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我的童年》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不以为然”“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学界泰斗”、“国宝”。但他他待人十分谦和。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该书分为为“我的童年”“小学记忆”“中学时光”“清华

学子”“教书谋生”“去国途中”“留德十年”“滞留欧洲”“游子途中”“在北京大学”“耄耋之年”等章节,请叙自己从一个贫苦家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经历,记叙了他九十多年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感情世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教谕(yù)伶仃(híngdng)溺(nì)爱凤髓(suǐ)门楣(méi)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溺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然,对。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

光大门楣:光耀门第,光宗耀祖。门楣,门庭,门第。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的样子。

二、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1):我的童年的色彩。

出生的时代与家境

父辈们的相依为命

第二部分(2~13)特殊享受与严格要求

我的识字与我的伙伴

离开故乡的人生转折

小结:第一部分总领全文,第二部分具体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第二部分第一层,写出了时代特点:新旧交替;写出了家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第二层,写父辈们的相依为命,为第五层的离开故乡求学作了铺垫。第三层写作者在家中的特殊享受与严格要求,为作者的居长作了铺垫。第四层写开始认字和自己的伙伴,为作者成

长的初始阶段。第五层写作者到济南上学,为作者的人生最关键的转折。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第一段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什么作用?

明确:童年生活十分单调,只有代表贫困的灰黄色。

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这几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时代特点:新旧交替,封建影响强烈,置之脑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感情:失望和无奈之情。

3.“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层层铺垫,突出了“我家”的极度贫困,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

4.在“父辈们”一节,并没有写到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这一段写父辈们的友好情宜,相依为命,为为文写走出故乡到济南求学作了铺垫,而到济南求学又是作者最重要的人生转折。

5.在“每天最高的享受”一节,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

明确:是为了突出我的最高享受。正因为“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吃到白面馒头才成了最高享受。

6.“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请认真阅读相关的文字,具体概括作者认为写这些事情的意义:

明确: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使我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启发我对子女要爱护得法。

7.“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结合原文思考文中的“好事”指什么?“坏事”又指什么?

明确:

好事指: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成为我人生的最关键的转折点。

坏事指:文革中被打倒。

8.“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很小离家,对家非常思念,但我又无回再回到家里去。

9.原作在选入课文时有删节,其中删掉的最后一节是:“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请问,同学们学了本文后,从中得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悟出了哪些有用的东西?

明确: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只要我们努力去克服,最终会有收获。

在贫困中更需要亲人间的互相扶助。

穷困是一生的财富。

父母对子女要爱护得法。

人生的转折也可能是人生的不幸。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