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土壤剖面及采集
实验一 土壤剖面的采样及分析z
碎块状 核状
粒状 团粒状
结构类型 柱状
团 聚体 类型
结构形状 裂面和棱角不 明显
裂面和棱角明 显
直径mm 表面不平滑,棱 角圆浑,形状不 规则
形状规则,表面 平滑,棱角尖锐 形状规则,侧面 光滑,顶底面平 行
结构名称 拟柱状
大拟柱状 棱柱状
30—50
大于50 30—50
大于50
30—50 大于50
6 粘性
无:不能搓成球状、棒状或片状 弱:可搓成球,不易搓成棒状,或勉强搓成棒状也一碰即碎 中:可搓成条,但提起时易断 强:可搓成细长条,并能弯成环状,但有裂缝 极强:可搓成很细的长条,弯成环状无裂痕
7.水湿状况:指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干湿程度。
湿度分级: 干:触感无凉意,无湿润感,捏之则散 稍润:有凉润感,捏不成团,吹之无尘土飞扬 润:有明显湿润感觉,能捏成团,扔之散碎 潮:有明显湿痕,能捏成团 扔之不碎,手压无水流出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手压挤出水
(二)土壤剖面分析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依据土壤颜色分层,手感目测法对剖面进行分析。 1.颜色: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hue)、亮度(value)、彩度 (chroma)来表示,完整的命名为“颜色名称(色调 亮度/ 彩度)”如“淡棕(7.5 YR5/6)”。 2.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 黑色胶体物质。 多,较多,有,无 3 石砾 小:1-0.2cm 中:1-5cm 大:5-10cm 4 斑纹结核:不是成土母质的原有物质,而是指土壤形成 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如石灰结核、盐霜、铁锰结核、 铁锈斑等 5 根茎分布 多,较多,有,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棱柱状
柱状 大柱状
土壤检测取土方法
土壤检测取土方法土壤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实践,通过检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施肥建议,帮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取土方法,以帮助农民正确、科学地进行土壤检测。
一、表层土壤取样法表层土壤取样法是一种常用的取土方法,适用于浅层土壤的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和一只干净的塑料袋。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从不同的地点均匀采集土壤样品。
3.用铁锹先刨去表层杂质,然后将铲取的土壤放入塑料袋中。
4.将塑料袋紧密封口,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二、剖面土壤取样法剖面土壤取样法适用于深层土壤的检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根刻度尺。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找到一个典型剖面。
3.从不同深度处,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每次取样深度约为10厘米。
4.将每个深度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用刻度尺标明取样深度。
5.在塑料袋上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三、网格土壤取样法网格土壤取样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壤的检测,可以了解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张网格纸。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网格纸的大小和间距,将其铺在需要检测的农田上。
3.从每个格子的中心位置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深度一致。
4.将每个格子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位置。
5.在塑料袋上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四、分层土壤取样法分层土壤取样法适用于需要了解土壤不同层次的性质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根刻度尺。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找到一个典型剖面。
3.根据需要检测的层数,从不同深度处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每次取样深度约为10厘米。
4.将每个深度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用刻度尺标明取样深度。
剖面土样采取方法
剖面土样采取方法
1、剖面规格:
剖面土样采样方法可采用挖长1.5-2米,宽1米,深约1-2米土坑,具体深度按现地情况而定。
剖面坑的一端要求向阳,要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
2、观察剖面:
一般要先在远处看,这样容易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然后走近仔细观察,并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以厘米计)。
3、确定采样地点:
采样地点确定在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
采用GPS定位,并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秒)。
投影设置为UTM,WGS84,ups(公里网)。
4、划分土层
根据剖面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来划分土层,森林土壤常见的土层:
枯枝落叶层-----主要是未分解或未半分解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蓄积层-----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颜色深暗,团粒结构,疏松多孔
淀积层-----干旱地区淀积层有碳酸盐类、石膏等,颜色较浅
母质层-----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5、土样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应在土壤剖面挖好后,按土壤发生层自下而上采集每一层的样品,注意取样时取土层中央的土壤。
或是每隔20cm取个样。
每个土样取500g。
所有采集的样品装袋,并在袋子内外各备一张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深度、编号和采样人等。
土壤普查剖面采样工作要求
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是为了了解土壤的性质、组成和分布,以便进行土地管理和农业规划。
以下是进行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时的一些基本要求:1.选择代表性样地:选择样地时要确保其代表性,考虑到土壤的各种类型和地形特征。
样地应该能够反映整个调查区域的土壤多样性。
2.剖面深度:确定采样的剖面深度,通常需要考虑到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
标准的剖面深度可能包括表层土壤(通常0-30厘米)和深层土壤(通常30-60厘米或更深)。
3.剖面数量:确定采样的剖面数量,以确保足够的数据用于对土壤性质进行准确的评估。
剖面数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调查区域的大小和土壤的变异性。
4.采样工具:使用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土壤钻或土壤取样器,以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采样工具应该清洁,并在不同剖面之间进行清洗,以防止交叉污染。
5.采样点的间隔:确定采样点之间的间隔,以充分覆盖整个调查区域。
间隔的选择可能受到地形、土壤类型和其他地方特定的因素的影响。
6.采样标识:对每个采样点进行标识,记录采样的时间、位置、深度等信息。
这有助于建立土壤样本的准确档案,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7.样品处理: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混合、分析和保存。
确保样品在分析之前得到妥善保存,以防止数据的失真或污染。
8.数据记录:记录每个采样点的详细信息,包括土壤质地、颜色、湿度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土壤特性。
9.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采样和分析的准确性。
这可以包括在实地工作中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10.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采样工作时,要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注意事项,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总的来说,土壤普查剖面采样需要科学的规划和严谨的操作,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一、样品采集1.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分析时要注意不同土层的特性,如上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差异,植被覆盖情况等。
避免采样点位受到明显污染以及地表水入侵。
2.采样工具:采用专用的土壤钻或者土壤钻杆进行采样。
钻头直径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为5-10厘米。
避免使用过大的钻头,以免破坏样品结构。
另外,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有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和60-100厘米等。
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
4.采样方式:采样时应将土壤钻杆尽可能完全插入土壤中,以获取整个采样深度的土壤。
每个采样点位需要采集若干个子样品,然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5.样品容器:采样结束后,将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且在容器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二、样品处理1.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将采样得到的湿土壤样品进行晾干或者真空冷冻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样品。
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可以进行去除有机物的处理。
2.保存样品:处理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可以使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保存,避免样品湿氧化或污染。
3.样品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和分析方法,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数量和分析项目等要求。
总结: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正确选择采样点位、采样工具和采样深度,以及合理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都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土壤表层样点 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土壤表层样点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是土壤调查的常见方法,可以了解土壤质量、结构和肥力情况。
下面是进行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土壤表层样点调查步骤:1. 选择调查区域:根据需要选择调查区域,如农田、林地或草地等。
2. 网格布点:根据调查需求,在调查区域内进行网格布点,以确保样点均匀分布。
3. 划定样方:在每个样点处,划定一个正方形样方,通常边长为1m或2m。
4. 取样:在每个样方内,使用土壤钻头或铁锹等工具,垂直向下取样,注意避开明显的异物和土壤质地不同的部分,取得土壤样品。
5. 标记样品:对取得的土壤样品进行标记,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和处理。
6. 记录相关信息:在野外记录表中记录样点编号、地理位置、土壤深度等信息。
土壤剖面调查步骤:1. 选择调查区域:根据需要选择调查区域,通常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2. 根据调查目的,决定埋设深度。
例如,想要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可以决定埋设到不同深度。
3. 使用铁锹等工具,挖取土壤剖面,通常可以选择多个不同位置进行剖面调查。
4. 将挖取的土壤剖面进行分层观察。
可以根据颜色、质地、根系分布等进行分层。
5. 记录相关信息:在野外记录表中记录调查地点、土壤深度、分层特征等信息。
注意事项:1. 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应注意安全。
避免野外遇到危险情况,如陡坡和悬崖等。
2. 保护环境:在进行样品采集和挖取土壤剖面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破坏植被和土壤结构。
3. 没有特别需要,尽量避开明显异常的地方或受到人为干扰的地方。
4. 样品的取样要均匀,避免集中在特定区域或避开特定区域。
5. 记录清晰:在野外进行调查时,要确保记录清晰,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处理。
总的来说,进行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需要认真和仔细,采集的土壤样品要准确代表实际情况,记录的信息要详细和清晰,以保证后续研究和分析的可靠性。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实验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实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此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剖面土壤样品主要是研究土壤类型及生成发育,根据地形、植被、土类等选定取样点,挖掘剖面,按土壤发育层次,自下而上的逐层采集分析样品,通常采集各发生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
随后将所采样品放入布袋或塑料袋内,一般采集一公斤左右,在土袋的内外应附上标签,写明采集地点,剖面号数、土层深度、采样深度、采集日期和采集人等。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的采集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须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其样品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部取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的样品,采样时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不使样品变形,并须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的部分,保留原状土样,然后将采样品置于铁盒,或塑料盒中保持,,携回室内进行处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而自地表起每10厘米或20厘米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为了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作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样一般不需挖土坑,只需取耕作层土壤20厘米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如小麦)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动态和植物长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实验区的面积确定采样点多少,通常为5—20个点,可采用图1—1所示正确的蛇形取样法进行采样,采样方法是在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向下切片的土壤样品(图1—2),然后将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随后将所采样品放入布袋或塑料袋内,在土袋的内外应附上标签,写明采集地点,田块号数、日期、采集人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采集的时间和工具1.采集的时间: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集的工具:铁锹、小土铲、管形土钻(二)采样的方法土壤的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原状土壤样品: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测定,须要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3.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选点与布点:一般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前茬以及肥力状况,分别选择典型地块,采取混合土样,切不可在肥料堆和路边选点,即避开特殊地点取样,以降低土壤的差异性,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混合样品数量:一般小区实验可考虑3-5点混合,为制定大田施肥为目的的采样,地块面积10亩以内可取5点左右,40亩取5-15点,40亩以上取15-20点构成混合土样。
布点方法: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
(2)采土: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层20cm左右,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土钻取土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然后将土样混合均匀。
如果采集的土样太多,可以用四分法把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留1公斤左右的土样就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
取土样1公斤装袋,袋内放标签,铅笔写明采样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和钻眼填平。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一)风干去杂:将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纸上,堆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经常加以翻动,以加速干燥,并随时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结核等物,切忌阳光直接暴晒,也勿使酸碱蒸汽或氮等气体侵入,风干时在土面上盖上薄纸,以防尘土落入,待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碾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燥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导言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各种不同粒径和成分的物质。
对于土壤科学家而言,研究土壤剖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内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我们进行的土壤剖面实验,并分享我们的研究发现。
实验设计我们在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土地上挖了一个深度为1米的坑,然后我们按照深度从表层到底部,每间隔10厘米采集了土样。
我们共采集了11个样品,每个样品的深度和位置都在记录中详细标注。
在采集期间,我们还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记录了土壤温度和湿度。
实验结果1.土壤颜色变化我们注意到从表层到底部的土壤颜色发生变化。
表层土壤呈现为深棕色,由于植物残留物和有机物质的堆积及氧气的存在,表层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和微生物较多使得土壤比较松散。
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和灰色。
这是因为土壤越深,植物残留物和氧气供应就越少,土壤变得更加紧密,微生物和有机质也较少了。
2.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我们采集了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发现土壤温度从表层到底部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湿度则从表层到底部呈缓慢上升趋势。
这是因为表层土壤处于太阳照射和大气较多的影响下,导致温度相对较高,同时夏季降雨较多,表层土壤湿度相对较高。
而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湿度分别逐渐向低处趋同,最终趋近于稳定状态。
3.有机质含量我们还测试了每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并发现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表层土壤有较多的植物残留物和有机质,而下方的土壤逐渐由粘性土和质地硬的岩石组成,导致有机物质减少,无法满足微生物的生存,因此有机物质含量也相应减少。
结论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土壤剖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成分和生物过程的变化。
我们的实验发现表层土壤较多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而下方的土壤则逐渐由粘性土和硬质的岩石组成。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变化,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和结论制定更好的土壤管理策略,帮助我们保护土地和提高农业产量。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样品分为土壤剖面样品和土壤农化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用以研究整个土体的发生发育,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农化样品是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需采原状土样品,研究耕作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如有必要,还可在耕作层以下再采一层混合样品。
该实验主要介绍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目的意义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是土壤理化分析的重要环节。
采样过程中引起的误差往往比室内分析引起的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必须严格认真地进行,否则尽管以后分析工作很精细,仍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野外采回来的土壤样品,常常含有砾石、根系等杂物,土粒又相互粘聚在一起,这就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进行分析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制备处理。
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进行混合土样的采集与制备,为正确进行土壤分析打好基础。
二、原则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多点”、“随机”和“混合”原则,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根据农化分析样品的要求,将采集的代表土样磨成一定的细度,保证分析样品的可比性。
通过棋盘法、四分法等方法以保证样品制备时的代表性。
三、材料与用品土钻,土袋,标签,土筛(18、60目),广口瓶,牛皮纸,土棒,土板,铅笔等四、实验操作(一)样品的采集1.布点方法及采样密度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样点的数目和分布,应视田块的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细程度等而有不同,一般有下列三种采样方法。
(1)对角线采样法田块面积较小,接近方形,地势平坦,肥力较均匀的田块可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5个。
(2)棋盘式采样法面积中等,形状方整,地势较平坦,而肥力不太均匀的大田块宜采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10个。
(3)蛇形采样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肥力不均匀的田块。
按此法采样,在田间是曲折前进来分布样点,至于曲折的次数则依田块的长度、样点密度而有变化,一般在3-7次之间,取样点不少于15个。
2.采样深度(1)一般农田样品先在样点位把地面的作物残茬、杂草、石块等除去,用土钻或铁铲垂直取0~20cm深土层。
土壤、土壤剖面及采集
Blocky 块状
Columnar 柱状
Prismatic 棱柱状
platy 片状
Single grained 单粒
枯枝落叶层
自
半分解层
然
土
腐殖质层
壤
剖
面淋溶层ຫໍສະໝຸດ 淀积层母质层 母岩层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土粒:矿物质土粒和有机质土粒两种。土壤固体物 质大小和形态各异,称为矿物质土粒或矿质土粒,简称 土粒。土粒,常指矿质土粒。分单粒和复粒。
粗 粉 粒 (0.05-0.01)
细 粘 粒 (<0.001)
≥ 40
<30
<40
30~ 35 35~ 40 40~ 60
>60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国 际 制 : 根 据 砂 粒 (2-0.02 毫 米 ) 、 粉 粒 (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 例,划定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 名称的质地 三角图: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100%),按3 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3条底 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石英 (quartz)
正长石(orthoclase) 斜长石(plagioclase)
云母(mica)
辉石(pyroxene)
闪石(amphibole)
主要的原生矿物
橄榄石(olivine)
主
高岭石
要
的
次
生
矿
物
蒙脱石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有机质
土壤实验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壤剖面样品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决定的,为了研究土壤资源,了解土壤发生、发育的化学过程和理化性质,必须按照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对于每一种土壤类型,至少应取三个重复剖面,各重复剖面的同一层次样品不得混淆。
土壤剖面样品采集时,有关剖面点选择、剖面的挖掘,采样方法等步骤可参看“土壤剖面现场察看”一节。
2、原状土壤样品: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的测定,须要采集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壤中部采样,为研究土壤结构性的样品,采集时必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于过干或过湿的情况下采集,在采集和携带过程应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与土铲接触变形的部分都应弃去,将样品放于铝盆中,携回室内进行处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采用段取即自地表起每10米或20厘米采集一个样品。
4、平均(混合)样品为了研究苗木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在苗圃地中或实验地中分数处采集土壤,然后进行混合。
通常采取一定深度(随苗木根系深度而定)的土壤或只取耕作层的土壤。
⑴、选点:为了获得平均样,必须采用多个点的混合样品,样品的选择可依地块(小区)的不同情况,集“之”字形横过小区布点(图2-1a),倘若沿对角线或规则的往小区中安排样点往往会遇到肥堆,条状施肥或因样点太少,使所取的图样没有代表性(图4-1b),布点的多少视土地面积和地平坦或起伏状况决定,每亩地上约选取5-10个样点选取样点时,应避免在非代表性的地方布点。
⑵、取样:每一样点采取数量应大致相等,可用小铲挖取10×10×20cm的土体,若取来土样则可由上向下铲取一片土壤(图2-2),将各样点所取土壤放在油布上均匀混合,用四分法逐次弃去多余部分,将最后剩余的大约1公斤的平均样品装入样袋中,然后填写标签,整理后带回室内。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耕作土壤,由于差异较大,若采样不当,所产生的误差(采样误差)远比土壤称样分析发生的误差大,因此,要使所取的少量土壤能代表一定土地面积土壤的实际情况,就得按一定的规定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如何采样?这要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来决定采样的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种类和注意事项:1.混合样品的采集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体系,为了要了解它的养分状况,物理性、化学性,我们不能把整块土都搬进实验室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点子取样混合后成为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平均样品,这个平均样品就要具有代表性。
要使样品真正有代表性,首先要正确划定采样区,找出采样点,划采样区(采样单元或采样单位)时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部位、排水情况、耕作措施、种植栽培情况、施肥等等的不同来决定的。
每一个采样区内,再根据田块面积的大小及被测成分的变异系数,来确定采样点的多少,当然,取的点子越多,代表性越强,那就越好,但它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多,因此一般人为的定为5-10,10-20点或根据计算应取多少点。
(1)试验田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试验小区为一采样区。
(2)大田(旱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在进行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时,一×代表样点位置 般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排水、耕作、施肥等不同来划分采样区;也有的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按上、中、下来划分采样区。
(3)水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它和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基本一致(4)采样点的布置(参见P276-277)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蛇形(S 形)较好,直线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图1),因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土壤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一、土样的采集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
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一)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
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二)耕作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份,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
采样点5—20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
2、采样方法: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用小土铲去掉表层3毫米左右的土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见图1)。
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三)土壤物理分析样品测定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
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的测定,须采原状土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样品,采样时须注意湿度,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
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而变形。
(四)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土样为查明植株生长失常的原因,所采土壤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大面积危害者应取根际附近的土壤,多点采样混合;局部危害者,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取样(土壤与植株同时取样),单独测定,以保持各自的典型性。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一、采样原则:1.采样取自代表性地带:采样地点要具备代表性,即能反映该地区土壤的综合特征。
采样时应避免采集到异常地带,如河流边、交通路口,以及人为干扰较多的地方。
2. 采样深度合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一般应控制在0-20cm,因为土壤中绝大部分养分和其他理化特性都集中在20cm以下。
若需了解土壤深层特征,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3.采用合适的采样器具:采用适宜的采样器具是准确采集土壤样品的基础。
推荐使用铲子、锄头或土钻等工具进行采样。
采样器具需经过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4.采样密度合理:一般来说,样品采集的密度应根据土壤异质性来确定。
如果土壤类型不均匀或存在明显的土质和养分分布差异,应增加采样点数和采样密度。
5.采样时间选择合适: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会受到季节和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
一般来说,采样应在农田剥离活动(如犁地、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以使土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
6.采样要标记和记录:在采集土壤样品时,应在样品袋上做好标记,如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
此外,还需记录其他重要信息,如气温、降水量等,以便后期分析和对比。
二、采样方法:1.随机采集法:采样点需遍布整个研究区域,以此确保采样样品的代表性。
采样时需按照一定的间隔和方向进行,如每隔10米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取样,或按照网格采样法进行。
2.复合样品采集法:即将同一采样点的多个土壤样品混合成一个复合样品,以减少实验的工作量和成本。
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同一采样点取多个亚样,然后均匀混合,取一部分作为复合样品。
3.定向采样法:适用于土壤质地不均匀或存在明显的土壤差异区域。
采样前需了解土壤分布情况,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在研究区域的比例确定采样点的数量和位置。
4. 表层样品和剖面样品采集法:表层样品采集适用于了解土壤表层的养分水平和肥力状况,一般采集深度为0-20cm。
剖面样品采集适用于了解不同深度的土壤特征,通常采集深度为0-100cm以内的每10cm为一个层次。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教程
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教程一、引言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是我国对土壤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
剖面采样是土壤普查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将介绍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剖面采样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剖面采样的目的与意义剖面采样是为了了解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层次及土壤养分等重要信息,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剖面采样的具体步骤1. 确定剖面采样点:根据土壤普查的要求,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
采样点的选择要考虑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以保证采样结果的代表性。
2. 采样工具准备:准备好剖面采样所需的工具和器材,包括土壤钻、刷子、标签、塑料袋等。
3. 剖面采样点的确定:在采样点上,根据土壤剖面的特征,确定采样的深度和间隔。
一般来说,采样深度为0-200厘米,采样间隔为20-40厘米。
4. 采样的实施:用土壤钻将土壤剖面钻取,并逐层采集土壤样品。
每层土壤样品的采集量应保持一致,一般为500-1000克。
采集时要注意避免土壤样品的混合污染。
5. 标识和记录:在每个土壤样品上贴上标签,标明采样点编号、采样深度以及采样日期等信息。
同时,将采样点的位置和剖面特征记录下来。
6. 样品保存:将采集好的土壤样品放入干燥的塑料袋中,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四、剖面采样的注意事项1. 采样时要注意保持现场的清洁,避免污染土壤样品。
2. 采样深度和间隔的确定要根据土壤剖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3.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土壤样品的混合和污染,以免影响后续的分析结果。
4. 采样后要及时进行样品的保存和送检,避免样品质量的变化。
5. 在剖面采样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五、总结剖面采样是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剖面采样可以获取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土壤质地和土壤养分等重要信息。
在剖面采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现场的清洁、避免样品的混合污染,并及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土壤剖面挖坑及采样的工作流程步骤
以下是土壤剖面挖坑及采样的工作流程步骤:
1. 选择采样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避免受到人为干扰和污染。
2. 准备工具: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如铲子、锤子、剖面刀、采样盒、标签等。
3. 挖掘剖面:使用铲子和锤子挖掘一个垂直的土壤剖面,剖面深度通常为 1-2 米,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4. 观察剖面:观察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湿度等特征,并记录相关信息。
5. 采集样品:使用剖面刀采集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通常每个层次采集 1-2 个样品,每个样品重量约为 1-2 千克。
6. 标记和记录:给每个样品贴上标签,标明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层次深度等信息,并记录相关的土壤特征和环境条件。
7. 封装和保存: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装入采样盒中,并密封保存,以防止样品受到污染和水分散失。
8. 送样分析:将封装好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项目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确定。
在进行土壤剖面挖坑及采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事项,如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挖掘到地下管线等。
同时,要遵守相关的采样规范和标准,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土壤剖面挖掘及采样方法
土壤剖面挖掘及采样方法1. 嘿,你可知道土壤剖面挖掘就像是给土壤做一次深入的“体检”呀!比如说,我们就像好奇的探索者,小心翼翼地揭开土壤的神秘面纱。
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不能随便找个地儿就开始挖哦!然后拿起工具,慢慢开始挖掘。
哇,这过程就好似在挖掘宝藏一样刺激呢!采样的时候更要细心,不能马虎呀!可不能把好好的样本给搞坏了。
2. 你想过吗,土壤剖面挖掘那可是个技术活呀!就好比盖房子要先打牢根基一样重要。
咱就说在挖掘时要掌握好力度和深度,不然怎么能看到土壤的不同层次呢?就像一层一层剥开洋葱似的。
采样的时候也要有技巧,不然到手的样本不准确,那不就白忙乎啦!例如在取每层土壤样本时,要像对待宝贝一样轻拿轻放。
3. 哎呀呀,土壤剖面挖掘和采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好的哟!这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得精细着呢!当你挖掘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小小科学家在探索未知呀?比如说挖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不能乱了顺序。
采样时更要注意啦,要选有代表性的部分,这可关系到后续的分析呢!4. 土壤剖面挖掘及采样方法,这可是很关键的呀!想象一下,这就好比解开一道神秘的谜题,每一层土壤都是一个线索。
比如在挖掘过程中,看到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壤,那兴奋感就别提啦!采样的时候更是要专注,不能有一丝马虎,可不要弄混了样本哟,这不就前功尽弃了嘛!5. 嘿,朋友!土壤剖面挖掘和采样真的超级有趣呀!这就像一场冒险,充满了惊喜。
你看呀,开始挖掘就像开启一扇通往地下世界的门。
然后仔细观察每一层土壤,就像在欣赏一幅独特的画卷。
采样的时候得格外小心,就像呵护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
这多有意思呀!6. 哇塞,土壤剖面挖掘及采样方法真的太重要啦!这简直就是了解土壤的密码呀!当你动手挖掘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像个勇敢的探险家呢?就像是在探寻隐藏在地下的秘密宝藏。
采样时也要格外留神,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呀!总之,一定要认真对待,不然怎么能得到准确有用的信息呢!结论:土壤剖面挖掘及采样方法是我们深入了解土壤的重要途径,只有认真对待、掌握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壤土
≥40 <40
<30
粘土
30~35 35~40 40~60 >60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国 际 制 : 根 据 砂 粒 (2-0.02 毫 米 ) 、 粉 粒 (0.020.002 毫米 ) 和粘粒 (<0.002 毫米 ) 三粒级含量的比 例,划定 12 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 名称的质地 三角图: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 100%),按 3 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 3条底 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一、土壤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soil) (三)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
2、土壤净化力(soil purification)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 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既有土壤本身的内 在因素,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也有外界的条件, 如土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在周围的大气、水体、 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 和能量交换。
粘粒20% 粉粒40% 砂粒40%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 准, <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 15%-25%者为粘壤组; >25%者为粘土组。 当土壤含粉粒>45%时, “粉质” ; 当砂粒含量在55%-85%时, “砂质” , 当砂粒含量>85%时,则称壤砂土或砂土。
五大成土因素 19 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 B.B. 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 , 1846-1903) 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 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母质-parent material 气候-climate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ty 时间-time
地产、地主、
地势、地位。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一、土壤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soil) (三)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
1、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 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 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应该是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 分(吃得饱)、水分(喝得足)、适宜的空气和 温度(住得好),同时土壤应有良好的结构,以 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让植物“站得稳” 。
Sand(砂粒)
Silt(粉粒)
Clay(粘土)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石砾:1mm
砂粒:1-0.05mm 粉粒:0.05-0.002mm 粘粒:0.002mm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 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E.M.Bridges,1982)
现代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影响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施用农家肥后的土壤景观
自然条件下的红壤
人为作用的红壤性水稻土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一)土壤的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粒的结合状态,有不同的大小
和形状。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物质,并以其复 杂的矿物成分提供多种矿质营养元素。 土粒构成土壤结构,结构构成层次,层次组 成土体。
土 壤 微 生 物
The white strands are fungal mychorrhizae.
a soil mite.
nodules on roots that contain the rhizobia bacteria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三)土壤容重及其作用
土壤容重的意义:
1、反映土壤的松紧度 。 2、计算土壤重量 及某些组分的含量。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四)土壤层次
土层是土体的一
级 机 构 , 是 土壤 性 质 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 并 向 水 平 方 向上 延 伸 的层次单元。
表 4-8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 (邓时琴,1985)
质地组 砂土
质地名称 极重砂土 重砂土 中砂土 轻砂土 砂粉土 粉土 砂壤 壤土 轻粘土 中粘土 重粘土 极重粘土 砂粒(1-0.05) >80 70~80 60~70 50~60 ≥20 <20 ≥20 <20
颗粒组成%(粒径:毫米) 粗粉粒(0.05-0.01) 细粘粒(<0.001)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四)土体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Hot, dry climate
Hot, wet climate
Cool, dry climate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Slightly developed
highly developed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djacent to Lake
石英 (quartz)
正长石(orthoclase)
斜长石(plagioclase)
云母(mica)
辉石(pyroxene)
闪石(amphibole)
主要的原生矿物
橄榄石(olivine)
主 要 的 次 生 矿 物
高岭石
蒙脱石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有机质
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非腐殖质物质: 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多糖 含氮化合物 脂类物质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矿物质
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 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 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 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3、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Grassland soil
Pine forest soil
Oak forest soil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4、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地 形 与 母 质 的 关 系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不同母岩上发育的土壤
Soil developed in granite
Soil developed in organic matter
Soil developed in limestone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通过气温、降雨量、生物活动而表现。 气温高低对岩石的机械破坏程度、各种化学反应速度、生物界 的面貌以及新成代谢速度有重大影响; 降雨量多少关系到水在风化作用中的活跃程度,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岩石的风化速度; 生物的繁殖状况直接关系到风化作用的进行及其对其他风化作 用的影响。 温暖潮湿区: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 学、生物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 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 厚的风化层; 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以物 理风化为主,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生物
土 壤 动 物
An ant
a wood-eating Termite
a wood-eating Termite
a Flatworm
a Nematode
common Earthworm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生物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1、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
方向。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 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 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母质的形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三)土壤容重及其作用
土壤密度:不计孔隙所占位置,单位体积的土壤
质量, g/cm3。常用土壤密度值:2.65g/cm3 。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
质量。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 2.65g/cm3范围内,
夯实的土壤容重则可高达1.8-2.0 2.65g/cm3 。
Soil structure
Granular 团状
Single grained 单粒
platy片状
Blocky 块状
Columnar 柱状 columnar
prismatic
Soil with those structures
Granular 团状
Blocky 块状
Columnar 柱状
Prismatic 棱柱状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6、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