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解城市设计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分析最新PPT课件
设计前原场地,工业建筑遗址
设计后效果
“这个一个非常强大的项目,它的成果人人都可以看到。它 充分体现了我们景观设计师所需要做的事情。这里的景色无 比的优美。上海的天空从来没有蔚蓝过,而现在上海已经意 识到可持续性项目的重要性了。”
——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奖评委
3
设计目标与思想
目标:公园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绿色世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容纳大量游客,向游客展示绿色技术,让上 海世博会给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世博会后,后滩公园也将作为公众公园而长驻。
Part I 湿地公园简介
2
公园简介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 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4.2公顷。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 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
14
道路系统
设计者在公园布置了一个狭长的幽谷空间,在巧妙地解决了 防洪问题的同时,启承开合,委婉流动,长近2公里,其间 设计了一系列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
始于西端的跌瀑水墙和层层梯田,而止于彩色翻涌 的金属帷幔,游走其间,或潜谷底探水,葭蒹苍苍, 青蛙绕足;或登高台临渊,芦笛茫茫,彩蝶翻飞; 或入山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洞府围合; 或上坦荡田野,荷叶田田,稻禾灿灿。
15
活动空间
丰富多彩的活 动空间与活动 种类,使游人 在公园中感到 欢快愉悦
16
Part IV 净化系统
17
后滩公园湿地净化过程可分为 10 个步骤: ①③初曝过气滤跌(水过净滤化格与栅景及观自墙然;④沉生淀物);②/生蓄态水净池化(具; 有自然沉淀池功能); ⑤重金属净化;⑥病原体净化; ⑦营养物净化;⑧综合净化; ⑨水质稳定和控制;⑩清水蓄积(清潭粉荷),然后消毒加压输送。
总平面设计规范图解
• 道路横坡 ① 道路横坡方向有单坡、双坡两种;
② 道路横坡大小按路面类型和行车、排水以便拟定:
a 机动车、非机动车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横坡为1.0 %~2.0%; b 机动车、非机动车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横坡为1.0%~ 2.0%;
c 机动车、非机动车其他黑色路面及整齐块石路面道路 横坡为1.5%~2.5%;
建筑间距及退界要求
建筑物间距及退后用地红线距离和退后 道路红线距离应按规划设计条件或本地城市 规划技术要求要求执行。
1 )建筑间距控制原则:
a 建筑间距应符合防火规范要求; b 建筑间距应满足建筑用房天然采光旳要求, 并应预防视线干扰; c有日照要求旳建筑应符合建筑日照原则旳要 求,并应执行本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 定旳相应旳建筑间距要求
b 经本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允许突出道路红线旳 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在有人行道旳路面上空: ⅰ 2.50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凸窗、窗扇、窗罩、 空调机位,突出旳深度不应不小于0.50m; ⅱ 2.50m以上允许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宽度不应不小 于人行道宽度减1m,并不应不小于3m; ⅲ 3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旳深度不应不 小于2m; ⅳ 5m以上允许突出雨篷、挑檐,突出旳深度不宜不 小于3m。 ② 在无人行道旳路面上空: ⅰ 4m以上允许突出建筑构件:窗罩,空调机位,突 出深 度不应不小于0.50m。
震、文物、水务、自来水、煤气、供电、
总平面设计内容
1. 定位:建、构筑物旳平面布置、道路、绿化、停车场旳 平面布置。
2. 场地设计:拟定场地设计标高、计算场地土方工程量 (涉及边坡、挡土墙旳土方量)、场地排雨水设计及其 排水构筑物(雨水口、雨水明沟)旳布置设计,拟定道 路旳设计标高。
最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最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引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公共设施,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居住区的布局、道路、绿化、建筑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旨在制定最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确保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总则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便利的交通、商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
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地、水体、景观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
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保留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 人性化原则: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宜居的环境。
2. 综合性原则:注重城市居住区内各项设施和功能的综合规划,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便利。
3. 可持续性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4. 开放性原则:注重城市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打破封闭性,提供良好的城市交流和互动空间。
5. 安全性原则:注重城市居住区的安全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和设计合理的应急通道和避难场所。
四、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1. 布局规划要求:a.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地区等,确保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和互相配合。
b. 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步行街等,确保交通畅通和便利。
c. 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空间。
d. 合理规划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2. 建筑设计要求:a. 建筑外观应美观大方,符合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
海绵城市设计经典图解
04
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1、综述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 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 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 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 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 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 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3、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停车场周边环境改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海绵城市设计经典图解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01
前言
内容提要
01、前言 02、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03、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04、城市道路海绵策略 05、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06、大面积硬质场地海绵策略
前言
02
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1、综述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 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 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2、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3、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 屋顶花园。
4、低荷载坡屋顶
城市设计案例——印度昌迪加尔规划
建成后的争论
昌迪加尔城最著名的标志“张开的 手The Open Hand”是勒柯布西耶 为该城设计的最著名的纪念碑之一, 也是这所城市的象征。 这是一只从一个下陷的深沟中高耸 出85英尺的可旋转的金属巨手,它 代表着:宽容的接受,无私的给予。 纪念碑“张开的手The Open Hand” 两旁是相隔甚远的议会大厦和高等 法院,备受争议的距离给勒柯布西 耶带来了许多指责。 建筑历史家吉甸就曾经写信给勒柯 布西耶问他为什么要把议会大厦和 高等法院之间拉开如此大的距离, 勒柯布西耶的回答是:我这么做是 想把它作为喜马拉雅山的参照物, 这里应该是人们释放紧张的场所, 敬畏自然的地方,昌迪加尔是向喜 马拉雅山
•
高级法院、行政大 楼和手掌雕塑(Open hand),这三个看点 都集中在作为行政中 心的1号社区。行政大 楼足有245米长,旁遮 普、哈雅那和昌迪加 尔直辖区的三套政府 班子都在此办公。其 屋顶的造型像一个工 业冷却塔,远看实在 怪诞。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远景
昌迪加尔议会大楼局部
柯布西耶所绘制的昌迪加尔 城市平面图,
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 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 法院等,它们被布置在山麓顶端,可俯视全城。 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 大脑附近,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主干道的 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 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 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 道路系统象征“骨架”,水、电、通信系统象征 “血管神经系统”;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 象征呼吸系统“肺脏”。
•
由城市干道网划分成的矩形街区,每块 面积约为100公顷(800×1200米),按邻里 单位的概念进行规划,居住人口各为 5000~20000人。邻里单位内的商业布局 模仿东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横贯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中间与绿带相结合,设置纵向道 路,绿带中布置小学、幼儿园和各种活动 场地。
总图设计规范图解
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设置规定
a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 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b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 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c 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d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 不应小于20m; e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 路连接; f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f 公用汽车库的库址,当需设置办理车辆出入手续的出入口 时应设候车道。候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m,长度可按办 理出入手续时需停留车辆的数量确定。但不应小于2辆, 每辆车候车道长度应按5m计算。 g 附设于专用单位用地范围内的专用汽车库,其停车位数大 于10个,且车辆出入必须通过主体建筑人流的主出入口时, 该处应设置候车道,候车数量可按停车车位数的1/10计算。 h 地下车库出入口设置数量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 停车数大于等于50辆且小于等于500辆时,应设置不少 于2个出入口 ② 停车数大于500辆时,应设置不少于3个出入口,并应 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 ③ 各汽车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m ④ 出入口的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时 不应小于5m。
城市街道设计ppt课件
街道空间设计
.
街道尺度2线9 型
城市街道设计
式各 类 建 筑 形
街道空间设计
.
30
城市街道设计
各 类 式建 筑 形
街道空间设计
.
31
城市街道设计
各 类 建 筑 形 式
街道空间设计
.
街道尺度3线2 型
城市街道设计
纵 剖 面 设 计
街道空间设计
纵剖面
设计要点: 1.一般纵坡<8%,
否则宜设计成 “S” 型或梯道 步行街 2.最小坡度 >3%,并使 其标高低于两 侧建筑标高 0.3-0.6m 3.与周围道路、 建筑平顺衔接, 并考虑艺术效 果
置
街道空间设计
.
沿街39建筑
城市街道设计
沿街建筑与街道走向关系
建筑与街道平行布置
建筑与街道平行布置,街道连 续感很好,易形成街道气氛,表现 建筑正立面和创造室内外结合的条 件,多数街道均采用这种方式。但 如过长则乏味,且不利日照通风, 噪音干扰大。用好这种布置形式关 键是适度。
街道空间设计
.
平行布置
ppt课件52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街道尺度线型ppt课件53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沿街建筑ppt课件54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街口设计三三街口建筑形式交通性形式切角后退底层凹入或敞开错接形象化形式扩大性形式协调性形式指向性形式利用建筑形态遮挡或开放转向等使其有明确的指向性注意街口四角建筑的整体统一与协调切忌各个角部建筑各自为政破坏街口的整体性一般宜将街口适当扩大并突出视线的焦点街角建筑应有个性形象在这方面强调房屋的相互联系根据街角建筑的性质增加或减少层数或在屋顶上变化会取得好的效果街口建筑形式ppt课件55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凹入切角后退架空交通性形式切角后退底层凹入或敞开错接ppt课件56请大家根据以上讲述找找有关的街口建筑形式ppt课件57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街口设计指向性形式利用建筑形态遮挡或开放转向等使其有明确的指向性ppt课件58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街口设计形象化形式街角建筑应有个性形象根据街角建筑的性质增加或减少层数或在屋顶上变化会取得好的效果ppt课件59城市街道设计街道空间设计街口设计协调性形式注意街口四角建筑的整体统一与协调切忌各个角部建筑各自为政破坏街口的整体性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PPT课件
43
对渠化的改进方案
44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优先合理组织机动车交通; 2)组织行人交通应以保证行人安全为前提,同时注意 使行人交通尽量少的干扰其他交通方式。 3)保证非机动车快速,安全的通过交叉口,同时着眼 点放在减少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和如何提高非机动 车的通过能力上。
55
拓宽车道的长度计算
56
2.交叉口拓宽车道的设计
3)拓宽车道的长度lW值 拓宽车道的长度lW值,应能使右转车辆(如向进口道的左侧拓
反应时间可以忽 略,集团式进入
交叉口 以均匀的速度缓 慢通过人行横道
线
弱势
46
三种方式拓宽机动车 道数: 1)压缩左侧进口道; 2)压缩非机动车道 3)压缩人行道
47
一、机动车辆交通组织
1.进口道车道的划分
交叉口处车辆必须要减速或等待以后通过,其一个车 道的通行能力低于路段车道的通行能力,因此为保证在 交叉口上的通行能力不过多的低于路段通行能力,通常 采用在交叉口进口处增加车道的办法来解决。
5
2.交叉口存在的交错点 此外还有行人过街产生的冲突点。 非机动车与行人、机动车产生的危险面。 注意: 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呈面状散开,因此造成局部交 通的冲突面。
6
从这张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7
交通畅通和效率问题
混乱交叉口 的冲突点
8
交通冲突分析(2/3)
交通冲突区
图例
机动车冲突区 机动车、非机动车冲突区 机动车、行人冲突区 非机动车、行人冲突区
2.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能以最 短的时间顺利通过。 2)正确设计交又口立面,保证转弯车辆的稳定,同时保 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3)交叉口设计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计 算行车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 前期工程应为后期扩建预留用地。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卫星影像:看全球30座城市规划肌理03
卫星影像:看全球30座城市规划肌理0321.摩尔曼斯克Murmansk©MAXAR TECHNOLOGIES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最西北的港口城市,拥有近30万人口,是北极圈以北最大的人类聚居地。
这里创纪录的低温是零下39.4摄氏度。
22.新德里New Delhi©MAXAR TECHNOLOGIES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市区有2100多万居民。
这座城市于1931年2月正式落成,由英国建筑师埃德温·鲁琴斯和赫伯特·贝克规划。
他们的设计以两条步行大道为中心——Rajpath和Janpath,它们相互垂直并在中心相交。
23.卓美亚棕榈岛Palm Jumeirah©MAXAR TECHNOLOGIES位于阿联酋迪拜的卓美亚棕榈岛是由33亿立方米的沙子和700万吨岩石建造而成的人工岛。
24.费城Philadelphia©NEARMAP费城是宾夕法尼亚联邦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人口第六多的城市,人口超过150万。
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这座城市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挥关键作用,它为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和1787年签署《美国宪法》提供了支持。
25.格里莫港Port Grimaud©MAXAR TECHNOLOGIES格里莫港是位于法国里维埃拉圣特罗佩湾的海滨小镇。
这里由法国“渔民”风格的房屋组成,它们以威尼斯的方式建造在河道上。
26.亚利桑那州太阳城Sun City, Arizona©NEARMAP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是一个退休社区和人口普查指定区域,位于凤凰城大都会区内,约有3.8万人口。
太阳城于1960年1月1日开放时,曾吸引超过10万人围观,其“未来式建造”还登上了当年《时代》杂志的封面。
27.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MAXAR TECHNOLOGIES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面的 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与景观 构成元素之间的交通与视觉联系,从而确定 城市中主次交通和视线。
3.场所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 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 空间的内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CONTENTS
目 录
01 城市的缘起及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
城市的形成过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自上而下
特点:规则用地 谨慎构图 鲜明等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城市规划的艺术原则》
1898 霍华德(英国社会学家) “田园城市”
1960 凯文 林奇 《城市印象》
简 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
1956 美国建筑师学会 《城市设计》
1943 沙里宁 (美国建筑师、规划师)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19世纪末 丹尼尔·伯纳姆(美国) “城市美化运动”
1922 勒·柯布西耶 “明天的城市”“邻里计划” “ 光辉城市”
《图解城市设计》
-------金广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图解城市设计》
图解是设计创作的重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6 三种城市设计理论的关系
图底关系理论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态 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通过 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论 场所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经过近十几年研究和实践探索 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的城市设 计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至今 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兴未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5 城市设计的理论脉络
英国诺丁翰大学的迈斯·卡蒙那教授综合其他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作 了更详细的划分。他用一个八角形图形表现出目前各种各样城市设计理论所强调的 八个主要观点及其相应的代表人物又对每个观点在实践上的探索作了详细讨论为我 们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美国的城市建筑》
03 我国城市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历史上我国的城市设计的思 想方法和基本内容一直贯穿 在对城市的营造括动中。
20世纪50年 提出“城市详细规划”一词 照搬了原苏联的城市规划模式 城市建设过程纯粹表现为一种 高度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
改革开放后 产生并发展于西方 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 计学科开始引入我国。
1960 美国哈佛大学率先设置 独立的城市设计课
20世纪70年代 乔纳森 巴奈特 (美国) 《城市设计概论》
20世纪80年代 米哈德·雪瓦尼(美国) 《城市设计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0世纪80年代末 韦恩·奥图和唐·洛干(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5 城市天际线与地形的关系
1 城市的缘起及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
2 城市设计中的元素分析
p15---22
3 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分析
4 实例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CONTENTS
目 录
01 城市设计中的六大元素
1
建筑体量 及形式
2
土地使用
3
公共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3 美国旧金山市对建筑体块退后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4 建筑体量影响日照条件的分析
瑞典建筑师刚那·波雷杰尔提出的在城市 环境中评价日照遮挡比率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4 城市设计的三种研究方法
A
图底关系理论 建筑称为图 被模糊的事物称为底
B
联系理论 城市形体环境中存在的“线 ”性关系规律
C
场所理论 “10次小组”“以人为核心 ”和“人际结合”
意大利罗马的NOLLI图底关系图
2.自下而上
特点:灵活用地 自由构图 随机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2 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 布局意识的形成(雅 典卫城、古罗马的帝国广场 到中世纪锡耶纳的坎坡广场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
19世纪末 卡米尔.西特(奥地利)
4
5
6
使用活动
交通与停车
保护与改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02 建筑体量及形式
建筑体块控制原则
保证城市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 的视觉感受。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 城市的缘起及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
p6---13
2 城市设计中的元素分析
3 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分析
4 实例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