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_沈山

合集下载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讨今天我们来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农村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首先,农村的第一产业是农业。

农业作为农村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生计来源。

因此,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重视并改革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要通过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其次,农村的第二产业是农村工业。

农村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发展农村工业。

农村工业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提升农村整体产业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

接着,农村的第三产业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可以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此外,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承载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激励各方积极参与。

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还需要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和技术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一二三产业的概念、协同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推动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一二三产业的概念一产业指的是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矿业等自然资源开发产业,也称为原材料产业。

二产业包括了工业、建筑业、能源等加工和制造业,是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后产生的物质产品,又称为实体经济。

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了商业、金融、咨询等服务性行业。

二、协同发展的内涵协同发展是指在三产业引领下,注重一、二产业的特色优势,进行产业融合、优化和调整,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实现途径1. 优化基础设施: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等交通、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生产要素的运输效率和管理效率,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建设产业链:支持企业建设产业链,从农业生产到初级加工、机械加工、配套件加工和组装、销售等环节全面推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 支持产业转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组织推广等多种手段,支持一二产业企业转型到三产业领域,加强服务型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服务。

4. 建立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加强生产方式、质量和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形成以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

四、推动方式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给予支持和优惠,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大投入支持:政府要适当增加对于乡村发展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和技术加强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加强区域协调: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和统筹,形成区域内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合理布局和有效组织。

4. 重视人才培养:政府要加强乡村人才培养,鼓励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交叉学习和差异化发展,培养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

五、结论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化则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式。

一、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促进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路径。

农村产业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而城市化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相互促进,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二、适应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来规划。

例如,山区可以发展林木、中药材等资源类产业;水乡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产业。

通过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的衔接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衔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同时,将农业产出进行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四、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与服务农村金融支持与服务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大对农村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提供贷款和风险担保等服务,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素养。

五、推动农村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农村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农村产业的对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研发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

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

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

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下面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一直是制约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例如,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稳定等问题,让农村缺乏吸引力,造成城市化发展乏力。

因此,在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为农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前,一些地方在推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因此,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产业支撑,助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增长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通过发展适宜的产业,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增长。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村振兴提供动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助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人才是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制约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培养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农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五、激发农民积极性,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参与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当前,一些农民尚未意识到农村城市化发展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和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成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六、加大政府支持,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落实政府在农村城市化发展中扮演着引领和推动的重要角色。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既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和目标。

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农村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以及共享机制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村是城镇的供给者,为城市提供粮食、农产品和劳动力等资源。

城市则是农村的需求者,消耗农产品,提供就业机会等。

农村和城市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只有两者互相支持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加强政府引导下实现。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引导和规划也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三、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加强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城市扩张规模,避免城市过度发展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共享机制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起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共享机制。

一方面,城市可以向农村提供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农村可以向城市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资源,共同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动。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协同方案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协同方案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协同方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的繁荣发展与乡村的滞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协同方案。

本文将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农村农业、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城乡规划:城市与乡村发展协同方案的第一步应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

城市应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避免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城市同质化现象。

乡村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基础设施:城市与乡村发展协同方案还应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则要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

产业发展:城乡产业发展应当相辅相成,实现互补利益。

城市应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乡村则应遵循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业、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教育和医疗是城乡发展的重要领域。

城市应加大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乡村则应加强农村学校和卫生院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障水平。

环境保护: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协同方案还应注重环境保护。

城市应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排放,打造生态友好型城市。

乡村则应保护农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城乡发展协同也需要注重文化传承。

城市应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本土文化。

乡村则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农村农业: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城乡发展协同方案应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城乡发展的重要问题。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策略分析一、引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关系(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发展目标。

这包括提升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发展的质量和内涵。

不再单纯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城镇功能的完善、产业的支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城乡融合发展。

(三)两者的关系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现状(一)产业发展方面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与城镇产业的融合度较低。

一些城镇产业缺乏特色,对农村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如道路、水电、通信等方面与城镇存在差距。

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

(三)人口流动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城镇的融入面临诸多困难。

同时,农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

(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些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城乡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策略(一)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鼓励城镇企业向农村拓展,建立产业合作基地,实现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创新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提要当前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利益协同机制、互惠互补机制、系统均衡机制。

只有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协调;机制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近年来“三农”问题的核心,它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还通过制约内需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隐性失业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无论是优化农业、农产品结构,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名牌产品,还是解决农户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都有赖于“三化”的推进和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中,不少地方“三化”启而不动,或启动缓慢;有的地方还因片面强调城镇化建设,致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无家可归,“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对“三化”的相互关系还认识不够,没有做到“三化”的协调发展。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高效率的制度,能够减少交易成本,缩小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调动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增长。

“三化”的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

要实现加快农民收入增长以及缩小农村与城镇差距的目标,离不开一个有效运转的协调机制。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利益协同机制、互惠互补机制、系统均衡机制。

只有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浅析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共进

浅析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共进

城市已面 临过度膨胀的严峻形 势 ,产生了 “ 大城市病” 。尤其
关于农 民的联合组织 ,在农业产业化 的探 索与实践过程
是上 世纪 9 O年代以后 ,随着科技进步 、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 当 中 ,各地也总 结了几种 较为 可行的模式 :如公 司加 农户 、
改革的深 化 ,大城市在经济 发展 、人 民生活 、社会 治安等方 专业协会加农户 、合作社加农户等 。但总 的来看 ,既能有效 面已面临巨大压力 ,进一步发 展的潜力有 限。另一方面 ,在 组织农 民生产经 营 ,也能为农 民提供 资金 、技术 、信息等全
“ 三农 ”问题 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重大基础性 金和 中低档 人才、对于农村过剩劳动力都 具有 较强的吸引力
问题 ,也是社会各 界最为关注的 问题 ,在这个 问题 的探 讨上 和包容度 。因而中小城市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和 区域经济繁荣、
出现 了许 多卓 有成 效 的见 解 和切 实 可行 的措 施 。我 认 为 , 缓解大城 市压力等方面具有很大潜 力 ,应当大力发展备具特
“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 “ 人”与 “ 地”的矛盾 问题 。中国农 色 的中小城市 。 业劳 动力现为 3 8亿 ,占全国劳 动力的 7 9 ,而现在世界 上 06
二 、农 业 产 业 化 是 中 国农 业 获 得 可 持 续发展 的
发达 国家的农 业劳 动 力比 重最高 为 19 ,最低 的不 到 2 有 效 途 径 06 %。 可见 ,人多地少是造成生产经营 规模小 、成本高 、劳动生产 经过二十几年的 改革 ,农 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绝大多数
原乡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 虽然可以较快 地接 纳为数众 方位服务 ,叉能保护农 民利益的组织 ,严格 来说一个也没有 。 多的待转移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和人 口,但 实际上小城镇的片 目前 ,市场 经济体制下能组织农 民进 行经营活动的组织主要 面发展会导致城镇建设过于分散 ,失去 了城市在土地 、人 口、 有 两种 ,一种 是公 司 ,一 种是合 作社 。公 司包括 龙头企业 、 资源 、科教文化等方面 集中 、集约和规模效益 的意义 。而 中 乡镇企业等 与农 业有关联的企业 ,它们与 农民采取各种形式

乡村振兴与三农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三农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三农经济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三农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

三农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则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进行。

下面将分别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与三农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产业的振兴。

农村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支柱,直接关系到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同时,要注重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间的互补和融合,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再次,乡村振兴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和基本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统筹规划、精准扶贫和生态环保。

要制定乡村振兴的规划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做好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同时,要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此外,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此外,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近年来,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农田生产的发展,还需要农村产业的协同融合,以及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有机衔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规划与实施。

一、提升农田生产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农田生产能力。

农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增加农田的占地面积、改进农田的灌溉条件、优化耕作方式等,都是提高农田生产效益的关键。

二、发展农村产业农村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

发展农村产业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要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其次,还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衔接。

例如,农村旅游产业可以搭建起农田观光、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农村电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兴领域。

通过电商平台,可以将农村资源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同时,农村电商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创业支持等方式,培养一批具备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村人才,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通过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产业的贷款额度、推动金融创新等方式,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六、加强政策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政策保障,因此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出一系列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税优惠、土地流转、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以保障农村产业的稳定发展。

七、推进农村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等方式,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化”联动协同发展——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而城镇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

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贡献。

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农产品的增长率,这种关系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尤为明显,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才能相应提高。

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供给。

二是市场贡献。

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刺激工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

三是要素贡献。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要素或农业资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

四是外汇贡献。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在我国,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离开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

同样,离开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化的扩张功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策略

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策略

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发展策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问题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展开探讨,提出一些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农村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财务扶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推动农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最后,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为了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策略也很关键。

首先,要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政策和培养体系,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村社会发展的策略农村社会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实现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的策略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民子弟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

其次,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最后,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四、城市社会发展的策略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实现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城市社会发展的策略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居民的就业环境和条件。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完善的福利和保障,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五、农村环境发展的策略农村环境发展是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协调发展,农村环境发展的策略也非常关键。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额; 根 据 规 模 经 济 效 益 的原 理 , 适 当扩 大 经 营 规 模 , 使 产 量 达 到 规 模 经 济 效 应 的 最佳 规 模 。 既 不 产 生 高 交 易 成 本 的 大 量 中 小企 业 。 也 不 产 生 以 垄 断 价 格 为 目的 寡 头 垄 断 企 业 , 保 证 产 业 内的规模经 济科学化 。 合 理化 ; 产 业 内 部 拥 有 高 度 发 达 的


农 业 产 业 化 的 含 义
导 向必 然 会 使 产 业 生 产 主 体 降 低 成 本 。 目前 , 我 国农 村 劳 动力
农 业产业化是一个农业 经济发展过程 。 其 发 展 过 程 要 满 足以下要 求 : 农 业 产 业 主 体 以 满 足 市 场 需 求 为 目标 。 产 业 主
具 体 措 施 为 建立 农 民 与龙 头 企 业 的 利 益 联 结 机 制 。 利 益 联 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产 经营体 系 , 即生产 、 供给, 销售 融为一 体 ; 产 业 内 部 进 行 以精 确 区分 市 场 为 导 向 的产 品生 产 。 实 现 整 体 效 应 大 于部 分
效应 。
机 制 是 实 行 农业 产业 化 的基 本 要 素 .农 业 产 业 化 发 展 地 是 否
生产链 紧密结合 。 也 就是供货 、 采购、 加工 、 宣传 、 销售, 售 后 等程序的紧密结合 。 产 业 内 的横 向 方 向 即其 经 济 规 模 可 以辐
射 到 各 个 目标 市 场 区域 ; 农 业 产 业 要 形 成 由不 同 的 参 与 者 共
生 产 劳 作 工具 已经 规 范 化 , 如 生产 线 更 是 普 及 。 规模 经济 发展

乡村振兴与农村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农村城市化的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与农村城市化的协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振兴和农村城市化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而农村城市化则更加注重城乡融合,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乡村振兴与农村城市化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消除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扩大,乡村振兴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鼓励创新农业科技和经营模式。

其次,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也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实施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潜力。

乡村振兴需要在土地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目前,土地承包制度面临一系列问题,限制了农民流转土地和发展农业产业的动力。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承包权保护,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不受损失,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推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乡村经济竞争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展农村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当前,要发挥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产业向乡村转移,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投入到乡村经济发展中。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需要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因此,应加强乡村教育培训机制的建设,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

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农村发展迈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协同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协同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和协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和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尽管他们彼此独立,但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单独存在,它们的互相影响和协同共赢,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针对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探讨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发展,祝愿这两种社会形态的融合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关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大城市群的崛起和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好处在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现代化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传播,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

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题。

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是当前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

乡村振兴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提出了“三农”政策,建立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措施,作为资金补贴、技术支持、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支持,这有利于农民的产业发展,使他们的农村生产得到了更加稳定的发展。

三、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的共同点城市化和乡村振兴虽然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但在很多方面也是可以共同发展的。

1、统筹规划城市化和乡村振兴需要有很好的统筹规划,不能只看到一个单一的方向或成果,需要更广泛的理解和考虑。

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工业转型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实现生产品质的提高。

乡村振兴的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的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的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策略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的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策略。

二、行业协同的意义行业协同是指不同行业间资源共享、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

在乡村振兴中,行业协同有助于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优势的整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

三、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农业与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效益。

例如,通过开展农家乐和农耕旅游,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游客来乡村消费。

四、农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农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农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农村文化、农民创作的作品可以成为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产业的加工和推广,为农村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五、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农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乡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农田、牲畜场等农业用地上搭建太阳能发电设施,不仅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能源,还可以实现农田和新能源设施的共生发展。

六、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渠道的协同发展农产品加工与销售渠道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完善销售渠道,可以将农产品加工成多种品类,延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七、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农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通过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村高效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八、行业协同合作的模式选择在行业协同与合作发展中,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

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引导合作、企业联合组成联盟、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共同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

九、行业协同中的挑战与对策行业协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不同行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鼓励行业间合作,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确保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行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

长时间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工返乡问题也不容忽视。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

其中,农村产业发展是关键。

农村产业发展应该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

传统上,中国农村主要依靠农业为主导的一产业,农民的生计来源主要来自农田。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减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逐渐突出。

农村一产业发展的瓶颈已经显现,需要依靠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协调发展的农业产品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中,农业产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多样化的农产品开发能够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也需要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五、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通过农业与农村旅游的结合,推动农村旅游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品的销售。

另一种模式是农业与电商的结合,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打开农民的销售渠道。

农业与农村金融的结合,也能解决农民的融资难题,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方案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方案

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方案一、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地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存在不足。

再次,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城市化与农村发展方案,以实现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二、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对农村地区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再次,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应注重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电力等方面的条件。

再次,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最后,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

四、城市化发展的策略方案城市化发展的策略方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其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再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最后,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合作、互联互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农村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可以探索以下模式。

首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群,促进城市与农村区域的互动和协作。

其次,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

再次,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村品牌,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

最后,建立农村与城市间的良好交流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六、农村土地问题与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必然涉及农村土地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04年5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f Xuzhou N ormal U ni .(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0,N o .3M ay ,2004[收稿日期]2004-01-01[作者简介]沈山(1970—),男,河南南阳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黎霞(1981—),女,江苏泰兴人,徐州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林炳耀(1940—),男,福建福州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沈山1,郭黎霞1,林炳耀2(1.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关键词] 城镇化;产业化;协同效应;发展模式;发展策略;产业集群;专业镇[摘 要]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空间载体与产业内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与依存,具有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协同发展效应和以龙头企业模式、市场网络模式、专业区域模式为主导的协同发展类型。

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三大策略是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城镇和推动区域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9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04)03-0132-05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现代化发展中两种诱致性制度创新。

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施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地域历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重点建设小城镇”—“民营经济的崛起”等制度诱致,使其发展持续而又稳定。

随着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以及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以产业化推动农村结构优化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成为重点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农村城镇化(地域空间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演化)上,从二者协同发展效应和发展模式入手分析,谋求新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概念阐释农村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含人口、产业和地域空间三个主体内容的演变与转换,本质是农村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要素的非农化及集聚。

其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农业产业化是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二者是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

相关研究表明[1](P16-18):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

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引导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其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协同发展效应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具有聚集人口、产业、人才、资金、信息、服务的功能;具有接纳城市经济能量并向农村辐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功能。

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既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关系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产业自身与产业依托的关系,即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两者DOI :10.16095/j .cn ki .cn32-1833/c .2004.03.029相互联结、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发生规律性演变。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转移,而且要实现空间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过程表现为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而空间转移过程则表现为农村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要求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地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这其中,商品化是产业化的动力,支柱产业是产业化的基础,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专业分工是产业化的标志,社会化服务是产业化的保证。

产业化引起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聚集效益,这也正是农业产业化引起农村小城镇兴起的内在经济动因。

因此,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

分析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发现其协同发展效应表现在:(一)推动经济要素的集聚集聚和发展企业,依托产业建设城镇。

农村城镇化表现为非农产业和离农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积聚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口集中过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大过程的统一。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农村各经济要素聚集的过程。

一方面要将原有的分散的乡村企业逐步地向中小城镇集中,实现乡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跨越。

另一方面要围绕建立农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组织和引导小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联带效应。

纵向延伸策略就是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拉动城镇建设;横向拓展策略就是组建企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以扩大城镇规模。

(二)促进农村市场的发育促进农村市场的发育,推进农业资产运营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步伐,必然要求农业资产的运营机制加速市场化,即农业资产必须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流动、组合和运营,并以此实现保值增值[2](P37-38)。

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求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尤其要着力发展以城镇为依托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以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二是要求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政策法规,推进以土地股份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机制;三是要求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使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的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走向市场化;四是要求通过投入机制的市场化来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区域性农村专业市场对农村城镇经济发展具有独特功能:一方面有利于专业生产基地带动农户生产的特色产品的价值实现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农村聚集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流通领域专业市场的建设,带动农村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把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全面改造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内容。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城镇,促进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小型企业向农村城镇集中,形成工业小区,连片开发,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一方面使其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较为充分的产业链和社会化分工。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设施共用、机制共创、市场共育,提高土地、矿产、环保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企业形成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具有持续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

三、协同发展模式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群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个支撑点,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城市化的协同推进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着自下而上城镇化的进展[3]。

综观区域实践,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核心类型:(一)龙头企业模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组织引导、增值和与市场对接的作用。

顺应产品多元化发展趋势,培育多个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相互竞争的群体效应。

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即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和拉动城镇建设;龙头企业的横向拓展,即组建企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以扩大城镇规模[4]。

这样,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得以充分实现,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徐州市食品工业,充分发挥维维集团、绿健集团等重点企业的龙头作用,投资农业领域,从建设133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到食品工业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强化食品加工的专业化生产,重点发展乳品加工、肉类制品、果质饮料等大类产品,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

2003年,邳州市板材加工业已有80亿元的年销售量,年出口板材80万立方米,占全国出口量的45%,全市已拥有1500多家板材加工企业。

(二)市场网络模式农村市场的演进基本规律是:一是由周期性市场向每日市场过渡,季节性市场向常年性市场过渡,临时性市场向固定性市场发展。

二是集贸市场向综合市场过渡,综合市场又向专业市场过渡;零售市场向批发市场或批零兼营市场过渡,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发展,要素市场逐渐增多。

三是市场区扩展,各种分散的市场向紧密联系、相互分工又相互促进的市场群落发展,市场群落向商业城镇发展,传统集镇向现代贸易中心演进[3]。

专业市场—市场群落—专业城镇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网络为主导的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模式。

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自1984年建立,把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增强市场辐射功能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增长极。

市场土地规模由最初的1公顷扩展到2002年的60公顷,市场性质由初始的产地输出型市场演进为中转集散型市场,年交易量40亿公斤,年交易额达40亿元,成为辐射国内30个省区的蔬菜集散中心和全国十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之一。

寿光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周围形成菜种、蒲草、纸箱、水产品、畜产品等20多个专业批发“卫星”市场,建立起网络。

在市场群落的拉动下,寿光的房地产、交通运输、饮食服务、商业零售、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成为城镇经济的主体。

(三)专业区域模式专业经济区模式,也称之为块状经济模式。

是以现有城镇为支点,城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城乡间产业同构、产品分流。

各城镇依功能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主体产业群。

同一主体产业则依环节分解在不同城镇之间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内容。

从区域角度,这种城镇间的分工层次愈多、愈细,愈分明,且彼此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所形成的布局组合结构就愈具有强立体式辐射功能。

浙江实践证明,城镇间功能分工、产业分流,城乡间产业同构、产品分流这一格局,会自动形成区域内生的乘数效应,因而生产组织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

同时在城镇中个体私营经济区、民营科技园区等园区的建设,将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园区集中,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聚集于专业经济园区后,吸引相关企业进入,形成中小企业群落,从而促进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