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土壤基础知识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4b9b8bd4d8d15abe234e51.png)
土壤学1.1 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在这一概念中重点阐述了土壤的主要功能是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所处的位置在地球陆地的表面层,它的物理性状是由矿物质、土壤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具有孔隙结构的介质。
土壤学1.2 土壤的物质组成自然界土壤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这决定了土壤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特性。
土壤水含有可溶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又称为土壤溶液。
土壤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并含有比大气中高很多的二氧化碳和某些微量气体。
1.2 土壤的物质组成1.3 土壤矿物质土壤中矿物质主要由岩石中矿物变化而来。
土壤矿物部分的元素组成很复杂,但主要的约有20余种,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钾、钠、磷、硫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锰、锌、铜、钼等。
其中氧和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铁、铝次之,四者相加共占88.7%的重量。
在地壳中,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含量很低,其中如磷、硫均不到0.1%,氮只有0.01%,而且分布很不平衡。
由此可见,地壳中所含的营养元素远远满足不了植物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
1.4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固相组成中,除了矿物质之外就是土壤有机质了。
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然界中的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长在土壤上的高等植物残体,其次是生长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残体。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O、H、N,其次是P和S。
1.4.1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提供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成份。
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1.5 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也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生物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细胞的后生动物,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真核细胞的真菌和藻类,原核细胞的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及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如病毒)等。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0ca03e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f.png)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
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物质。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5df1dfa227916888486d7ef.png)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d46ab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2.png)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c734b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1.png)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知识点
![土壤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fa5b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4.png)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5%以下。
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95%以上。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 pH 值表示。
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 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 100g 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d1a915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64.png)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了与土壤知识不归纳知识点就等于是白学了,下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1节土壤中有【知识点总结】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土壤的层次结构: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土壤生物最适宜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生活环境。
4、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1) 植物: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都具有积极意义。
2) 动物: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3)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有空气: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的来源。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 15%~35% 。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土壤注水)-V2(铁块注水))/V(测试体积); 3、土壤中有水: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实验二】测量土壤中水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M(燃烧前)-M1(燃烧后)/p水V(测试体积); (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190a2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6.png)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基本知识
![土壤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ec550b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6.png)
土壤的基本知识
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层疏松的物质,主要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是植物生长的基石。
土壤的组成包括固体物质(如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液体物质(如土壤水分)和气体(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土壤可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砂质土主要由直径大于1毫米的砾石构成,土壤容积比重在~克/厘米3之间,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肥力一般较低。
粘土主要由直径小于毫米的泥粒构成,土壤比重在~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壤土的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在~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土壤学相关书籍或咨询农业专家。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大全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7ee736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f.png)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大全植被与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学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被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和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则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撑和生长空间。
下面是植被土壤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植被的类型1. 森林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含有大量乔木和灌木。
2. 草原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少有树木。
3. 荒漠植被:干旱地区的植被类型,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如仙人掌、沙漠植物等。
4. 水生植被:水域中生长的植被,如水草、水生灌木等。
5. 沼泽植被:湿地中生长的植被,如芦苇、蒲公英等。
土壤的成分1. 矿物质:土壤中的无机物质,如石英、长石、蛭石等。
2. 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残留和分解的产物,如腐殖质、腐植酸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4. 空气:土壤中的气体,对土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植物的呼吸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类型1. 红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较高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2. 黄壤:在温带地区,有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3. 黑土:在较寒冷地区,年均温度较低,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的土壤。
4. 褐土:在湿润和多降水地区,排水条件好的地方形成的土壤。
5. 盐渍土:含有大量盐分的土壤,在盐碱地区广泛分布。
土壤的结构1. 含沙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2. 含粉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3. 含粘量: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4. 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密排和成团状态,包括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1. 土壤与植被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质和氧气,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而土壤则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2. 植被对土壤的保持和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361235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1.png)
土壤基本知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它是由地球表面的岩石碎片、有机物和水组成的复合物,具有肥力、滋养植物、保护植物、改善环境等功能。
土壤的组成主要有四部分:矿物质、有机物、水和气体。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占土
壤总重量的45%~50%,主要由颗粒状的石英、长石、黏土等组成。
有机物是土壤的第二大成分,占土壤总重量的2%~5%,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死亡物质组成,具有肥力。
水是土壤的第三大成分,占土壤总重量的25%~30%,主要由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组成。
气体是土壤的第四大成分,占土壤总重量的20%~25%,主要由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
土壤的质地有粗糙质地和细腻质地。
粗糙质地的土壤结构疏松,透气性好,植物生长良好;细腻质地的土壤结构紧密,透气性差,植物生长不良。
土壤的肥力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它是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
土壤的肥力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来提高。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减少
土壤的污染,改善土壤的质量,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人类的健康生活。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3b9c731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4.png)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壤是植物的“贮藏室”,可以为植物生长供给水分、养分,并协调热量、空气、水分和养分。
植物生长的好坏,如根系的深浅、根量的多少、吸收能力的强弱、合成作用的高低及植物的高矮、大小等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土壤的概念《说文解字》中说: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
从汉字上看,构成“土”字的“二”其上指表土,其下指底土,“|”指植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
“土”字的一竖、二横形象化地表明了“土”与植物二者依存的关系。
大多数土壤学家把土壤定义为: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
这个概念对土壤有了明确的定义,即位置:陆地表面,本质:生长绿色植物,状态:疏松多孔。
陆地表面:在地球表面,土壤的位置以大气圈或浅水层为上层界限,其下层界限因土壤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一般难以确定,通常以坚硬的岩石或不再有植物根系活动的土状物为下层界限,而土壤的水平界限很广,既可以是深水层,又可以是裸露的岩石甚至是终年不化的积雪。
能够生长绿色植物:说明作为土壤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各种生活因子。
疏松多孔:说明土壤是疏松多孔体,以区别于坚硬、不透水、不通气的岩石。
在自然界中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称为自然土壤,而人类已经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称为农业土壤,也称耕作土壤或耕种土壤。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肥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
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园艺所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园艺所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97bb3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c.png)
园艺所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植物生长基础知识1.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植物生长发育是受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等因素的影响,植物生长是个复杂的过程,从种子发芽到成熟植株,经历了不同的生长阶段。
2. 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分为生长期、青春期和成熟期。
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过程会有所不同。
3. 植物的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分为两种类型:自养营养和异养营养。
两者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
二、基础园艺技术1. 土壤基础知识了解土壤的成分、肥力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土壤的改良和保护方法。
2. 植物繁殖技术了解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植物的繁殖方法。
3. 植物移栽技术掌握植物移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移栽后的管理技巧。
4. 基础剪枝技术了解剪枝的目的,以及不同类型植物的剪枝方法和时机。
5. 基础水肥管理了解植物的水肥需求,学会合理施肥和浇水的方法。
6. 温室设施技术了解温室的运作原理和基本管理技巧,掌握温室环境控制和植物种植技术。
7. 基础园艺工具使用了解园艺工具的名称、用途和维护方法,掌握正确使用和保管。
三、植物病虫害防治1. 病毒病防治了解植物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2. 真菌病防治了解植物真菌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3. 细菌病防治了解植物细菌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常见病害和防治方法。
4. 有害昆虫防治了解植物有害昆虫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5. 鼠害和鸟害防治了解鼠害和鸟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学会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四、园艺植物知识1. 观赏园艺植物学习各类常见的观赏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繁殖技巧。
2. 果树种植技术了解各类常见果树的栽培方法和养护技巧,掌握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3. 蔬菜种植技术学习各类蔬菜的栽培方法、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和采收技巧。
4. 草坪草种植技术了解各类草坪草的种植和养护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草种和施肥方法。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5讲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第5讲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8956c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2.png)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 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
淋溶层 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
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 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 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 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图解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答案 A 解析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 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B不符合题意;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 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C不符合题意; 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D 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 根等现象,A符合题意。
衣、苔藓等
指示作用 水湿环境 干旱环境
光照充足
光照不足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成土因素
1.土壤概况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 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成土因素
地形
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 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能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影响:导致土壤退化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典例3(2020年1月浙江学考,8~9)右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 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
![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d44132258fb770bf78a5515.png)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1.把生活在土壤中、和等称为土壤生物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和。
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3.构成土壤的物质有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左右。
书本P94页图3-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若所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
(1)V1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
(2)这种情况下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和。
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发、结晶,最终在坩锅内得到的物质是(有机物或无机盐或矿物质颗粒。
)4.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的重要来源。
5.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6.岩石的风化作用指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碎裂的过程。
7.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和组成的,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土壤。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9.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和等因素有关。
10.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11.读书本P107页图3-17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1)根尖又由、、和四部分组成。
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区是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
★(2)这四个分区中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
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0a08b52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c.png)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大气和地表岩层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培养植物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外部层状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1.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表面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水体的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2. 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植被、地形、地质、时间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的渗透和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不仅影响土壤的深度和产状,也影响土壤的排水、保水和肥力。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如矿物质和有机质等。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不同时间的作用对土壤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可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土壤、盐碱土、沙质土壤等。
四、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
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黏土等颗粒,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主要包括土壤的团聚体、土壤的孔隙、土壤的密实度等。
2. 土壤的化学结构土壤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土壤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氧化物等物质则对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概述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土壤的肥力主要通过土壤的肥力指数、土壤的养分状况等来评价。
2. 土壤养分的种类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氮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蛋白质、细胞壁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元素,它是ATP、DNA和RNA等物质的组成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总结
![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9583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4.png)
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总结植物的生长环境是指植物在细胞水分、温度、光照、养分、土壤等方面所处的环境条件。
这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细胞水分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内外水分平衡。
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植物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但是当水分不足时,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蔫枯、萎黄等现象。
2. 温度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在15℃~3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在高温下,植物易出现蒸腾过多、水分蒸发过快、光合作用受阻等现象,导致植物发展受到阻碍;而在低温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放缓,甚至出现冻伤现象。
3.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获得能量、氧气和有机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
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发育;而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叶片变形、色素合成减少等情况。
4. 养分植物通过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吸收营养,进行生长发育。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镁、硫、铁等元素。
这些养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生物化学成分的主要构成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磷元素是植物体内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对根系生长和植物的生物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钾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开闭,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
5. 土壤土壤是植物的生长基础,植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发育。
关于土壤和植物的知识
![关于土壤和植物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134c0b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7.png)
关于土壤和植物的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超级有趣的土壤和植物那些事儿!
你想啊,土壤就像是植物的家。
好比我们人要有舒服的房子住,植物也
得有适合它们的土壤呀。
你知道吗,有的土壤肥沃得不得了,就像一个豪华大别墅,各种营养丰富,植物在里面那叫一个滋润,长得别提多壮实了!比如那黑黝黝的肥沃土壤里,小麦苗蹭蹭地往上长,那劲头可足啦!
而有的土壤呢,可能就比较贫瘠,像是小破屋,植物在这里就得努力挣
扎着求生存啦。
但人家也不放弃呀,照样顽强地扎根、生长。
就说那悬崖峭壁上的小草,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不也活得好好的嘛!这是不是很厉害!
植物呢,也是各有各的脾气和本事。
有的植物娇贵得很,像个小公主,
得精心呵护。
可有的植物就特别皮实,像个小强,随遇而安。
比如仙人掌,在沙漠那么恶劣的地方,还能活得好好的,多牛啊!
你再看看那大树,那根系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就像跟土壤紧紧拥抱一样。
它们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要是没有土壤提供养分,植物能长得好吗?反过来,要是没有植物,土壤不就孤单寂寞了嘛!
哎呀,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神奇,这么紧密。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珍惜它们,保护好它们。
我们要爱护每一寸土壤,让植物们有个温暖舒适的家,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更加美丽、更加生机勃勃呀!对不对!结论就是:土壤和植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都要好好呵护它们,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的层次结构: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4、在观察土壤生物的调查表格中,简要分析栏应着重分析土壤中生物,特别是优势物种的生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其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
土壤中含有的非生命物质有①空气;②水;③有机物(腐殖质);④无机盐(矿物质)。
6、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
7、书本P77页图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
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
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 V1大于 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空气。
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 15%~35% 。
8、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9、实验:给你一只坩埚、一把刻度尺、一只酒精灯和一台精确度足够的天平,你有办法测量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吗?(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4)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V水= (M-M1)/ρ水;(5)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 (M-M1)/(ρ水V)。
思考:如何让计算出来的水的体积分数更准确?尽量将土壤捣碎,要适当延长加热时间,以便水分充分散失,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造成有机物被分解。
10、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
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了土壤中有有机物(也称土壤腐殖质);它的来源: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其作用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有机物的性质是加热时易炭化分解,易燃烧。
11、将燃烧过的土壤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在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
观察到的现象是:蒸发皿中留下很细的结晶物;这个实验说明了土壤中有无机盐(又称矿物质) ;1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95% 左右。
13、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1)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14、下列事例与岩石发展成土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FA 、岩石风化; B、水流碎石; C、冷热聚变破石; D、水结冰能裂石;E、动植物在地表上活动,死亡;F、大气中氧气含量缓慢减少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
2、土壤颗粒的分类: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颗粒;其中最细的是:黏粒。
3、土壤颗粒的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
4、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反比或正比)。
5、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中三种土壤颗粒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质地:砂粒多、黏粒少,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质地:黏粒多、粉砂少,颗粒较细)和壤土类土壤(质地: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以上土壤种类中,保水、保肥性最好的是黏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状的土壤种类是黏土类土壤;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种类是壤土类土壤,其性状是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
6、右边土壤模型中属于壤土类土壤模型的是: D7、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
第3节植物与土壤1、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①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直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②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须根系;(如:水稻、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的功能。
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则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
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以免损伤根尖。
5、读书本P88页图3-17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根尖又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部分组成。
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根冠;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分生区;伸长区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
这四个分区中根毛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
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增大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四区中无液泡的细胞是分生区。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7、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8、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9、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②缺磷的症状植株暗绿带红;③缺钾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10、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使土壤更为肥沃。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11、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①氮肥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②磷肥的危害:引起土壤缺锌、铁等元素,使磷成为不溶性状态,不能被农作物吸收。
12、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产生的原因:水体中有过多的氮、磷元素。
(2)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是: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海水里出现赤潮现象。
(3)水体氮磷元素的来源:①工业上排放富有N、P及有机物的废水等;②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和磷肥;③生活上排放大量的污水。
(4)水体的富营养化的过程:水体中 N.P 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死亡的藻类→水体中的溶解氧剧降→鱼类等需氧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发黑发臭,水质恶化。
第4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1、茎的分类-按生长方式不同分:(1)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2)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3)攀援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4)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
2、茎的功能:(1)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2)支持植物体。
3、茎的结构:(1)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①④③②(①髓;②树皮;③形成层;④木质部。
);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质地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双子叶植物的树皮易剥离。
(2)树皮起保护作用。
(3)形成层: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成层处在木质部部和韧皮部部之间,属分生组织,细胞只有 2-3 层,能不断分裂,向外增补为韧皮部,向内增补为木质部,使茎加粗。
但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所以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4)木质部:木质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木材,木质部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
导管能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输导组织。
木纤维属于机械组织,作用是增加茎的强度。
4、水稻、小麦、等植物不能变粗的原因是其结构中没有 A ;木制家具主要利用的是茎的 E 。
A.形成层 B.韧皮部 C.树皮 E.木质部5、年轮:指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轮,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
6、实验:P95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证明: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___。
7、输导水和无机盐的是木质部中的导管。
它属于输导组织,细胞呈长筒 _形,特点:横壁消失上下贯通。
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动力:主要是蒸腾拉力。
8、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靠韧皮部中的筛管来运输。
韧皮部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属于输导组织,构成的活细胞之间有筛板。
有机物的输导方向:一般是自上而下向根运输。
9.割裂橡胶树的树皮,能得到胶乳,主要是局部割断了植物的 BA.形成层 B.韧皮部 C.树皮 E.木质部。
10、比较导管与筛管的结构特点:第5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1、植物体根吸收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中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3)利于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 气温、光照、湿度。
一般情况下,湿度大、气温低、光照弱,则蒸腾作用就弱;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则蒸腾作用就强。
4、下列有关蒸腾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DEA.根吸收的水约有1%用于蒸腾作用; B.蒸腾作用是根部吸水的唯一动力;C.光照越强,蒸腾作用就越强; D.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水分;E.蒸腾作用可以有效低降低叶片温度; F.蒸腾作用是个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5、移栽植物时,要防止植物因缺水枯死,提高成活率的方法有:(1) 带土移栽浇水,增强吸水的功能;(2) 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6、实验P97页:探究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
(1)氯化钴蓝色滤纸:氯化钴如果不含结晶水,则呈蓝色,若含结晶水,则呈红色,因此,向氯化钴蓝色滤纸呵气,水汽会使滤纸变红色;(2)实验现象:贴在叶表皮表面的氯化钴蓝色滤纸都会变成红色,下表皮(“上表皮”或“下表皮”)滤纸先变色,并且颜色会深一些;(3)实验结论:水是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