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院士:大地之子
傅廷栋:专注一株花的“油菜院士”
人在旅途职工法律天地 2023年第6期16 专注一株花的“油菜院士”□曾祥伍“60年都是在油菜花地里度过的,种过100次左右油菜。
我夫人有时候说我不爱她,只爱油菜花。
”说这话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60余年来,他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飞翔在“油菜王国”里,只为油菜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初相遇,结缘油菜花1938年,傅廷栋出生于广东省郁南县。
他的童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对艰难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体验。
1951年,初中毕业后,傅廷栋考入一所农业中专学校。
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广东省中山县横栏区(今广东省中山市横栏镇)农技站,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与庄稼为伴。
由于条件限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所以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
1955年,珠江三角洲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蝗虫灾害,傅廷栋所在地区也未能幸免。
眼见大片大片的庄稼被蝗虫无情肆虐,面对几近绝收的稻田,以及蹲在田间泪流满面的农民,作为一名农技员,傅廷栋却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傅廷栋意识到,只有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而自己只是一个中专生,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
于是,他萌发了到更高学府深造的想法。
于是,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机会终于来了。
1956年,国务院出台规定,允许在职人员报考高等学校,傅廷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的复习准备,他如愿考入人在旅途2023年第6期 职工法律天地17华中农学院农学系。
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
1962年,傅廷栋师从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从此与油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油菜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20世纪60年代,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只有3000万亩,属于小众作物,产量也很低,平均每亩产菜籽40千克左右,还不到先进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
用思想政治知识阐述傅廷栋的一生
用思想政治知识阐述傅廷栋的一生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国际杂交油菜的主要开拓者,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
他是全国劳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他还是一名始终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科学家。
年过八旬,依然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里,为国奉献,为民服务,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雨靴院士”。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他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他说,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而自己永远只做十字花科的“傅科长”。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背后,有傅廷栋一生的故事和科技报国的一腔炽热情怀。
心系苍生: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傅氏六件套”的说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
这正是傅廷栋的“经典”装扮。
虽然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国宝级”学者,但他更像是在土地里扎根的农民。
傅廷栋深入学习实践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积极发挥战略引领力,顶层设计产业发展,把油菜花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脱贫花”“致富花”。
几十年来,傅廷栋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能满足现代农业需要、得到农民认可,才是做科研的真意义。
他在调研中发现,七八月份收割完小麦,西北地区的土地就空着了,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同时,农牧地区饲料严重短缺的情况却让人揪心。
1999年,他开始在位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甘肃省和政县试验麦后复种饲料(绿肥)油菜,研究推广双低杂交油菜品种。
自此,秋闲种饲料油菜,逐渐成为西北、东北多地的选择。
这不但缓解了西北、东北秋冬青饲料不足的难题,而且增加了绿色覆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生态扶贫和产业扶贫都有重要意义。
21年来,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亩产从100公斤增至200公斤,品种全部实现优质化(低芥酸、低硫苷),杂交种全面普及。
2019年11月,和政县整县脱贫摘帽。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油菜院士”傅廷栋,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籍贯江苏兴化。
他因其在油菜育种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油菜院士”。
傅廷栋是一位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廷栋在油菜育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
他曾在加拿大农业部进行访问学习,学习了先进的油菜育种理论和技术。
回国后,他在油料作物研究所的工作成果斐然,先后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他对油菜的遗传育种、生态栽培、抗逆性育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为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油菜的遗传育种方面,傅廷栋通过对油菜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成功育成了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推动了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
他注重对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品种创新,研发了多个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栽培模式的油菜新品种,为改善我国油菜种质结构、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油菜的生态栽培方面,傅廷栋提出了“矮壮标准化、条状、密植、高产”的油菜生态栽培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这一栽培模式有效提高了油菜的资源利用效率,减轻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实现油菜的高产、高效、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他又通过对不同生态区域的地域适应性和生态位的研究,基于植物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创新了一套适合不同生态环境的油菜生态栽培技术和模式,有效推动了油菜产业的发展。
在油菜的抗逆性育种方面,傅廷栋通过对油菜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和生理生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成功揭示了油菜抗逆性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和调控网络,为油菜抗逆性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通过对油菜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培育出多个具有高抗盐碱、高温、旱、病虫害等抗逆性状的新品种,为解决油菜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生产中所面临的抗旱、耐寒、耐盐碱等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院士到广西调研农作物间套种工作等5则
三院士到广西调研农作物间套种工作等5则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7期三院士到广西调研农作物间套种工作6月中旬,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戴景瑞院士等分别到广西调研农作物间套种工作。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广西投向间套种的资金达到了10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而且还安排了90个间套种示范试验样板项目,几乎涵盖全区所有市、县。
广西实行的千万亩间套种推广工作,大幅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同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良好目的。
考察调研期间,院士们对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促进钱粮双增取得的显著效果,给予高度肯定,纷纷称赞广西农业部门推广的间套种技术是“种一得三”的好技术,并对今年以来广西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院士们还表示要向其他省区市大力宣传广西间套种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且还要联合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其他院士,向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汇报,争取对广西实行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把广西农业的间套种技术推上更高的台阶。
(本刊记者李志飞)广西农业灾后恢复生产提出“六补”思路本刊讯 6月13日、29日,广西区农业厅先后在来宾、容县召开全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现场会。
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副厅长韦祖汉出席会议并讲话。
针对当前救灾和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张明沛提出,要按照“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田作物损失旱地作物补、种养损失农产品加工补、重灾区损失轻灾区补、夏季损失秋冬种补、农业损失外出打工补”的工作思路,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全力谋划,采取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狠抓灾后恢复生产和动物防疫工作,迅速掀起农业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高潮,确保今年我区农业生产任务完成。
(本刊记者李真李秀芳)广西公开选聘1147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广西今年将从各高校中选聘1147毕业生到村任职。
据介绍,选聘高校毕业生主要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是一位中国的植物学家和农学家,被誉为“油菜院士”。
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廷栋在油菜遗传育种和油菜种质资源开发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傅廷栋生于1954年,他的家乡在河南省开封市。
在上学期间,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农业遗传学和育种学。
在校期间,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1987年,傅廷栋加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他开始对油菜植物的特性和遗传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油菜种质资源库。
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油菜的新品种育成和遗传育种技术的改进。
他被誉为“油菜种质资源国宝馆的主笔”,他的工作为中国油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傅廷栋的成果得到国际认可。
他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及其他荣誉称号。
他也成为了很多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如国际油菜研究联合会、科技委员会和美国生物学会等等。
傅廷栋一生奋斗在油菜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把自己倾注在了中国油菜的研究和开发中。
他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和油菜育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努力,把科学创新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勤奋,在国际油菜科研领域中赢得了声誉。
傅廷栋被视为中国油菜育种事业中的重要人物,他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傅廷栋是中国油菜育种和油菜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重要人物,他的工作为中国油菜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成就,同时也是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
我们应该向傅廷栋这样的科学家学习,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我们的最大潜力,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
情定油菜的农民院士傅廷栋
情定油菜的农民院士傅廷栋作者:刘我风韩晓玲宋荣成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10期博廷栋的名字,和“波里马”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是国际油菜界无人不知的这个名词,奠下了杂交油菜选育的第一块基石。
1972年,一个春天的早晨,在校办农场金黄色的油菜地里,34岁的傅廷栋发现了19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从此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油菜育种实践。
作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被国际油菜界尊称为“傅氏波里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莱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1991年。
在加拿大举行的第8届国际油菜大会,将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授予傅廷栋,这是该奖首次被亚洲科学家获得。
德国的罗比伦教授致辞说:“傅廷栋教授的发现为油菜利用杂种优势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情定油菜”的“同志仔”1938年,傅廷栋出生于广东郁南的连滩镇,5岁时父母双亡,叔叔待他如己出。
1954年,16岁的傅廷栋从农校毕业,分配到中山县一个区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区委书记和区长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革命,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深深感召着年轻人。
傅廷栋在他们的带领下,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同志仔”。
傅廷栋的名字,和“波里马”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被国际油菜界尊称为“傅氏波里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当时还是互助组合作社时期,珠三角发生严重的二化螟和二化螟灾害,不少稻田收成损失在七八成以上。
看着老农们坐在颗粒无收的田头痛哭流涕,“同志仔”傅廷栋心情十分沉重,他和同事天天下田调查,通过查资料、做试验,总结出了“预测预报,灯火诱蛾,摘卵块,培养寄生蜂,撒毒土”的综合防治技术,尽最大力量为农民减少损失。
当年这一次牛刀小试上了《南方日报》头版头条,这也让傅廷栋深刻感觉到农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科学,自己储备的知识远远不够用。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男,193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被誉为“油菜院士”。
他是第一个研究和培育出中国特色油菜品种的专家,为中国的油菜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傅廷栋在研究领域涉及植物生理、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的油菜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迅速,并成为中国农民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傅廷栋对油菜的研究让中国的油菜产量明显提高,促进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和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傅廷栋在油菜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他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的方法,培育出了许多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油菜品种。
他培育出的长沙稗油菜品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推广。
长沙稗油菜具有耐旱、耐寒、耐逆性强等特点,不仅适应了湖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也在其他地区获得了良好的适应性。
傅廷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油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油菜生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中国能够自给自足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大量出口油菜和油菜制品。
傅廷栋不仅在油菜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油菜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
傅廷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对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力于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傅廷栋多次到农村进行农技服务,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傅廷栋的杰出贡献广受肯定。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务的担任者。
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个科学研究成果奖项。
傅廷栋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杰出代表,他的科研成果推动了中国的农业产业现代化。
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中国油菜研究领域的代名词。
通过他的杰出研究,中国的农民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国家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提高。
傅廷栋的贡献将被长期记住,他是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廷栋行走50万公里的地质学家_名人故事
李廷栋行走50万公里的地质学家“作为地质工作者,野外地质调查研究是地质科学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是获取高水平地质成果的基础,是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李廷栋李廷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地质编图专家、大地构造专家和地质科技管理专家。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地学部副主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等。
现任全国地质编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名誉馆长、吉林大学地学部名誉主任等职。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和地质编图,曾在大兴安岭北部、燕山、四川西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等地进行地质构造调查研究,他走过的路近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十几圈,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靠资助迈进地质大门1930年,李廷栋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
在那样一个战火连连的年代,往往会造就出两类少年,一类上战场奋力杀敌,另一类则奋发图强刻苦读书,而李廷栋就是后者。
李廷栋从小酷爱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总有着冥冥之中的动力”。
他靠亲友的支持和学校的资助在本村读完初小,在县城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小,一心想出远门,见大世面。
后又在亲友的资助下,只身来到北平,考入了西城白塔寺附近的平民中学。
此时的他,学习十分刻苦,还天天练武术锻炼身体。
前三个学期每学期他都是第一名,因而免交学费并享受奖学金。
第四学期因病扣分而没有获得第一名,因此不能全部免交学费了。
为了生计,他转学插班到了河北省武清县杨村的河北师范学校初中部读初三,因为这里是省立学校,免交学费。
初中毕业后,他又回到了北平,考取了北平一中。
他在这里几个学期在班上都是名列第一,并有一个学期总平均分为全校第一,因而获得奖学金并当选为班长。
北平解放前他上高二,在进步同学的熏陶与带领下,于1949年春天加入了青年团。
解放后,他很快就当选为全校学生会副主席,参加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于1949年冬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人称“油菜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也是中国油料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傅廷栋于1957年出生在河南省登封市一个农民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农业和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2年,傅廷栋毕业于北方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之后留校任教,并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
傅廷栋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油菜的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
他致力于改良和优化油菜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抗逆能力。
通过引进和杂交等育种方法,他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抗病的油菜新品种。
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我国油菜的产量和质量,为我国的油料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廷栋还在油菜的栽培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创新。
他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包括种子处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有效地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他还积极推广油菜的机械化种植技术,使得油菜的种植更加高效和规范。
傅廷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农业科技成果奖。
他的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的油菜种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油料工业的发展。
除了在科研和育种工作上的成就,傅廷栋还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
他担任过北方农业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油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傅廷栋不仅在科技界享有盛誉,他还十分关心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他还多次为农民发表讲话和撰写专栏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油菜院士”,傅廷栋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为我国的油菜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精神激励着无数年轻的科研人员,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傅廷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和奋斗,就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此生痴醉油菜花——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此生痴醉油菜花——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傅廷栋
范敬群
【期刊名称】《政策》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一个春意融融、阳光灿烂的下午,位于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基地里,一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老者,置身在这片金色的花海中,正在忙着指导学生采集样本。
这位老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对于傅廷栋而言,像这样的忙碌已经持续了近50年。
在傅廷栋眼里,油菜花远不只是路人的风景,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范敬群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油菜花的"知心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 [J], 王景刚
2.为了金色的事业——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J], 王景刚
3.油菜田里绘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J], 殷华;陆放
4.油菜地里走出的院士--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傅廷栋 [J], 无
5.金灿灿的硕果──记著名油菜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新高考政治高考试卷湖北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4年新高考政治高考试卷(湖北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即将迎来祖国75周年华诞。
经过不懈奋斗,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证明: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
以下对此做出正确诠释的是()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③农村“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④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走俏世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知识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解析】【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故①正确;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完善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唤醒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反映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②正确。
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基层社会治理的完善”属于上层建筑,故③不符合题意;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新能源汽车走俏世界,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读懂“大地之子”
读懂“大地之子”作者:何继善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第04期何继善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应用地球物理学家。
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主任。
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现任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科协主席,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为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国达老师1934年大学毕业,我1934年出生;陈老师1956年创建地洼学说,我1956年考入大学学习。
陈老师与我,他是长辈,是大师,是一代宗师,是我终生效法的榜样。
摸到大象鼻子的人我在大学学习大地构造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陈国达这个响亮的名字。
那时,他距我十分遥远,实际见到他本人,还是我到中南矿冶学院之后。
在这里,人们常常谈及他,每次他的出现,我与大家一样,总是投以敬佩的目光。
有一次,他做报告,整个教室都挤满了人。
气氛十分热烈。
我先是站在旁边,渐渐地移到第二排中间的一个座位。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近他,听得十分入神。
本来想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地构造学会有这么多学派?但我一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向大师请教。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陈老师受到了冲击,他每天只能坐在一间房子里写检查,见到人时也没有什么表情。
那时是人人自危,他怕连累了别人,别人也不敢接近他。
我看得出来,他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他既兴奋,又特别忙了起来。
1978年是科学的春天,陈老师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和新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这两项成果均在大会上获奖。
我没有参加大会,我参加的“电阻率法勘探干扰异常消除方法的研究”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奖状送到学校那天,陈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
并且告诉我他要举办全国性的地洼学说学习班,到时候要我讲课,讲地球物理与地洼学。
这对我来说,是很高兴的荣誉,自然答应了,但心里虚虚的,怕讲不好。
1982年3月,第一期地洼学说学习班开始了。
按陈老师的安排,我去讲了一课。
尽管我做了认真的准备,但我十分不满意:一是自己对地洼学说理解不深,不敢发挥;二是当时能收集到的地球物理资料不多,即使是收集到的资料也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男,1947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祖籍江苏省东海县,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廷栋同志是中国油菜的国际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遗传改良方面的专家,是中国油菜育种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油菜院士”。
傅廷栋少年得志,从小立志报效国家。
196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随后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留学,师从国际著名的园艺遗传学家、杂交水稻育种学家Simmonds教授。
傅廷栋攻读硕博学位期间,主要从事水稻杂种不育、不育系育种及染色体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1983年,傅廷栋博士回国后,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任教研工作,并于1987年被评为教授。
他致力于油菜的系统进化与系统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遗传变异与染色体工程、抗逆性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傅廷栋院士以其在油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油菜种质资源的国际知名专家。
傅廷栋院士领导下的团队,建立起中国油菜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体系,储藏的油菜种质资源达5万余份,占世界油菜种质资源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油菜种质资源库之一。
傅廷栋院士连续两年(1990、1991年)取得了国际精油籽种植专利权,被誉为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2001年,傅廷栋院士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油菜主要生产环节高产、高效和高质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抗病抗逆性油菜新品种及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精油油菜新品种及一季两熟栽培技术”,为我国油菜产业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傅廷栋院士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粮油沙梦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以油菜、食用菌、食用菌菌株培育为主题的科研项目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傅廷栋院士的科研成果先后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4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0余部,培养研究生10余名。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被誉为“油菜院士”。
傅廷栋生于1937年,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一个农民家庭。
在傅廷栋小时候的印象中,土地贫瘠,农民生活艰辛。
他在家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而在当时,这已经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了。
由于对植物学的兴趣,傅廷栋于1955年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专业是生物学。
在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被评为优秀学生。
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并追随导师黄煜庸教授从事遗传学研究。
傅廷栋研究的领域是植物的遗传改良,特别是油菜的遗传改良。
他深入研究了油菜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技术,在油菜的光合作用、抗病性、产量等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发现。
他提出了“细胞核遗传控制普通世代,质粒遗传控制雄性不育世代”的遗传模式,解决了油菜遗传改良中的一系列难题。
傅廷栋在科研工作中第一次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拥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引入油菜中。
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耐盐性、耐寒性等重要性状引入油菜,极大地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傅廷栋还积极参与推广科技知识,培养青年科研人才。
他多次到农村开展科技示范,传授新种植技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由于他在植物遗传改良领域的杰出贡献,傅廷栋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科学家中的一员。
他还是中国遗传学会主席,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职务。
傅廷栋是一个谦虚和勤奋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使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更加高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傅廷栋的一生都致力于植物科学研究,他是我国植物遗传学领域的专家,也是我国科学界的杰出人物。
他以其优秀的科学成就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广大科学家和农民的尊重和敬佩。
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傅廷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树立了榜样。
“油菜院士”傅廷栋
“油菜院士”傅廷栋傅廷栋作为“油菜院士”,是中国农业科学界的杰出人物。
他在油菜栽培、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油菜研究的奠基人和权威。
傅廷栋于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后就读于华东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并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就表现出了对植物科学的浓厚兴趣,并逐渐将目光聚焦于油菜这一作物上。
毕业后,傅廷栋一直致力于油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傅廷栋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通过自主繁育和改良,成功培育出多个油菜新品种,其中包括早、中、晚熟的品种,涵盖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种植需求,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品种在广大油菜种植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傅廷栋还积极参与油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
他深入各地的油菜种质资源库进行调查和采集,确保了优质的油菜种质资源的保存。
他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油菜的品种改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开展了对油菜芸苔病、白菜娘菜病等常见病害的研究,成功研发出多个抗病品种,有效提高了油菜的抗病能力,为油菜的稳产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廷栋在油菜研究领域深耕细作,获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不乏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
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担任了数个学术机构的重要职务,如中国农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他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得到了厅局级及以上单位的多次表彰和奖励,再加上他个人的努力和辛勤付出,使得他在科研领域获得了高度声誉和权威性。
傅廷栋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成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普遍认可,也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他的研究工作和实践成果对于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傅廷栋作为“油菜院士”傅廷栋中文 2000字,在油菜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油菜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一路追随油菜花开的有才院士
“世界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一路追随油菜花开的有才院士作者:李伟来源:《北广人物》2019年第14期他被学生称为“下田上瘾的人”。
如今每年油菜开花、收菜籽时还会下田。
有时候跟学生们在田里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
从1975年到现在。
几十年如此。
阳春时节,长江两岸,油菜花金黄夺目,弥漫着沁人心脾的幽香。
如果你喜欢春天里的油菜花海,或者你还吃过健康的菜籽油,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他一“油菜院士”傅廷栋。
傅廷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名油菜遗传育种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年过八句,他依然围着油菜田地转,每年从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西北地区,—路追随油菜花开的脚步。
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带领团队培育近60个油菜品种,被称为“世界杂交油菜之父”。
活跃在油菜的第一线傅廷栋,1938年9月9日生于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天花塘乡荡村。
5岁时父母亲双亡,与叔父、堂兄等一起生活。
小学念了4年多,他就考入连滩镇第五初级中学,1951年毕业。
当时家乡只有广东省喜泉农业职业学校不收学费,加上少年时代的傅廷栋对生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养鸡、养虫、养鱼,于是他就报考了农校。
1954年傅廷栋从喜泉农校(后改为西江农校,现为肇庆农校)农艺科毕业,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农业局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他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到互助组、合作社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由于他才16岁,农民们都亲切地管他叫“同志仔”。
在中山县的基层工作中,傅廷栋受到了实践锻炼,深切体会到农业需要技术、农民需要他们,从而更坚定了他为农业干一辈子的决心。
同时,他又深感农业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科学,自己所学的粗浅知识远远不够用。
1956年,国务院发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的通知,傅廷栋获准报考,并考取了华中农学院(现名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1960年,他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2年,傅廷栋考取了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
向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致敬
向中国种业⼗⼤功勋⼈物致敬2019-09-03由农民⽇报社和中国种⼦协会联合开展的“中国种业⼗⼤功勋⼈物”推评活动在京揭晓。
推选出的10位功勋⼈物具有⼴泛的⾏业代表性,是在种业育、繁、推领域贡献突出、事迹感⼈、知名度⾼、具有⾸创精神的种业界杰出典型。
其中,既包括袁隆平、李振声等蜚声国内外的“院⼠”育种家,也包括程相⽂、程顺和等扎根基层科研院所的“草根”育种家,还包括张海银、李登海等民族种业产业化的先⾏者。
他们艰苦奋⽃,为我国的种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们在困难⾯前不放弃,奋⼒拼搏;在挫折⾯前不退缩,百折不挠。
执著追求,坚定不移,⾃强不息,将青春年华和热⾎汗⽔献给中国种业,不达⽬的誓不休。
他们扎根热⼟、勤劳苦⼲、胸怀祖国、献⾝种业形成平淡⽽⾼尚的品格。
他们⽢于奉献、耐得住寂寞、不畏清贫,着眼⼤局、⽴⾜长远,胸怀农业发展,⼼系农民增收,有敢于超越的意志、勇⽓和智慧,奉献⼀⽣,⽆怨⽆悔。
他们⽴⾜国内,放眼全球,借鉴⼀切先进成果为我所⽤,不断满⾜农业发展之需,为建设种业强国服务。
他们坚持主攻单产,挖掘品种增产潜⼒,保障国家粮⾷安全;坚持提升品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服务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饭碗⾥主要装⾃⼰产的粮⾷,⽣产粮⾷主要⽤⾃⼰培育的品种。
⼗位功勋⼈物中,年纪最⼤的袁隆平已经80多岁,最年轻的郭三堆也有60多岁,但他们仍然⼼系种业,奔⾛⽥畴。
袁隆平写下“发展杂交⽔稻造福世界⼈民”的寄语;谢华安写道:多为建设种业强国⿎与呼,为祖国粮⾷安全作贡献;程相⽂写道:传播种业正能量,让社会更多关注中国种业健康发展。
从细微之处体现着⽼⼀辈种业⼈宝贵的精神。
⽅智远是⾃⼰骑⾃⾏车到推介会现场的,张海银在得知农业部将给予100万元奖励之后,第⼀句话就是:“把它捐出去吧。
”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郭三堆、张海银、傅廷栋、⽅智远、谢华安、程相⽂、程顺和,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深深地拓印在中国⼤地上,这些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种业史上,这些⼤地之⼦⽤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和汗⽔弘扬种业⼈“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精神,将⿎励和引领更多有志之⼠热爱种业、投⾝种业、⽀持种业的发展,为构筑民族种业强国梦增添正能量,从⽽为国家粮⾷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廷栋院士:大地之子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刘后利与傅廷栋(左)在试验田里。
1965年,华中农学院全校仅有三名研究生毕业。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耀邦(曾任农业部部长)、陶天申(今武汉大学教授)、傅廷栋(今工程院院士)。
给本科生在田间授课。
他说,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
国际上一直寻找未果的雄性不育型油菜,他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一次性找到了19株;杂交油菜的实用化是世界级“老大难”问题,他率先在中国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比常规品种增产20%;“GCIRC杰出科学家”是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个亚洲地区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德国科学家评价说:“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杂交油菜之父”——傅廷栋。
正值深冬,江城武汉的温度直逼冰点。
经过三次预约,记者终于在华中农业大学见到了傅廷栋院士。
78岁的傅廷栋一进门,便径直向记者这边走过来,稍弯下腰,伸出右手:“实在是不好意思,因为我的时间安排,一直在耽误你们。
”谦逊低调如他,纵有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加身,仍将一生的心血付诸田间。
“下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刚坐下来,傅廷栋就说:“我其实对‘世界杂交油菜之父’这个称呼不太赞同。
我觉得‘油菜学科带头人’比较恰当些!”接下来,这位老人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跟记者娓娓道起了他这一生和油菜花的故事。
1972年3月20日,对傅廷栋来说,对油菜种植史来说,都意义非凡。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傅廷栋吃过饭,像往常一样下了油菜试验田,东找找,西看看。
就在那一天,他发现了19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
从此,油菜种植的历史被改写了。
在世界上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年),国内外育成的油菜“三系”杂种中,有大约80%的杂交种是用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胞质不育型(Pol cms)育成的。
此项发现最终奠定了傅廷栋在油菜育种方面的世界地位。
然而为了这个发现,彼时34岁的他已经在田里经历了3年的试验,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
1999年,傅廷栋又发现了一种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
对此,国外同行表示非常惊讶:“傅,为什么又是你发现的?”“下田。
下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了。
”他这样回答。
每年三月,油菜花开,傅廷栋一天有八个小时都在田里。
学生文雁成还在天没亮的试验田里看到过他的身影。
那天是大年初一,面对惊讶的学生,傅廷栋说,天气冷,他不放心,就过来看看。
“傅老师不在实验室,就在油菜田。
”学生说,这对他们影响很大,“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
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老人家。
”学生每次去家里拜访,总能听到师母抱怨说:“每天只关心油菜田,大事小事一律不管,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儿都不知道,连自己的衣服放哪儿都找不到。
”“老师尽管年事渐高,总忘记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得一清二楚,一到油菜田里眼睛都亮了。
”他的学生沈金雄说。
几十年来,除了上课、开会,大部分时间,傅廷栋都在试验田里,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没有田间的感觉是育不出优良品种的。
”尽管如今的他,已经78岁高龄。
问及培养学生的窍门,傅廷栋直截了当:“跟我一起天天下地!”他坚持,必须到实践中去感受实际问题,脱离生产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生。
记者想要几张傅廷栋的照片,傅廷栋笑了笑:“不好看!都是草帽、胶鞋的打扮,不好看。
”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傅氏六件套”的说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
有一年,在学校工会举办的晚会上,当表演者穿戴着“傅氏六件套”出场进行人物模仿秀的时候,全场大笑,随即又掌声雷动。
就是这位身着大褂、常被误会成普通农民的中国学者,让国际油菜界的专家们着实佩服。
2007年3月,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武汉召开,这一规格最高的国际油菜学术会议,以往都在欧美国家举行。
闭幕式上,担任大会主席的傅廷栋致辞后,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起立,将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这位朴实、低调而又执着的科学家,也送给中国。
“农业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人们很好奇,年近八旬,傅廷栋为什么还要在全国各地奔波?他笑着说:“我一点都不老,我是‘70后’!”对油菜的热爱和执着,让这位忌言“老”字的院士停不下科研的脚步。
17年前,傅廷栋带领着全国最强的油菜花科研团队,来到了甘肃省和政县。
这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海拔在2000米左右,是他心中双低杂交油菜夏繁的最佳宝地。
从1998年到现在,每当和政县油菜花开的时候,他都会准时出现,身穿白色长衫,穿着胶鞋,戴着草帽,走过一片又一片油菜地。
在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临街,有栋外表并不显眼的小楼,那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
“我们每年都有20到40个博士、硕士生在这里工作。
”傅廷栋说,刚开始的那几年,基地的条件很差,研究人员都住在农民家里,在小餐馆吃饭,现在有了自己的“家”,感觉很安定。
在和政科研期间,傅廷栋和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组合,经过观察筛选,选育出了“华协1号”,并经过全国品种审定进行重点推广。
常规油菜一亩只能产100斤、出油30斤,而双低杂交油菜能亩产500多斤、出油210斤。
一斤市场价只有10元的菜油,品质已经和150元一斤的橄榄油非常接近。
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也从当年的50亩增长为15万亩,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每年5月中旬油菜收割完后,傅廷栋和同事们还来不及把油菜脱粒、晒干,就又马不停蹄地背着油菜角果,赶往青海、宁夏等地进行夏繁。
这样,工作强度虽然增加了一倍,却让油菜多了一季,相当于一年干了两年的事情。
作为油菜研究的科学家,傅廷栋的眼界并非止步于油菜。
他在调研中发现,七八月份收割完小麦,西北地区的土地就空着了,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农牧地区饲料严重短缺的情况也让人揪心。
于是,他开始琢磨着能不能从油菜上弄出点名堂。
1999年以来,他多次深入西北农村,在甘肃与农业部门合作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
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麦收后播种油菜,生长60至80天后,亩产油菜青饲料达3000公斤,这相当于30亩中等草原产量,可供6头羊吃100天。
傅廷栋选育的“饲油1号”,目前正在甘肃、黑龙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不但可以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显著作用,实现了油菜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多用途开发。
眼下,“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推广已经收到了经济成效。
试验表明,只喂食玉米杆的羊,38天后每头每天增重7克,而用玉米杆和饲料各一半比例喂养的羊群,则每头每天增重114克。
然而傅廷栋还想跟畜牧业的研究人员一起看看,油菜饲料喂出来的羊肉有无品质和口感的影响。
在将北方的“秋闲田”充分开发起来后,傅廷栋最近又开始打南方“冬闲田”的主意。
采访中途,傅廷栋接了个电话,挂断电话后,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来电话的这位农民是向他咨询试种“饲油1号”的事,这让这位享誉国际的老院士很开心。
他一直坚持一个理念:“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福利,这才是做科研的意义。
谈起当下的学术氛围,傅廷栋严肃地说:“太看重SCI,问题很大!”他认为,浮躁是科研人的禁忌,如今,有的高校评价体系有失偏颇,再加上一些年轻人内心浮躁,扰乱了学术风气。
提及在80岁高龄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傅廷栋说,诺奖得主普遍年纪比较大,因为科研成果必须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多重检验,“不是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了的”。
他希望年青一代能够不浮躁、全心投入、扎扎实实做学术。
“年轻人要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机遇”2015年7月份,傅廷栋一行人专门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参观华农学生张振华的紫花苜蓿产业基地。
他鼓励张振华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他认为,目前种植一亩草所生产的蛋白比种植一亩小麦要多,具有用水好、效益高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傅廷栋表示,张振华父子种苜蓿,父亲出钱,儿子搞技术,“这种模式非常好,能培育未来新型的农场主,学校应该在各方面支持他。
如果这种模式搞好了,我们的农业就有希望了”。
傅廷栋很看好这些后辈的潜力,但与此同时,他也很担心年青一代处理挫折和困境的“逆商”不够高。
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经历过艰苦的磨炼,才知道机会的来之不易。
”小学五年级时,傅廷栋直接跳级去考广东省郁南县第五初级中学,家里人抱着“考不上就当买了一斤鸭子给别人吃了”的心情,结果他如愿通过了升学考试。
初中毕业后,傅廷栋想报考师范类学校,“因为师范院校不收钱还管饭。
”傅廷栋幽默地说。
他和另一个同学决定参加肇庆师范的招考,两个十三四岁的小孩走了整整一天才到达考点,却被告知考试改期了。
无奈,傅廷栋只好报考了同样不收学费的喜泉农校(现为肇庆农校),就这样,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走进了农校,开始跟农业打交道。
从农校毕业后,傅廷栋被分配到了广东省中山县农业局横栏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亲身感受到了农村对技术的迫切需求。
1955年,珠江三角洲发生大面积螟虫灾害,灾害程度在历史上罕见,大部分稻田损失70%—80%,严重的几乎颗粒无收,有的老农坐在田头直落泪。
“眼见此景,我心里十分难过。
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问心有愧啊!”傅廷栋说。
于是,他和农技站的几位年轻人天天下田调查,通过查资料、搞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防治技术,效果显著。
“农民需要我们,农业需要我们,也让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但我总是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太少,很想进一步提高自己。
”傅廷栋说,他在工作中真切感受到农民之艰辛,对农业的兴趣这才算是在土地里扎下了根。
1956年,中央动员在职干部报考高等学校。
傅廷栋主动打报告申请考大学,经过两个多月的复习,考上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农学系。
“上大学的机会真的太难得了,所以我从不浪费时间。
”傅廷栋说,大学期间,他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每到周末,就列出下一周的学习计划: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被学习占得满满当当,“吃饭前干什么,吃饭后干什么,做什么实验、看什么书,都写得清清楚楚”。
“那时,做植物学的课堂笔记,我会用‘活页本’,并把每张活页纸都折一部分出来,再把参考书上的重要内容记录上去。
”傅廷栋认为,大学生做好一份笔记就是一种态度,“我记的笔记是整个年级最好的。
”年近八旬的傅廷栋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兴奋。
大学本科毕业后,傅廷栋留校当了两年助教,报考了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教授的研究生,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