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邓喆文美术学院07油画 071084008)
内容提要: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展开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审美交流。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艺术交流审美
“接受美学标志着很多艺术家对于输出道口的重视,以至愿意反过来把它作为整体创造活动的基准。接受美学认为全部创造活动都应把接受者们的接受状态也包括在内。接受,参与了创造,延续了创造,完成了创造。”艺术接受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成果,更是不断给艺术创造一巨大动力和明确导向。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来论述。
一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
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的交流。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完成的。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才能将艺术的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接受和扩展。信息就是所有传播的中心,就如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一样。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最常参与的就是展览类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传播方式。比如在美术馆,作为传授者的观众,只欣赏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否有艺术家在场,都不会影响这种艺术传播。
此外,艺术鉴赏也是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作为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唤醒﹑发掘﹑接受和再创造,使艺术和人﹑艺术和社会在现实中产生交互作用,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①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当然也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情到理智,从感受﹑认识感性形态,产生情感体验,直至意蕴领悟。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只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我们应该是充满着求知和智识去进行鉴赏。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我们,只是欣赏还不够——我们还想求知;没有智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很兴奋,可是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兴奋是痛苦的兴奋。”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常需要观众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使静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活动的视觉形象。“就如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都是由于鉴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的生命里重新复活。”②
总之,艺术鉴赏中不仅包括了求知,而且是求知﹑情感和理性领悟的统一。
理解如何正确的鉴赏对于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是很关键的因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艺术活动的品味,进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
当我们把艺术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来看时,实际上也就是把它当做一种审美的心里对话。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都处于不同的相互对话之中。如果说艺术家创作是在一种审美心里对话的氛围和活动中进行的,那么一书的接受者欣赏活动也可以是在审美对话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
艺术的接受活动是欣赏者从自己的的心灵世界出发同创作主体及其作品进行对话的。“观赏米莱的名画《盲女》,人们既体验到看不到彩虹草原盲女的痛苦,又意识到自己与可怜的残废姑娘有别,从而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欣赏体验。这样,观赏者就可以摆脱现实的限制,自由介入多种多样的人的生活,反观人生的种种活动,从多种角度体会到人自身的尊严和崇高,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这也同样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与外界事物无论发生认知关系,还是情感关系,都是可以由自己的前在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来进行指导和想象,艺术接受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鲁迅对世界观与艺术接受的关系,概括的非常精确。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人看惯了写实派绘画,就把写实作为了艺术欣赏的标准。进入80年代,印象派出现了,他们把自然现象分解成色彩和光的的组织,将自然物现象解体,违反了写实派的惯例。就这样当时的人们是十分不理解的,不予以承认欣赏。但是,随着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人们的审美心理态度也对此逐渐习惯了,承认了印象派的伟大创造。具有永久价值的艺术经验会形成审美传统,这是审美经验恒久性的长处方面。但即使是审美的传统,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它的短处自然就是顽固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对那些不符合审美惯例的东西进行排斥,从而阻碍了艺术鉴赏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以开阔的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新思维新格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态度,吸收一切艺术中的新元素,扩展﹑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使自己的审美经验得到升华,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境界了。作为学习纯绘画类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艺术接受的审美经验进行有关艺术的再创造,进一步提高自己艺术想象空间,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用于我们的各种绘画创作中。
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很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文化渊源﹑政治制度﹑民俗文化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和观众,其审美趣味和艺术的欣赏方式都会明显的受到文化的各种影响。自然也就对艺术的接受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西方人习惯于按照一种基本的,明确的方法去进行思维,去分析和探究判断。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好比运算一样的轻松自如。透明的西方和朦胧的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的思维方式是逻辑的﹑分析的,他们所变现出来艺术接受也同样带有逻辑的﹑分析的色彩。而与传统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品味”。它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方式。“品味还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它要求接受主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