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
大学交换生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
大学交换生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促进我校与国(境)外知名大学校际间合作与交流,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际交换项目。
为进一步规范学生交流期间的课程管理,确保学生结束交换项目回校后尽快完成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认定和学分转换范围交换生是指经学校教务处、国际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派出的出国(境)本科交流学生,通常到对方学校学习,学习期限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年。
凡未经我校统选派,任何以个人名义出国(境)学习者均不列入学分转换范围。
二、交换生修读课程原则及具体要求学生申请校际交换生项目之前,需充分了解所申请学校相应学期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严格按照所申请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选课,被派出学生所在学院要协助学生制订和落实选课计划。
1.学生所修课程要尽可能按照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修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2.我校交换生在国(境)外其他高校所取得的学分,原则上按照学分对等原则转换,交流学校成绩如实记录在学生学业成绩表交流成绩栏内,但不参与加权平均成绩和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具体对应关系如下:(1)国(境)外高校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学分,可相应转换本专业该学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某门或某几门课,先转换必修课学分,其余转换为选修课学分。
被认定转换的本校课程及学分不记录在成绩表内。
(2)国(境)外高校与本专业不同的课程学分,可相应转换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3)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无法补修或重修,学生在交流期间本专业该学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可免修。
三、课程认定和学分转换工作流程1.交换生在收到成绩单后,须登陆学校教务处网站,在“教务在线”的“教务通知”下载并填写《XX大学交换生交流大学成绩单模板》,填写后发送到邮箱。
2.申请表发送后携带交流学校提供的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本专业交换学期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进程表复印件,特殊情况可携带交流学校的教学计划、所修课程的大纲及简介(均需对方学校盖章),到教务处考试中心进行认定及转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文授课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文授课摘要:一、引言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1.定义与合作模式2.项目优势与特点三、中文授课的意义与优势1.提升汉语水平2.传承中华文化3.增强国际竞争力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课程结构2.教学手段与评估体系五、合作院校与师资力量1.合作院校简介2.师资队伍构成六、项目发展前景与就业方向1.行业发展趋势2.就业岗位与竞争力七、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这些项目以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我国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在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文授课项目更是独具特色,吸引了众多学子投身其中。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简介1.定义与合作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我国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教育项目,旨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水平。
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办学、学分互认、师资培训等。
2.项目优势与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1)国际化程度高:项目通常采用国际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全球背景下接受教育。
(2)教育资源共享:合作院校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与实践平台。
(3)师资力量雄厚:项目汇集了国内外优秀师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三、中文授课的意义与优势1.提升汉语水平:中文授课项目有利于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2.传承中华文化:通过中文授课,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3.增强国际竞争力:中文授课项目有助于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课程结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置兼顾中西文化特点,涵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等。
2.教学手段与评估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评估体系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成果等。
五、合作院校与师资力量1.合作院校简介:合作院校均为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国外优秀大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
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及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调动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开出更多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岭南师范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管理实施细则》的精神,学校决定有步骤地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一、核心课程建设要求1、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5个领域:社会科学与人类发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运用与工具拓展。
要求2012级及以后的学生,在所选修的10个通识教育学分中,至少有6个以上学分必须来自选修上述5个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讲座方可毕业。
今后将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情况,逐步提高核心课程学分比重,直到全部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取代一般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理念: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要秉承“学科贯通、研读经典、协同培养、拓展视野、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在依托专业的基础上,强调通识教育的共通性、普适性、博雅性、融合性、启迪性和价值性。
3、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讲座课程组成。
核心选修课程的设置由学校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予以引导。
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指围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由同一系列通识教育学分讲座所组成的通识教育讲座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学分讲座内容应尽量贴近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每学期举办若干期。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招标建设制度。
对尚未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教师可按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指引》自愿申报,相关教学单位推荐,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
对我校教师尚未具备条件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聘请具备条件的校外教师开设,并报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准。
中外贯通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思想
中外贯通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思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趋势,中外贯通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了一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和吸纳国外先进的专业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与完善应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时着重强调的方面,而且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与完善对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中外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课程与教材安排等方面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不同。
一是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为首要特征,其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国际视野、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无论何种学科与专业,中外合作院校宜通过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化视野;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具有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教师队伍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院校的教师队伍一般都由中籍和外籍教师共同组成。
中籍教师既有高校母体派出的教师,又有招聘的海外归国人员;外籍教师既包括外方派出的教师,也包括外方招聘的教师。
与普通高校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对中籍教师的外语技能、双语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课程设置大都采取国外合作方的教学计划,或者在其基础上根据国内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在大学前两年普遍突出人文基础课程的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设专业课。
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些独立性强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还为学生转专业提供较多便利,并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每门课的课时和总学分都低于国内普通高校。
四是教材的特殊性。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通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胜任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
为了有效实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高校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增强对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覆盖不同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2. 结构合理性原则。
课程体系应具有科学的结构安排,确保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有序地进行学习。
3. 个性化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实践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评估和反馈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反馈。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制定发展目标。
明确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课程建设方向。
2. 课程设置与规划。
根据发展目标,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规划,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学时。
3.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具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能力。
4. 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发展通识教育助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发展通识教育助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特点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知识、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
通识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视野。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公民,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通识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1. 跨学科性。
通识教育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培养学生拓展视野,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 批判性思维。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 针对未来需求。
通识教育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包括创新、沟通、领导和团队合作等。
1. 提供统一的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通常面临来自不同文化和教育体系的学生,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教育理念,使得不同国家的学生能够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受到适当的培养。
通识教育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特点符合不同文化和国家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统一的教育理念。
2. 培养全面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视野,使得学生具备对复杂、多元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这种全面素质的培养方向符合当今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教育和职业环境。
3.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中外合作办学通常需要将不同国家的课程融合在一起,而传统的学科划分和壁垒会成为障碍。
通识教育的跨学科性质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更加综合和开放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不同国家的课程资源。
4. 促进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通识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方法,促进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改进策略与措施
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改进策略与措施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从推广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精心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进。
具体措施包括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安排通识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学制、学分制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标签:通识教育;改进策略;措施通识教育所反映的核心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其次才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首先应关注的是“人”,然后才是这个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面对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比较欠缺以及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应该看到,探求高校通识教育的改进策略与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改进策略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应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着手,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推广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通识教育没有成为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广大师生包括管理者对通识教育缺乏正确而深入的了解这样的问题。
通识教育没有成为大学的办学理念,表现为教学功能与科研功能孰先孰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等很现实的两难选择,其实是对大学教育目的与功能的选择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或者说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必然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进,都有利于教育更关注人自身的全面和谐,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我国主要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变革时期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往往使人们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这是导致大学教育功利性更强、通识教育实施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育决策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影响着通识教育的实施。
试论高职高专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
通识教育的含义
从以上 的论述可以看 出 ,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 置 教育” 一般教育” 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 的深化 , 或“ , 现 模式 , 已经成 为一种教育思想 , 它 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教
在对 G nr d ct n的译法 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认为通识教 育观 , e e lE u ao a i 一种教育理念 , 一种教育境界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 , 它应 育比普通教育 、 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 , 通识教育的 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 和训 练 , 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 , 也包
丰富起来 , 从而使 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 自由, 在精神上不致成 识更新加快 , 科学 、 技术 和生产 日益一体化以及 自然科学和社会
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一般来说 , 们在使用通识教育一词时, 科学交叉结合等特点 , 人 普遍 加强了基础课程的教 学。 重视文、 、 理
主要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理解 : 一种是广义 的理解 , 指大学的整个 工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 、 交叉学科课程 的设 置 , 大量增设 选
典学 、 文学 和科学方 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 , 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 条件。尤其在美 国和 日 本等国 , 高职教育设 在综 合大学 中面 , 综
基金项 目: 全国教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 体系研究》项 目编号 :J005 ) ( DB 339 。
作者简介: 曾澧生(9 7 )女 , 15 一 , 湖南长沙人 , 湖南常德职业技术 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教育教学 。
笔者倾 向于把通识教育既当作大学 的~种教育理念 , 同时又是 说 明, 课程的合理设 置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关键之所在。 大学必须施行的教育实践 , 即把通识教 育的理念 落实到大学教
浅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层教学管理
浅议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层教学管理一、引言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于2011年正式通过国家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农工州立大学合作的“2+2”本科合作办学项目。
前两个学年通过通识教育、英语托福强化训练和专业基础教育,英语成绩达到美方要求,课程成绩优秀,被美方录取后,到合作方学校继续攻读学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学分要求,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该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优秀的外籍教师,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控制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技术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对中美机械工程设计制造理论、理念有较深理解,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该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专门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项目的宏观行政管理,具体项目学院负责教学和学生管理,学院指定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副院长和专职合作办学秘书。
教学管理与普通本科专业教学管理一致,由学校教务处统筹指导,院级合作办学教学秘书在教学院长的指导下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层教学管理方向存在的问题1.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该合作办学项目機构在实施办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师资引进数量不足,外籍教师流动性大,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匮乏;②专业设置单一重复,课程门类繁杂;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④引进课程的授课效果不佳等。
2.课程设置理念不一致,课程体系衔接不完善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偏重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由此,导致在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外方比较重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衔接性。
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版)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203KH 执笔人:曾佳校对人:郭鹏一、专业简介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贯彻落实学校教育国际化战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积极引进外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于2015年成立厚生国际教育学院。
经教育部批准,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与英国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合作举办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纳入我校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本专业为“3+1”合作办学项目,即前三年在国内(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习,后一年可选择前往国外合作大学(罗汉普顿大学)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即可获得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罗汉普顿大学的学位证书(第四年赴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学习并完成学业者)。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通过双校园模式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形成会计专业能力框架,具备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事务管理等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会计惯例,通晓中西方会计准则和系统理论,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会计软件,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学生毕业后能获得中英两国学历学位及相关证书,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在跨国公司、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结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会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
具体培养要求如下:1.知识要求(1)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扎实的知识背景。
(2)专业知识。
在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后,学生需要系统掌握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内的会计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与会计有关的法规制度和国际惯例。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管理办法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管理办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我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落实《XX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教学,提升课程质量,依据《XX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课程管理第一条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本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课程,由课程归属学院负责课程建设、任务执行与管理;二是聘请外校教师或行业专家开设的课程,由教务处负责教师的选聘与管理,教学档案由课程归属学院存档;三是从校外引进的优质在线课程,由教务处负责建设和管理。
三部分课程均由教务处按照相关办法进行整体协调、课程评价、质量监控、更新淘汰。
第二章准入、退出与停开第二条学校每年开展一次通识教育新增课程申报工作。
申报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和高校教师资格证。
申报的课程应符合《实施方案》中对课程在基本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规定,教学文件齐备(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或参考书、习题、参考资料等)。
第三条因主讲教师生病、调动、出国等原因造成课程无法正常开设的,由主讲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归属学院批准盖章后,交教务处通识教育科备案。
第四条选课学生不足20人的,该学期该门课程停开。
第五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该门课程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目录中删除:1、课程不再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或通识教育理念;2、连续三学期无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3、连续三学期选课学生不足20人。
第六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教师的通识教育课程讲授资格:1、在教学中散布违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及其他错误思想和观点;2、无正当理由不接受教学任务;3、学生评教连续三轮低于85分;4、学生、专家、同行等反映问题较多,并经专家组或相关管理部门评估确有问题,限期整改一学期后仍无改观。
学院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学院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精神,深化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完善学校"双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双院制改革为依托,以书院为载体,以学生组织为重要组成,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构建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通识教育培养制度。
二、目标(—)实施目标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三大体系、五个目标、六种能力、七个模块"的通识教育整体框架,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创新学生管理新模式,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创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从"信念、态度、思维、人文、能力"五个目标维度,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爰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
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通识教育的实施要以全人教育为本,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二)坚持全程教育。
要把通识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通识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要体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坚持不断完善。
通识教育的实施要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四)坚持相互交融。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既需要科学的、促进个人成长的专业教育,也需要广博的、促进人格发展的通识教育。
坚持相辅相成,交融并进。
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七个模块,分别为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世界文化与历史传承、科学素养与批判思维、人文修养与生命关怀、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身心健康与团队协作、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
1.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旨在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法制和道德意识,坚持公平正义精神,与民族团结、国防意识紧密结合,增加对自我、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制度范文大学通识课程管理制度是为了推进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通识课程,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以确保其科学、规范地运行。
一、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调整1.1 通识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需求、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等方面来确定。
1.2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有一定的分类,如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与技术类、医学与健康类、艺术与设计类等,不同的分类下应有相应的具体课程内容。
1.3 通识课程的开设应征求学术部门、师资力量和学生的意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通识课程的教学策略2.1 通识课程的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通识课程的教学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通识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课程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4 通识课程的教学要注重与课程之间的串联与关联,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性。
三、通识课程的考核与评价3.1 通识课程的考核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报告、实践项目、期末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2 通识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 通识课程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问题,以便调整学习策略和改进学习方法。
四、通识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4.1 学校应注重通识课程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选拔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4.2 学校应为通识课程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
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
附件1: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我校为扩大大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类课程,它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各学院及广大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中,教师开设的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考核,同等待遇。
第三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组织、审批、管理。
第二章课程第四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按所属学科分为科学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矿业特色类、体育艺术类等六大类系列课程。
第五条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按开课类型分为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和机动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
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指由学校指定开设的系列选修课程,该类课程编入学校的培养方案中,由开课学院选派专职教师开设或由教务处聘请校外符合开课资格的教师授课。
机动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是指由具有开课资格的人员向学校申请开设的系列选修课程,该类课程不进入培养方案,由申请开课的人员授课。
第六条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全校设置140门左右,该类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相关学院申报(学院组织填写《中国矿业大学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课程,另一部分是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而指定开设的课程,建立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库,开课时不需重新申请。
为确保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课程库每2年更新1次。
对于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库内的所有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出一个教学班(选课容量一般不少于90人)。
第七条机动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首先由拟开新课教师向本人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填写《中国矿业大学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并提供完整的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进度、参考资料目录、作业要求,成绩考核办法等),然后由单位负责人对申请人的开课资格、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于每学期第12周之前报教务处教学研究科,教务处组织课程建设委员会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的课程进入机动性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库。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
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下简称“通选课”)是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学生健全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选课(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构建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课程设置第三条通选课设置原则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艺术素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
2.有利于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培养和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国际视野。
应当强化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以及课程的综合性,实现课程模块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有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视角与方法。
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性和思想引领性,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
第四条通选课模块设置1.通选课总体设置为三大模块六类课程。
(1)通选(艺术)模块:对应“艺术天地”类别,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2)通选(心理)模块:对应“心理健康”类别,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通选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技世界、XX文化、创新创业”四个类别的课程。
以上三大模块六类课程组成了涵盖公共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理论、XX特色文化、科学技术世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安全教育等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类内容的通选课体系。
2.学校在线下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遴选引进通识教育类优秀在线课程(包括外校和本校教师建设的课程),丰富通选课资源。
第五条通选课学分设置及要求1.原则上所有通选课每门课程为1学分,对应16个学时。
2.四年制本科学生至少修读8学分,原则上在线课程(慕课)不得超过5学分。
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_高建国
1938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以下简称“三校”)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享誉中外的杰出人才,其特殊办学背景下创造的辉煌业绩堪称为世界高等教育之奇迹。
在西南联大人才培养的模式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功不可没。
本文试图从分析三校合并之前的通识教育入手,通过联大各个学院一、二年级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出西南联大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效应,以资当今借鉴。
通识教育是一个有着近两个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
尽管其概念至今尚未有公认的表述,但广义上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狭义上则称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其目的旨在通过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沟通,改变学生的知识、思维、价值等结构,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
在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中,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在于促进学生正确看待与理解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他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提升学生基本的读、写、交流等技能。
其实施主要体现在一、二年级的共同必修课上。
联大共同必修课程设置体现了通专结合、文理融通、重视基础、学科交叉、中外会合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联大之前三校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在合组西南联大之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就不同程度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这为联大实施通识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20世纪20-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盛行“通识教育”的理念。
受其影响,清华大学创办之初就注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1931年,梅贻琦掌校清华后,由于他提倡“通识为本,专识为高建国宋才琼张俊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摘要: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
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
本科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探索
本科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探索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理念,一直是国际高教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一些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虽然教育界大都赞同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但具体做法并不明晰。
本文就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并指出教学管理实践路径,为正确推动通识教育实践奠定理论支撑。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10-02一、引言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克服过度专业化教育所造成的弊端,保障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通识教育如今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中国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校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已经推行二年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和初步成效。
我校在已有理论探讨和现有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将已有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检验并深化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近几年,我国不少著名高校相继开展了有关通识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课程体系不全、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管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在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中表现较为突出。
二、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通识课程教学及改革,在实践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1.设置通识课程程序不规范。
通识课程没有规范安排,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课程理念不够明确。
如果经过学院内部论证、考察,从全局考虑形成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大大弥补学科领域的不足。
倘若能够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从全局考虑形成较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会得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考虑到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主讲教师只能根据情况调整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难度,适当删减章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中外办学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
摘要: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育中的不足,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关键词中外合作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管理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兴起,将国外教育资源有效的渗
透到我国教育体系中,我国高校可以更好的借鉴国外的先
进管理模式与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中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点,以此
论述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并提出中外
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引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与理念,其要求在教学过
程中,向学生教授基本社会学、自然学、心理学、文学欣赏、语言交流等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并
不是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
多方面素养。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其是
以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我国
教育体系中,使我国高校能够更好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
在此情况下,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也被引入到我国教育体系之中,根据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进行借鉴、整合,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从而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1.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特征
1.1课程标准明确、完整
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设置是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国外通识教育经过发展与实践,其课程标准明确又完整。
在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其子目标也较为完整。
例如,美国密西根州大学,其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文化与知识的机会,完善多样化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1.2国外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社会科学教育
国外已经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列入到学生的总学分之中,并且所占的比例较大。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除了为学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写作课程、外语课程基本知识以外,同时还融入一些艺术类学科、思想道德学科知识等,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全方位的掌握知识内容,还能够根据
自身的喜好来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教育核心课程共有10个,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研究课程、文学与艺术课程、我国文化课程、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定量推论课程等知识中选取一门以上课程作为选修课,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社会科学教育课程占据课程体系中的80%。
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将社会科学教育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1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较为少,从当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大都是国外合作院校课程与我国课程相结合而组建成的,运用国外英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进行的。
通识教育专业课程是根据国外引进的专业课程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对国外英文材料与我国教育素材相结合,经过严格的审查与挑选,从而制定的中外合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含,微积分、沟通学、普通心理学、电影导论、商务统计学、西方文明史、批判性思维、宏观经济学等20种学科知识内容。
中外合作办学是将我国课程体系与国外课程体系有效结合,构建成具有中国
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2.2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我国教科组织与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将通识教育各章课程进行授课讨论,明确各章教授的切入点、难点、重点知识内容,以及课后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问题与理论知识内容。
强化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以英文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阅读提纲,学生可以通过中文版教材,并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完成阅读报告。
在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为学生进行检测阅读报告,并为学生讲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师采取机智教学模式,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反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3.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3.1以通识教育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通识教育的兴起是为了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是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学生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在中外合作办学
体系下,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文化拓展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中西方教育有效的融入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另一方面,是语言类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素养,为学生完成学业打下坚固的基础。
文化拓展类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通识教育课程的文化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放眼世界,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建设中。
语言类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英文知识与合理的运用英语知识,将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都会先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使学生经过一段英语语言学习阶段,对英语知识充满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构建成完整的英语知识体系。
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会将多种外语课程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
3.2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
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际上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知识内容更好的服务与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下,应该将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渗透到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内容,还应该运用知识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3社团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通识教育社团活动,而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地。
以北师大学为例,其就具有42个社团活动,可分为慈善公益、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三类社团活动,其社团活动基本理念包含以下几方面。
其一,以实践、体验为社团活动理念,北师大学主要教育手段是实践学习与体验学习,这不仅是学校为学生开展的社区活动理念,同样对于学生自行开展的兴趣社团也是如此,其社团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管理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通过对社区
活动的真实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认知能力;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识教育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开设兴趣社团,使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社团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社团活动,不仅是依靠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组织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兴趣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学生的理想;其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为了能够突显素质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兴趣社区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兴趣社团作为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课程补充,使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4强调中国文化课教育
在国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虽然要求学生应该精通人类文化,发展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强调本土文化的教育与爱国情怀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
可见,通识教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的是本国文化与历史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国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与理念同时,将我国的文化课、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的了解本国文化,用本国文化来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其能够忠于祖
国,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使我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从而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课程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不仅拓展的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知识内容,还增加了学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17-25.
[2]卓梅英.基于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的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以闽江学院爱恩国际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4,35(04):117-122.
[3]杨建锋.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32-33.
作者:黄喆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编号:2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