
▪ ——》审美判断力实际上就等同于审美直觉 。 ▪ 审美直觉,又称艺术直觉,是指在审美或艺术活动中,审美主
体不假思索而能即刻把握和领悟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能力。 ▪ 直觉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综合能力 迅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
性的因素。
艺术素养 文化修养 人生阅历
大学艺术接受的特征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接受的含义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艺术接受的特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接受,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1. 艺术接受的含义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艺术接受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艺术接受的特征。
2. 如何将艺术接受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艺术接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接受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艺术接受的含义:艺术接受是指人们在艺术活动中,通过感官、情感、理智等途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2. 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A. 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B.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价值实现的关键。
C. 艺术接受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反馈作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接受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艺术接受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艺术接受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接受的含义和重要性,那么艺术接受有哪些特征呢?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艺术接受的特征:A. 情感性:艺术接受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往往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审美体验。
B. 理智性:艺术接受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还需要运用理智分析、评价艺术作品。
C. 社会性:艺术接受受到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D. 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接受方式和感受。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接受特征。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艺术接受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艺术接受的特征及其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艺术接受
艺术传播的要素
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内容,主要指艺术作品。 它既是艺术传播的客体,也是艺术接受的对象, 还是传者与受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介物。 艺术信息受传者是指艺术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叫 艺术接受的主体,它既是艺术传播的接受者和消 费者,又是艺术传播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传播效 果的反馈者。按照艺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受众 包括政治受众、艺术批评家、艺术出版商和艺术 传播最广大的接受群体——普通受众。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 式,使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 蔓延和扩展,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和消费者,达 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 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为艺术信 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提供媒介或拓展道 路,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艺术信息,完成艺术 作品的审美认知、娱乐、教化以及经济价值等功 能。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 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 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之后迅速深入到西欧各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组建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才有了传播学的概念。 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艺术的接受活动,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学 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传播媒介 的发展史。
接受美学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 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 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 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 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 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 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 地获得实现。” 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第一读者的期 待视野”的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 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 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 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 ’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简述艺术接受的特征
简述艺术接受的特征
艺术接受的特征如下:
(1)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动方式。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
①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②艺术的接受和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也必然以观念上的动机、目的构成艺术活动的起点和开端。
③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2)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在艺术本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本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方式。
)
①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②当艺术作为一种对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时,实际上可以从许多角度、用各不相同的方式去接受,接受方式和态度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则不一样。
艺术不但必须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中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而且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但是,艺术家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反映生活而去从事艺术创作的,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生活的反映来干预、参与,甚至重新建构我们的社会生活。
①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②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接受
这一部分从艺术传播、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艺术接受的知识与基本理论。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注意结合艺术传播的实际,结合自己鉴赏艺术作品的体会来理解。
同时,还要补充自己没有的鉴赏实践活动,如艺术批评。
此外,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艺术鉴赏,也是全面理解鉴赏理论、巩固鉴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约占20%的比例。
学习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一、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指的是某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
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
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扩展。
2.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艺术传播主体即艺术传播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控制与发送艺术信息的人或机构。
艺术传播内容是指通过传播媒介传送的艺术信息。
传播媒介是用来承载并传递艺术信息的载体和渠道。
受传者是指艺术传播活动中接收到艺术信息的受众。
传播效果指艺术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产生的效应及其对受传者的影响程度。
3.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
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
(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2.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
②审美期待可分为形式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形式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鉴赏流程包括艺术的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
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
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
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交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
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审美再创造的完成。
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
(3)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
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2.艺术批评的类型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类型,主要都是围绕“客体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接受者)”等艺术活动要素进行的。
(1)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
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
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2)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从创作主体_____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
它既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从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来反观艺术家的心理状态。
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3)文本批评
文本批评认为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意蕴和魅力需要从文本中去寻求。
尤其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
如20世纪西方符号学强调对艺术作品本身或艺术符号的研究。
(4)接受批评
接受批评模式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接受过程才是艺术研究的中心所在。
这种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
(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