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全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必背知识点一、生物1. 植物植物植物- 光合作用原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 植物的繁殖:通过种子繁殖、利用根茎和侧枝繁殖、利用叶片繁殖等方式进行。

-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植物根据环境的不同,适应各种气候、土壤和光照条件。

2. 动物动物动物- 动物的结构与运动:动物有不同的骨骼和肌肉结构,使其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 动物的分类:动物可以根据其体内结构和生活性等特点进行分类。

- 动物的生活性:动物根据其食性、活动时间等性进行生活。

二、物理1. 能量与力能量与力能量与力- 动能和势能:物体具有动能和势能,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 力和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 机械工作:机械工作是通过力使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

2. 声音和光声音和光声音和光-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传播。

- 光的传播:光能够直线传播,也能被反射、折射和吸收。

- 颜色与光:可见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三、地理1. 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其中地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 月亮和星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星星是遥远的太阳系中的太阳和行星。

- 季节和气候: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导致季节的变化,气候受地球自转和倾斜度的影响。

2. 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 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人类要合理利用资源。

-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保护地球资源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责任,要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

四、化学1. 物质和变化物质和变化物质和变化- 物质的三态: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会引起物质的转变。

- 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物质可以通过混合和分离来改变其性质和形态。

- 酸和碱:酸和碱是化学物质,酸性溶液会酸性反应,碱性溶液会碱性反应。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1)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2)光能穿过纸,但不能看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主要包括植物和动物、物质和能源、天文和地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下面是一个大致的科学知识点的总结,以供参考。

一、植物和动物1. 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

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开花与结果、自然与人工的繁殖方法。

3. 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4. 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等。

5.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生命活动的周期、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

6. 动植物相互关系:种子的传播、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关系、共生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物质和能源1. 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变化。

2.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常见的物质变化。

3. 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4. 热与温度:热传递的方式、热的扩散与传导、温度的测量。

5. 能源与能量转化:常见的能源形式、物体的平衡和力的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

三、天文和地球1. 太阳系:太阳与行星的关系、行星的运动、月亮的运动和月相。

2. 星座和星系:星座的观测、星座的定位、星系的特点。

3.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大陆板块的移动、山脉和地壳变动。

4. 地球的行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倾斜与季节、昼夜的变化、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气象现象:气温和气候、天气预报和气象仪器、气象状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上是大致的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不同的教材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复习。

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最全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掌握五年
级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档将提供以下科学知识点的总结:
生物学知识点
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方式。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组成、食物网的构建、生物之间
的相互依赖关系。

4. 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不同生物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物理学知识点
1.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

3.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产生、电路的开闭和简单电路的组成。

4. 磁力与磁场:磁铁的性质、磁力的产生和磁场的影响。

地理学知识点
1. 天气与气候:天气的变化、气候带的划分和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3. 地貌与水文:地球的地貌特征、水的分布和水循环。

化学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溶解、融化和燃烧。

3. 认识酸碱:酸和碱的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份文档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
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只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

6、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有些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如:(锑)、(铋)。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1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11、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2、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3、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4、我们古时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

5、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6、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7、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8、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

9、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0、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1、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2、(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日心说”)和(“地心说”)都可以解释。

2、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3、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

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决定了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

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9、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10、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13、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4、(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交替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

15、(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6、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7、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

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9、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轴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