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附2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
GBt附2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本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2007年第七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7]114号),项目名称为《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以下称本标准),项目编号为20079445-T-469,技术归口单位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国家标准是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二、目的和意义食品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致敏原成分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国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全球人类平均1%的成人和2%~2.5%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在美国成人和儿童甚至分别达到2%和5%的比例,造成每年大约超过3万人次的急救处理和150人以上的死亡。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食物过敏和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过敏机理研究。
小范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
由于致敏原成分大多属于食品原料中的固有成分,且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成分复杂,并且多数没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对其管理必然与食品安全卫生的污染物有显著区别。
对于致敏原成分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有关规定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目前已知的致敏原成分,又要保证措施实施效果的针对性,还要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下避免对相关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致敏原成分管理的重点在于成分的标识,强调对消费者的告之义务。
鉴于食品中致敏原成分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特殊性,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致敏原成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单独研究,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实际运用于食品相关行业中。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和编制过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第四十二条规定了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当标识的内容。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修订现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承担标准修订工作。
标准工作组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相关问题,听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意见。
商务、质检、工商等部门代表和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标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焙烤与糖制品工业协会等单位代表参会。
标准工作组在会议研究基础上,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工作思路(一)遵循《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标签的相关规定,细化有关要求。
(二)以《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为基础,增补和修改相关内容。
(三)注重与现行标准、法规的协调,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
三、主要修改内容(一)修改标准的适用范围《食品安全法》关于预包装食品的定义涵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两类定量包装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适用范围涵盖这两类预包装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不适用于散装食品和食品储运包装标识。
(二)修改的术语和定义1.修改预包装食品定义。
现行GB7718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为“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为“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采用《食品安全法》定义。
2.增加食品储运包装和散装食品的定义。
3.修改配料定义,明确加工助剂除外。
4.删除加工助剂定义。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了加工助剂的定义。
预包装食品标签用通要求及常见错误简要介绍批注
03
常见错误介绍
标签内容错误
食品名称不准确
如将“饼干”标注为“甜点”,导致消费者对食品的 真实属性产生误解。
配料表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
未按照规定将食品的全部配料一一列出,遗漏某些重 要成分。
净含量标注不规范
如未按照规定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或者净含量标注位 置不明显。
标签格式错误
标签格式不统一
如同一批次或同一系列的食品,标签格式不 一致,影响整体美观。
对于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来说,食 品营养成分表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未标注则会影响其购买决策。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标签内容错误
错误一
未标示食品生产日期或保质 期。
错误二
标示的食品生产日期或保质 期不清晰或容易误导消费者 。
错误三
未标示食品成分表或标示不 全。
案例二:标签格式错误
错误一
标签格式不符合国家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字体、字号、颜色不符合规定
如使用过小、过浅或与背景色相近的字体, 导致消费者难以辨识。
标签布局不合理
如标签内容过于拥挤或留白过多,影响整体 协调性。
其他错误
01
未标注生产日期或 保质期
导致消费者无法了解食品的保存 期限。
02
未标注生产厂家或 地址
导致消费者无法追溯食品的来源 和生产过程。
03
未标注食品营养成 分表
错误二
标签字体大小、颜色、排列不符合标准要求,影 响消费者阅读。
错误三
标签上未标示生产厂家、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
案例三:其他错误
错误一
标签上使用了虚假宣传或误导性语言。
01
错误二
标签上未标示食品营养信息或标示不准 确。
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营养信息的描述和说明。
本标准不适用于保健食品及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标签标示。
2术语和定义2.1营养标签预包装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营养标签是预包装食品标签的一部分。
2.2营养素食物中具有特定生理作用,能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活动、繁殖以及正常代谢所需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等。
2.3营养成分食品中的营养素和除营养素以外的具有营养和(或)生理功能的其他食物成分。
各营养成分的定义可参照GB/Z21922《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
2.4核心营养素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
2.5营养成分表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的规范性表格。
2.6营养素参考值(NRV)专用于食品营养标签,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的参考值。
2.7营养声称对食品营养特性的描述和声明,如能量水平、蛋白质含量水平。
营养声称包括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
2.7.1含量声称描述食品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的声称。
声称用语包括“含有”、“高”、“低”或“无”等。
2.7.2比较声称与消费者熟知的同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或能量值进行比较以后的声称。
声称用语包括“增加”或“减少”等。
2.8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
2.9修约间隔修约值的最小数值单位。
2.10食部预包装食品净含量去除其中不可食用的部分后的剩余部分。
3基本要求3.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
3.2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应使用中文。
如同时使用外文标示的,其内容应当与中文相对应,外文字号不得大于中文字号。
食品过敏原的相关规定
食品过敏原的相关规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品过敏原一词已不在新鲜。
我们集团的食品公司、酒店面对的是国际化的客户,过敏原的了解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关于过敏原的相关规定有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过敏原的种类及标签标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GB7718-2011的4.4.3条款中规定,以下食品及其制品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如果用作配料,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a)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b)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c)鱼类及其制品; d)蛋类及其制品; e)花生及其制品; f)大豆及其制品; g)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h)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在不同的国家对食品过敏原种类的定义有所差异:1、在欧盟2003/89/EC指令中食品过敏原除了我国的八大类,还包括:芹菜及其制品;芥末及其制品;芝麻及其制品;二氧化硫和浓度大于每公斤10克的亚硫酸盐。
2、美国《2004年食品过敏源标识和消费者保护法规》中规定:对于鱼类、甲壳贝类、树坚果三类食品必须标注具体的食品名称。
食品过敏源应标注在成分表之后或附近,标注的大小与成分表相同;或者在成分表的相关食品过敏源处用括号标出。
例外情况除外。
如果违反《法规》要求,对于公司和其管理者将受到民事制裁或刑事处罚,或两者并罚。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将进行扣留。
对于含有未声明过敏原的产品,美国FDA可能会要求产品召回。
3、日本对食品标签的要求非常严格,明确提出对于导致食物过敏的成分必须明示。
日本在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中规定了对鸡蛋、牛奶、小麦、荞麦、花生等五种食物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和添加物,必须在容器和包装上注明所含的过敏性物质,推荐过敏物质 20种,这包括:鲍鱼、鱿鱼、鲑鱼卵、虾、柑桔、蟹、猕猴桃、牛肉、核桃、鲑鱼、鲛鱼、大豆、鸡肉、猪肉、松菇、桃子、山药、苹果、胶冻、香蕉。
各国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要求
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一、食品过敏原标识管理1、过敏原:又称为致敏原、变态反应原、变应原,指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蛋白质)。
2、食物过敏是人们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在医学上属于一种变态反应。
3、食品过敏原是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各个国家食品标识应标明的过敏原成分51)正确的食品标签: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预包装食品标签上正确、清楚地标识出过敏原成分,是防止他们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最有效的措施。
2)国外多国已发布多项法规对过敏原标识作出规定。
3)我国已实施的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即将实施的《预包装食品中过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
1)婴幼儿患者:在5 -6岁时大约80%对牛乳、鸡蛋、花生、小麦、大豆产生过敏反应,大约20%对鱼、甲壳类动物的过敏会消除、其余的往往是终生过敏。
2)成年人:食物过敏的发病率成快速上升的趋势。
3)食品过敏的临床表现:麻疹、疱疹样皮炎、口腔过敏综合征、肠病综合征、哮喘及过敏性鼻炎、严重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食物过敏至今无特效疗法。
5)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的最低量无定论。
6)极微量过敏原即可造成造成严重后果。
7)目前预防是防止食物过敏唯一的途径—严防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
三、我国出口食品因过敏原被预警召回情况(摘选)四、过敏原管理1、食品过敏原管理包括:生产商、监管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
2、“可能存在”及预防措施:1)需考虑对无法控制的、偶然发生的、潜在的危害所采取的最后补救措施;2)如果上述情况存在,则可以使用“可能存在”这样的描述;3、已确定三项过敏原管理原则:1)控制及培训:生产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过敏原成分;2)原料标识成分:必须准确地反映出食品听过敏成分;3)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需在包装上向过敏体质消费者提供相关信息。
4、过敏原控制:1)有意添加及潜在交叉污染的控制:导致交叉污染的原因a收购原料前后的交叉接触;b错误的配方;c交叉接触;d存储条件差;e共享生产设备;f原料粉尘的污染;g与反工材料一起进行加工;h人为过失。
食品致敏原和致敏性化学物质资控制程序
××××××有限公司食品致敏原和致敏性化学物质控制程序文件编号:MC-QP-056(A0)编制:审核:批准:修订履历1 目的为了对致敏原物料及包含致敏性化学物资的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在接收、储存、运输、废弃等过程中对产品造成污染、误用,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食品工厂。
3 定义致敏原: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食品致敏原: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4 程序4.1致敏原的种类4.1.1按GBT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中规定的致敏原种类为:A含麸质的谷类及其制品B甲壳类及其制品C鱼类及其制品D蛋类及其制品E花生及其制品F大豆及其制品G乳及其制品H坚果及其制品4.1.2据4.1.1的要求,各工厂需确定各工厂内存在的致敏原及含致敏性化学物资清单,以程序文件方式下发,并要求所有相关人员熟知;4.1.3对已知的含致敏性化学物资及致敏原含量很低,其是否为致敏原需供应商提供证明及检验报告,工厂也需定期送检进行确认。
4.1.4致敏原及包含致敏性化学物资控制限量A、按FDA标准规定,致敏原含量超过5ppm时,即为含有致敏原;B、客户有明确致敏原含量要求的,可针对特定产品制定特殊标准;C、需让客户了解工厂产品中致敏原现状,但客户未提出特别要求的,生产中切换时可适当降低标准,合理降低生产成本。
4.2致敏原及含致敏性化学物资的信息控制A、质量部要定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国际国内最新致敏原信息,以保证所有含有致敏原的物质均被识别;B、要求原辅料、包材供应商如实提供致敏原信息,并在原料、加工助剂、原料供应商、产品及过程等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我工厂,以便及时更新工厂原辅料致敏原信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必要时可结合供应商审核计划,到供应商生产现场确认致敏原信息的准确性;C、及时更新工厂内产品的致敏原信息,尤其在原料、加工助剂、原料供应商、包材、产品及过程等发生变化时;D、更新的致敏原信息要及时与生产、储运等公司各部门以及客户进行沟通,必要时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致敏原的教育。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为保障该标准的顺利实施,减少问题和失误,提高和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中国CDC营养所将制定更加详 细的《指南或手册》,培养师资力量,分批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例如问答、食物成分数据库建立、计算软件等 等,保障中国营养标签通则平稳和顺利实施。
在该标准实施过程后,向消费者宣传食品营养标签的知识,以及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市场促进标准贯彻执 行非常必要。为保障该标准的实施,将以多种形式宣传媒介通过全方位的,提高百姓对营养标签的认知程度,帮 助食品企业正确地标注食品营养标签,以达到教育和引导百姓建立正确的食品消费理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 标。
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 上营养信息的描述和说明。该标准不适用于保健食品及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的营养标签标示。
制定过程Biblioteka 制定背景 编制进程制定依据 起草工作
食品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特性的说明,也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 方式。根据国家营养调查结果,中国居民既有营养不足,也有营养过剩的问题,特别是脂肪和钠(食盐)的摄入 较高,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为指导和规范中国食品营养标签标示,引导消 费者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促进公众膳食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原卫生部 在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世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 则》(GB 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要求(正本)
预包装食品标签要求一、目的为明晰包装物标签要求,做到我公司产品包装设计符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包装标签的相应要求进行梳理。
二、参考标准:GB 7718-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三、内容:根据标签的实际运用,按照使用类别分为,A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内部装有可销售单元)的标签、B、直接面向消费者(单个或复合型可销售单元)的标签2种。
A类标签主要用于外包装纸箱等承装多个可单独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该类包装主要用于流通过程中对产品起到保护作用,该标签强制要求体现内容为:食品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市场准入标示(QS);B类标签强制要求体现内容为: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市场准入标示(QS)、营养标签、质量等级、其他。
标签信息强制要求如下:以上12项为预包装食品标签一般要求内容的强制标示项目,在包装容器最大表面积大于35cm2时以上项目文字、数字、符号字体不得小于1.8mm,净含量、规格的字体大小见附表。
附表:净含量字符的最小高度净含量计量单位的表示方式附件:部分标签项目的推荐标示形式1 概述本附录以示例形式提供了预包装食品部分标签项目的推荐标示形式,标示相应项目时可选用但不限于这些形式。
如需要根据食品特性或包装特点等对推荐形式调整使用的,应与推荐形式基本涵义保持一致。
2 净含量和规格的标示为方便表述,净含量的示例统一使用质量为计量方式,使用冒号为分隔符。
标签上应使用实际产品适用的计量单位,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空格或其他符号作为分隔符,便于识读。
2.1 单件预包装食品的净含量(规格)可以有如下标示形式:净含量(或净含量/规格):450g;净含量(或净含量/规格):225 克(200 克+送25 克);净含量(或净含量/规格):200 克+赠25 克;净含量(或净含量/规格):(200+25)克。
保健食品配方及配方依据产品标签与说明书申报要求
原、辅料的要求
使用动植物原料的,其原料个数应 符合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 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发监发 [2002]51号)的规定。
使用规定范围以外物品的,需按 照有关规定提供安全性评价资料及食 用安全的证明材料等相关资料。
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原料名称书写不规范;
原料名称与工艺不一致;
调节肠道菌群
促进消化 通便 祛痤疮
肠道功能紊乱者
消化不良者 便秘者 有痤疮者 儿童
祛黄裼斑
改善皮肤水份 改善皮肤油份
有黄裼斑者
皮肤干燥者 皮肤油份缺乏者
儿童
标签与说明书书写要求
食用量及食用方法:
每日X次,每次X片(粒/袋/瓶/ ml / 滴),口服(口嚼或其它服用方法)。
注意:必须注明服用方法
标签与说明书书写要求
功效成分/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应分别列出。 该成分确定为功效成分的,则应标明为“功 效成分及其含量”; 该成分不能确定为功效成分的,则应注明为 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 该成分含量应以每100g(或ml)样品所含的量 标示。
标签与说明书书写要求
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注意事项: 依据产品配方及声称的保健功能确定: 1、参照《保健功能及相对应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 群表》的要求确定; 2、一个保健食品具有两个以上保健功能的,综合确 定产品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 3、产品中使用的某种原料不适宜特定人群食用的, 产品的不适宜人群应增加该特定人群。
原、辅料来源及使用依据
阐述配方中各原、辅料可以 用于保健食品的依据。
原料选择的依据
阐述配方中各原料及配合使 用后的作用依据。
阐述各原料之间配合使用后 有无配伍禁忌、对机体是否产生 不良影响。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第四十二条规定了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当标识的内容。
随着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修订工作结束,一系列特殊膳食用食品产品标准随之颁布。
卫生部已经于2011年4月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2011年10月颁布了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为了使特殊膳食类产品的标签要求与其他基础标准相一致,并尽快完善我国有关标签标准体系,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修订现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GB13432)。
委托单位为卫生部政法司,标准修订项目编号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立项后迅速成立了修订工作组,主要成员包括:樊永祥、韩军花、杨月欣、何梅、田静、邵懿、邓陶陶、李晓瑜等。
其中,樊永祥负责标准整体修订工作的组织协调;韩军花、杨月欣、田静、李晓瑜等负责国内外资料的检索、标准文本的修改、专家意见及建议的收集等;其余人员负责收集相关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不同部门相关管理要求的资料等。
工作组于2010年10月组织召开讨论稿的第一次征求意见会,参会人员40余名,就标准文本的修订原则、依据、内容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随后工作组在与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对标准文本进行了起草组内部的讨论,随着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通则》的进一步修订和发布,2011年间起草组召开多次标准征求意见会和工作组会,结合原标准和上述标签标准内容,以及我国的其他相关产品标准,对文本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意见的征询,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与2011年10月上交卫生部监督局。
随着GB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发布,为避免本标准与GB28050的冲突,引导企业正确执行,并慎重起见,起草组再次对标准文本进行了对照和讨论。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直接提供给消费者食用的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成分标示和声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营养信息的描述和说明。
2术语和定义2.1营养标签nutrition labeling指食品标签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成分信息和特性的说明,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
营养标签是食品标签的一部分。
2.2核心营养素Core Nutrients营养标签中的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
2.3 营养成分nutritional component食品中具有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包括营养素、水分、膳食纤维等。
2.4 营养成分表nutrition information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数值(NRV)百分比的规范性表格。
2.5 营养素参考值nutrient reference values; NRV是专用于食品标签、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多少的营养参考标准;是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一种营养参考尺度。
2.6 营养声称nutrition claims对食品营养特性的描述、声明或暗示,如能量水平、蛋白质含量声明等;营养声称包括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
2.6.1 含量声称nutrient content claims描述食品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的声称。
声称用语包括“含有”、“高”、“低”或“无”等。
2.6.2 比较声称nutrient comparative claims与消费者熟知的同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或能量值进行比较后的声称。
声称用语包括、“增加”和“减少”等。
2.7 营养成分功能声称nutrient function claims某营养成分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声称。
2.8 数值修约rounding off for numerical values通过省略原数值的最后若干位数字,调整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使最后所得到的值最接近原数值的过程。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标准状态:现行)
4 预 包 装 食 品 中 的 致 敏 原 成 分 4.1 含 麸 质 的 谷 类 及 其 制 品 。
含 麸 质 的 谷 类 示 例 :小 麦 、黑 麦 、大 麦 、燕 麦 及 其 杂 交 品 系 。 4.2 甲 壳 类 及 其 制 品 。
甲 壳 类 示 例 :蟹 、龙 虾 或 虾 。 4.3 鱼 类 及 其 制 品 。
ics67230x10园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7792009预包装食20090518发布品中的致敏原成分allergenicingredientsinprepackagedfoods20091201实施宰瞀鬻鬻瓣訾矬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11刖置gbt237792009本标准与codexstan11985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2005年英文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鱼 类 示 例 :鲈 、鲽 或 鳕 。 4.4 蛋 类 及 其 制 品 。 4.5 花 生 及 其 制 品 。 4.6 大 豆 及 其 制 品 。 4.7 乳 及 其 制 品 。
注 :乳 制 品 包 括 乳 糖 在 内 。
4.8 坚 果 及 其 制 品 。 坚果示例:杏仁(犃犿狔犵犱犪犾狌狊犮狅犿犿狌狀犻狊 L.)、榛 子(犆狅狉狔犾狌狊犪狏犲犾犾犪狀犪)、胡 桃(犑狌犵犾犪狀狊狉犲犵犻犪)、腰 果
犐犆犛67.230 犡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犜 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标签通则》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添加剂标签通则》国家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一、任务来源本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ОО六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8150-Q-469”。
本项任务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由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归口,计划2008年完成。
该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64)、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共同完成。
二、目的和意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人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已经发展成为初步标准化、国际化,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
我国经国家批准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达l700多种。
据统计,2004年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产量已达328万吨,销售额345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近10亿美元。
产品除在国内广泛销售外,一些品种已走向世界,在国际食品添加剂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食品添加剂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各种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
其中由于添加剂标示不准确、不规范带来使用超标、违规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例如目前食品添加剂市场上的“蛋白糖”产品,其本身作为食品甜味剂使用,但如果不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则易使人误解为一种糖,有可能造成使用上的问题;另外很多食品添加剂包装上的名称标识很不规范,例如某些产品标识“牛肉至尊”、“肉宝王”等名称,而不能得知其到底是何种食品添加剂,这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食品质量问题都会形成安全隐患。
目前国家不断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卫生许可证进行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进行审批和管理。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全面实施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在质量安全承诺书中承诺严格按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滥用添加剂,要建立购买和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情况的台账,并定期报当地质监部门备案,另外,我国还逐步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和编制过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第四十二条规定了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当标识的内容。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修订现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承担标准修订工作。
标准工作组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相关问题,听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意见。
商务、质检、工商等部门代表和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标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焙烤与糖制品工业协会等单位代表参会。
标准工作组在会议研究基础上,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工作思路(一)遵循《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标签的相关规定,细化有关要求。
(二)以《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为基础,增补和修改相关内容。
(三)注重与现行标准、法规的协调,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稳定性。
三、主要修改内容(一)修改标准的适用范围《食品安全法》关于预包装食品的定义涵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两类定量包装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的适用范围涵盖这两类预包装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不适用于散装食品和食品储运包装标识。
(二)修改的术语和定义1.修改预包装食品定义。
现行GB7718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为“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为“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新修订标准(征求意见稿)采用《食品安全法》定义。
2.增加食品储运包装和散装食品的定义。
3.修改配料定义,明确加工助剂除外。
4.删除加工助剂定义。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规定了加工助剂的定义。
预包装食品标签制作详细要求
预包装食品标签制作详细要求一、食品名称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的标示反应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是能够反映食品本身固有的性质、特性、特征的名称,使消费者一看便能联想到食品的本质。
当通过预包装食品名称本身能够获得产品的配料信息及其真实属性,却不会是消费者误解时,可以不在食品名称附近标示真实属性的专供名称,如“榛仁巧克力”,该名称可以体现配料和产品属性,不需要再在该名称附件标示“巧克力制品”。
当从预包装食品名称本身无法获得产品真实属性,只有看到实物才能判断,而实物有难以看到时,应在该名称附近同时标示其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食品名称中关于风味的描述应根据其组分中的特定原料或其生产的特定工艺真实描述,如草莓风味可以通过添加草莓粉或食用香精来实现。
当产品风味来自所使用的香精是,不应直接使用该配料的名称来命名,如使用草莓香精但不含草莓成分的冰淇淋,产品名称不应命名为“草莓冰淇淋”,可命名为“草莓味冰淇淋”。
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通常是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规定的食品名称或食品分类名称。
若上述名称有多个时,可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个,或不引起歧义的等效名称;在没有标准规定的情况下,应使用能够帮助消费者理解食品真实属性的常用名称或通俗名称,如采用广泛使用,通俗易懂的名称“三明治”。
如果一类食品分类标准或行业约定俗称的分类方式,命名时可参考食品分类名称。
为了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其真实属性,应尽量标示详细名称;在能够充分说明食品真实属性的前提下,可以不使用分类中最低一级或详细名称。
例如,“薄荷糖”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名称,已经体现了其真实性味糖果,标示时,既可以使用“薄荷糖”,也可以使用分类中的相应的名称“硬质糖果”等。
标示商品名称如果是“创新名称”“奇特名称”“音译名称”“牌号名称”“地区俚语名称”或“商标名称”时,应在所标示名称的同一展示版面标示放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当使用的商品名称含有易使人误解食品属性的文字或术语(词语)时,应在所标示名称的同一展示版面邻近部位使用同一字号标示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编制说明一、项目来源本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的立项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2007年第七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7]114号),项目名称为《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的标签要求》(以下称本标准),项目编号为20079445-T-469,技术归口单位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国际检验检疫标准与技术法规研究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国家标准是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二、目的和意义食品安全卫生,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致敏原成分的问题就是近年来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国际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全球人类平均1%的成人和2%~2.5%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症,在美国成人和儿童甚至分别达到2%和5%的比例,造成每年大约超过3万人次的急救处理和150人以上的死亡。
我国尚未全面开展食物过敏和食品致敏原成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过敏机理研究。
小范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
由于致敏原成分大多属于食品原料中的固有成分,且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的成分复杂,并且多数没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对其管理必然与食品安全卫生的污染物有显著区别。
对于致敏原成分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有关规定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目前已知的致敏原成分,又要保证措施实施效果的针对性,还要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前提下避免对相关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致敏原成分管理的重点在于成分的标识,强调对消费者的告之义务。
鉴于食品中致敏原成分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特殊性,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致敏原成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单独研究,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在大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了食品中致敏原成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实际运用于食品相关行业中。
例如,欧盟于2005年底开始执行对食品中致敏原成分标识的指令,而美国则从2006年1月起对食品中主要的致敏原成分做出了具体的标识规定,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等也都对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进行了强制性标识的规定。
为顺应这种国际趋势,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指南、标准,体现出整个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卫生这一特殊领域的重视。
我国是食品进出口贸易和消费大国,国际上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的有关规定,必然直接影响到我国相关行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研究表明,超过九成的食品中会存在目前主要贸易国法规标准中规定需进行标识的致敏原成分。
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法规标准的规定差别甚大。
这些国家新法规标准的实施,对我国庞大的农食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面可想而知。
另外,从保护国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无论对进口食品还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食品,我国都应当尽快对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政策、法规开展系统化研究,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迅速跟上国际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的意识到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于2009年5月18日颁布了《GB/T 23779-2009 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将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本标准的顺利完成和实施,将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技术性措施和有关技术标准体系奠定基础。
三、标准研制内容本标准是在《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13432-2004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的原则下起草的。
本标准的研制,既要全面参考国外法规标准对致敏原标识管理的主流方向和先进经验,以保证标准的技术水平能够与国际接轨;还要充分考虑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以保证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能够适应我国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标准制约和阻碍行业发展的副作用。
因此本标准研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外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比较分析;二是对全国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致敏原成分标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三是对我国货架食品的致敏原标签信息进行了调查分析。
1、国外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法规和标准的收集整理和比较分析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对国外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的法规和标准进行了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在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见附录Ⅰ)。
总体上,CAC、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食品致敏原的标识要求比较笼统,仅规定在食品标签上进行标识。
与此相比,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规定则相对具体。
美国要求致敏原标识的位置为紧邻食品成分清单,所用字号不小于清单中食品成分的字号,使用的食品名称为常用名称。
并且要求用“()”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来源物质,仅有两种情况可以豁免。
美国法规对食品致敏原的标识提供了4种示例:(1)“致敏原信息:可能含有花生。
”;(2)“可能含有花生。
”(3)“生产设备同时加工含有花生的食品。
”(4)“生产设备实施致敏原控制计划。
与致敏性成分接触的可能性已经降低到最小。
仍然可能含有微量的花生。
”加拿大对食品中致敏原成分标识的规定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当食品配料中使用了食品致敏原成分,采取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进行标识,含有亚硫酸盐的食品必须用这两种方式同时标识:(1)在配料表中列明致敏物质的具体名称;(2)在配料表附近以带有标题“致敏症和不耐受信息—含有:……(具体致敏原物质名称)”的声明方式进行标识。
二是无意引入致敏原物质的情况,使用“可能含有”或者“生产用设备同时加工……”等方式告知消费者食品中可能存在致敏物质。
日本对食品中致敏原成分标识的规定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7种致敏原成分需在食品标签上强制性标识,针对不同类别的食品分别规定了具体的标识要求,而且标识时要求用“()”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来源物质。
二是对另外18种致敏原成分推荐在食品标签上进行自愿性标识。
由此可见,美国和加拿大对食品致敏原的标识方式存在共同之处,如都对配料表中标识的致敏原成分的名称进行了规定,都对致敏原的标识方法列举了几种标识方式,其中相同的包括“致敏原(和不耐受)信息:含有……”、“可能含有……”、“生产设备同时加工……”。
不同之处在于加拿大将致敏原标识的类型分为两类,即“使用”和“无意引入”,而美国则没有明显划分开;美国要求用“()”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来源物质,并对豁免情况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加拿大则没有此类规定。
美国和日本对食品致敏原的标识方式的共同之处是都要求用“()”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来源物质。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法规和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基于以下四个要点。
这四个要点也是本标准起草中应当重点考虑和体现的内容。
(1)当食品中含有致敏原成分时必须在食品标签上进行标识。
(2)食品中含有致敏原成分可分为在配料中使用致敏原成分和无意引入致敏原成分这两种情况。
在配料表中使用致敏原成分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含有致敏原的物质是作为一种食品配料添加的,即是人为主动添加的。
无意引入致敏原成分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在食品配料中添加某一致敏原成分,但是由于生产设备、生产加工环境未进行致敏原污染控制或控制不利,从而导致致敏原成分存在于食品中。
(3)对于在配料中使用致敏原成分的食品,可以选择在配料表中直接标识,也可以选择在紧邻配料表的位置用致敏原警示信息予以标识。
对无意引入致敏原成分的食品,可以选择在紧邻配料表的位置用“致敏原信息:含有……”、“可能含有……”、“生产设备同时加工……”等方式进行标识。
(4)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位置、字号和名称必须进行规定,且应该用“()”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来源物质。
2、全国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致敏原成分标识调查分析为了解我国重点省市的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所遭遇的致敏原成分标识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应对情况,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调查了9个省份90家大中型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并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食品工业科技》上。
从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见表1.),涉及食品致敏原的企业有27.1%的比例并未在食品标签上标识与致敏原相关的标识语,72.9%的企业已经在食品标签上标识了致敏原相关标识语。
这些做出致敏原成分标识的企业在食品标签上多采用了极为相似的做法,即直接在配料表中列出相关致敏原成分。
做出致敏原成分标识的企业中,仅有14.3%的企业明确表示会采用致敏原成分声明的标识方式。
此外,尚有18.6%的企业并不确定是否会采用致敏原成分声明的标识方式。
表1 涉及食品致敏原的企业在食品标签上如前所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的要求差别甚大,各国法规标准中规定的要点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上述被调查的食品企业在食品标签上标识的致敏原信息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而且不够规范,并不能满足目前国外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因此本标准在研制时提出应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标识方法,并且与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要求接轨,而不是简单的规定全部采用配料表中列出致敏原成分的标识方法。
3、我国货架食品致敏原标签信息调查分析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识管理法规体系,但是实际上我国销售的国产和进口预包装食品已经无可回避地或多或少在食品标签上标识可能涉及的致敏原成分信息。
为摸清目前我国货架食品中致敏原成分标识现况,本标准在研制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按照我国主要贸易国家地区规定的致敏原成分种类,调查了141个广东地区常见销售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信息,以期初步确定目前相关行业普遍采用的标识方式,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调查共对饼干、调味料、烘焙食品、冷冻食品、即食食品、巧克力、饮料、酒、罐头、咖啡、膨化食品、糖果12个类别共计141份食品的标签进行了采集和调查。
其中国产的食品占61%,进口食品占39%。
国产预包装食品中采用直接在配料表中列出致敏原成分这一标识方式的占65%,采用了在配料表附近标识致敏原警示信息方式的占35%。
进口预包装食品中采用直接在配料表中列出致敏原成分这一标识方式的占40%,采用了在配料表附近标识致敏原警示信息方式的占60%。
采用的致敏原警示信息包括以下7种方式:(1)“(部分)原材料中含有……”;(2)“配料中含有……”;(3)“此产品含有……”;(4)“可能含有微量……”;(5)“生产该产品的设备还加工……”;(6)“此生产线也加工……”;(7)“生产此食品的厂房亦处理……”。
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食品生产和贸易企业普遍采用的标识方式除直接在配料表中标识具体的致敏原成分外,有许多的企业已经额外在标签中特定位置标识致敏原警示信息;采用致敏原警示信息的食品中,进口食品比例明显高于国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