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

人教版教材选修3-4 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名师教案

课例:《波的干涉》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规律,循序渐进的引领学生,使其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原因,层层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能够对实验现象给予比较圆满的解释。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理论、从直观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的教学顺序和层次。

教师通过整节课学习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以及思维能力。

这一设计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教学主题。

教师用声波的干涉实验作为本节课的课堂引入,让学生对干涉现象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即用两个音箱放出的声音并不是在任何位置都会让声音变大、变强。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教师用示波器向学生演示声音波形,发现声波的振幅在不同位置呈现出明显差异,既让学生印象深刻,也突破了学生仅凭听觉对声音高低、大小分辨不清的问题。

这个实验可以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的作用。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分析,与学生一起“做中学”。

(1)课堂引入从本节课开始的实验中,教师就给予学生明确的观察指导,如“捂上一只耳朵,在不同位置,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有没有变化”。

“捂上一只耳朵”,目的是避免两只耳朵的位置不同给观察造成障碍,提醒学生“在不同位置”和“分辨声音的大小变化”,目的是避免学生观察时过多地受到音调变化的干扰或将注意力放在音调的变化上,造成观察结果偏差。

之后,教师用示波器向学生演示声音波形,既让学生印象深刻,也突破了学生仅凭听觉对声音高低、大小分辨不清的问题。

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从直接到间接,先感受后验证的观察认知顺序。

(2)波的叠加原理教学教师首先利用一维的弹簧波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独立性,即两波相遇后彼此错开或穿过,各自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课件第十二章第四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课件第十二章第四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4.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判定方法 (1)条件判断法 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加强、减弱条件 如下:设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 Δx.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 同,即相位差为零, λ 当 Δx=2k (k= 0,1,2,… )时为加强点; 2 λ 当 Δx=(2k+1) (k=0,1,2,…)时为减弱点. 2 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即相位差为 π,则上述结论相反. (2)现象判断法 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 (或波谷与波谷 )相遇,该点为加强 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
一、波的衍射
绕过障碍物 继续传播的现象. 1.定义:波可以_____________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相差不多 或者 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__________ 比波长更小 . ____________ 二、波的叠加 1.波的独立传播: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 运动特征 ,继续传播. 的__________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四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
学习目标 1.知道波的衍射现象,了解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2.知道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实质上是波的 一种特殊的叠加现象. 3.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知道波的干涉图样的
特点,掌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
4.知道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新知初探自主学习
【答案】
(1)1 m
(2)x=0.25 m,0.75 m,1.25 m,1.75 m
【规律方法】
利用条件判断法时,要注意两波源是振动
情况完全相同的,还是振动步调相反的.
跟踪训练 2
水槽中步调相反的波源 S1 、 S2 发出两列波长相 )
等的水波,设某一时刻P点恰好是两波谷相遇,则( A.这两列波能发生干涉B.P点始终在波谷 C.P是振动加强点D.P的位移有时可为零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 Word版含解析

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一、波的衍射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两种衍射现象(1)在水波槽中,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障碍物较大时波被阻挡,在靠近障碍物后面没有波,只是在障碍物较远处,波才稍微有些绕到“影子”区域里,如图12­4­1甲所示,虽然发生衍射现象,但不明显。

图12­4­1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一样,如图乙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2)在水波槽中,在波源前方放一个有孔的屏,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孔较大时发现水波经过孔后在连接波源与孔的两边的两条直线所限制的区域里传播,如图丙所示。

当孔较小时发现孔后的整个区域里传播着以孔为中心的圆形波,如图丁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3.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波的叠加 1.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图12­4­2表示了分别向右、向左传播的两列波1和2在相遇区域内的叠加过程。

2.波的叠加原理是波具有独立传播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1.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3.波的干涉是指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

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如图12­4­2所示)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如图12­4­3所示)图12­4­2图12­4­3三、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的现象。

最新人教版选修3-4高中物理12.4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选修3-4高中物理12.4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

课时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1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知道衍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知道波发生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重点难点波的衍射的定义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计算。

教建议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是生后面习光的衍射的基础。

对于波的衍射,教的关键仍在于实验的演示、观察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为了有助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在观察真实现象的同时,利用课件进行模拟,以便于使生对衍射留下更加清晰的印象。

在波的干涉习中,从波叠加的一般原理到满足相干条件下的干涉现象,生对“波是振动形式的传播”的理解得到加深,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习的难点。

导入新课泰山佛光是岱顶奇观之一。

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这个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

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1波的衍射(1)定义波可以①绕过障碍物而继续传播的现象叫作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②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③更小时,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故一切波均可发生衍射现象。

“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④声波的衍射。

2波的叠加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表明,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⑤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几列波单独传播时⑥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3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⑦振幅增大,某些区域的⑧振幅减小,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2)产生干涉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两列波的⑨频率必须相同;二是两个波的⑩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第十二单元第4课《波的衍射和干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第十二单元第4课《波的衍射和干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第十二单元第4课《波的衍射和干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第十二单元第4课《波的衍射和干涉》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绳子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并通过对相遇区域质点的振动分析,认识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条件;
(3)知道干涉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4)知道波的衍射现象以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尤其是相遇区域的质点的振动情况,从中得出波的叠加原理。

(2)通过对波的干涉图样的分析,知道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用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波的干涉和衍射是波的重要特性。

其中波的干涉的解释较难理解,需要从直线波的叠加加强与减弱过程的分析,逐步过渡到平面波。

3重点难点
(1)通过绳子上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传播过程,并通过对相遇区域质点的振动分析,认识波的叠加原理。

(2)波的干涉概念以及对波的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析。

(3)波的衍射现象及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下课时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我站在一边,可以同时听到大家的声音,并能辨别各自的说话内容。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活动2【讲授】一:波的相遇和波的叠加。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一、教學目標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1)知道什麼是波的衍射現象和發生明顯衍射現象的條件。

(2)知道波的干涉現象是特殊條件下的疊加現象;知道兩列頻率相同的波才能發生干涉現象;知道衍射現象的特點。

(3)知道衍射和干涉現象是波動特有的現象。

2.通過觀察水波的衍射現象,認識衍射現象的特徵。

通過觀察波的獨立前進,波的疊加和水波的干涉現象,認識波的干涉條件及干涉現象的特徵。

二、重點、難點分析1.重點是波的衍射、波的疊加及發生波的干涉的條件。

2.難點是對穩定的波的干涉圖樣的理解。

三、教具水槽演示儀,長條橡膠管,投影儀。

四、主要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我們向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個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圓形的波紋,並向周圍傳播。

當波紋遇到障礙物後會怎樣?如果同時投入兩個小石子,形成了兩列波,當它們相遇在一起時又會怎樣?本節課就要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對以上現象進行初步解釋。

(二)教學過程設計主要思想是:遵照教材的編寫意圖,按“觀察現象,歸納特徵,而後得出結論”的大順序進行教學。

觀察中注意引導,分析中注意啟發。

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現象首先觀察水槽中水波的傳播:圓形的水波向外擴散,越來越大。

然後,在水槽中放入一個不大的障礙屏,觀察水波繞過障礙屏傳播的情況。

由此給出波的衍射定義。

波繞過障礙物的現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導學生觀察:在水槽中放入一個有孔的障礙屏,水波通過孔後也會發生衍射現象。

看教材中的插圖,解釋“繞過障礙物”的含義。

(2)發生明顯波的衍射的條件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下面的觀察:①在不改變波源的條件下,將障礙屏的孔由較大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現象越來越明顯。

由此得出結論:障礙物越小,衍射現象越明顯。

②可能的話,在不改變障礙孔的條件下,使水波的波長逐漸變大或逐漸變小。

可以看到,當波長越小時,波的衍射現象越明顯。

由此指出:當障礙物的大小與波長相差不多時,波的衍射現象較明顯。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案:第十二章 第4节 波的衍射和干涉含答案

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一、波的衍射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两种衍射现象(1)在水波槽中,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障碍物较大时波被阻挡,在靠近障碍物后面没有波,只是在障碍物较远处,波才稍微有些绕到“影子”区域里,如图12-4-1甲所示,虽然发生衍射现象,但不明显。

图12-4-1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一样,如图乙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2)在水波槽中,在波源前方放一个有孔的屏,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孔较大时发现水波经过孔后在连接波源与孔的两边的两条直线所限制的区域里传播,如图丙所示。

当孔较小时发现孔后的整个区域里传播着以孔为中心的圆形波,如图丁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3.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波的叠加1.波的叠加原理1.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3.波的干涉是指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图12-4-2表示了分别向右、向左传播的两列波1和2在相遇区域内的叠加过程。

2.波的叠加原理是波具有独立传播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如图12-4-2所示)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如图12-4-3所示)图12-4-2 图12-4-3三、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的现象。

2.稳定干涉条件(1)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选修3-4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选修3-4第十二章第4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2)、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都与入射波相 同。
3)、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解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强化训练]
(1)为了测海的深度,一同学利用电子发声器对着海面发声,测得 2.2 s 后听到回声, 已知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是 1450 m/s,求此海有多深?
(2)为了测一根长铁管的长度,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 一下这根铁管,测得甲听到的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 25 s,已知声音在铸铁和空气里传播的速 度分别为 390 m/s 和 340 m/s,这根铁管有多长?
自学辅导法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
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还有教具的准备。
3.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自制投影片,水波槽,长木板和厚玻璃板各一块 七、课时安排: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放录像]一位演员在山中唱山歌,歌声缭绕不断。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上述录像中:演员发出的声波传到山崖时,会返回来继续传播,使我 们听到回声,这属于声波的反射现象。 那么: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不能产生反射现象呢? [做演示实验,并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 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 a.让振动片开始振动,金属丝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波源。 观察到的现象: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水波。 b.在水槽中放一块长木板,让波源发出圆形波,观察水波遇到长木板后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从波源发出的圆形波遇到长木板后,有一列圆形波从长木板反射回来。 教师:波的反射现象中遵循哪些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波面和波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34 页有关内容,思考问题: (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 和波线?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投影]出示圆形波的照片。 介绍什么是波面和波线: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3: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3: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

4 波的干涉和衍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理解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3、理解波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4、理解波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对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的相遇现象的观察,以及对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的相遇现象的观察,并且对比,知道如何从现象中归纳波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通过观察在波源前放置不同大小的,不同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现象,并作对比,知道如何从现象中归纳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属于全新的,但由于新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只是定性的学习,所以如果老师能够做好演示实验,那么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并不困难。

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观察过干涉和衍射现象,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再认识已经观察过的有关现象,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很有意义。

【教学思路】以实验演示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新物理现象,归纳干涉、衍射的规律;然后依据波的叠加原理对所发生的现象作出解释;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分析予以澄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及发生波的干涉、衍射的条件。

难点: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对干涉后加强与减弱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1教法:实验观察法、点拨式讲授。

2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及知识要点】(一)波的叠加原理1.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生活现象:绳上波的叠加、水波叠加2. 归纳总结规律:几列波在介质中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等)继续传播互不影响。

这就是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在相遇区域里,任一质点的位移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点所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二)研究波的干涉1. 实验观察:注意观察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的叠加情况,注意老师是引导提示,概括现象结论。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学案新人教版选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学案新人教版选

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波的衍射[先填空]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2.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超声波比普通声波的波长小.(√)[后思考]1.只有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波的衍射现象吗?【提示】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2.是否孔的尺寸越小,衍射现象越容易观察?【提示】不是.当孔的尺寸非常小时,衍射波的能量很弱,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核心点击]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凡能发生衍射现象的都是波.2.波的衍射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长较长的波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1.一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一个障碍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以下哪种情况可以使衍射现象更明显( )A.增大障碍物的尺寸B.减小波的频率C.缩小障碍物的尺寸D.增大波的频率E.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答案】BCE2.图12­4­1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A、B、C图)或障碍物(D,E图),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 )图12­4­1【答案】BCE衍射现象的两点提醒(1)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2)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波的干涉[先填空]1.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2)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而且振幅加大的区域和振幅减小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2)干涉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两列波相叠加就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个人一起说话,不会发生干涉现象.(√)[后思考]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为什么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提示】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2.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核心点击]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将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互相不会发生干扰.如图12­4­2甲、乙所示,在同一直线上,向右传播的波1和向左传播的波2,相遇以后,各自还是按照相遇前的波速、振幅、频率,继续沿着各自的方向传播,不会因为相遇而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相互不会因相遇而发生干扰.图12­4­22.对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1)波的叠加是无需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相遇的区域里不同时刻各质点叠加的结果都不相同,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3)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相干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4)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5)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为零.(6)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始终减弱,位移的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大小之差,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振动减弱点总是处于静止状态,并不振动.3.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12­4­3所示.图12­4­3(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3.当两列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的振动有时是减弱的B.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C.质点P的振幅最大D.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E.某时刻质点P的位移可能为零【答案】BCE4.图12­4­4所示是水波干涉的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两波源的频率相同,振幅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4­4A.A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B.B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C.C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D.D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E .质点D 的位移始终是零【答案】 ABD5.如图12­4­5所示,波源S1在绳的左端发出频率为f1,振幅为A1的半个波形a ,同时另一个波源S2在绳的右端发出频率为f2,振幅为A2的半个波形b ,且f1<f2,P 为两个波源连线的中点.已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4­5A .两列波比较,a 波将先到达P 点B .两列波同时到达P 点C .两列波在P 点叠加时,P 点的位移最大可达A1+A2D .b 的波峰到达P 点时,a 的波峰还没有到达P 点E .两列波相遇时,绳上位移可达A1+A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 点的左侧【答案】 BDE判断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常用方法1.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设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1)当Δr =k ·λ(k =0,1,2,…)时为加强点.(2)当Δr =(2k +1)·λ/2时为减弱点(k =0,1,2,…).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2.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若某点是平衡位置和平衡位置相遇,则让两列波再传播14T ,看该点是波峰和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还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从而判断该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人教版】2020版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4课时 波的衍射和干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人教版】2020版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4课时 波的衍射和干涉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第4课时 波的衍射和干涉[研究选考·把握考情]知识点一 波的衍射[基 础 梳 理]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

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要 点 精 讲]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

2.波的衍射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差不多”只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3.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

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例1】 如图1所示是利用发波水槽观察到的水波衍射图象,从图象可知( )图1A.B侧波是衍射波B.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C.减小挡板间距离,衍射波的波长将减小D.增大挡板间距离,衍射现象将更明显解析小孔是衍射波的波源,A侧是衍射波,A错误;在同一种介质中,波速相等,故B正确;根据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式v=λf,由于波速和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故C错误;波长越长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与波的频率和振幅没有关系,在波长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挡板间距,故D错误。

答案 B知识点二波的叠加[基础梳理]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波长、频率等运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2.波的叠加原理: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即学即练]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①,频率为f1,振幅为A1;同时另一波源在绳右端发出半个波②,频率为f2(f2>f1),振幅为A2,P为绳的中点,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B.两列波相遇时P点波峰值可达到A1+A2C.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波形传播D.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不能叠加解析因P为绳的中点,故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A正确;因f2>f1,故λ2<λ1,当①的波峰传至P点时,②的波峰已过了P点,即两波峰在P点不会相遇,根据波的叠加原理,P点的波峰值不会达到A1+A2,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因波的叠加没有条件,故选项D错误。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4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4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4

波的衍射和波的干涉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衍射现象的特点。

(3)知道衍射和干涉现象是波动特有的现象。

2.通过观察水波的衍射现象,认识衍射现象的特征。

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波的干涉现象,认识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波的衍射、波的叠加及发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2.难点是对稳定的波的干涉图样的理解。

三、教具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个小石子,可以看到石子激起的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周围传播。

当波纹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本节课就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以上现象进行初步解释。

(二)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思想是:遵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按“观察现象,归纳特征,而后得出结论”的大顺序进行教学。

观察中注意引导,分析中注意启发。

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现象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

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屏,观察水波绕过障碍屏传播的情况。

由此给出波的衍射定义。

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屏,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

(2)发生明显波的衍射的条件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屏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②可能的话,在不改变障碍孔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当波长越小时,波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由此指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波的衍射现象较明显。

整合选修3-4第12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导学案 精品

整合选修3-4第12章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导学案 精品

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导学案波的衍射[先填空]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2.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超声波比普通声波的波长小.(√)[后思考]1.只有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波的衍射现象吗?【提示】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2.是否孔的尺寸越小,衍射现象越容易观察?【提示】不是.当孔的尺寸非常小时,衍射波的能量很弱,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核心点击]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凡能发生衍射现象的都是波.2.波的衍射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长较长的波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1.一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一个障碍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衍射,以下哪种情况可以使衍射现象更明显( )A.增大障碍物的尺寸B.减小波的频率C.缩小障碍物的尺寸D.增大波的频率E.缩小障碍物的尺寸,同时减小波的频率【答案】BCE2.图12­4­1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A、B、C图)或障碍物(D,E图),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 )图12­4­1【答案】BCE衍射现象的两点提醒(1)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2)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波的干涉[先填空]1.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2)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而且振幅加大的区域和振幅减小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2)干涉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两列波相叠加就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个人一起说话,不会发生干涉现象.(√)[后思考]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为什么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提示】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2.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核心点击]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将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互相不会发生干扰.如图12­4­2甲、乙所示,在同一直线上,向右传播的波1和向左传播的波2,相遇以后,各自还是按照相遇前的波速、振幅、频率,继续沿着各自的方向传播,不会因为相遇而发生任何变化,也就是说相互不会因相遇而发生干扰.图12­4­22.对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1)波的叠加是无需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相遇的区域里不同时刻各质点叠加的结果都不相同,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3)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相干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4)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5)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为零.(6)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始终减弱,位移的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大小之差,振幅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则振动减弱点总是处于静止状态,并不振动.3.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12­4­3所示.图12­4­3(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3.当两列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的振动有时是减弱的B.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C.质点P的振幅最大D.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大E.某时刻质点P的位移可能为零【答案】BCE4.图12­4­4所示是水波干涉的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两波源的频率相同,振幅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23570063】图12­4­4A.A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B.B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C.C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D.D点一会儿在波峰,一会儿在波谷E.质点D的位移始终是零【答案】ABD5.如图12­4­5所示,波源S1在绳的左端发出频率为f1,振幅为A1的半个波形a,同时另一个波源S2在绳的右端发出频率为f2,振幅为A2的半个波形b,且f1<f2,P为两个波源连线的中点.已知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只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2­4­5A.两列波比较,a波将先到达P点B.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C.两列波在P点叠加时,P点的位移最大可达A1+A2D.b的波峰到达P点时,a的波峰还没有到达P点E.两列波相遇时,绳上位移可达A1+A2的点只有一个,此点在P点的左侧【答案】BDE判断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常用方法1.条件判断法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步调完全相同的两波源的波叠加时,设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Δr.(1)当Δr=k·λ(k=0,1,2,…)时为加强点.(2)当Δr=(2k+1)·λ/2时为减弱点(k=0,1,2,…).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2.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加强点;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减弱点.若某点是平衡位置和平衡位置相遇,则让两列波再传播14T ,看该点是波峰和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还是波峰和波谷相遇,从而判断该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4课件:第十二章 4 波的衍射和干涉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4课件:第十二章 4 波的衍射和干涉
得所有质点的振动的位移加倍,C正确.
答案
BC
三、波的干涉
例3 如图5所示为两个相干波源S1、S2产生的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 )
中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样 .图中实线表示某时刻的波峰,虚线表示 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
A.a、c两点的振动加强,b、d两点的振动减弱
B.e、f两点的振动介于加强点和减弱点之间
它发出与原来
的波在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 同频率 线方向.因此,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二、波的叠加 问题设计 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体现了波的什么性质
吗?
答案 声波在相互交错、叠加之后互不影响,仍能保持原来的性
质向前传播,这种现象体现了波传播具有独立性.
= 0,1,2,…)时为振动减弱点 .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
λ 2
②现象判断法 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叠加,该点为加强点;若总是 波峰与波谷叠加,则为减弱点.
4.干涉图样及其特征
(1)干涉图样:如图2所示.
图2

(2)特征 ①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 (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物理课件
机械波
第十二章
学案4 目标定位
波的衍射和干涉
1.知道波的衍射现象,理解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理解波的叠加原理,知道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3.知道波的干涉图样的特点,理解形成稳定干涉图样的条件,掌
握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振动情况.
4.知道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要点提炼 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各自的 波长 、
频率 等运
动特征,不受其他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课件 12 波的衍射和干涉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课件 12 波的衍射和干涉课件

2.关于波的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EF ) A.在衍射现象中,波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B.水波碰到障碍物后返回传播的现象属于衍射现象 C.横波能发生衍射,而纵波不能发生衍射 D.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的,必定不是波 E.衍射是一切波的特性 F.波长跟孔的宽度差不多时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波的干涉
学生思考和探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波有哪些?请同学们举例。 当两列波相遇会怎样? 当波遇到障碍物又会怎样?请同学们思考、猜想。
3 .波的独立性原理
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 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 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波的独立性原理
二、波的干涉
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
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
振动加强
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
两列波相遇后,在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 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 相互隔开。
1. 为什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 为什么光是直线传播而声波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数据:
1.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2. 可见光波长范围:0.4~0.7μm
注意
1. 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衍射是 波的特有属性。
2.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一切波都可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波的直 线传播只是衍射不明显时的一种近似。
2. 在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波长,观 察是否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观察一:
狭缝宽度与波长相差不多或狭缝宽度 比波长更小时,发生明显衍射。
观察二: 波长与狭缝宽度相差不多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4课件: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4课件:12.4 波的衍射和干涉
其声而不见其人”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狭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
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
(3)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光也是一种波,为什么通常我们看到的光却沿直线传播而没有发
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呢?
提示:光波的波长很短,在0.4~0.7 μm范围内,此波长跟一般障碍物
质呢?
提示:尽管这几种声波在空气中相遇,但它们之间互不影响,依然
能识别各自的特性,这是因为波的传播具有独立性。
3.波的干涉
(1)实验及现象
①实验:波源是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振动片振
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发出
的是相位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也相同的两列波。
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
6.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
它们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有的时刻位移为零。只是振幅为两列
波振幅之和,显得振动剧烈。
7.振动减弱点的振动始终减弱,它位移的大小始终等于两列波分
别引起位移的大小之差,振幅为两列波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
动加强的点;而b、d两点都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是振动减弱的
点,A正确。e位于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加强点;f位于减弱点的连线
上,仍为减弱点,B错误。相干波源叠加产生的干涉是稳定的,不会随
时间变化,C错误。因形成干涉图样的介质的质点也是不停地做周
期性振动,经半个周期步调相反,D正确。故正确选项为A、D。



二、对波的干涉现象的理解
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

高二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12.5波的衍射和干涉

高二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12.5波的衍射和干涉

第十二章第四节:波的衍射和干涉【本章课标转述】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

能区别横波和纵波。

能用图像描述横波。

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其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

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的原因。

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

3、知道波发生明显干涉现象的必要条件。

4、知道衍射和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学习过程】探究点一、波的衍射一、波可以绕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二、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通过老师演示课本P32页演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当狭缝宽度d比波长λ大的多...的时候,水波的传播轨迹____________,衍射现象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当狭缝宽度d和波长λ差不多...的时候,水波的传播轨迹____________,衍射现象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总结实验现象,比对课本P32页图12.4-2中的甲、乙、丙三个图,得出以下结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发散思维:参考课本P33页说一说内容,你来说说“B超”为什么要使用超声波而不是普通的声波。

探究点二、波的叠加观察课本P33页波的叠加演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几列波相遇时能够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___ _____,这叫做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练习:如图,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他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所示的()A B C D探究点三、波的干涉阅读课本P34页波的干涉演示实验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实验中选用的两个波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波的衍射和干涉
1.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
寸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3.波的干涉是指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
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

一、波的衍射
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2.两种衍射现象
(1)在水波槽中,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障碍物较大时波被阻挡,在靠近障碍物后面没有波,只是在障碍物较远处,波才稍微有些绕到“影子”区域里,如图12­4­1甲所示,虽然发生衍射现象,但不明显。

图12­4­1
当障碍物较小时发现波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如同障碍物不存在一样,如图乙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2)在水波槽中,在波源前方放一个有孔的屏,使波源振动产生水波。

当孔较大时发现水波经过孔后在连接波源与孔的两边的两条直线所限制的区域里传播,如图丙所示。

当孔较小时发现孔后的整个区域里传播着以孔为中心的圆形波,如图丁所示,衍射现象明显。

3.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只有当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二、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中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图12­4­2表示了分别向右、向左传播的两列波1和2在相遇区域内的叠加过程。

2.波的叠加原理是波具有独立传播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两列同相波的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如图12­4­2所示)
两列反相波的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如图12­4­3所示)
图12­4­2图12­4­3
三、波的干涉
1.定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幅加大、某些区域的振幅减小的现象。

2.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2)两个波源的相位差必须保持不变。

3.干涉的普遍性
一切波都能够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隔墙有耳”指的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
(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
(3)两列频率不同的水波不能发生波的干涉现象。

(×)
(4)不是所有的波都能发生干涉。

(×)
(5)只有障碍物尺寸和波长差不多时,才能发生衍射现象。

(×)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既然一切波都能够发生衍射,那为什么生活中见不到光波的衍射现象?
提示:光波的波长通常在0.4~0.7 μm的范围内,跟一般障碍物的尺寸相比非常小,所以通常的情况下看不到光的衍射,看到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2)如图12­4­4所示,操场中两根竖直杆上各有一个扬声器,接在同一扩音机上,一位同学沿着AB 方向走来。

图12­4­4
结果他听到的声音会忽强忽弱,这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提示:波的干涉现象。

1.关于衍射的条件
应该说衍射是没有条件的,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可以发生衍射。

衍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之分,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或比波长小是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2.波的衍射实质分析
波传到小孔(障碍物)时,小孔(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波源,由它发出的与原来同频率的波在小孔(障碍物)后传播,就偏离了直线方向。

波的直线传播只是在衍射不明显时的近似情况。

3.衍射现象与观察的矛盾
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1.(多选)“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因为一般障碍物的尺寸( )
A .跟声波波长相差不大,使声波发生明显衍射
B .比声波波长大得多,声波不能发生衍射
C .可以跟光波波长相比较,使光波也发生衍射
D .比光波波长大得多,故光波不能发生明显衍射
解析:选AD “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是因为一般障碍物的尺寸跟声波的波长相差不大,使声波发生明显衍射,而光波的波长很小,不能发生明显衍射,故A 、D 正确。

2.(多选)在做水波通过小孔衍射的演示实验中,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为5 Hz ,水波在水槽中传播速度为5 cm/s ,小孔直径d 选用下列哪些尺寸可使实验效果比较明显( )
A .1 m
B .0.8 m
C .0.8 cm
D .1.2 cm
解析:选CD 在水槽中,振子振动所激发的水波波长为λ=v f =55
cm =1 cm ,小孔尺寸与波长相差不大时,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所以C 、D 正确。

3.如图12­4­5所示,正中O 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 是挡板,B 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
图12­4­5
A.整个区域
B.阴影Ⅰ以外区域
C.阴影Ⅱ以外区域
D.上述选项均不对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挡板A比波长大得多,因此波不会绕过挡板A,而小孔B的大小与波长差不多,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故B正确。

1.波的独立传播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

即各自的波长、频率等保持不变。

2.关于干涉的条件
(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

但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相位差恒定。

(2)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

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

3.关于加强点(区)和减弱点(区)
(1)加强点:在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加强,质点的振动最剧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A=A1+A2。

(2)减弱点:在某些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相互削弱,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A =|A1-A2|,若两列波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合振幅就等于零,并不振动,水面保持平静。

(1)干涉图样:如图12­4­6所示。

图12­4­6
(2)特征:
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

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

[典例] 波源S1和S2的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4 Hz,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x轴上的O、A两点处,OA=2 m,如图12­4­7所示。

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为4 m/s。

已知两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

求:
图12­4­7
(1)简谐横波的波长。

(2)OA 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

[思路点拨]
(1)两列频率相同的简谐横波相遇时发生干涉现象。

(2)振幅最小的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解析] (1)设简谐横波波长为λ,频率为f ,则v =λf,代入已知数据,得λ=1 m 。

(2)以O 为坐标原点,设P 为OA 间的任意一点,其坐标为x ,则两波源到P 点的波程差Δl=x -(2-x),0≤x≤2。

其中x 、Δl 以m 为单位。

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满足Δl=⎝ ⎛⎭
⎪⎫k +12λ,k 为整数,所以x =12k +54,可得-52≤k≤32,故k =-2、-1、0、1。

解得:x =0.25 m ,0.75 m,1.25 m,1.75 m 。

[答案] (1)1 m (2)x =0.25 m,0.75 m,1.25 m,1.75 m
振动加强点与振动减弱点的判断方法
(1)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的理解:不能认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始终最大,振动减弱点的位移始终
(2)条件判断法: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产生的波叠加时,加强、减弱条件如下:设点到两波源
的路程差为Δr,当Δr=2k·λ
2
(k=0,1,2,…)时为振动加强点;当Δr=(2k+1)·
λ
2
(k=0,1,2…)时
为振动减弱点。

若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3)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为振动减弱点。

1.(多选)如图12­4­8所示,P点为两波之间线段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2­4­8
A.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
B.两列波相遇时,P点的波峰值可达到A1+A2
C.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波形传播
D.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时不能叠加
解析:选AC 因两列波速度相等,故同时到达P点,选项A正确;但两列波的波峰不可能同时在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