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一部分内容《吃穿住话古今(一)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体会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能力:能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探究了解汉字和书的相关知识。
知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以及书的产生与演变历程。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和书都是很普通的,学生每天都在同汉字和书打交道,他们把汉字和书仅仅当成是一种工具,会写、会用足矣!对汉字和书的认识比较浅,缺乏深入的了解。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天天都在看书写字,通过汉字和书学习新的知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他们对汉字和书的产生及演变几乎不甚了解,没有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学生的现状和障碍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汉字和书看似熟悉,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熟悉的只是汉字和书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对汉字和书背后的历史渊源了解甚少。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体会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传说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例如从“册”这个表达书的数量的字开始追溯,明确过去和现在存在着联系,探究书的来历和其历史演变。
通过文字游戏和小组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及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从而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
教学难点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体会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25
《汉字和书的故事》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4课《汉字和书的故事》第一个主题活动。
《汉字和书的故事》与前面的《吃穿话古今一》、《吃穿话古今二》、《火焰中的文化》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而《汉字的创造和发展》侧重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特点以及汉字作为记载事物和进行交流的作用,从多视角、多层面展示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点,体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上看,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的认识仅从语文学习了解一些,认知肤浅。
在学生眼里,“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懂得意思就够了,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它的奇妙。
虽然学生每天跟汉字打交道,但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情感上的认识。
从学生的能力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和自主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放手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汉字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去了解、探究汉字的奥秘,从而感受汉字的神秘,引导学生追根寻源了解汉字的产生,思索、体验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升华凝聚成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三、【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
2.过程和方法:通过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信息,学会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并进行交流,推想探究汉字形成的过程及发展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一部分内容吃穿住话古今一
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吃穿住话古今(一)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一部分内容《吃穿住话古今(一)》。
本课有四个子课题,主要由生活中的“吃”切入,再从火的出现谈到农业生产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饮食及中西饮食文化对比。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的开始和进步,以及从饮食角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透过饮食的互相影响,让学生发现国内外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但也有各自的优点。
整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材、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全世界的影响。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从种植、养殖的发展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学会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历程。
二、说教法、学法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至于用哪方面的史料说明问题,更多地是从方法层面予以考虑,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环环相word资料可编辑试题试卷参考学习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教案设计(一)吃穿住话古今教学目标:1. 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4.尝试运用传说,文物资料等拖册和再现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进远古时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考察吧。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缘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师: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吃什么/穿什么?住在哪里?他们生活中会有哪些苦难和危险生汇报自己的资料。
小结:人类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考验中,严寒酷暑,暴雨雷鸣,毒蛇猛兽。
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断地摸索,开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步补从野蛮走向文明。
二.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谋取食物和社会方面与最初给人类有哪些变化?1.自己阅读熟食的故事,从吃生食----吃熟食2.出示教材,图片,刀耕水种,人拉犁,牛拉犁。
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是怎样一步步进步的?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养成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创造了农耕和饲养技术。
思考:这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二课时古人的歌谣1.出示课前收集的农谚。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2.学生说说这些农谚,告诉了我们什么(自然现象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3.农历有二十四节气,我们在日历中找一找它们的名称。
再设想一下,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中华食文化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和养殖,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食文化P31——P32。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课件1新人教版
• 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 与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逐渐演变为拼音文 字不同,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 有声的方块字特点。
• 请同学们看今年的生肖“马”吧:
• horse 英文
• Pfeld 德文
• うま 日文
马 中文
现在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临摹出甲骨文, 金文和小纂三种字体。
• 请同 学们自己 模仿一下!
刻有秦国文字—— 大篆的石鼓
•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对汉字也进行了统 一。从此奠定了中 华民族文化统一的 基础,促进了经济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
• 妈、骑、驾 • 木、林、森
• 看看中国的 汉字有什么特点, 你能从中体会到 古人的智慧吗?
•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 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 组合而成,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 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妈、骑,都是左形右声 。
•
• 中国著名语言学、文字学家 白双法教授历经三十年的潜心研 究,以独特的思维重新梳理中国 汉字的来龙去脉,根据2种识字 法将中国3000多个常用汉字延 伸出来。请同学们看一下汉字的 解说方法,从种找寻汉字的独特 和的神奇之处。
• 就如以上的两个典型的 常用汉字,从第一张比较形 象的图片渐渐演变为了现在 我们运用的汉字。其实这样 的例子还有很多。
汉语方言之多,语音差异
之大,远远超过了欧洲许多国 家间的语言交流情况。在中国, 不同地区的人们用方言进行交 谈可能会遇到障碍,但汉字却 能使人们毫无障碍地相互沟通。
• 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 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 集艺术造型、字形与字义为一体的 画面。这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 者们的构思基本相同。可以说,我 们的汉字文化有着惊人的传承性, 有着永久的魅力。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
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 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 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 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 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 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 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 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9
30
3
是
一个数各数位上数
是
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一定是3的
倍数。
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一定 是3的倍数。
1.判断下列数是不是3的倍数
42 134 78 268
(1)4+2=6
6是3的倍数 所以42是3的倍数
(3)7+8=15
15是3的倍数 所以78是3的倍数
(2)1+3+4=8
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教学目标如下:
•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 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数感。
•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
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
8不是3的倍数 所以134不是3的倍数
(4)2+6+8=16
16不是3的倍数 所以268不是3的倍数
判断(正确划√,错误划×)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6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追根寻源4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6《汉字和书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
2.能通过书刊、报纸和网上查询,搜集有关汉字的各类信息。
3.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民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民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谜导入2.学生交流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汉字有关的。
(板书课题: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二、活动一:远古时代的记事方法1.(过渡)汉字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字使我们能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传递信息,还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传给后人。
可是,还汉字还没有产生的远古时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事的呢?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指明学生回答,师归纳总结(课件出示远古时代的几种记事方法)4.师:同学们说的太全面了,他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是用这几种方法记录事物的。
那么,你认为这几种记录事物的方法和文字记事相比存在那些缺点吗?5.学生交流、回答。
6.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古人记事的方法既费时又费力,又不容易把事情表达清楚。
为了能够准确、清楚的将事情记录下来,我们的祖先试着用一种既简洁又能让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这就是汉字。
三、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
谁能把仓颉造字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听?注意读的时候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
2.课件出示:仓颉造字的故事。
指名学生朗读。
、3.汉字是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呢?4.学生回答5.师:虽然这是个传说,但它生动的描述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
那么,汉字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看看这些字。
6.课件出示:甲骨文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7.学生回答8.师:对,这是甲骨文,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
它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4 汉字和书的故事》教案_18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4课第1部分的内容。
教材分析:从单元教学目标来说,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是中心。
而与本单元前几章侧重介绍物质生活不同,汉字与书偏向于精神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向学生讲述了汉字的产生、演变和特点,从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旨在通过讲述汉字的产生、演变以及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的创造力,树立唯物主义发展观,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科整合的意义;能借助网络和其它相关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能通过猜想、探寻、研究、体验等活动体会到一切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有关汉字的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语文课本上有关汉字的故事,并做好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汉字的资料并且进行整合。
教学过程:一、巧用甲骨文设疑引入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猜谜,这里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字,想请大家猜猜看。
(出示“日、月、山、人、木、牛、鹿、象、书”的甲骨文,学生看甲骨文猜字。
)师: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有迹可查最早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出示大屏幕:“甲骨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感受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解读.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材解读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
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2吃穿住话古今二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2吃穿住话古今二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到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能力: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知识: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服装比对建筑更熟悉些,因此,对服装的感受和审美能力要强一些。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学生对服装和建筑的功能性了解得要多一些,而对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不够了解。
此外,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本地的服装及建筑了解得多一些,对本地之外的服装与建筑的了解,则更多借助于电视媒体及相关图片,并没有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学生的现状和障碍的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学生对服装和建筑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服装和建筑中融入的人们的创造和智慧体会不深,感受不到中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与美妙。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以及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从服装材料和服装制作工具的变化,及不同时期的服饰、建筑特点中,了解服饰、建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感知凝聚在房屋中的文化,体会人们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身边建筑的特点及周边的建筑物和家具文化,哪些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哪些吸纳了国外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穿住话古今(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第一部分内容《吃穿住话古今(一)》。
本课有四个子课题,主要由生活中的“吃”切入,再从火的出现谈到农业生产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饮食及中西饮食文化对比。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的开始和进步,以及从饮食角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透过饮食的互相影响,让学生发现国内外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但也有各自的优点。
整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材、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全世界的影响。
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从种植、养殖的发展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学会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历程。
二、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至于用哪方面的史料说明问题,更多地是从方法层面予以考虑,甚至于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环环相
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我在依据教材文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事信息资料,给学生留出了探究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古人生活的艰辛,再让学生欣赏现代的农业成果,知道自己生活在多么幸福的时代,对祖先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中历史事实向现实回归的跳板。
只有当学生从历史中能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此时的历史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
1、出示四张农作物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农作物的名称,知道农作物对人类作用。
2、用板书“古今中西”揭题,点题“吃”
[设计理念:提示主题,明确学习内容,知道吃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出下文]
活动一:食物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开始
3、我们先一起坐上时光机,回到远古时代,看看当时的人类吃什么?怎么吃?
4、他们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5、出示课本插图,说说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
6、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地球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迹象。
人类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而在远古时代,人类一直处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那他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我们现在就来共同交流。
PPT出示交流提示
7、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8、同学们查找的资料可真不少,那么从我们刚才的讨论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人类最初进食的方式是?(板书:茹毛饮血)直到火的出现和使用才改变人类当时的生活状态。
(板书:火的使用)
活动二:食物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1、随着生活的进步,生产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种植养殖的技术。
(板书:种植养殖)也正由于人类的繁衍,人口越来越多,需要足够的粮食,那如何能提高粮食种植的
产量呢?古代劳动者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生产经验相结合,编出了一些易于熟记,流传至今的农谚,同学们看(PPT呈现农谚)
2、老师课前也让同学们去搜集一些农谚,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吗?我们来一起分享吧。
学生出示查找到的农谚资料,共同交流。
再由小组长指派一名同学汇报交流。
3、这些农谚都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经验。
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吗?谁愿望现在来诵读?
诵读二十四节气歌。
4、分享有关节气的资料。
5、我们现在处在什么节气?(春分)春分前后分别是什么节气?这个节气前,节气后有生活什么变化吗?
活动三:食物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
1、随着时间的更替,除了气温和昼夜的长短有变化之外,其实我们的饮食也有所不同,就像前两周,咱们刚过完一个咱们福州的传统节日----- 拗九节,拗九节我们吃什么?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教师与学生分享“目莲救母”的故事)
2、现在该轮到同学们啦,有同学愿意上来与大家分享你找到的关于食物的故事吗?(板书:食物故事)
3、从这些食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咱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啊,他们不但勤奋、勇敢,也懂得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经过这几千年的积淀,我们的祖先造就了这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独特的饮食文化。
4、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慢慢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你们所熟悉的西餐有哪些?对比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5、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形成不同的食文化,但各自也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也是食文化的一种交流。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年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探讨了关于吃的话题,从远古时代,从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到火的使用,到今天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发明,感受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勤劳上进。
我们还一起分享了中华悠悠千年积淀食物文化,还与西方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对比。
从饮食的发展和变化,我
们深深体会到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我们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也需要同学们把他们传承下去,并且学习祖先们用发现的眼睛去改变生活,用智慧与勤奋创造明天。
(板书)板书设计:
穿住话古今(一)
吃
今
种植养殖
食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