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

合集下载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认识功能 艺术的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三个社会功能的关系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美的观念 (二)艺术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能力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1、寓教于乐 2、潜移默化
三、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3、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首先,艺术批评在艺术家创作与大众接受之
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作用 其次,艺术批评还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批评来 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 受 第三、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 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第二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三)高级阶段
1、理解
2、体验 3、回味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
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 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 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被称为距离,达到了互相融合和亲密 无间的契合。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使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三)艺术接受使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
首先,艺术作品属于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
其次,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
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使一个先后 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 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 不同所构成的。
(二)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2、艺术接受方式与艺术本质

《艺术接受论》课件

《艺术接受论》课件

PART 02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感知与认知
感知
艺术作品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引发观众的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是 艺术接受的第一步,它帮助观众获取作品的基本信息。
认知
艺术作品的认知过程涉及观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包括对形式、风格、 主题等方面的认知。认知是艺术接受的关键环节,它帮助观众深入理解作品的 意义。
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特色对艺术接受也有一定影 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等都会反映在当地的艺术作品中,使 得这些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和魅力。
艺术接受与大众传播
媒体平台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媒体平台,艺术作品得以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艺术接受论》ppt课 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接受的心理机制 •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 艺术接受的实践与应用 • 艺术接受的未来发展
PART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概念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听众、读者 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 价的过程,是艺术创作和传播的 最终环节。
评价
艺术作品的评价过程是观众对作品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评价有助于观众对作品进 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同时,评价也影响观众对艺术 作品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
PART 03
艺术接受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环境对艺术接受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和投入往往更高,这有助于艺术市场的繁荣和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

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

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
• 但必须阐明旳是,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不是分裂旳,而是一种感性中有理性、 理性中有感性,即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旳关系。这么旳成果就是:艺术欣赏中旳 理性不同与科学著作中旳理性,艺术欣赏旳感性也不同于一般旳感性认识。
• 那么从理论上这一切是怎么做到旳呢?我们以为,是每一门艺术使用旳“艺术语言”, 把欣赏者在欣赏艺术过程中旳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旳。这也同步意味着,在艺术欣赏 中,感性和理性之所以能够友好地交融互渗,在于艺术家是用“艺术语言”来体现感 情。而从艺术欣赏者旳角度而言,假如要能够从审美角度全方面深刻地了解和体悟艺 术旳魅力,就必须要对多种艺术门类所使用旳不同艺术语言旳独特征有所了解。
第四,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指旳是历史上文学作 品之间旳关系。从对艺术作品旳了解看,接受者只有在了解 人类整体艺术史旳基础上,才干了解个别艺术作品。也只有 在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旳基础上,才干深刻体会到人类旳艺 术历史和艺术作品旳“互文性”关系。
审美态度旳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旳形成过程,同步也就是他旳审 美态度旳形成过程。在艺术接受旳准备阶段,审美态度旳形 成具有主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详细旳接受过程中,从 艺术旳、审美旳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旳心理基础。
接受者审美态度旳形成,一样需要主客观方面旳条件。 从客观方面看,艺术作品旳存在方式、中介体制旳文化功能 都能唤起接受者旳审美态度。从主观方面看,接受者旳审美 经验以及有关旳艺术知识,都对其审美态度旳形成起着主要 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旳一 种体现形式。
• 对于浪漫主义和体现主义理论家来说,情感起源于艺术家;在形式主义如构造主义、 新批评等理论家看来,艺术中旳情感全是艺术语言构建起来旳,和艺术家无关;还有 一种观点以为,艺术欣赏中旳情感完全来自于欣赏者,和艺术家旳情感和艺术创作作 品没有关系。

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艺术接受特征的理解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个人背景、知识水平、文化信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艺术接受特征是指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性、理性、情感等方面。

感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直观感受,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音乐等的感受。

感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最初的感受。

理性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逻辑分析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寓意等的理解。

理性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接受特征指的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的情感反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厌恶、兴奋等的情感反应。

情感接受特征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总的来说,艺术接受特征包括感性、理性、情感三个方面,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接受时的心理特征。

艺术接受特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艺术接受特征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可以影响到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喜好和厌恶,进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因此,了解人们的艺术接受特征,对艺术创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简答题--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关系一、艺术鉴赏(也就是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的关系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含义是对立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排斥、拒绝和否定。

欣赏的对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批评的对象是拙劣的艺术作品。

艺术接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赞许、肯定和接纳,而且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排斥、否定和拒绝。

接受的对象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且包括平庸的甚至拙劣的艺术作品。

接受泛指对艺术作品的赞许、接纳、占有、消化、拒绝、排斥、摈弃。

可以说,艺术接受不仅包括艺术欣赏,而且包括艺术批评。

当艺术家创作了艺术作品之后,接受者就会对艺术作品作出赞许或排斥的反应。

一般的接受者所作出的反应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没有理论化的,艺术批评家把接受者的反应加以概括、总结、系统化和理论化,并诉诸于文字,这便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批评。

二、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从两个方面对艺术作品作出评判:一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二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评判。

(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人们往往以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人都可以一目了然作出与众人一致的阐释。

实际不是这样的。

从客观上来说,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是隐蔽的;从主观上来说,接受者都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去观看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无限的阐释过程。

艺术批评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对艺术作品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全面的阐释,首先,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多义性,批评家很难阐释它的一切方面;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朦胧性,批评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表述它;最后,批评家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感受具有局限性。

在这一点上,批评家与接受者是一样的。

这就是说,任何批评家,像普通读者一样,不可能对艺术作品的内容通过一次感受就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它,而是要像牛一样把作品的内容不断地在胃中反刍。

由此可见,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正确的、全面的阐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批评家可以接近它,但不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它。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条件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二是艺术传播的场所和设备 三是支配或制约艺术传播活动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传播的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艺术接受的形态
第三节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指以艺术欣赏为基 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 础,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以艺术作 品为中心的各种艺术现象所作的理性分析和 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艺术批评是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 融合。 融合。 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四、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概述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二)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4.陌生化感觉 4.陌生化感觉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从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的艺术作品更能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包 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未来的艺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新,各种艺术 风格将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
艺术参与的普及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和欣赏门槛将逐渐降 低,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 创意和情感。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和认知反馈。
艺术接受是艺术欣赏的前提,因为只有当观众愿意接触和了解艺术作品时,才有可 能产生欣赏和审美的体验。
艺术接受不仅包括对作品的感知,还包括对作品的理解、评价和反馈,这些过程共 同构成了艺术欣赏的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目录
• 艺术接受概述 • 艺术欣赏的要素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关系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实践 •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未来发展
01
艺术接受概述
艺术接受的定义
01
艺术接受是指观众在观赏艺术作 品时,通过感知、想象、理解等 一系列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进 行审美体验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感知艺术
感知艺术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感 官去感知作品的形式,如色彩、
线条、构图等。
感知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 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包括绘画语
言、音乐语言等。
感知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 现出来的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面 貌,感知艺术风格有助于理解艺
术作品的内涵。
理解艺术
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技术创新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摘要】艺术的接受意为接受艺术,我们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接受艺术感受艺术,用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思想去看待艺术,本文笔者将对于艺术的接受发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思维接受艺术艺术作为娱乐或者说是陶冶情操的手段,现在随处可见,而艺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艺术的接受。

艺术的接受需要两个方面——艺术作品和鉴赏者。

同时艺术的接受又分两种,艺术作者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鉴赏者通过艺术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所谓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一.艺术接受的方式1.抒发情感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历史的记录,通过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很早以前开始东西方艺术家们就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抒发情感,或许是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环境所迫,例如诗人借诗消愁,借助诗歌抒发心中想要宣泄却没有办法明示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当然艺术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等等,诗人有寄情诗歌的喜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通过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景色;西方诗人例如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爱默生等等,他们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可以给别人品鉴,把自己所见所闻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相当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或留住瞬间的美好,这是艺术接受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更早时期的例如壁画这些历史性的艺术品,更多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况,对后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将发现的美加工创新,使它们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同时也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大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一定专业领域上才能有所领悟。

2.陶冶情操艺术品之所以叫艺术品就在于有人发现它的价值,随之被大众接受,通过艺术让自己的性情升华。

自从满足了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之后,人们渐渐开始寻求心理思想的发展。

艺术是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手段,就像我们看电影,话剧,欣赏画作或者听音乐都是陶冶身心的手段,之所以艺术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可能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的空闲时间将会很难打发,生活会索然无味。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又为人们提供了审美享受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在艺术领域中,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艺术接受则是观众或听众通过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来理解和感受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两个过程中,情境统一性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和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应该是统一的。

本文将探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并分析情境统一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情境统一性。

让我们来看看情境统一性的重要性。

情境统一性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应该相互贯通,相互呼应。

这意味着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而观众或听众在接受艺术作品的时候也应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境。

实现情境统一性有助于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容易被观众或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情境统一性还有助于增强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更多的思想启示和情感共鸣。

那么,如何实现情境统一性呢?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应该考虑观众或听众的接受情境。

艺术家应该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观众或听众建立联系,理解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艺术家还应该注意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语言、色彩、音乐、舞蹈等,使其符合观众或听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观众或听众在接受艺术作品的时候也应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境。

观众或听众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或个人情感上。

通过艺术家和观众或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呼应,情境统一性得以实现。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艺术家和观众或听众双方的理解和努力。

实现情境统一性对于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是人类灵魂的抒发,是情感的表达,是思想的传达。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作为艺术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

艺术创作必须以某种艺术情境为前提,而艺术接受也必须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进行。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艺术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首先表现在艺术家与创作环境的和谐融合上。

艺术创作是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这个环境又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启发,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古典特色的作品;而现代艺术家则受到科技、大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艺术家对所处环境的敏感度和对现实情境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创作的质量和深度。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还表现在艺术家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上。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的流露,思想的表达。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共鸣能力和思想深度,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感染力的作品。

艺术家对外部现实环境的洞察和理解,也会在其创作中得到体现。

艺术创作的情境统一性是艺术家在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取得和谐平衡的体现。

在艺术接受方面,艺术作品和艺术情境的统一性同样至关重要。

艺术作品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创作情境和观赏环境相互关联的。

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情境。

一幅古代山水画在古典园林中的陈列,会给人以一种静谧、舒缓的感受;而同样的画作在现代建筑中的展示,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

艺术作品的情境统一性是其传达意义和艺术情感的重要表现方式。

观众的审美情境和情感状态也会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观赏环境和个人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心情愉悦的观众可能更容易被一幅色彩明快、构图优美的油画所吸引;而一个心情沮丧的观众可能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富有内涵、能够与自己情感共鸣的作品。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

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第五章
• 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 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 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 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 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 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人生阅历
• 所谓人生阅历,是人在既有生命历程中获得的见闻、 经验及价值判断力。人生阅历与人的年龄、所接触 的人群以及所涉足过的地域都有密切联系。人生阅 历的深浅将影响接受主体对某些艺术作品的理解。
(二) 接受主体之主观条件的能动转化
• 在接受主体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中,审美鉴赏力是 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人生 阅历只有朝着审美鉴赏力转化,才能释放出能动性, 对艺术接受产生积极影响。
•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二、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一、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是由艺术接受的一般特点所 决定的。首先,艺术接受是以艺术鉴赏为基础的审 美认识活动;其次,艺术接受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活动。这就要求艺术接受主体相应地具备审美认识 和再创造的能力。审美认识包含了审美期待、审美 感知与审美判断;审美再创造包含了理解、移情、 联想与想象,需要感性与理性统一协调的更复杂的 心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接受主体的审美鉴 赏力、艺术素养、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合力作用。
• 艺术接受的主体,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针对艺 术作品而进行阅读、观看、聆听以及批评、研究活 动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意志、充满能动性的实践 主体。依次包括艺术鉴赏者、艺术批评家和艺术研 究者。由于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的起点,所以艺术 接受者又主要指艺术鉴赏者,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美术作品的观众和音乐作品的听众等。

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

艺术传播的要素
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内容,主要指艺术作品。 它既是艺术传播的客体,也是艺术接受的对象, 还是传者与受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介物。 艺术信息受传者是指艺术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叫 艺术接受的主体,它既是艺术传播的接受者和消 费者,又是艺术传播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传播效 果的反馈者。按照艺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受众 包括政治受众、艺术批评家、艺术出版商和艺术 传播最广大的接受群体——普通受众。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 式,使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 蔓延和扩展,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和消费者,达 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 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为艺术信 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提供媒介或拓展道 路,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艺术信息,完成艺术 作品的审美认知、娱乐、教化以及经济价值等功 能。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 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 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之后迅速深入到西欧各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组建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才有了传播学的概念。 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艺术的接受活动,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学 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传播媒介 的发展史。
接受美学
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 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 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 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 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 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 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 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 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 地获得实现。” 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第一读者的期 待视野”的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 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 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 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 ’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共同创造和体验艺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体现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传递和情感共鸣上。

艺术创作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释放,而艺术接受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只有当创作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观众才能深入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并在共同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振。

在欣赏一幅画时,观众可能因为画家用色的饱满和构图的精致而感到喜悦,因为画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内心的共鸣而动容。

这种情感传递和共鸣能够促进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灵交流,使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得到统一。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还表现在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理解上。

创作者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而观众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并在其思想和感悟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感受。

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既是创作者个体经验的表达,又是关于人类普遍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当观众能够正确理解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和内涵时,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从而与创作者在情境上达到统一。

在欣赏一部电影时,观众可能因为导演对国家命运的展现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对电影产生认同和共鸣,从而进入到与导演创作情境的统一中。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还体现在创作者和观众对于艺术形式的共同理解和认同上。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构建起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他们能够共同理解和认同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表达方式,而创作者和观众对于这种表现力和表达方式的认同和体验能够促进情境的统一。

在欣赏一场舞蹈表演时,观众可能因为舞者的技巧和舞蹈的美感而对舞蹈形式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与舞者在表达情感和境界上达到一种统一。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统一性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在时间、空间、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彼此不可分割,相互影响,一起构成了艺术的完整生态系统。

首先,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时间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具有历史性,其发展和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艺术创作要从古代到现代,从朴素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艺术接受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变化和多样性,只有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才能对艺术作品进行最全面的解读。

其次,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空间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传统,都会对艺术创作和接受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静物画都是艺术的经典代表,但是它们的创作和接受的背景、文化、传统都是不同的,因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再次,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社会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对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二战后,欧洲艺术开始出现了一股新的艺术运动,抽象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这种新的艺术运动正是因为战后欧洲社会的深刻变化和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产生的。

最后,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情境在文化上具有统一性。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艺术的表现和理解至关重要。

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传统和表达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和欣赏。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决定了它们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文化充满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启蒙思想,而东方的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因此它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截然不同。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艺术接受的名词解释

艺术接受的名词解释

艺术接受的名词解释
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
1、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

2、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3、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传播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 一、艺术媒介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存在方式,是艺术传播的 物质载体。 在先秦或汉初之际,作为媒介的“书”与作为内在形式组 合的“语”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扬雄、王弼和欧 阳修等充分认识到书籍、语言在传播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 。苏轼尤其是郑板桥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艺 术表现过程,就是如何恰当而精妙地运用笔墨纸等审美媒 介服务于心灵具象的表现过程。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真理与方法》,将理解与 真理的关系作为其艺术阐释学的核心。“视界溶 合”、“期待视野”、“效果历史”。
▪ 姚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 阅读的创造形和重视接受主体的显现。姚斯的 “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 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 定的 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期待视野”主要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既往的 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 其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 的生活期待视野。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
▪ 媒介是人的延伸,即是人的器官的延长。 媒介的发达使得全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 地球村”。据此他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媒 介即讯息”的主张。
“媒介是人的延伸”
▪ 与以往把媒介仅仅视为传播的工具或渠道不同,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 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 (讯息)的变化。“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 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 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这种新尺度是被我 们的每一次延伸或每一种新技术引导进我们的事 务中的。” 新媒介的产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 工具或新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新尺度”的创造 。
者各个相同的个性气质、艺术趣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乃 至具体的期待视野等都会参与到到形象意蕴的“解读”中, 使形象具有多重生成向度; ❖ 三、但是,形象意蕴的多重复杂性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为 之的,总是保持在一定限度和范围之内的。首先,艺术家的 创作意图决定着形象产生意蕴的大致方向;其次,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突出和强调形象与意义联系的几个 方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把对形象意蕴的理解限定在某一特 定范围内;最后,艺术形象物质媒介的艺术符号形式在长期 的艺术实践中经过积淀与某些意义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联系, 使形象意蕴具有稳定性。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不会是完全不同 的形象,更不会变成另外的贾宝玉、奥塞罗。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历史性的 转移。一次是从研究作家转移到了研究作品文本, 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了研究读者和接 受(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表现主义 和精神分析学批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 和结构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和接受 美学、解构主义)。从而实现了西方文论研究所 谓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 心”的转向。
▪ 二、艺术媒介即艺术的延伸。 ▪ 三、艺术传媒对艺术产生重要的塑造和规范作用。
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与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
▪ 口语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生动性与直接感染力
▪ 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精神意 蕴之美。
▪ 电子媒介与艺术的审美经验 1833年发明世界第一台实用电磁电报机。广播、 电影、电视、网络。
▪ 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媒介决定论”。主要代表 人物:伊尼斯和麦克卢汉 。
▪ 麦克卢汉(1911-1980)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主要有:1、媒介即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4、最早提出“地球村” 概念。
▪ 主要著作:《机器新娘》( 1951)、《古登堡 群英》 (1962 )、 《理解媒介》 (1964 )、《媒 介即讯息》 (1969 )。
▪ “媒介”,在英文中,单数是“medium”,复数 是 “media”,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其义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具体到审美媒介则是审美的感兴修辞得以传播的 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类型。 中 国文献中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张行成传》:“观 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关于艺术接受
▪ 艺术接受(主要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从 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其核心 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一、只有通过艺术接受,才能使艺术品从潜在的可 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 参与,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以伊瑟尔和姚 斯为代表的德国接受美学提出的概念)
`
▪ 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是对同一问题 的不同角度的研究。艺术接受,主要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 批评,从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 其核心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艺术消费,则 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看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艺术品的鉴 赏,而且涉及到艺术品的商品属性、艺术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等问题。艺术接受是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 放在一个相对纯粹的“艺术活动”系统中来讨论的概念, 艺术消费则是借助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 商品放在一般的“商品活动”即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 这样一个系统里来论述的一个概念。
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
▪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作品创作完成后,借助 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递给艺术 消费者的行为和过程。
▪ 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 梁。
▪ 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 ▪ 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

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与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
▪ 没有审美媒介,审美活动难以发生,审美媒介在 整个审美过程中往往是最先发挥作用的。
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 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 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认为审美对象的文学 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欣赏者必 须将作品中的空白与意义的不确定性“填充”与 “具体化”或定形化。文学文本不断唤起基于既 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 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 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文本的召唤 结构”。
▪ “文本的隐在读者”,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基 本对等的两个概念。“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 潜在的一切的可能性,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 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 读的一种可能性而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一、艺术家在创造形象时赋予它丰富的意义; ❖ 二、形象意蕴必须在艺术接受过程中才能具体生成,而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