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观众接受
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情节安排
02
小说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悬念营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
情感波动,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叙述技巧
03
小说运用多种叙述手法和视角转换,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本效
果和阅读体验,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诗歌:意象表达与音韵之美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关注读者需求,提升作品针对性
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群体
研究目标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征,以及他们的阅读 习惯和审美偏好,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需求。
注重情感共鸣
通过刻画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 他们对作品的认同感和投入度。
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在作品中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或人生哲理,激发读者的思 考和感悟,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
艺术审美与观众接受之间存在双 向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
动态变化模型
艺术审美与观众接受的互动关系 随着时代、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 化而不断变化。
多元共存模型
不同的艺术审美和观众接受之间 存在多元共存的可能性,形成丰 富多彩的艺术生态。
05
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与观众接 受
小说: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
地位
观众接受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 响力。一部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并产生共鸣,才能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与观众接受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观众接受的因素,提出提高文学作品艺 术审美水平和观众接受度的策略。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审美和观众接受上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现实主义作品强调对客 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而浪漫主义作品则追求理想 化的美感和情感的自由表达。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
艺术概论艺术六大论艺术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一种方式。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的学科。
在艺术概论中,有六大论点被广泛接受和讨论,它们分别是审美论、象征论、表现论、创新论、形式论和传媒论。
审美论是艺术概论中的重要论点之一。
它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审美体验。
审美论认为艺术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美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引起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思考。
艺术家通过对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令人愉悦或震撼的视觉效果。
象征论强调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体系。
艺术家通过各种符号和象征手法,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理解。
艺术作品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象征性描绘,也可以是对抽象概念和情感的象征表达,通过符号的选择和组合,艺术家传达出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第三,表现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生动的表现。
艺术家通过对人物、风景、事件等的描绘和再现,将观众引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中。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和传达生活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类的情感和命运。
第四,创新论强调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和突破。
艺术家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技巧的改变和创新,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创新论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突破和超越,艺术家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形式论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形式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艺术家表达意图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选择和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和内在结构的艺术作品。
形式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通过对形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传媒论着重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方式。
传媒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传媒技术和媒体环境的影响。
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传播和接受艺术作品,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五章 艺术接受 (《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古希腊)《断臂的维纳斯》(雕塑)
思考题
• 1.马克思认为人脑掌握世界有哪几种基本方式?试列举并 简要阐述。
• 2.什么是接受主体的主观条件? • 3.“审美无利害”说是怎样形成的? • 4.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
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 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如何理解这段 话? • 5.20 世纪艺术理论有哪些新的变化? • 6.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 想资源? • 7.什么是“期待视野”? • 8.怎样理解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种 再创造性活动?
• 有了审美期待,艺术鉴赏过程便可谓准备就绪,接 受活动就要进入审美感知阶段,开始其初步的历程 了。审美感知是以直觉的方式进行的,而直觉是作 为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判断力而发挥作用的。艺术 直觉能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 艺术对象,全身心地沉浸审美愉悦。
4.审美体验
•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有了对作品的审美感知,更深 的审美体验就要接踵而至了。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 验首先是一种情感活动,但也需要想象和联想的参 与。借助于想象,艺术鉴赏者才能进入质的欣赏境 界,才能发挥出再创造性,充实作品的形象,生发 作品的意义。
(三)接受主体对艺术史建构的参与性
艺术发展是一个生命过程,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这 一代艺术与上一代艺术之间既有遗传,又有变异,但变 异是以遗传为前提。遗传规律反映到艺术领域,便形成 了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即上一代的艺术影响下一代 艺术,下一代艺术保留和吸收以前时代的艺术成果。艺 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共同造就 的。
(一)接受主体对艺术接受的主导性
艺术接受是接受主体调动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的审美 实践活动,因此,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始终占 据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艺术接受和艺术欣赏
• 那么从理论上这一切是怎么做到旳呢?我们以为,是每一门艺术使用旳“艺术语言”, 把欣赏者在欣赏艺术过程中旳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旳。这也同步意味着,在艺术欣赏 中,感性和理性之所以能够友好地交融互渗,在于艺术家是用“艺术语言”来体现感 情。而从艺术欣赏者旳角度而言,假如要能够从审美角度全方面深刻地了解和体悟艺 术旳魅力,就必须要对多种艺术门类所使用旳不同艺术语言旳独特征有所了解。
第四,在文学理论中,“互文性”指旳是历史上文学作 品之间旳关系。从对艺术作品旳了解看,接受者只有在了解 人类整体艺术史旳基础上,才干了解个别艺术作品。也只有 在了解每一件艺术作品旳基础上,才干深刻体会到人类旳艺 术历史和艺术作品旳“互文性”关系。
审美态度旳形成
接受者心理定向与期待旳形成过程,同步也就是他旳审 美态度旳形成过程。在艺术接受旳准备阶段,审美态度旳形 成具有主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详细旳接受过程中,从 艺术旳、审美旳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旳心理基础。
接受者审美态度旳形成,一样需要主客观方面旳条件。 从客观方面看,艺术作品旳存在方式、中介体制旳文化功能 都能唤起接受者旳审美态度。从主观方面看,接受者旳审美 经验以及有关旳艺术知识,都对其审美态度旳形成起着主要 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审美态度也是接受者审美能力旳一 种体现形式。
• 对于浪漫主义和体现主义理论家来说,情感起源于艺术家;在形式主义如构造主义、 新批评等理论家看来,艺术中旳情感全是艺术语言构建起来旳,和艺术家无关;还有 一种观点以为,艺术欣赏中旳情感完全来自于欣赏者,和艺术家旳情感和艺术创作作 品没有关系。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
《艺术概论》艺术接受论艺术接受论第一节、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一、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名词解释艺术接受: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艺术接受时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艺术在接受方式上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中的含义和价值并不只是感性的形式,而是一个包括知识、理想、人生态度、政治倾向和宇宙观的整体结构。
艺术接受时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隐含的读者: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是文学文本中预先设定的一种理想读者形态,这种读者形态能充分地理解本文的可能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其包括两类:(1)社会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都得考虑自己的艺术作品将被哪一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受。
(2)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
第一,本文结构的读书角色。
第二,构造活动的读者角色。
召唤结构: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
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
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第四个方面,典型形象的召唤性特征。
接受者通过对典型形象,以及这一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意义、环境氛围的欣赏,联想到许多与其相同的形象。
论艺术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邓喆文美术学院07油画 071084008)内容提要: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展开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审美交流。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艺术交流审美“接受美学标志着很多艺术家对于输出道口的重视,以至愿意反过来把它作为整体创造活动的基准。
接受美学认为全部创造活动都应把接受者们的接受状态也包括在内。
接受,参与了创造,延续了创造,完成了创造。
”艺术接受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成果,更是不断给艺术创造一巨大动力和明确导向。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来论述。
一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的交流。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完成的。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才能将艺术的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接受和扩展。
信息就是所有传播的中心,就如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最常参与的就是展览类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传播方式。
比如在美术馆,作为传授者的观众,只欣赏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否有艺术家在场,都不会影响这种艺术传播。
此外,艺术鉴赏也是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作为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唤醒﹑发掘﹑接受和再创造,使艺术和人﹑艺术和社会在现实中产生交互作用,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①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当然也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情到理智,从感受﹑认识感性形态,产生情感体验,直至意蕴领悟。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与感性掌握的。
……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只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论触觉、质感与审美接受——以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为例
19设计美学论坛作为一种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雕塑”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是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关于这种三维的立体艺术作品的认知与接受方式问题,显然是一个多义而又复杂的难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联到雕塑艺术本身的经验方式与审美接受,还涉及到雕塑的存在及其本质的揭示,以及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分与关联。
关于雕塑艺术的审美接受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不仅产生了立体艺术作品的触觉接受方式,而且还建构了作为接受雕塑关键要素的质感问题。
在对雕塑艺术及其接受方式的探究过程中,作为抽象性概念的“触觉”和“质感”既有各自的研究视角,同时,它们又密切地相关于雕塑作品的审美接受。
一、触觉:作为雕塑的感知方式在有关艺术接受的理论和历史中,人们都将眼睛看作是对艺术作品认知与感受的最重要的感官工具。
近代以来,尽管学者不断地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方式进行比较,但视觉接受方式仍然占据着中心位置。
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都将触觉完全置于视觉之下,“因为根据二者相应的特征,与视觉相比触觉被认为是一种缺少智力性而具有更多物质性的感官”[1]56,并且这种观点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尽管,艺术的视觉接受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来讲,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即雕塑的接受方式不仅仅围绕着视觉建立,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触觉的经验。
其实,触觉作为一种有效的经验模式和关注方式,早已引起了大部分艺术史学者的注意,就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一方面根据视觉相对的高贵性明确地称赞视觉高于触觉,但另一方面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触觉是来自于所有感官的认识的基础[1]56。
就触觉自身来说,它是通过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感知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方面的直觉经验,更有学者提出,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发生作用之前,触觉已经形成了。
同时,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触觉艺术。
许正龙认为,“雕塑是一种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是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2]。
只有通过触摸,雕塑才能和观众:产生互动,观者正是在触摸的过程中感受雕塑的关系和结构。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条件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一是艺术传播的主体(即艺术传播者) 二是艺术传播的场所和设备 三是支配或制约艺术传播活动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传播的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2.展览性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3.大众传播方式
艺术接受的形态
第三节 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 艺术批评也叫艺术评论,指以艺术欣赏为基 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 础,在特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以艺术作 品为中心的各种艺术现象所作的理性分析和 科学评价。 科学评价。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既联系又区别。
艺术批评的性质
一、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艺术接受方式。 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艺术批评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艺术批评是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 融合。 融合。 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四、艺术批评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第六章 艺术接受
第一节 艺术接受概述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首倡者是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 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理论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另一重要人物及著作: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德国的伊塞尔《本文的召唤结构》
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二)初级阶段——审美感知
4.陌生化感觉 4.陌生化感觉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 一般而言,那些与鉴赏者的期待有差异,从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 而能产生一定程度“陌生感”的艺术作品更能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吸引鉴赏者的注意。
第五章___艺术接受.
第五章艺术接受本章提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艺术传播的含义及艺术传播的环境、方式和环节;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性质和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把握艺术批评的标准及特征。
第一节艺术接受的特征与一般规律艺术作品在艺术家手中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中的终结.正如同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物质生产活动一样.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环节.生产就没有继续的可能性..艺术活动不经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还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和艺术作品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这样一个动态的循环运动过程。
在艺术活动系统中,艺术接受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认为,受众的接受活动是艺术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首先:艺术接受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没有艺术创作活动,就没有艺术作品的存在,艺术的接受就没有对象。
但是如果没有艺术接受,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就失去它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接受在潜在的意义上又是系统化的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艺术接受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艺术家与观众,艺术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二、从作品本体到观众本体人们对艺术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可以默默存在.自我确认。
如欧仁*尤乃斯库说:“戏剧创作是为了要回答精神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本身就够了。
一棵树就是一棵树,用不着得到我的许可。
不应长生是不是这样一棵树的问题,不会产生让人承认它是棵树的问题。
它不去进行自我表白,它存在着,并用它的存在本身来自我表现。
他不企求得到理解,它不去赋予自己一种更易于被理解的形式,否则,它就不成其为一棵树了,它本身就是对什么是一棵树的理解。
”又如:海德格尔认为这样的存在只是体现了“美术作品作为物自然的现身”。
可见,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普通物品,恰恰在于它必须体现出他的精神价值,而只有在与观众进行精神上交流时才充分体现这种价值,艺术才成其为艺术。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摘要】艺术的接受意为接受艺术,我们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接受艺术感受艺术,用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思想去看待艺术,本文笔者将对于艺术的接受发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思维接受艺术艺术作为娱乐或者说是陶冶情操的手段,现在随处可见,而艺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艺术的接受。
艺术的接受需要两个方面——艺术作品和鉴赏者。
同时艺术的接受又分两种,艺术作者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鉴赏者通过艺术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所谓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一.艺术接受的方式1.抒发情感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历史的记录,通过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很早以前开始东西方艺术家们就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抒发情感,或许是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环境所迫,例如诗人借诗消愁,借助诗歌抒发心中想要宣泄却没有办法明示的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当然艺术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等等,诗人有寄情诗歌的喜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刘禹锡通过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景色;西方诗人例如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爱默生等等,他们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可以给别人品鉴,把自己所见所闻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相当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或留住瞬间的美好,这是艺术接受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更早时期的例如壁画这些历史性的艺术品,更多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况,对后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资料。
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将发现的美加工创新,使它们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同时也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大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一定专业领域上才能有所领悟。
2.陶冶情操艺术品之所以叫艺术品就在于有人发现它的价值,随之被大众接受,通过艺术让自己的性情升华。
自从满足了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之后,人们渐渐开始寻求心理思想的发展。
艺术是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手段,就像我们看电影,话剧,欣赏画作或者听音乐都是陶冶身心的手段,之所以艺术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可能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的空闲时间将会很难打发,生活会索然无味。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PPT课件
2、艺术世界的性质和功能
❖ 中介性 ❖ 接受性 ❖ 主动性 ❖ 制度性和惯例性
(二)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
❖ 1、艺术展览馆 ❖ 2、新闻媒介 ❖ 3、艺术出版社 ❖ 4、艺术博物馆 ❖ 5、艺术市场(中国嘉德、上海朵云轩、北京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程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 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 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 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被称为一说欣 赏中的共鸣现象
❖ 特征,就是在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 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互相融合和亲密 无间的契合。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 二、艺术接受与欣赏的过程 ❖ (一)准备阶段 ❖ 1.定向和期待 ❖ 2.审美态度的欣赏 ❖ (二)初级阶段 ❖ 1、知觉-完形与弥散 ❖ 2、知觉-错觉 ❖ 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 (三)高级阶段 ❖ 1、理解 ❖ 2、体验 ❖ 3、回味
❖ 三、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
(二)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
❖ 1、艺术作品使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 ❖ 2、艺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
(三)艺术接受使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
❖ 首先,艺术作品属于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 ❖ 其次,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
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 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使一个先后
简述艺术接受的过程有哪些内容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指人们在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这一过程涵盖了艺术欣赏的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
艺术接受的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感知感知是艺术接受的初始阶段,指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进行感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这一阶段,人们首先对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通过感知可以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引发审美情感。
2. 主观联想主观联想是指接受者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个人情感、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联想。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道德情感等进行主观的联想,这些联想会对审美情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3. 认知与理解认知与理解是艺术接受的重要环节,指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知,包括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主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通过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性认知,以求得对作品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把握。
4.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艺术接受的核心,指人们在对作品产生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情感内涵产生共鸣,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震撼、感动等。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的表现和传递,引发接受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5. 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是艺术接受的最终阶段,指人们对作品的美学、伦理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这一阶段,人们会对作品的优缺点、意义和价值进行综合评判,生成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这一过程需要融入认知、情感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对作品审美品质的综合评判。
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认知、感知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
艺术接受过程既受到作品自身的艺术特征的影响,又受到接受者个体的主观情感、认知和经验的影响,是一种高度主观化和多元化的心理活动。
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和美学品质都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体验,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感受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第八讲艺术接受
第八讲艺术接受艺术具有四个要素,艺术家、艺术作品、世界和欣赏者,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艺术接受。
在文艺理论史上,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艺术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例如古希腊时代的摹仿说;随着十七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注意到艺术是艺术家所创作的,开始研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进入20世纪之后,艺术研究开始转向艺术作品自身,重视对于艺术语言形式的研究,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是如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又转向对于艺术接受的研究,在这方面成就突出的是德国的接受美学学派。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结束。
作品只是文本,它需要接受的接受,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才算完成。
接受美学对于艺术接受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把艺术接受活动作为整个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加深了人们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
艺术接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普通的欣赏者的艺术鉴赏;二是作为专业的批评家的艺术批评。
第一节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人们早就注意到了。
在此,我们对于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艺术鉴赏的过程和艺术鉴赏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艺术鉴赏的性质与特征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能够理解作品的高明的鉴赏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缺乏意义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其意思是说,在文学鉴赏中,恰切的鉴赏是非常困难的。
《艺术概论笔记3:艺术接受论》
艺术接受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作品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这,使之得到扩展。
艺术传播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的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2.艺术世界“艺术世界”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提出来的。
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生存的庞大的社会制度。
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艺术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包括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教师。
各种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等;二是各种艺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画廊、音乐厅、电影院、艺术出版社、艺术教育机构等;三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它对艺术接受具有约定俗成额调节和制约作用。
3.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远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4.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
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
不是绝对超然的。
5.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艺术鉴赏的准备阶段,只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和欣赏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它使接受者具有期待视野,并希望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得到满足。
第八讲 艺术接受.ppt
4.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是以艺术作品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为中心对艺术进行研 究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在观众身上引起的反 映,如愉悦、升华、畅神甚至高峰体验等。
二、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性质与功能
艺术批评是以艺术理论为指导,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 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的活动。 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环节。 艺术批评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要注重艺术批评的科学性。 艺术批评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
(二)艺术批评的主要形态
1.伦理批评
艺术鉴赏力首先是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 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 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 再则,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和 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养。
(三)艺术鉴赏过程
1.艺术语言感知 2.艺术形象重建 3.艺术意蕴体悟
艺术意蕴体悟是指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获得的最高 审美体验,它往往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艺术 境界。聚居替特征表现为共鸣和顿悟。 所谓共鸣,是指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 达成的情感共振。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丰 富的想象力。 所谓顿悟,是指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 理解所产生的豁然开朗的瞬间飞跃。它往往以突如其 来的方式产生,呈现为一种直觉思维特征。
伦理批评是以道德为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形态,其基 本范畴是善恶,它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作为评价作品的尺度,重 视艺术的教化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是以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标准评价艺术作品的一种 批评形态。
3.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是指借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艺术作品或艺术家心理进 行分析,从而探求艺术作品原型、真实意图与内在框架的一种批 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邓喆文美术学院07油画 071084008)
内容提要: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展开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审美交流。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艺术交流审美
“接受美学标志着很多艺术家对于输出道口的重视,以至愿意反过来把它作为整体创造活动的基准。
接受美学认为全部创造活动都应把接受者们的接受状态也包括在内。
接受,参与了创造,延续了创造,完成了创造。
”艺术接受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成果,更是不断给艺术创造一巨大动力和明确导向。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来论述。
一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
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的交流。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完成的。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才能将艺术的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接受和扩展。
信息就是所有传播的中心,就如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最常参与的就是展览类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传播方式。
比如在美术馆,作为传授者的观众,只欣赏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否有艺术家在场,都不会影响这种艺术传播。
此外,艺术鉴赏也是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作为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唤醒﹑发掘﹑接受和再创造,使艺术和人﹑艺术和社会在现实中产生交互作用,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①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当然也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情到理智,从感受﹑认识感性形态,产生情感体验,直至意蕴领悟。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与感性掌握的。
……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只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我们应该是充满着求知和智识去进行鉴赏。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我们,只是欣赏还不够——我们还想求知;没有智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
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很兴奋,可是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
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兴奋是痛苦的兴奋。
”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常需要观众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使静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活动的视觉形象。
“就如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都是由于鉴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的生命里重新复活。
”②
总之,艺术鉴赏中不仅包括了求知,而且是求知﹑情感和理性领悟的统一。
理解如何正确的鉴赏对于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是很关键的因素。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艺术活动的品味,进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
当我们把艺术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来看时,实际上也就是把它当做一种审美的心里对话。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都处于不同的相互对话之中。
如果说艺术家创作是在一种审美心里对话的氛围和活动中进行的,那么一书的接受者欣赏活动也可以是在审美对话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
艺术的接受活动是欣赏者从自己的的心灵世界出发同创作主体及其作品进行对话的。
“观赏米莱的名画《盲女》,人们既体验到看不到彩虹草原盲女的痛苦,又意识到自己与可怜的残废姑娘有别,从而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欣赏体验。
这样,观赏者就可以摆脱现实的限制,自由介入多种多样的人的生活,反观人生的种种活动,从多种角度体会到人自身的尊严和崇高,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也同样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与外界事物无论发生认知关系,还是情感关系,都是可以由自己的前在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来进行指导和想象,艺术接受也是一样的道理。
“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对世界观与艺术接受的关系,概括的非常精确。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人看惯了写实派绘画,就把写实作为了艺术欣赏的标准。
进入80年代,印象派出现了,他们把自然现象分解成色彩和光的的组织,将自然物现象解体,违反了写实派的惯例。
就这样当时的人们是十分不理解的,不予以承认欣赏。
但是,随着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人们的审美心理态度也对此逐渐习惯了,承认了印象派的伟大创造。
具有永久价值的艺术经验会形成审美传统,这是审美经验恒久性的长处方面。
但即使是审美的传统,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
它的短处自然就是顽固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对那些不符合审美惯例的东西进行排斥,从而阻碍了艺术鉴赏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以开阔的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新思维新格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态度,吸收一切艺术中的新元素,扩展﹑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
使自己的审美经验得到升华,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境界了。
作为学习纯绘画类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艺术接受的审美经验进行有关艺术的再创造,进一步提高自己艺术想象空间,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用于我们的各种绘画创作中。
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很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文化渊源﹑政治制度﹑民俗文化等等。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和观众,其审美趣味和艺术的欣赏方式都会明显的受到文化的各种影响。
自然也就对艺术的接受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西方人习惯于按照一种基本的,明确的方法去进行思维,去分析和探究判断。
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好比运算一样的轻松自如。
透明的西方和朦胧的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逻辑的﹑分析的,他们所变现出来艺术接受也同样带有逻辑的﹑分析的色彩。
而与传统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品味”。
它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方式。
“品味还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它要求接受主体的
全身心全人格全灵魂的投入进作品之中,最终于对象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达到相契与共通。
”具有含蓄美的艺术作品,其内涵是以委婉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丰富的内容,多层指向的意蕴是欣赏者无法一瞬间,一眼就能看穿的。
这就需要接受主体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了,调动想象等心理,对其反复揣摩﹑玩味﹑进一步去体会。
只有这样,作为接受者才能品尝出作品的滋味,从而获得一种令人寻思领悟的审美快感。
西方的艺术接受很注重形似,例如欣赏绘画。
纵观西方的绘画史,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直到19世纪末,人们还是欣赏那些追求形似逼真,写实再现对象的造型艺术作品。
达芬奇把文艺作品比作镜子,认为绘画和戏剧都应该像镜子一样忠实的复现现实世界的可见方面。
别林斯基也在其文章中反复论述着“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也是这样,它并不修正现实,更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替代物。
”与西方艺术接受相反的是,中国的艺术接受则追求神似。
同样以绘画为例,中国人欣赏绘画不注重人体各个部分比例是否协调,画面是否符合“焦点透视法则”,而更注重以形传神,“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近代大师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国人对绘画艺术的接受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外在形似和模拟,而是它的内在气质。
西方的人在欣赏艺术品时注重从理性法则,形式美法则去衡量作品的美与丑,通常把绘画理解为是一门科学,比如会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的描画。
把透视﹑解剖﹑光和色彩等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之中。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性的“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价值判断,”“艺术品的内容可以不必合理,也可以不必根据事实。
”文化形态的艺术性性表现,促使中国人的艺术接受与西方差别很大。
③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西方的各个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西方的艺术也逐渐发生了逆转。
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互渗,中西方的审美情感原则,艺术接受方式也在互相碰撞中不断交融﹑汇合。
现代艺术的召唤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期待,期待真正的主人——欣赏者的光临。
注释:①顾永芝《艺术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71页
②王烟生《艺术创造与接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③《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第155页和第185页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人民出版社 1985年
②《艺术原理》顾永芝,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③《艺术创造与接受》王烟生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④《艺术创造论》余秋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