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1、读下列材料答题 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 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大深渊是指什么?赫鲁晓夫改革设计涉及哪些方面?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政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结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 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 3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谁?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高 端 的 博 弈 ,
“独联体”徽标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立国家联合体
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布什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4、苏联的解体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衔 接雕琢而成,代表了 他充满争议、毁誉参 半的一生。据说,赫 鲁晓夫生前曾经辱骂 过这位雕塑家,但是, 在他临终前却嘱咐家 人一定要请这位雕塑 家为他建造墓碑。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 思奇特、寓意无穷的 雕塑精品。
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苏联走向解体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 主义制度取代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答案:D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列宁主义的失败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勃列日列夫的改革
改革结果: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 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 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期, 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勃列日列夫的改革
失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小 组 成 员:
赫鲁晓夫的改革
改革背景
经济方面: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 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把人民的经济、政治、 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导致了高度计划体制下强大的重工业、 军事工业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 政治方面:实行了残酷的集权专制。二战胜利后,斯大 林并没有借机改变执政模式,反而利用胜利的光环大搞个人 崇拜,依旧延续了三十年代的集权体制和“大清洗”思路, 民主法治遭到破坏。
赫鲁晓夫的改革
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 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 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 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 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 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 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 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 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 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其改革是 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调整。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2、苏联改革的过程 (三夫改革) (如何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956年 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突破口)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 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推广种植高产作 物—玉米。 (2)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首先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 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11国。
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4日,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15
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
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苏联军费1979年高达 1498亿美元。苏联军 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16%,而同期 美国只占6%,日本 不到1%。庞大的国 防开支,严重拖了苏 联经济的后腿,苏联 经济逐步走向停滞。
畸形的巨人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会有什么 后果?
苏共内部派系林立,社会上反对党纷纷成 立。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个,全国 性的政党20个。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苏联594个矿井有220个矿井、 数十万工人罢工。 政治改革很快激化了民族矛盾。1989—1990年, 全国除土库曼外,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共发生数 十起民பைடு நூலகம்骚乱和流血冲突。从1988年,波罗的海 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掀起独立浪潮。
3、改革的结果 经济改革: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经济 继续滑坡。 政治改革:思想混乱,国内局势失控, 民族矛盾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苏联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1991.12) 《阿拉木图宣言》
叶 利 钦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2、苏联解体的原因
(1)、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其演变 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到80年代初,它已陷 入全面危机 ,改革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参考书目:
金重远编:《20世纪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0年。 迈克· 亚达斯等著:《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 史》,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下),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植枬(zhan)编:《20世纪世界史》,湖北 教育出版社,1998年。
契尔年科有“勃列日涅夫的大管家” 之称,他的当选反映出党内保守势力的 根深蒂固。他当上总书记后,由于病体 不支,基本上没有主持过政治局会议。
四、戈尔巴乔夫上台及其改革
(1985-1991)
1、背景 政治: 政治生活僵化 老人政治 经济: 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关系:民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 “加速战略”——经济危
1、内容 改革重点:工业
“新经济体制”
一方面,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成果;
2、结果
另一方面,到70年代后期,经济发 展停滞,苏联陷入困境。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1964~1984) 1、政治的僵化 (新斯大林主义) 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以“稳定政局”为 指导;对政敌及潜在的对手, 让其体面地逐步退出政 坛,苏联的政治生活较为稳定。 但是这种政治稳定带来是权力阶层的凝固不变, 各级干部严重老化,不思进取,自上而下进行自我更 新的能力丧失,而且造成各种机构重叠,效率极端低 下,官僚贿赂竟成普遍社会现象,使苏联社会暮气沉 沉,缺乏活力。 勃列日涅夫也逐步走向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 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有什么后果?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 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 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 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 深思。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
勃列日涅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 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 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 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 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 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 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 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 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 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 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 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 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 的弊端,但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 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 地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等等。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第 1 页共1 页。
历史: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下)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联
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
巩固、过渡
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建设、发展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解体
;/ 南京情趣KTV ;
第14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大の脑袋丶根汉出现在他の身后,壹掌按着他の脑袋,马爷の脑袋立即变了形,不过他却还能惊骇の说话:"你,你你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前辈,您饶了饶了咱们。"刘爷被吓得面色煞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の事情,对方显然之前就跟着他们进来了丶面前这显然是壹个高手呀,马 爷在他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丶"饶了你们?"根汉咧嘴笑了:"等会咱自会饶了你们の,现在不过是开头菜而已。"他也不想和这样の人多说废话,在这样の人面前扮猪吃老虎也壹点意思都没有,右手壹挥,壹旁の刘爷便昏倒在地不省人事了丶"你,你。?""你要做,做什么。"马爷神 色惊恐,他发现自己元灵中の意识,正在飞速の焕散,好像元灵马上就要爆开了丶"不要着急,你能成为本仙の第壹个试品,你算有幸了。"根汉右手壹按,马爷浑身哆嗦了壹阵后,元灵中の意识便彻底消失了丶他の意识被根汉给抹灭了,现在只剩下壹缕意识,让他变得有壹具傀儡无 异丶"咦,这里怎么进不去了。""马爷,刘爷。"这时候外面の大妈,可能是端着吃喝の进来了,根汉右手壹伸,直接将这大妈给抓了进来丶"你,你是谁。"大妈尖叫壹声,想往外逃,根汉右手壹拍,直接将这大妈给拍昏了丶"乾坤取物。"隔着这大妈の躯体,根汉将她乾坤世界中の女 人,还有宝物,钱财都吸了出来,转移到了神芥当中丶这壹吸果然,这个大妈の乾坤世界中,光是各亭の女子就有数百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受害者,根汉全部先暂时安置在神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回溯:
•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这 一模式有何弊 端?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改革。
“秘密报告”:
报告很大胆,后果很严重。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
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
改革重点:经济改革
结果:……
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 结果:…… 立陶宛宣布独立 “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VS 戈尔巴乔夫
谁 是 最 后 的 赢 家 ? 权 力
推广种植玉米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 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 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 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 史的进程。”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苏联解体:无可奈何花落去
从苏联到独联体
; 中空玻璃装饰条 ; 中空玻璃装饰条 看得严严实实,府上的那几个妾室根本没有什么兴风作浪的机会。而且十四弟也不是沉湎于女色的人,实际上,十四弟是壹个从来不把诸人当 回事儿的人,他可以为咯兄弟奋不顾身,能够为咯兄弟两肋插刀,但是对于诸人,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怜香惜玉,更不要说费尽心思讨诸 人的欢心咯。就是这么壹个重义轻色的十四弟,怎么今天居然发起神经,跟十弟讨论起诸人来咯?“十弟,你这是怎么跟十四弟说话呢,怎么 就是九哥见过的漂亮诸人比你们吃过的咸盐还多?”“九哥,十弟这是佩服您啊!”“你就别打岔咯,还是好好问问十四弟吧,瞧他这壹整天 都愁眉苦脸的样子。十四弟也是,这有什么可发愁的,看上谁家的姑娘咯,直接跟九哥说,凭十四弟这壹表人才、玉树临风、文武双全、天皇 贵胄,哪个诸人不都是上赶着进他那十四贝子府?”“九哥,您说够咯吧!”十四阿哥原本就心烦意乱,再被九阿哥如此轻佻地谈论着他心中 的仙子,终于忍无可忍地朝九阿哥怒吼壹声。九阿哥正好心好意地替十四阿哥排忧解难,冷不丁遭到壹声怒喝,壹脸错愕地看着十四阿哥:这 小子今天是怎么咯?居然敢跟他九哥嚷起来?第壹卷 第153章 人妇十四阿哥那壹声怒吼瞬间将众人全都惊呆咯!八阿哥壹看这哥俩儿要吵起 来,赶快出面打圆场:“行咯,十四弟,这就是你的不是咯,九哥也是好心,你怎么吃咯呛药咯?在诸人那里受咯气,跟哥哥们这里撒火来 咯?”壹见八阿哥出面打圆场,十四阿哥也觉得刚才对九阿哥确实有些过分,借着八阿哥给的这个台阶,他也不再怒气冲冲,赶快放低姿态, 小声回咯壹句:“不是,八哥!”“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又不说什么原因,还乱发脾气!有你这样的吗?还不赶快跟九哥道个歉,认个 错?”“九哥,弟弟知道错咯,先向您赔个不是。”“没事儿,哥哥就是关心你,也没见过你这么魂不守舍的样子,至于嘛,不就是为咯个诸 人嘛,天底下什么样的诸人没有?九哥还真不信咯,还能有什么样的诸人,能让十四弟这么为难?”“八哥、九哥,真的,确实没什么事情, 您们继续喝茶吧,弟弟先告退咯。”说着,十四阿哥起身就要走,八阿哥壹看问题没有解决就要走,怕十四阿哥壹时情绪激动,再办出什么傻 事来。虽然他们是皇子阿哥,但真想要得到诸人的心,来硬的肯定是不行,也需要讲究策略计谋。再说咯,不就是个诸人嘛,这又不是什么难 事,十四阿哥不好出面,他八阿哥还是可以替他出面的。于是八阿哥壹把就拦住咯他:“你这个样子就走,哥哥们也不放心啊!你有什么难处, 直接跟哥哥们说就是咯,好歹哥哥们还能帮帮你的忙,替你出出主意。昨天晚上在宫宴上见你的时候,就是壹副魂不守舍的样子,这过咯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10.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苏 经 联 过 解 体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直接导致两极格局结束,为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赫鲁 背景: ,在 、 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 晓夫 内容:主要针对 结果(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 。 改革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 。 改 3) 年, 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 革 戈尔 背景: 年, 上台,针对 改革。 作为重点,影响: .80年代后期, . 巴乔 过程:1)首先把 2)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 。 夫改 苏 影响:①苏联的 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 革 ②各加盟共和国 。 联 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因: ) 1)1990年3月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的是 。 解 2) 年 月 日的“八一九事件” 目的: 。 结果:失 败 体过 程 影响: 失去了 ,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 。 3) 年底,苏联解体. (实质: ) 苏联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 。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戈 尔 巴 乔 夫
赫鲁晓夫
勃 列 日 涅 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终年74岁。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A、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B、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破坏
2、内容: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直接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外部原因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 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 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苏联在二战后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但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改革的经过及其内容: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领域:1.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2.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2)政治领域: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观点,平反冤假错案。
3、改革的效果: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军事实力有所提高,改革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上台)背景:苏联经济发民面临停滞局面。
改革过程:(1)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
(结果: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2)接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表现: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结果: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解体命运,不到三天,政变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地位,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3、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解体。
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后来格鲁吉亚加,增加到12个国家。
9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苏联成立于? 1922.12.30
2、苏联工业化方针最显著的特点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3、两““一二个五五五””年::计工工划业业的强—成国农就业、国特点?_计速_划_度_经_快_济_ 4、“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5、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 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 “二十大”。
(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会议概况: ①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 ②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 秘密报告。
思考? 当时苏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想改革,就 必须对准突破口(切入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
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 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 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 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 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 败。
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 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 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 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 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五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一、单项选择:
1.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击 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目的:使国家结束分裂,摆脱危机。 3、结果:失败。 4、影响: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 和能力,俄罗斯领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 裂进一步加快。实际上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独联体”的成立 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独联体”徽标
“独立国家联合体”(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独联体”)
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 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 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 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排队抢购食品
三、苏联解体
1、“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 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 责,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叶利钦、乌克兰克拉夫丘克、 白俄罗斯舒什克维奇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先报知美国总统乔治· 赫伯 特· 沃克· 布什(“老布什” 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后才通知戈尔巴乔夫。
“亲爱的同胞们!……鉴于独立 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出现的局势, 我决定停止行使苏联总统职务。” ——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
点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在某种程 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没有突破,政策的调整 和改革措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 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执政后期急噪冒进,又提出一些不切 实际的目标与口号;同时重蹈斯大林的覆辙,制造对赫鲁 晓夫的个人崇拜;再加上搞大国霸权主义等外交政策的失 误,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 “自愿退休”,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第10课 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材料: 材料: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 1926年到战前的 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 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 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 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 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 %。 农业则为1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生活水平的 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 第二核大国, 第二核大国,其钢产量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 世界前列时,而皮鞋产量仅163 百万双, 世界前列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戈尔巴乔夫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 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 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 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 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 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 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 历史。 历史。
回顾:斯大林模式 回顾:
思考: 思考: 1、斯大林模式的 特点? 特点? 2、对苏联的建设 造成哪些不利的 影响? 影响?
温故而知新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
经济上—— 经济上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 权力高度集中; 政治上 权力高度集中 制建设,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制建设,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本课引言由引文和问题组成,引文是戈尔巴乔夫在辞去总统职务时发表的电视演说片断。
其中表明了他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引言提出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没有经过自身的改革而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建议教师利用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课本简要介绍了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结果、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
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
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
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经济改革。
首先从农业开始。
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教材介绍了这些措施。
(2)政治改革。
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
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
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教学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斯大林模式是否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功过没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探讨,以加深对本目内容的理解。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
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从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学思之窗”内容,注意改革措施中的:“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等等内容。
然后思考并讨论问题:为什么说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对比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教训,你能说出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第三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材涉及两方面内容(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课文的引言部分提供信息:“……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
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
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
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
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
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
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国际关系方面:“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
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
“学思之窗”介绍了当时社会动乱的一些具体内容。
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
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教学建议: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提出看法和问题,教师也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这段历史的问题。
例如:“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教训,说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应该注意什么?”教材最后的“学思之窗”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然后提出问题,作为本单元的小结,建议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讨论邓小平这段话的含义。
认真思考并讨论后面的问题,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在书写了本课标题后,让学生观看本课标题上的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由此导入新课。
在学习赫鲁晓夫的改革背景时。
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运用谈话法,使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形式有较深的认识,从而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并在这一点上对赫鲁晓夫作出肯定的评价。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后果,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学思之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时的盲目垦荒,留给人们什么教训?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能起暂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