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八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近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
19世纪 中期
(一)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19世 (3)影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纪 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 60~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90年 (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 代 的诱导 (2)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出现上海发昌 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解之 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 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其 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 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国共的共识 C.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D.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 解析: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都认识到抗战的胜 ( )
[对点演练]
1.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 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 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据材料 “打破 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可 知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但清朝并没有丧失对国家 政务的管理权,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海关管理权落入英 国人的手中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清朝中央 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有绝对化倾向,故 D 项错误。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通史反馈: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解析版-word文档资料
近代前期的世界(14—18世纪)——工业文明的曙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下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图,符合其逻辑关系的是A.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B. 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9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C.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③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A本题主要对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破坏,结合材料信息,①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②是18世纪时英国工业文明时期,③是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④是20世纪信息文明时代,故A项符合要求,排除BCD。
故选A。
2.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A. 17世纪B. 18世纪C. 19世纪D. 20世纪B本题熬成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后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影响到东欧、亚洲、俄国和日本。
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机器。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A. “理性”的时代B. “工业”的时代C. “探索”的时代D. “冷战”的时代C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现代史不同阶段特征的认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板块2 板块总结提升2
解析:选 C。据题干材料“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辛亥 革命虽为资产阶级革命, 但也允许马克思主义存在, 舆论环境相对 自由,故选 C 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社会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政治学说, B 项错误;辛 亥革命奉行三民主义, D 项错误。
2.(2017· 广东广州二模)1898 年, 《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 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利甚厚”。 1905 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 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的推动, 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 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即时训练] 1. (2017· 山西考前检测)1912 年 6 月, 在上海出版的 《新世界》 第 2 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 ,文章 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 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 《社会》 《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 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板块总结提升(二) 中国近代文明
通史模拟训练
一、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是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 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民国前期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 年)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 年), 主要处于北洋军 阀的统治, 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年)和军阀割据混战 时期(1916~1928 年)两个阶段。 1.政治上: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孙中 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袁世凯死后, 北洋 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1928 年东 北改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18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含解析)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肖劲光将军回忆说:“全会还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的任务……结束了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这次会议( )A.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C.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
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3.阅读下表,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立法特点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时间立法特点20世纪80年代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②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④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5.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万~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中国近代史 2018届二轮复习 王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
真题演练
1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 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 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 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 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阅读材料: 所谓的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 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 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 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三、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重要
学习设计
知识梳理
内容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840--1860) (1860--
中华文明的 1895)近代
拐点
化艰难起步
世界 历史
政治
第三阶段 (1895-1919)近 代化的
整体发展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1919-- (1927--1949 1927)近代 )近代化新 化新发展 道路的实践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政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维新变法运 动,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 的斗争、
划分五阶段的理由:
最新-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 中国近现代通史复习纲要 精品
中国近现代通史复习纲要晚清史(1840-1912)政治: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1.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两大文献《天朝四亩制度》《资政新篇》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5.戊戌变法(1898)6.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辛亥革命:1911武昌起义,1912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
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甲午战争后,列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文化: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在西学影响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政治制度(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紧密相连)1.新思潮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2.《资政新篇》:改革内政,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洋务运动:口号“自强”“求富”,兴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4.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018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近代史 专题综合提升
近代史专题综合提升►时空坐标►全球视野——近代的世界和中国1.14~18世纪:中西方社会转型的利弊条件(1)中国:①经济上: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②思想上: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樊篱;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政策。
③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2)西方:①西欧民族国家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充分发展。
②封建专制王权衰弱及大量自治城市的存在。
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近代法律制度的确立。
④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
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历史的主要内涵。
3.工业文明前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1)经济上: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这些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2)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3)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思想上:16世纪,英国进行了“国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思想家最早在英国出现,如霍布斯、洛克等,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中国近代史通史资料(超强)
中国近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前一任务和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a.手段:军事、政治、文化、经济。
b.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c.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a.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资产阶级:百日维新、新亥革命。
c.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4.阶段分期方法一:(1)旧民主主义革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民国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a.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b.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4)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d.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8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改革 (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 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尝试解题] ________
2.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 (2018·全国卷Ⅲ)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尝试解题] ________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 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 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 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 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 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 故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文 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材料“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 级人民政府”说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 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 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 人大而不是政协,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我国的政体不是群众 基础,故排除D项。]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近代篇第8讲通史8含解析
通史限时集训(八)(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
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募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赈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
这说明()A.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B.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C.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D.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D[材料中没有体现用提供工作的方式代替救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赈灾政策的实效显著,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对社会捐赠的奖励措施,没有体现出其在救灾资金中所占比重,不能得出救灾资金以社会捐赠为主的结论,故C项错误;政府扣减公务员薪资赈捐和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对捐款较多的给予奖章奖励,反映出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的功能,故D项正确。
]2.1914~1925年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
其中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出台最为迅速,当时的国会在曹锟的贿赂和武力逼迫下,仅用了三次会议即制定通过。
这表明当时()A.封建复辟浪潮卷土重来B.宪法地位得到社会认同C.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D.民主宪政思想影响巨大B[根据史实可知,仅有袁世凯和张勋倡导复辟帝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十余年间,中国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可知,这表明宪法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象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于“十余年间……先后制订过三部宪法”,故C项错误;D项无法从题干得出。
]3.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
该规定是为了() A.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B.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C.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D.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A[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4年12月,为袁世凯当政期间,在这个时间提出“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
2018年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
史论共享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
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 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 侵略战争
经济史考点梳理 概况 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以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为标志 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等 洋务派近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等 代工业 影响: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
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 分布:东南沿海地区 主义 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等 社会生活 服饰:西装 变迁 交通:轮船
2018年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史
三个时期: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1.整体时间:
领导: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
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失败,说
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 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二)
(三)“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1.林则徐、魏源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 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 步。 2.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 层次上。
从横向上 把 脉 历 史 相 互 联 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1840~1895年。 2.特征概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 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 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 征体现最明显。
[史实定位] (一)列强侵华加剧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 1.深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 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 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 理人。 2.义和团运动 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 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 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 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与生活 1.外国资本入侵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 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并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鼓舞了民 族资产阶级;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社会生活的变迁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也已起步。
2018年高考历史《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2018年高考历史《近现代史》复习资料专题一:战争史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1842)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二、各国国内战争1、美国内战(1861—1865)2、⑴北伐战争(1924—1927)⑵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7)⑶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三、大国之争1、拿破仑对外战争(1799—1815)2、一战(1914—1918)3、二战(1939—1945)4、冷战(1947—1991)5、朝鲜战争(1950—1953)四、民族、地区冲突1、中东战争(1948—1973)2、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3、印巴战争(1947、1965、1971)五、战争给予我们的思考1、战争是残酷的,给参战方都会带来损失与灾难,故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要用和平、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要诉诸武力。
3、各国间应加强交流,消除误解,增进互信。
4、发展自己,提升国力,力促和平5、发挥联合国的作用6、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六、例题:㈠用史实说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关系。
面对今天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环保、禁毒、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我们什么启示?答案:⑴关系: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实:A、1942年,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B 中国抗战歼灭日伪军200万,军民伤亡3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为打败法西斯付出了巨大代价。
⑵启示: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等㈡某班举行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系列活动。
⑴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主要原因的主题班会上,小丽同学认为是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原子弹,小华同学则认为是苏联红牢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与测试课件: 第3讲 考前第4天
史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③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 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 而,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 佩弗《远东》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史料一:反映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有关民主共和 的原则 史料二:陈旭麓肯 定了辛亥革命的历 史功绩 信息解读 ①“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映了《临时约法》 规定主权在民的思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 权”的相关规定体现了权力制约、责任内阁制的 政治特点。 ②“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 思想的一大跃进”→体现了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 进程中的丰碑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观 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 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 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 享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 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教材补遗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 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 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 动新政的进程。 (1)背景 ①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 ②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 展。 ③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 期
全面抗战时期 沉重打击 (1937-1945) 抗战胜利后 (1945-1949) 日益萎缩 陷入绝境
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
(一)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 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民族资本的萎缩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 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三)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在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而陷入绝境。
不同点
道路 影响
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 建立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 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的新时代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考向3:党的光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一)探索特点 ❶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解析】 ❷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A错:国共十年对峙是 1927 —1937年的历史,A项属于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的 ❸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任务,故错误,符合题意; ❹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B对:B项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历史贡献 C对:武装斗争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内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❶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D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体现了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 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 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历程。 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共同点
(革命性质)
反殖民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较之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新”在: ①指导思想、②领导阶级、历程
(一)兴起——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⒈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⒉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 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考向2:合乎国情的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考查横向关联]
手段 形式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手段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相同点
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 结果 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 市
(一)调整 ❶国民大革命时期,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❷大革命失败后,针对国民党疯狂屠杀,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方针,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❸随着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倡导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积极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努力。 ❹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 全民族抗战。 ❺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国民党独裁、反内战的人民民主斗争,进行人民解放 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启示 ❶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 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❷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1919.5.4 1921.7.23
事件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主要意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7
1924-1927 1927.8.1 1927.10 1935.1 1936.10 1937-1945 1946-1949 1949.10.1
知识回顾
二、经济上:宏观把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C70年代前后—1949年)
时间 晚清 时期 民 国 时 期 民国 初期 南京 国民 政府 时期 19C六七十年代 19C末20世纪初 一战期间 (1912-1919) 一战之后 (1919-1926) 前期(1927-1937) 阶段 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进一步发展) 萧条 短暂发展 原因 影响
经 济 表 现 思 想
生 活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拓展深化:正确理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 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既不是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如: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年,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就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开始。
[例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日趋成熟的表现 理解错误的是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A
国民革 命时期 土地革 命时期 (1)政策: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 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大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 随着日本大举侵华,主要矛盾逐渐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日矛盾 成为主要矛盾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四)高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⒈抗日战争: ⑴过程: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 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 ⑵意义: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⒉解放战争: ⑴背景:抗战胜利后,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 和平民主而斗争,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 ⑵过程: 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开始反攻; 1948—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二)发展——国民大革命 ⒈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圭义,确定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 来。 ⒉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三)进一步发展——国共十年对峙 ⒈新道路的开辟: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 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 ⒉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民众动员
中共实行充分发动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 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抗战得到苏、 美等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战略战术
国际环境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政策: 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2)依据:
抗日战 争时期
解放战 争时期
(1)政策: 联蒋抗日 (2)依据:
(1)政策: 自卫反蒋 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 (2)依据: 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一、政治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考向1: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 策的调整及其两次国共合作的启示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
阶段 特征 政 治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①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 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③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 了中国的政局。 ①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 运动。②在城市,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官僚资本不 断膨胀。 ①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 为宣传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 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