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活动五:【验电器】
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使用方法:略
活动六【电荷量】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用符号“Q”表示。
2、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活动七:【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排斥.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排斥.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间发生的现象是相互吸引.
推理:反之,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玻璃棒相吸引的,必定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叫正电荷和负电荷.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的两种物体带等量的异种电荷。
2、接触起电: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3、感应起电: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 部
的电荷重新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
(3)在干燥的环境里,如果你穿着塑料底鞋在干净的地板或地毯上长时间行走之后,伸手去抓金属门把,也许会“啪的一个小火花跳到你的手上,把你电了一下.”
活动三:探究推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
教师:电荷是由摩擦而产生的,那么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探究活动:
1、从原子结构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注:同种物质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是不可能带电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问题4、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见课本图5.1-2),自由悬挂的玻璃棒是否会动?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5:将橡胶棒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玻璃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6: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总结:电荷可以沿金属棒。
阅读课本中导体和绝缘体部分,并完成下面问题:
常见的导体有,常见的绝缘体有,各种金属导电靠得是。
当堂训练: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原理:。
合作探究:
●摩擦起电
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问题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问题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再多捋几次。
问题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会发现,细水流变,小纸屑被。
问题9: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试一试,用验电器检验一下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哪根带有的电荷多?
总结:验电器的原理是,作用是。电荷量的单位是。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完成课本100页中电荷定向移动的实验: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
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A、B验电器上的电荷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人教版

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第2节 ● 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 32-35●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1.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2.电荷量及单位。

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基础训练》中“课前预习”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屏幕上的静电竖发,脱毛衣事件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展示PPT2、3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作实验一:探究电荷间相互的作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可以将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时,仿课本P32页图)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相互;(用和上述相同的方法探究,以下相同)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之间相互。

观察上述三个实验现象,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结论补充完整: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即电荷和电荷。

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同时也说明了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合作实验二:探究验电器的构造和使用(请写出注意事项和小组的心得) 观察课本P33页图,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验电器。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现象”的初步知识.本章教学内容,就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开始学习,学习电荷和摩擦起电,学习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学习电流的测量,学习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共分5节:1.第1节“两种电荷”,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知道金属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子.2.第2节“电流和电路”,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串联和并联”,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电流的测量”,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第二,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三,用电流表测电路的电流——电流表的使用.5.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节主要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认识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②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③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④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⑤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⑥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④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10课时.第1节两种电荷………………………………………………………1.5课时第2节电流和电路……………………………………………………1.5课时第3节串联和并联……………………………………………………2课时第1课时初步认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第2课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第4节电流的测量……………………………………………………1.5课时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课时第1课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2课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本章复习和总结1.5课时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师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A.B可能带负电B.A、B一定都带正电C.B可能不带电D.A一定带负电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1.认识电荷量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甲:原子结构乙:原子核结构(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C.原子带正电荷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2.电荷守恒定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师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师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教案: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电荷的性质,从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2. 教学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理论讲解:讲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强调它们的区别。

3. 实验观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物体,用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观察电荷的性质。

5.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两种电荷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电荷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是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是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内容。

一、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我选择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过程】一、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两种电荷。

(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提问: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板书)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原子结构。

•5、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过程:一、电荷➢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来检验思考: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三、验电器➢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想一想:从验电器X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五、元电荷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电,电子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量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

e=C 。

4.原子是由和组成。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呈,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电荷的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碎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引发学生对两种电荷的好奇心。
2.设计有趣的实验现象,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发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塑料棒会吸引碎纸片?为什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吸引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合作中成长。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电荷的本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2.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进行总结。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认真观察、分析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荷、电流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及其区别。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从实验入手。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经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体验摩擦起电感受的过程。

2、通过实验,经历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四、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ppT 课件,动画演示等。

五、板书设计一、两种电荷1、正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负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验电器4、电荷量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 c二、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是相等,整个原子是中性的。

2、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六、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环节引入学生实验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动手做几学生动手做实不同的小新课个小实验: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吸引碎纸验,激发学习兴组选择不屑;摩擦过的气球吸引头发。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两种电荷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目标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摩擦起电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器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支架,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教学过程一、电荷学生实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以下两组实验:第一组:用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第二组:用摩擦过的塑料直尺靠近碎纸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问题一:两组实验中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问题二: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解说)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跟橡胶棒互相靠近。

3、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学生猜想摩擦过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塑料直尺、玻璃棒、橡胶棒、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回答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

学生尝试总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尝试、合作中发展能力亲自经历,感受才最深刻兴趣是通过活动培养出来的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 第一节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两种电荷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电荷2、原子结构难点摩擦起点的实质教学辅导材料与手段玻璃棒、塑料棒、绸、皮、细小物、塑料尺、验电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新课教学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答:摩擦起电。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新课小结练习板书设计胶棒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①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9中学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详案

9中学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详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反思设计说明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需要从实验入手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前,可先让学生做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演示两种电荷和电荷相互作用时,要注意实验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荷只有两种时,要注意逻辑关系,巧妙点拨,让学生感受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讲述法。

教具、学具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验电羽、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塑料尺、塑料薄膜、多媒体课件等。

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进行新课
小结
练习
板书设计胶棒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
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答:被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荷不同。

教师总结:①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
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
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
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
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来判断。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
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
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
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
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
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
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
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
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5)正、负电
荷的中和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
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
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
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如果实验
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
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


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
负电荷的中和。

举例分析
观看多媒体,回答问

分析、答题
教学后记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