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的移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在心理学上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

作为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教学中的移情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学生的感情移入自己的心里,即设身处地;一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学生的心里,即感染学生。

(这里的“感情”是广义的,包括认识、情感、需求等心理因素。

)要提高教师的移情能力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

教师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教材里的知识、感情,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学生因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面和理解力不如教师,教师在领会教材时,如果仅停留在自己作为成人的认知层面上,是无法获得最接近学生体验的。

因此,要是学生轻松、快捷地对教材产生起初的体验,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与“备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角色互换”,即改变原有角色(教师),去体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求。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体验学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认知障碍,了解到学生已知什么,欲知什么,有何困难。

这样,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就轻而易举了。

对教材和学生有了较多的体验,围绕学生的需求寻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设计教学语言,才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教师要善于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要善运用自己对教材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

课堂教学始终贯串着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与沟通能否达到和谐默契的境界,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体验唤起学生的体验。

无论是课的导入,新知的“传”,方法的“授”,还是作业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师生体验交流的契机。

三、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

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事实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理负担。

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学生体验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课堂上,对学生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减少学生被教师评价的焦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鼓励学
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在活动中忘却过去,找回无忧无虑的自我。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课余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娱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郊游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倾诉衷肠和倾听心声,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朋友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有责任心的面授老师,一定是学不厌、教不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一个师者应起的育人作用。

再好的道理和知识,师者传给学生,学生却没法接到,这个“传”是不成功的。

面授老师最重要的就是把师者“传”的功能完成好,而解惑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它由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动力、生活经历等共同起作用。

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促进学习动力的形成应是所有面授老师着重思考和用心的地方。

我认为老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友谊的平台老师与学生也要多沟通,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课在课上,希望老师不要总坐在讲台后面照本宣科,可以多跟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下,如有学习上的问题老老师也能够多与学生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我们更爱学习。

师接到学生的电话总是不耐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怎么还会好好学呢?
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例如“谈谈储蓄的利息”(七年级)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

又如为配合学生阅读“用不规则的四边形边角余料来铺地板,可以不留空隙”(七年级),我收集并剪贴了一些建筑装潢的地板图案及一些工艺美术品的图案(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用以激发兴趣,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任意四边形,并在课桌面上拼一拼,通过实践活动验证教材中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想一想:用一些不等边的全等三角形可不可以铺成无空隙的地板?在阅读“黄金分割”(八年级)知识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
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

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

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

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

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

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事实上,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学生心理负担。

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学生体验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课堂上,对学生异常表现或送去一个眼神,或结合教学内容给予提醒,宽容学生暂时的不足,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减少学生被教师评价的焦虑,正确看待学生及其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放下心理顾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通常,学生心理有压抑,往往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支持和理解,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心理活动的迁移,在活动中忘却过去,找回无忧无虑的自我。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效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课余活动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文娱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郊游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树立信心、培养意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倾诉衷肠和倾听心声,以真挚的友情去帮助朋友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创新——“创”的有价值。

***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从学生时代培养起。

有一位老师在上《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就有学生提出“骄阳似火”这个词的解释并不好,他说:“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我们很难懂。

什么叫…烈日当空‟,还不如…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容易懂。

…蔫‟,什么意思?我查了词典才知道,如果说…连树上的叶子都晒得没神儿了‟不也行吗?”那个老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我认为你说得有一定道理。

” 这样,就没有把孩子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呵护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二、自主——“主”的有实效。

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看到老师该“放”的时候不放,不该“放”的时候乱放,造成学生不会自主学习。

在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己联系书上举的例子再次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她出示了这样的自学目标:1、找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体现在哪里?2、读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然后朗读练习,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3、讲对同桌讲“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名人身上的表现和你的想法。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学的有目标,有实效。

三、开放——“放”的要恰当。

理想的教育是真正成为人的解放过程;理想的课程应指向主体的诞生,实现对主体进行“权力赋予”。

新课程实施应致力于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真正整合,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造内容与建构意义的过程。

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开放型语文课堂,是语文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是“放”不能为“放”而“放”,而要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放得恰当。

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棱,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

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

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法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宠着孩子而由着他们进行随意的“个性发展”,关键时还得拉一下,牵一下,管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