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P5)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报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形是不一样的。
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5、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1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18、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小会其镇听钟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真会产生振动。
19、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20、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21、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国测备考资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一、物质科学【第一单元溶解(教科版)】(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和面粉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把它叫做沙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2.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水中分离出来。
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有些液体相互之间也可以溶解。
如:胶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
2.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3.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扩散,便均匀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层扩散,在慢慢向下扩散,最后均匀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会浮于水面,充分振荡后还是浮于水面。
(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洗洁精中。
)(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比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强,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 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天气1-1 .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 .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 .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 .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 .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 0 级、微风是 1 级、大风是 3 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 10~24.9 毫米是中雨,25~49.9 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 10 毫米是小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 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 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 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 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 13个等级;即:0~12级。
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 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 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 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 层云、积云、和卷云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一、填空题1、天气( 总是在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 );也 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2、 (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动物的分类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有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分为有花的植物和无花的植物。
有花的植物可以再细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三、五大洲和世界地图地球上有五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再加上大洋洲和南极洲,一共是七大洲。
四、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动物之间食物关系的链条。
食物链有几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五、太阳系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六、四季变化四季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引起的。
春季温暖,万物复苏;夏季炎热,阳光强烈;秋季凉爽,果实成熟;冬季寒冷,大地休眠。
七、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形式实现循环。
八、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化学物质。
例如:水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进行混合、溶解和热分解等反应。
九、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等。
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并保护地球的环境。
十、人类的健康与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人类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为保护地球环境尽一份力量。
以上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 动物世界
-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特征- 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植物世界
- 植物的种类:树、草、花
- 植物的外部特征:根、茎、叶、花
-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方式
-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无性繁殖
3. 物体和材料
- 物体的分类: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重量、硬度、透明度
- 物体的变化: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的改变
4. 认识土壤
- 土壤的来源和组成成分
- 土壤的性质:颜色、质地、透气性、保水性
- 土壤的种类:沙土、壤土、黏土
5. 水的性质和利用
- 水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 水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
6. 空气与风
-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无色、无味、无形、占据空间
- 空气的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和风的影响
7. 乐器与声音
- 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 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空气传播声音
以上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溶解》复习提纲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
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
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概念: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位置是赫兹。
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
9、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0、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
第三单元《天气》复习提纲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4、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5、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6、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7、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8、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10、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1、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3、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14、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5、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7、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8纤细的雨头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9、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提纲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身体能够做秀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4、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5、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平时多。
6、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7、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锪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9、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10、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11、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
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12、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3、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14、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15、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16、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17、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在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
18、我们完成肢体运动,需要骨骼、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
19、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电: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
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
高压电有5500V以上。
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
大树容易遭到雷击。
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
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
5500V 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
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4、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
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也会很快坏掉。
6、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7、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8、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10、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11、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2、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13、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
14、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
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
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15、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二、新的生命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
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6、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有种子。
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雄蕊一般由2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
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