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 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流感、伤寒、疟疾等,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与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无明显的三痛(头 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症状, 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如登革热、黄热病等,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 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
特异性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
从患者血液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 汉坦病毒,可用于确诊。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IFA等方法检测患者 血清中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汉坦病 毒R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的优点。
鉴别诊断思路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疫苗接种
通过广泛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疫苗接种率需达到足够水平以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鼠类等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 ,减少感染机会。
早期识别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期识别和 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率和死 亡率因年龄、性别、免疫状态等因素 而异。一般来说,青壮年男性发病率 较高,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
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传染源
加强鼠类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降低环境中病毒载量。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避免食用被污 染的食物和水源;加强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和分泌 物。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医学专题流行性出血热ppt

医学专题流行性出血热ppt

8
五、临床表现:Clinic manifestation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6-46天,平均2周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 五期经过:可重叠或越期。
a.发热期: b.低血压休克期: c.少尿期: d.多尿期: e.恢复期:
2021/7/19 星期一
9
1、发热期 fever stage 1)中毒症状 a.发热:急起高热,短程,热退病加重 b.三痛:头痛
一、概述 Background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 viral hemorrhagic fever)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是由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主
要表现:发热(hyperpyrexia)、出血 ( hemorrhage)、低血压(hypotention) 和急 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2、褐家鼠: 3、大林姬鼠:
2021/7/19 星期一
4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infection)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垂直传播 5、虫媒传播
2021/7/19 星期一
5
(三)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四)流行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2021/7/19 星期一
14
4)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
5)出血加重: 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2021/7/19 星期一
15
少尿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 最凶险的阶段 主要表现:
★三中毒:尿中毒、水中毒、酸中毒 ★二紊乱: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加重:出血加重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文档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文档PPT课件

(四)多尿期( Diuret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不一,
可由前三期中任何一期直接进入
2、分期:
尿量 ml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00-2000 2000-3000 ﹥3000
尿素氮、肌酐 上升 上升 下降
症状 加重 加重 好转
多尿后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8000毫升 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一、概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 出血热(HFRS)。 鼠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 衰竭为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 传染病。
(5)、恢复期: 每日尿量恢复到2000毫升 以下 少数患者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抵抗力: EHFV对乙醚、丙酮、氯仿脂溶剂和去氧
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酸,560C
钟或1000C
30分
1分钟灭活,对紫外线、酒
精、碘酒敏感。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流 行 病 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 (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
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出血热的关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
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
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
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 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 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后表)。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课件

中期症状
低血压休克期
由于血管内血浆大量外渗至皮下、脾、肝等内脏器官,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全身微 循环障碍。此时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病人出现口渴、尿少、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端 青紫等表现。
充血出血期
由于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管壁通透性增强,表现为全身皮肤、孔窍多处 小片出血,并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由于该病的传染性,可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 续时间不等,一般1~2周,少数可达 数月。
头痛
全头痛或前额痛,少数为枕、顶、颞 部疼痛。
眼眶痛
眼球胀痛、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醉酒样面容和全身不适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有酒醉样貌。
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全球威 胁。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可以共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 控水平,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实验室诊断
通过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或病毒抗原进行确诊。常用方法包 括ELISA、间接免疫荧光和胶体金法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 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出血和肾脏损 害等症状进行治疗。如使 用退热药、止血药和利尿 剂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但需在发病 早期使用。
流行性出血热与流感、登革热等疾病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
流行性出血热的历史与现状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全球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流行 性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流行。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所致DIC鉴别。 ARDS——急慢性肺炎。 腹痛为主——外科急腹症。
48
出血热治疗
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对症 治疗
----
血液浓缩 --DIC发生
血液循环淤滞 -----
有效血容量
继发性休克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 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19
出血的机制
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所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20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机制
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
②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水肿,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或脉压差小于3.46kPa。有明显出 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③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 性神经精神症状。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出现休克,少 尿持续5日以内或无尿2日以内。
④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6项病变之一情况者, 包括难治性休克,有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出5日或尿闭2 日以上和BUN超出42.84mmol/L,出现心力衰竭、肺水 肿,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并发症,严重 感染。
实验室检查2
尿常规
尿蛋白:发热的第2~3天出现 尿沉渣镜检:红、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重症病
人尿中有膜状物
血液生化检查
血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血钾于发热期及休克期降低,少尿期升高 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升高
42
实验室检查3
免疫学检查 抗原检查:早期血清、白细胞可检出病毒抗原 特异性抗体检测
致。 “酒醉貌”——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充血所
致。 “搔抓样或条索点状瘀点”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讲座PPT课件
临床上患者有病毒血症期,且有相应的中 毒症状;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轻 重也不同;
EHF 患 者 几 乎 所 有 的 脏 器 组 织 中 , 均 能 检 出EHF病毒抗原,而且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往 往发生病变;
20
流行性出血热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 病毒直接作用 主要依据是:
3
流行性出血热
4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 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RNA病毒,根 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型, 即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Ⅱ型汉城病毒 (家鼠型);Ⅲ型普马拿病毒(棕背平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田鼠型);以上四型是经 WTO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
51
流行性出血热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 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
15 ~ 30×109/L , 少 数 重 症 患 者 可 达 50 ~
100×109/L 。 发 病 初 期 中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
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
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
异型淋巴细胞。
34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表现
(一)发热期
发热 — 起病急,发热常在39℃-40℃之间,以稽 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
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中毒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等
35
流行性出血热
(一)发热期
临床表现
充血:三红—颜面、颈部、上胸
毛细血管损害— 渗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型别 体温 中毒症状 出血情况 休克 肾损害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应》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应》课件

03
教训三
04
信息沟通不畅,未能及时发现和 报告病例,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 大。
反思
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 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提高诊断和 治疗效果;加强信息沟通,及时 发现和报告病例,共同应对流行 性出血热等公共卫生事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应及时输血。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病毒感染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巴韦林 等。
免疫治疗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使用免疫调节剂等方法,提高患者的 免疫力,增强抗病毒能力。
05
CATALOGUE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案例
成功预防的案例分析
1 2 3
成功案例一
某城市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流行性 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效降低了该疾病的 发病率。
成功案例二
某医疗机构采用新型治疗手段,提高了流行性出 血热的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成功案例三
某患者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 和生活习惯,成功战胜了流行性出血热。
失败案例的教训与反思
01 教训一
缺乏预防意识,未能及时采取 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流行性 出血热大规模爆发。
02 教训二
医疗资源不足,诊断和治疗效 果不佳,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 至死亡。
切断传播途径
01
02
03
防鼠灭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老鼠,因此防 鼠灭鼠是切断传播途径的 关键措施。
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 ,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
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 接触可能带有病毒的物体 和环境。
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PPT课件

研究意义和价值
促进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和认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未来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医学科技进步。 提高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THANK YOU
汇报人: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Part Six
01
汇报人员:XX医院-XX
02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和分类
流行性出血热是 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主 要通过鼠类等啮 齿动物传播
促进社区和个人的健康行为和 习惯的养成
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宣传教育目的: 提高公众对流 行性出血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

宣传教育内容: 介绍流行性出 血热的病因、 症状、传播途 径及预防措施

宣传教育形式: 通过宣传画、 宣传册、海报、 微信公众号等 多种形式进行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宣传教育,如学生、老年人、 医务人员等。
流行性出血06热的科研进
展和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基因组研 究
抗病毒药物和 疫苗的研发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的传播方 式和致病机制 研究
新型检测技术 和方法的研发
未来展望
疫苗研发: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 抗病毒药物:研究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监测与预警:加强病毒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对人类的威胁。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等全球性传染病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 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3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临床表现的记忆口诀: 发热头痛似感冒 脸红眼红醉酒貌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4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
• 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 • 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 • 渗出及组织水肿加重 • 毒血症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 •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发花 • 中心静脉压降低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6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不十分明确,公认为多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垂直传播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7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1~4%,家鼠型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5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世界上有170多种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我国有67种,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 大林鼠、褐家鼠等
•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 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 需研究
•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1/26/2021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4
病原学 •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Ⅰ型汉滩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 Ⅰ型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重于Ⅱ型病毒感染者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
4~20℃相对稳定,不耐热、不耐酸,56℃30分 钟和PH 5·0以下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 75%酒精、0·5%碘酊均敏感
HFRS的流行地区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的32个国家
我国为重疫区,占全球累积报告病例数的 90%。除青海、西藏外,其它省市均有病例 报告
淮阴地区也曾是疫区。1989~1990年曾发生流 行。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2
病原学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85~110nm,外有双层膜, 基因为单股负性RNA,由大(L)、中(M)、小(S) 三个片段组成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2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毛细血管损伤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水 肿征 •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三红) 球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 皮肤出血多见腋下和胸背部。眼结膜为片状出 血。 • 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偏高,出现异淋 • 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尿中有管型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1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发热
为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热程3~7天,有达10天以 上者
胃肠道中毒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约50%有腹痛
• 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有头痛、腰 痛者占80%以上,眼眶痛者约为半数
1/26/2021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9
发病机制
HFRSV
发热 中毒症状
病毒血症
小血管损伤
渗出
1/26/20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IC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释放
多脏器损伤
10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4~42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
• 多数起病急骤,无前驱期症状,少数病
人起病稍缓,有消化道症状或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 S基因编码核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感染后抗体出现早, 可用于早期诊断
– 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诱生 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 L基因编码RNA多聚酶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3
病原学
• 依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至少可分为13型,公认的有以下5型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 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平型或流行性 肾病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Ⅴ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 鹿鼠型)
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
• 鼠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因肾损害明显,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 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
肾综合征出血热概况
5~16%
• 野外作业者常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 病的2/3
•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8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 峰期
• 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 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 流行疫区的类型
• 姬鼠型疫区 • 家鼠型疫区 • 混合型疫区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 阶段。
复习定义:少尿:<400 ml/d(25ml/h)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 高氮质血症。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⑥ 易并发感染。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8
多尿期
(一)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 达数月。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5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 少尿或无尿 • 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钠、低血氯、高
血钾等。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脑水肿、ARDS、
急性肾衰
1/26/2021
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16
(三)少尿期
始于5~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 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