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之礼治复习课程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
《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一、引言•介绍本章的主题和背景•解释“礼治秩序”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精读的目的和意义二、文本梗概•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列出各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三、详细内容分析3.1 礼与秩序的关系•解释礼和秩序的定义•探讨礼与秩序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礼在维护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3.2 礼与社会发展•分析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礼对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贡献•解释礼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3.3 礼与个体道德建设•讨论礼对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探究礼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分析礼与道德教育的关联3.4 礼与权力关系•探讨礼与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分析礼在权力制衡中的作用•解释礼对政治秩序的影响四、阅读要点提问•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可以涉及到文本中的重要观点、论证方式、实例等五、辅助材料及扩展阅读•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书籍或文章•提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案例或实践经验六、学生思考题及讨论•提供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相关问题七、总结和反思•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对本章的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八、延伸活动•提供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延伸活动或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调研,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以上是《乡土中国》第8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教师版的框架。
学生在阅读本章时,可以根据提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分析,同时结合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课件31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本章在阐述乡土社会“无讼”特点基础上,讨论如何推进现代司法的问题。
“无讼”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①每个人自觉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 ②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用法律诉讼解 决。
第11篇《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
“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找。所
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
年长的它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才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
我的‘师’了……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
教化权力。”
“爸爸式”权力——费孝通
概2. 念区分: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
权力性质 各项细则
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发生背景 权力内容
实施目的
社会继替
教化(文化) 1、学习生活规律 2、陶炼出合于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
实施原则
文化稳定:长幼原则 文化不稳定:亲子、师生 社会变迁(长老失权):智力、专业、机会
导图小结:第11篇
概念理解
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无为政治: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的、 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有为政治:与无为政治相对应,即权力结构在人民生 活实际中是有约束性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都属于 有为政治。
1、了解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异同。
雄图大略的皇权
皇 权 累 积 力 量
皇权无为 休养生息
开辟疆土 筑城修河 小 农 经 济 不 堪 重 负
乡土中国之礼治说课材料
精品文档乡土中国之礼治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 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
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
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
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这与依仗国家权力管理民众的法治有所不同,更与现代的法理社会有不同的实质。
虽然在实施礼治的实践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仪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此种文化形态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将‘礼”定义为‘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认为‘礼”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被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而对于‘礼治”,费先生将其定义为‘对传统规精品文档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以礼治国”强调教化人心,让人民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内在的习惯,即使在没有律法约束的时候,也能凭良心”,而不是出于惧怕权力而遵守规矩,这样,在社会上就可以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人民不依靠外部的监督而遵守一定的秩序。
《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感受与评价】礼治区别于道德与法律。在中国历史中,礼治甚于道德的情况很常见,它在某些方面,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陋习,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块顽石,比如皇室活人人祭陪葬、宋代“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等,均是基于维持权威等级需要,扼杀人性、泯灭个体生命的体现。
④此外,通过举例论证——《镜花缘》君子国、印度夫死妻葬、缅甸以杀人作为成年礼、杀人祭旗的军礼、子贡与孔子对饩羊的不同态度,作者对“礼治”进行了解释,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依靠国家权力,礼依靠传统、按着仪式行动,传统即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于是传统社会中,“好古”是一大特点。
⑤而礼的推行是通过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使人主动服从。并通过对比论证——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受社会舆论维持,和举例论证——曾子易箦,来证明礼区别于二者,更甚之于道德。
⑤最后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对比,论证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而现代社会变迁快,传统效力无法保证,于是需要依靠法律和“法治”来解决问题。
【语段摘抄】①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②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章节题目】《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
【论证思路】①首先纠正对于“人治”“法治”的错误理解,指出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而人治也需要依靠某个规定或力量维持社会秩序。
②进而提出论点,二者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乡土中国》学案 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核心概念,理解迁移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新闻事件的内容,分析人物的行为。新闻中 的主要人物是刘女士,主要讲述她在对待自己儿子和他人态度方面的 差别:刘女士的儿子搅扰乘客休息,刘女士认为“孩子活泼好动是好 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而当刘女士儿子睡觉时,她却“指责 邻座乘客看手机视频吵到孩子,要求大家戴上耳机”。从中可以看出 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圈子,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 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
答案 (示例)“土气”来自“泥土”,即乡土社会中人与土地之间存在 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 的基础。材料中的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官兵,即便迁徙到别处,也会想到 种地。这就是乡土社会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 情感。
根据《乡土中国》第一章相关内容可知,中国人的“土气”是与生俱 来的,仿佛我们从一出生就沾染上了这股“土气”似的。它通过亲子 之间的经验传授和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来传递,我们不过是去接受它, 安于其位,维持它罢了。具体来说,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一路传承 下来,使得“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成了我们民族血液 的一部分,这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土气”。尽管我们说当今中国 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土社会的一些特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
(2)如何理解“称谓看起来没人计较,但求人办事的时候,要是搞错了, 很可能办不成事”的现象?请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 ①在乡土社会中,称谓是依据长幼原则的。这也表示教化权力(或 长老统治)的重要性。 ②如果搞错了,则有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即不给面子。 ③社交中需搞清楚交往对象的辈分,对年长和高位者必须恭敬、服从。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老统 治是依据长幼原则行使教化权力。所以求人办事要注重称谓,这是对 教化权力的尊重。尊重对方是办成事的前提,是给对方面子,体现了 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重要性。长老统治要求尊重长辈,尊重行使教化 权力的人。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弄清对方的辈分,对年长和高 位者必须恭敬、服从。这样才容易得到认可,并办成事。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礼治秩序》
高中统编版《乡土中国》知识点精讲及习题专练----《礼治秩序》思维导图全篇概况《礼治秩序》本篇首先批驳了对“人治”和“法治”的传统理解,提出两者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没有“法”,却有“礼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
相比之下,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是很小的——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社会的变化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因此很快会被摒弃。
作者在开篇为我们辨析了看似相对、实则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治”与“法治”,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
由此来审视乡土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社会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的社会。
本章的主体部分剖析了“礼治”社会的核心——“礼”的本质、形成和特征。
首先,作者先用丰富的事例告诉我们“礼”与文明、慈善等无关,它只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来维持。
接着,作者解说了“礼”的形成: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尤其重要,遵循传统就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违背传统就可能出毛病,久而久之,传统愈发令人敬畏,而当社会成员都恪守这套传统,不再推究为什么这样做,进而对它产生信仰时,“礼”就形成了。
“礼”的特征是主动性。
同法律从外限制人,道德以舆论约束人不同,“礼”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内心,使人养成敬畏的习惯,从而主动地服从于传统。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它的存在及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因此,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礼治社会是不会出现的。
知识点详解第一段:明确“法治”内涵——人依法而治。
第二段:在实际应用时,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
第三段:“人治”社会也需要以规范为依据。
第四段:人治和法治,依靠的力量和规范的性质不同。
第五段:有些人误认为乡土社会“无需规律”。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无讼》课件38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政 治 、 法 律 ( 社 会 秩 序 ) 板 块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乡“土礼治 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中代中国
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国约的
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法治 人治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乡 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 土 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中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
国 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并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教导人主
动服于成规。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构成的秩序】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
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所以有些“礼”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所应付的问题如果 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 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 谓“法治”。
国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 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 。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 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 “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篇《礼治秩序》课件
1.D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遵循一定的礼仪和
规矩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03 礼治秩序的核心内容
礼的核心要素
01
02
03
礼的规范性
礼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规 范,规定了人们在特定场 合下的行为准则,确保了 社会的正常运转。
礼的道德性
礼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 ,更是一种道德标准。它 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尊重和和谐共处。
然而,礼治秩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礼治秩序过于依赖传统习俗 和道德规范,对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 发展可能难以适应;另一方面,礼治 秩序的非强制性也意味着它对于一些 不遵守规则的人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 作用。
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治理方式需要更加多 元化和灵活,既需要依靠法律等正式 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需要借助 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等非正式制度来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在实 践中需要将礼治秩序和其他治理方式 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要。
下节课预告
主题一
《乡土中国》中的家族与宗法制度。
主题二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与运作。
主题三
乡土社会中的文化习俗与民间信仰。
1.谢谢聆 听
礼治的特征
礼治具有非强制性、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特点,它依赖于人们的自觉遵守和 传统习俗的约束,是乡土社会中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
礼治与法治的区别
01
依据不同
礼治依据的是传统习俗、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而法治 依据的是国家法律制度。
02
手段不同
礼治主要依靠教化、引导和规范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而法治则依靠强制力和司法手段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对于礼治秩序的理解与体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等意外事件,一般很少流动迁徙。在流动性小的乡土社会中,经验的地位是至高 无上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都是经验累积的 智慧。
原文精读
(13)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证的 办法,自然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 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 于传统也就慢慢有了敬畏之感了。
祥林嫂两次婚姻经历在乡土社会中是越礼行为。“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声呼喝直接斩断 她对生活的希望。
原文精读
(9)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 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 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 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计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 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 说,在他诞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了。 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解读: 作者认为没有纯碎“人治”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是按照一定规定互相配合。“孝、悌、忠、
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规范。翠翠守孝,关心照料祖父;天保傩送兄弟相亲,即便爱上同一 个女孩也不想伤害对方;翠翠妈妈和她的爱情悲剧都与伦理相关。在茶峒,显然是以道德作为规 约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讲信修睦,一切全凭自觉,老船夫撑渡船不收客人的赠礼,甚至还要给坐 船的人塞上一把东西,这份浑厚的人情背后是一套社会礼俗的支撑。
解读: 此处呼应《再论文字下乡》“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与“无讼’PPT课件
乡土中国
思考:什么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的是?
传统们以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礼”?
服膺:牢牢记在心里, 衷心信服。
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 1.礼治秩序
梦 境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注重传统和教化——依礼而“自”治
2.法治秩序 现代社会——注重责权和强制——依法而“他”治
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 维持,礼靠传统维持。 (9-13):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相较于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因此人们对于传统有敬 畏之感。 (14-17):固守传统成为仪式,进而成为礼。礼是从 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而法律靠国家权利、道德靠社会舆论,都是靠外在的权利维持。 第四层(18-19):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因此礼治是 乡土社会的特色。(总结)
图+阅读勾画痕迹。
深入解读差异的原因 乡土社会(礼治社会)中打官司影响:
梦 境
乡土中国
①有损名誉:产生矛盾,处事不当,说明修养才学欠缺。
②关系破裂: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打官司意味着彻底
撕破脸,矛盾不可调和。
③后患不断:一场官司,不仅影响此时此刻,而且会波及子孙
后代。(世仇、家仇、死对头)
④成本高昂:费时费力费心费钱。(打不起官司)
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人治:如果人治是统治者完全依靠个人好恶来决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规定来维持,人的好恶是无法预测的,社 会必然会陷入混乱。 这里乡土社会的人治讲的是来自大家长,来自家庭父母的教化,讲的是教 化权力。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精读提纲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精读提纲一、概念定义:1.礼治:与法治相对,强调通过礼的教化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
2.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和乡约村规等礼制来维系社会秩序的状态。
二、礼治秩序的特点:1.人治:礼治秩序强调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而不是依赖法律等外部强制力。
2.重视传统:礼治秩序强调传统习俗和历史经验的权威性,认为传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3.教化为主:在礼治秩序中,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而不是依赖法律惩罚。
4.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更为显著,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信任,通过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等方式传承礼制。
三、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1.传统习俗的维系:乡土社会中的居民通过遵循传统习俗来维护社会秩序,这些习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
2.乡约村规的作用:在乡土社会中,乡约村规是维系礼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些规章制度通常是由村民自发制定,旨在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3.教化为先的理念:在乡土社会中,教育以道德教化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村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人们学会尊重传统、遵守礼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口耳相传与示范模仿:在乡土社会中,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
居民们通过互相交流和观察彼此的行为,来学习传统的礼治秩序,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四、礼治秩序的意义与局限:1.意义:礼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社区内部的互信与合作。
同时,通过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使得乡土社会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2.局限:礼治秩序过于依赖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容易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礼治秩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一)
《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一)《乡土中国》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礼治理念。
礼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还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提高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践方法。
在教学中,《乡土中国》中的礼治概念可以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乡土中国》优秀教案礼治秩序-课件。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乡土中国》,让学生了解礼法之道,领悟礼治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对传统道德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模块一:礼法之道2. 模块二:礼的实践意义3. 模块三:礼治秩序的意义和作用4. 模块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了解礼法之道,体会其思想内涵。
2. 领悟礼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3. 理解礼治秩序的重要性和作用。
4. 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互动问答3. 视频展示4. 分组讨论五、教具和学具1. 电脑及投影仪2. 《乡土中国》相关片段视频3. PPT课件4. 作业纸和笔六、课时分配共计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言:简单介绍中国传统礼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模块一:礼法之道。
通过视频和案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礼法的内涵和理念。
3. 模块二:礼的实践意义。
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礼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个别撰写体会。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课文文章,并简单总结课文中传统礼法的运用和作用。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简要介绍学生课文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
2. 模块三:礼治秩序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PPT课件展示和视频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礼治秩序、守礼和崇礼对城乡秩序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
3. 模块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探讨案例,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应用,学习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乡土中国》复习:框架和内容整理课件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
9.《无讼》
• 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 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 多的副作用。在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 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讼” 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
• 而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责任切分,社会角色分配 更为复杂,各种法律不能为所有人理解,律师是个 体权益的保证。
•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 乡土社会中不允许存在浮士德式的精神,因为它追 求的是稳定。
8.《礼治秩序》
• 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于成规。 “人治”与“法治”的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法治也 是由人来评判,其实是“人依法而治”。礼是传统, 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 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 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利时势权利。在 横暴权利、同意权利、长老权利之外,提出基于 社会变迁的“时势权利”。从整个社会来看,一 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够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个 社会就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混乱。
14.《从愿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中的人靠愿望行事,从愿望到需 要是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 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 础。在密切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血缘是 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不分离的。 • 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 上的一个大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之礼治
乡土中国之礼治
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
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
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
依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这与依仗国家权力管理民众的法治有所不同,更与现代的法理社会有不同的实质。
虽然在实施礼治的实践中常有援法入儒,寓法于礼的情况,但它作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以礼仪之邦的标榜,来表现中华民族有别于外邦异域的社会理想,此种文化形态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将‘礼”定义为‘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认为‘礼”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被社
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而对于‘礼治”,费先生将其定义为‘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
‘以礼治国”强调教化人心,让人民将外在的规则转化为内在的习惯,即使在没有律法约束的时候,也能凭‘良心”,而不是出于惧怕权力而遵守规矩,这样,在社会上就可以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人民不依靠外部的监督而遵守一定的秩序。
这就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礼治秩序”,其与‘法家之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觉”,在于和谐。
而这种‘自觉”的形成是靠日熏月染的道德教化。
‘礼”对人是一种软约束,它的推行似乎只依靠主体的自觉自愿,与他人无关,只能由自我的良心来监督,但它并非完全排斥外部约束。
‘礼”提供给人们这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当这种自觉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因为礼的约束,由他律进为自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地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这种良性循环也正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
伦理纲常因为附有罚则而变成了法律,它对于人心的要求因此外在化为强制性的制度。
‘法”只是作为一种保证‘礼治”的维护和推行的辅助手段而存在的。
不同的是,‘礼”是‘禁于将然之前”,而法则是
‘禁于已然之后”。
相比之下,‘礼治”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社会调控手段,而且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之所以能够不靠外在强制力量而维持秩序,是因为‘礼”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主动地服礼。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中国为什么安于‘长老统治”,而维持‘礼治秩序”。
用他自己的话说‘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这种传统源于社会所积累的经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每个人自出生就学习先辈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接受,成为自己的思想,历代之后,也就成了
‘礼”。
这‘礼”既不同于法律,也不同于道德,甚至跟宗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法律是以外在力量强制个人作为和不作为,一旦违反,即会遭到外在的制裁,内心却并不见得服气;道德则外化为社会舆论,做了不道德的事,虽不至受经济或人身制裁,却要遭人唾弃,心中自是有一分顾忌;至于‘礼”,就更直指人心,没有任何外力强制和监督,仍然使人坚守着习惯、礼数,自我约束行为,因为这习惯、礼数已经由教化深入人心,形成自觉了。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家国同构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形成了复杂的等级关系,而且离不开亲情、血缘这样的关系。
‘为国以礼”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礼治”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法律制度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对这些规范的约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心,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使人民自觉主动地维护社会秩序,‘防患于未然”,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
一种和谐社会的要求。
‘礼治”具有不能代替的独特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社会秩序。
这样一种社会调控机制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永恒价值和普适价值,值得认真借鉴与吸取。
‘礼治”作为传统中国社会所一直坚持的社会调控手段,经常被等同于‘人治”加以批判。
传统的‘礼治”思想是可以进行现代转换的,其合理因素同现代社会的‘以法治国”不但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进和互相保障。
我们在加强现代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礼治”方法,通过教化人心,来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
如果一味像秦王朝那样的排斥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政治实践,反而可能导致严刑峻法的恶性循环,难以维持长治久安。
当然,并不是说要坚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繁缛仪节,我们要赋予‘礼治”时代的新内容。
对于那些要靠人们自觉自律自勉而又难以纳入法律的行为规范,可以约之以‘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礼”应该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