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发展三个理论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及三个理论层次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及三个理论层次摘要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创者,其结构主义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发端。
索绪尔为语言系统的研究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结构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从而明确了语言学的唯一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
从此,语言学不再隶属于其他学科,结构主义思想开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观;理论层次1 引言索绪尔是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学家,也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二十世纪现代语言学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索绪尔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渊博的学识及所占有的许多古代和近代第一手的语言文字资料,对近百年来欧美各国语言学界所涉及的各种语言学原理、研究方法予以总结并发表独到的见解[1]。
2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索绪尔认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面临两条分岔路。
“语言学的唯一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2]。
因此首先应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剔除掉任何非语言的,比如来自社会、物理和言语等影响因素的干扰;此外,在对语言进行研究时,索绪尔还提出应对共时和历时研究加以区分,认为语言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共时的语言系统而排除历时因素的影响。
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言,“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成为其思想的集中体现。
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都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3]。
《普通语言学教程》从以下四个角度对其语言观的精髓进行阐释。
2.1 三个术语言语、语言和言语活动是三个概念上容易发生混淆的术语。
索绪尔认为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是建立语言理论时遇到的第一条分岔路。
因此,索绪尔首先对三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语言是言语活动事实和混杂的总体中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
可以定位为循环中,听觉形象和概念相连接的那个确定的部分。
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
4-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1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模仿说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

模仿说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
1、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认为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强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斯金纳强调强化依随;
(2)模仿说(言语获得机制早的理论) :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的言语只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是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并且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怀特赫斯特则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理论,认为婴儿对成人的言语是有所选择的,和有创造的;
(3)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强化和模仿获得的,他认为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言语的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认为每个句子都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转化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传达与感知;
(4)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作为婴儿的一种符号功能,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产生了逻辑,而逻辑进一步导致的语言的产生,因此语言并不是构成逻辑的根源,而是由逻辑构成的;。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
论。
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P.skinne)、班杜拉(A。
Bendura)和布鲁纳(Bn!lll~r)。
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
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后又提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o 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
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o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理论有关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客观理论,包括对母语影响的解释和机体本身学习过程中,婴儿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的研究;第二类是经验理论,包括关于婴儿实际掌握了多少种言语的推测,及在什么年龄阶段,婴儿可以掌握全部言语的特点等研究;第三类是相互关联的两类理论。
一、出生到满月时期。
这个时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月的时间段。
婴儿最初是通过哭声和面部表情表达他们的需求。
这一阶段婴儿会模仿成人做的动作。
当听到大人说话时,他们会以非常简单的回应形式来回答,并在心里记住这些话。
二、满月到三个月时期。
这个时期,婴儿开始咿呀学语,虽然还不能使用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子,但是他们已经知道大人在说什么了。
婴儿这一时期发出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有规律了,即每天只重复同样的词或句子。
他们还能在重复发出的声音中添加短语,逐渐懂得把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无法自己交流,但是他们对听到的声音或视觉刺激的反应却变得更积极了。
三、三至六个月时期。
这个时期,婴儿的发音技巧进步很快,词汇量迅速增长,语言能力显著提高。
宝宝可以控制自己发音的节奏和方式,比如,他们会试着发出妈妈、爸爸等较长的音,然后用嘴唇包住舌头,把气呼出去。
如果宝宝愿意,还可以发出狗、猫、车等音。
此外,宝宝已经学会了把几个音连在一起,比如,妈妈和爸爸。
这个时候,宝宝还喜欢跟随家人在房间里走动,他们会注意大人的嘴型,然后重复发出某个词。
这表明,宝宝正在掌握一些简单的手势。
例如,他们会抬起胳膊,把手指弯曲放在嘴边。
四、六至九个月时期。
宝宝能够模仿别人说话,看到大人的口型就能学会说话。
比如,在宝宝5个月左右,他们开始模仿家人的口型,叫出妈妈、爸爸、车等单字。
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明白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亲密朋友之间的称谓。
五、九至十二个月时期。
这一时期,宝宝的发音技巧变得更加复杂,开始模仿简单句子的结构。
他们甚至可以在2个字的短语中插入简单的音节,比如“抱”。
第三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与全语言理论

三、中介说(传递说)
• 是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改良主张。 • (一)主要观点 • 提出外显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的区别,认为在 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听话人有一系列的因联想而产生的 隐含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被称为传递性刺激和 传递性反应。 • 即:外显的刺激—隐含的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反应 •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司机播放“请给老人让座”的广播时, 乘客接收这一外显的刺激,在内心会联想“有老人上车 了”“有老人没有座位”等信号(即:外显的刺激带来的隐 含刺激和反应),这时乘客往往会看向车门,关注是否有老 人上车,或观察周围是否有老人站着,并做好让座的准备, 在需要时让座(外显的反应)。
• (2)许多时候,儿童对成人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模仿,孩 子有时会把它说成有语法错误的形式。 • 朱曼殊等对一名一岁八个月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时,每天向 他提出“××是谁买给你的?”之类的问题,一连十几天, 她的回答总是“××是妈妈(或阿姨、老师等)买给你的。” 虽然每次纠正,但总不能把“买给你的”转化为“买给我的” • (3)儿童常能说出他从未听过的成人语言中所没有的词 或句子。如:“这条路很瘦。”
(4)成人所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板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 成人同儿童交谈时,其语言并不是十分规范,有时甚至杂乱 无章,但儿童却最终学会了规范的语言。
•
二、强化说
•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强化说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一)主要观点 斯金纳在著作《言语行为》中,广泛运用“强化”来解释各 种言语行为,并提出“自动的自我强化”概念,即:儿童的 模仿性发音会对儿童产生强化作用。 斯金纳的基本观念:所谓“强化依随”,是指强化刺激紧跟 在语言行为之后发生,它有两个特点: (1)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反应和强化只 是一种时间上的关系,并非有目的有意志的行为。 (2)强化依随是渐进的。当儿童对示范句模仿得有些近似时, 就给以强化,然后再强化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 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学会了非常复杂的句子。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在掌握母语过程中,习得是语法系统, 句子的深层结构在早期口语发展中是最重要的。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语言获得过程是从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换的工具就是语言习得装置LAD。
二、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儿童自发完成的过程
输入的本民 族语言素材
提出语法假设
逐个和具体的语言素材 结构加以匹配和检验
接受符合的假设 修改不符合的假设 重新建立新的假设
三、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让人们关注儿童言语习得过程中 先天的、生物因素的重要性。
人工野孩 吉妮
语言习得有其特殊时期,这种特殊可能 是与这个时期中语言发展所依赖的特定生物 基础有关。
四、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1: 语言习得装置究竟
位于哪里?
1
2: LAD究竟是怎样实现
2
转换过程的?
目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儿童发展
第七章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周舟
提纲
1 2 3 4
转换生成说 语言习得装置的作用 乔姆斯基理论的意义 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价
一、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言语的习得是一种本 能和自然的过程;
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装置”(即LAD),不同文化下的 婴儿都是凭借“语言习得装置”获得最初的母语系统。
发展心理学-4(儿童言语的发展)

本节介绍儿童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能力、语言习得理论、里程碑、与认知 发展关系、语言障碍类型、促进方法,以及总结与结论。
语音能力的发展
1 音节
儿童从单音节到复杂的音节模式发展。
2 语音流畅性
发展从短语到连续流畅性的能力。
3 发音准确性
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克服儿童可爱的语言错误。
宝宝开始迅速学习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语音能力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注意力
发展良好的语音能力需要儿童具备良好的注意力控制。
工作记忆
良好的语音能力与更好的工作记忆之间存在正相关。
注意抑制
儿童在语音发展中需要学会忽略无关的信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儿童语言障碍的常见类型
• 发音障碍 • 词汇困难 • 语法问题 • 流利障碍(如口吃)
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
阅读
与孩子一起阅读,培养词汇 量和理解力。
游戏
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语言表 达和创造力。
绘画
鼓励孩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 想法和情感。
总结与结论
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语音能力、认知发展和环境影响。通过了解发展里程碑 和采取适当的促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行为主义
认为语言是通过环境刺激 和语言奖励而习得的。
认知发展论
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 中的认知能力和思考。
社会交互论
强调儿童通过社会交互和 沟通来习得语言。
儿童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1
孤立词
宝宝的第一个词,通常是关系到他们生活中的东西。
2
两字短语
宝宝开始组合两个词来表达更多的意思。
3
语言爆炸
言语行为理论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言语行为理论ppt课件

•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奥斯汀(J. L. Austin)在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论言 有所为》中,提出并逐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种行为”模式: •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 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
• •
• •
• • C)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 • 说话要有关联 (Be relevant)。
• D)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说话要清楚、明了 (Be perspicuous)。 • a)避免晦涩 [Avoid obscurity]; • b)避免歧义 [Avoid ambiguity]; • c)简炼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 d)井井有条 [Be orderly]。
会话含义
• 1. 合作原则
•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
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格赖斯认 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 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 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 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perlocutionary act)。
• 美国哲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观点加以修正和发展。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所有 言语实践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 的基本单位。他指出每个语句都包括:(1)说 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2)指 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3)施为性言语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塞尔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eh Act Theory)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理论2岁左右的婴儿会说出一些单词, 3~4岁时会说复合句子,并掌握300个左右的词汇,掌握不同程度的双词组合。
婴儿期语言能力发展是多方面、迅速和有规律的,但与成人比起来,婴儿言语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只能进行简单的命名和一些最简单的交流。
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逐步达到成人的水平。
但即使是这样,对儿童语言教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主要从儿童语言发展两阶段论和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论等方面加以分析。
1。
皮亚杰认为的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论(一)语言发展阶段论的概述(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论应该包括5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和成熟阶段。
( 2)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论有如下特点:儿童语言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在每个发展阶段,儿童都有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并非一成不变。
( 3)各阶段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一般以皮亚杰提出的逻辑思维的出现为标志。
(二)语言发展阶段论的基本内容发音的敏感期大约在出生后第4个月开始到6个月。
孩子学习第一个音节时会显示出超乎想象的灵敏,他可以辨别母亲的声音和其他声音,并且可以清楚地把两种声音区别开来。
发音的模仿敏感期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至1岁半左右,这一时期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母亲的声音。
语言表达的实践敏感期大约在1岁半到3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充满强烈的兴趣。
2。
语言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意义二、语言发展阶段论(一)语言教育的价值(三)恩里科卡米洛的两阶段言语发展理论恩里科卡米洛的理论是指“言语获得的两阶段论”。
卡米洛认为儿童言语发展有两个阶段:口头语言获得的前阶段和言语获得的后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的口头言语阶段,孩子们只会发音和不清晰地讲话;第二阶段:言语获得的后阶段,这时儿童就可以把所学到的东西整理好讲出来,并且还会用更复杂的句子和修辞手法。
笔记--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一)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儿童的言语主要是通过对成人言语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
如果在早期剥夺其社会交往的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会说话。
(二)转换生成说美国乔姆斯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个体的成熟和发声系统的完善.人脑中有一个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先天装置,叫做“言语获得装置”。
语法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获得的,言语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强化特别是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四)认知说(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语言也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三、婴儿期言语的发展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指婴儿对母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前言语阶段(0-1岁)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听觉较敏锐,对语音较敏感,能分辨语音和其它声音的区别。
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主要以单音节为主。
能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并对成人的逗弄和语言刺激作出相应动作反应,产生交际倾向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6个月后,开始出现近似词的发音。
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感知说话者的表情、态度,表明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能辨别家人的称呼,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
(情境性理解)会用语音吸引成人的注意。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9个月)婴儿对语言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执行成人简单指令,并建立相应动作联系。
(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
如说“灯”,婴儿会用手指卧室的灯,其它的灯则不用手去指。
宝宝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的发展阶段
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一环套一环,一岁以前儿童主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一岁以后开始学说话,先说单词,然后组成句子,逐步完善。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的完善。
任何一项功能的异常均可出现语言障碍。
因此对语言发展缓慢的儿童,应首先检查是否有听力障碍或者发音器官的器质性损害。
以便尽早佩戴助听器或手术治疗。
而对智力上落后的儿童的语言障碍,则必须进行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其发展水平。
二、语言发展进程
2个月:可以发出几个单元音,a、i、o等,能与成人交流发音。
4个月:会出笑声,大声叫,能咿呀作语,主动对人和玩具发出咕噜声。
6个月:喜欢对熟悉的人发音,出现唇辅音,会模仿咋舌音,叫名字开始反应。
8个月:能发出重复音节“mama”、“dada”等。
10个月:能够咿呀学语,对成人的要求有反应,会招手“再见”,或拍手“欢迎”。
12个月:听懂几样物品的名称,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会学动物的叫声。
15个月:能说出6个左右的词,会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开始出现难懂的话。
18个月:能说10~20个词,用言语辅以手势和表情表达需要。
21个月:能说出20~30个词,会说“不要”、“我的”,能说出几个图画的名称,能将2~3个词组合起来。
2岁:能说3~4个字组成的简单的句子,会用代词“我”、“你”。
2岁半:会说6~8个字的复合句,不再说出难懂的话,能说短的歌谣。
3岁:会说姓名、性别,说2~3中颜色的名称,能回答成人的简单问题。
言语的发展机制:各理论的解释

(一)强化说遇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是直接的和单向的等难题。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纳•主要观点:–(1)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2)强化特别是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评价:–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但是强化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婴儿不可能每句话都得到强化,该理论无法解释婴儿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听、说本民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强化说还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
(二)模仿说•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阿尔伯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但其理论无法解释儿童理解能力先于产生能力的事实。
–班杜拉提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言语对情境的概括性。
–怀特赫斯特认为婴儿对成人的模仿是有选择、有创造的。
婴儿在2岁以前主要是即时性模仿和延迟模仿,后来选择性模仿占据主导地位,使婴儿迅速地掌握和运用大量语言材料和基本语法规则。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婴儿为何能掌握比其已有认知技能复杂得多的语言范型。
(三)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观点:–(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
–(3)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4)语言获得装置虽然是先天就有的,但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
•评价:–注意了儿童本身的特点,有许多合理之处。
–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很难得到证实。
而且该理论强调人类生来就拥有现成的普遍规则系统,强调遗传的作用,忽视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认知学说•代表人物:皮亚杰•主要观点:–(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儿童在开始发出语音时,把对象的名称和该对象密不可分,随后语词和被标志的事物加以区分,就开始有了语言–(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认知结构来源于主体通过动作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评价:–认知学说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他们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时,必然要- 1 -。
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论语言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作者:王学坚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6期摘要:教育者必须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才可能开展成功的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机制问题,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目前,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和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三种语言发展理论虽然都有不足之处,但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均有其可取之处。
因此,三种语言发展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工作都具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发展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113-02语言对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那么,学前儿童语言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为了让学前儿童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语言,我们该如何开展语言教育呢?从以“学”定“教”的角度考虑,教育者想要成功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
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当代心理语言学和发展心理学中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1]166。
当前,人们对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尚无统一的认识。
归纳起来,目前学术界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观点,即环境决定论、先天决定论和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这三种语言发展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发展机制问题,虽然各自有其局限性,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合理之处。
我们应当重视这三种语言发展理论的合理之处,探讨它们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语言发展理论中的环境决定论及其启示(一)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语言发展理论中,环境决定论(又称后天论)的观点又可分为模仿说和强化说。
1模仿说模仿说又包括传统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说:(1)传统模仿说(也称机械模仿说)的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其基本观点是:儿童学习语言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言语行为理论

• 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 • 塞尔(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
指一种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行为 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
第17页/共23页
• 那个戒指真漂亮! • (断定或感叹——请求:我要那个戒指。) • 别忘了,你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儿子。 • (提醒——威胁:你儿子的命还要不要?) • 甲:我要减肥。 • 乙:我就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 (宣告——劝阻:不用减肥。) • 你真好! • (断定——表达)
第12页/共23页
• 下列动词都可以成为行事动词:断定、认可、 确认、承认、否认、肯定、指出、说明、申明、 重申、答复、批准、命令、指示、乞求、请求、 要求、恳求、祈求、请、祷告、请教、询问、 推荐、警告、邀请、允许、同意、宣誓、发誓、 告诉、劝告、保证、担保、接受、感谢、祝贺、 道歉、哀悼、庆贺、欢迎、祝福、抗议、批准、 谴责、定义、任命、命名、委任、宣布、宣告。
一人把第三者喂狗。 • 以言成事(以言取效):听话者听了他的话,
把第三者喂狗了。
第4页/共23页
•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第5页/共23页
• (1)我明天会来。 •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 6.询问,这是说话者要求听话者提供某些特定信息 的行事行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
•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 的象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 “久仰!”
•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 “啊,多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
操作条件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一)操作条件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代表观点:语言像其他行为一样
都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取的。 模仿和强化
斯金纳和他的经典实验
婴儿怎么学会说话的?
当婴儿发音的时候,父母就用微笑、拥抱来 反馈来强化那些像词汇的声音。
婴儿又通过模仿来快速学到复杂言辞,比如
整个短语和句子。
理论的不足之处?
一、家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家长教不了孩子创新表达
操作条件论的意义:
对于那些言语和语言治疗家努力帮助语言发展
迟缓和有语言缺陷的儿童克服困难而言,行为 主义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言语发展的理论
(二)先天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代表观点:决定人类幼儿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
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 LAD)的语言能力。
婴儿怎么学会说话?
激 活 产 生
语言 输入
LAD
语言 处理技能
语言 理论
音韵学 词法 语义学 句法
儿童 语法 能力
对他人言语 的理解言语 产生
先天论的合理性:
一 语言普遍性 二 语言具有种属特异性
言语发展的理论
(三)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与他人交流 的先天能力与丰富的语言环境、社会环境结合
工作内容与方法
3婴幼儿试听结合的训练(0-12个月)
1播放卡片,准备2到3张相同类别的卡片例如水果的卡片,将卡片放在脸的左侧缓缓 移动 2学发音游戏,拿一个带响的玩具,一边逗宝宝玩,一边让宝宝发出玩具发出的声响 3.铃儿响叮当。拿手铃距离宝宝30厘米,摇晃手铃问 “丁玲玲”在哪里?让宝宝拿在 手里发出声音
工作内容与方法
1.婴幼儿发音的训练( 0-6个月)
1逗宝宝发出笑声 宝宝一般在满月后就会笑了,从这个时候开始要经常逗宝宝发笑,尽量使宝宝笑 出声音,这是激活宝宝语言的前期准备,同时也是促进他发音器官成熟的有效手 段。如挠痒宝宝的身体和手脚,向宝宝扮笑脸、吹口哨、摇铃鼓、躲迷藏等等, 逗他发出笑声。 2模仿面部及发音 可先从模仿幼儿的发音入手,逐步发展到让幼儿模仿成人
3.为婴幼儿讲故事、念儿歌时最好配有卡片或是图书,逐步过渡到尽量让婴
幼儿自己拿着卡片和图书,使婴幼儿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工作内容与方法
婴幼儿听觉发展训练
在这个时期婴儿还不会与成人对话,又几乎不理解成人的语言,但他正在进行着 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自发地发出一些声音,进行“自我训练发音”;另一方 面无时无刻都在感受成人的语言。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儿通过成人的语音,并结 合成人的动作、表情和摆弄的物品,逐步从“语言感受”阶段向“语言理解”阶 段过渡。 训练方法:1.成人自说自话阶段 2.山谷回音阶段 3寻找声源游戏
6给婴幼儿念儿歌、童谣
1结合生活情境给婴幼儿念儿歌,比如吃饭的时候念,吃豆豆长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 2结合图片内容给宝宝念儿歌 小花猫,上学校, 小兔乖乖等 老师上课他睡觉, 左耳进,右耳冒, 你说好笑不好笑。
起来,帮助பைடு நூலகம்儿去发现语言的功能和规则。
大脑发展 认知发展
影响 影响 影响
↓
影响
语言环境
(同伴对儿童做出的 动作,陈述和指示)
影响 影响
儿童的动作 和语言表达
理论的不 足之处?
智力发育迟缓婴儿,语言技能常常落后于其他 方面的技能。 没有发现在语言技能应用和其他方面表现出和 很大不同的儿童。
总的来讲,应动态地、发展地考察婴儿言语 发生的过程。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做 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 系统的活动过程。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 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展的前 提条件。
复合句阶段
3岁左右可能说2个或3个以上的简单句子,还能恰当的问答为什么的问句
为婴幼儿讲故事、念儿歌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 为婴幼儿选择的故事内容应是婴幼儿生活中经历的内容,选择
儿歌、童谣要求是词句简单,押韵有节奏感,有变化容易上口 的
2.
为婴幼儿讲故事、念儿歌每次最好固定内容,不宜频繁更换,由听说到 跟说最后到会自己完整的说出诗歌的内容
知识回顾
代表观点
操作条件 语言通过条件作 用获取。 论 强化和模仿 先天论
不足之处
不现实
意义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有缺陷 语言普遍性和 种属特异性
不可能
LAD
无研究 支持
相互作用 语言学习的社会 论 语境
强调普遍认知
课后作业:
复习言语发展三阶段理论, 预习下节课内容
知识回顾
斯 金 纳 操 作 性 条 件 作 用 理 论 行为的分类 反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4婴幼儿指认的训练
1.指认人物,认识家庭成员,学习称呼大人,如爸爸在哪?妈妈在哪?,然后指着大 人学称谓 2指认物品,指认家庭中的物品
工作内容与方法
5给婴幼儿讲故事(13到36个月)
1,欣赏故事,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第二次欣赏时,可以让婴幼儿模仿故事中相应的动 作和表情 2和大人一起讲故事,培养婴幼儿讲述故事的兴趣和能力,在幼儿熟悉的基础上,用提问 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讲述 3复述故事。开始可以和宝宝一起讲,逐步到宝宝讲部分,最后鼓励宝宝完整的讲述故事
强化的概念 正强化、负强化、 惩罚 强化物的分类
强化的概述 强化理论 强化的应用原则 强化程式
婴幼儿听说能力发展的规律
单字阶段
一岁左右用一个字表达很多意思
电报句阶段
2岁左右会说2-3或是3-4个字组成的句子,把名词和动词组合在一起称为电报句 阶段
简单句阶段
2岁左右开始使用叙述、感叹,疑问等表达意思,能说出四个词以上的句子
工作内容与方法
2婴幼儿发音的训练( 0-6个月)
1逗宝宝发出笑声 宝宝一般在满月后就会笑了,从这个时候开始要经常逗宝宝发笑,尽量使宝宝笑 出声音,这是激活宝宝语言的前期准备,同时也是促进他发音器官成熟的有效手 段。如挠痒宝宝的身体和手脚,向宝宝扮笑脸、吹口哨、摇铃鼓、躲迷藏等等, 逗他发出笑声。 2模仿面部及发音 可先从模仿幼儿的发音入手,逐步发展到让幼儿模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