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学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纪传体史书”错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一、单选题1.(2024·岳池模拟)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答案】C【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其他常识;名人事迹【解析】【分析】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因此,A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B项: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些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明确的含义和用法。

总角通常指幼年期;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因此,B项的描述也是准确的。

C项:这里的错误在于将《变色龙》的作者误认为是茨威格。

实际上,《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而茨威格(Stefan Zweig)是奥地利作家,与《变色龙》无关。

莫泊桑、欧·亨利与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非茨威格。

因此,C项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D项: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因此,D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比对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错误。

2023届专题微练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含解析)

2023届专题微练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含解析)

积累与运用(文学、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共19题)一、选择题(共19题)1.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讲孝道,男子外出而归,要拜见父母。

鲁肃拜见吕蒙母亲,像对待自己母亲一般行礼问候,这样与吕蒙结交朋友,表示敬重之意。

B.在古代,“郭”指内城,“城”指外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年老体衰,不方便到外城,所以在内城门口迎接木兰归来。

C.《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其中“丝竹”泛指音乐。

“丝”指管乐器,如笛子、笙、箫等;“竹”指弦乐器,如古筝、琵琶等。

D.《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除此之外,古代文体还有“记、书、铭、表”。

2.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三峡》的作者是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

B.《三峡》选自《水经注校正》。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C.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D.《水经注》中记北方河流,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记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称自己父亲。

B.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则泛指河流。

C.“春节、惊蛰、清明、夏至”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

D.古代把“梅、兰、竹、菊”誉称为花中四君子,把“琴、棋、书、画”称为“文人四友”。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孔乙已》和《我的叔叔于勒》都用到了少年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但小说中两个少年的情感却迥然不同,小伙计对孔乙已漠不关心,若瑟夫对于勒叔叔则充满了同情。

B.《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中最重要的职位是通过比赛跳绳舞来决定的,“跳得最高而又不掉落下来,就得到最高职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必练题总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必练题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必练题总结选择题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

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故选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也..于斗牛之间②而卒莫消长B.①凌万顷之茫然..横江,水光接天..②白露C.①哀吾生之须臾..兮天一方..②望美人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①“徘徊”古今都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消长”古今都表示“减少和增长”。

B项,①“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②“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 .8或9日”。

C项,①“须臾”古今都表示“片刻,一会儿”,②“美人”,古义“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D项,①“扁舟”古今都表示“小船”,②“狼藉”,古今都表示“凌乱,杂乱不堪”。

故选B。

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夏花,又喜欢落蕊.;喜欢看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又喜欢观赏凋.谢的荷花……他从大自然汲.取营养,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D.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答案】 B【解析】【分析】A.从小到大依次是:垂髫(童年)、束发(男子十五岁)、而立(三十),知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辛弃疾。

B项正确,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有人连中三元,“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B.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在称呼上很是讲究,“君”“足下”都是对别人的尊称。

C. 古人会以籍贯称呼对方,如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D.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豆蔻、始龀、弱冠、不惑、知命、耳顺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 劝说是一门艺术。

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答案】 B【解析】【分析】B项错误,《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以确定最终选项。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或尊称)有“令、尊、贤”等。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与“三更半夜”的“更”都表示时间,更次。

“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

C. 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2--天文历法(精练)-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2天文历法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

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

“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

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农历十六。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

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古代文化常识模拟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模拟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模拟试题一、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分别起源的时间和作用是什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指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

指南针起源于公元前指针,用以辨别方位。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时期,对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有重要作用。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宋朝,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火药起源于唐朝,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二、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作者和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主要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家族故事。

《水浒传》是施耐庵创作,主要讲述了宋江等草莽英雄的故事。

《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主要叙述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西天取经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主要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三、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包括在哪个朝代建立,起源目的等。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指白鹿书院、岳阳楼、文昌阁和范文正公祠。

白鹿书院建立于唐代,是供文人学士读书讲学的场所。

岳阳楼建于唐代,是一座楼阁式文化建筑,有赞誉为“天下第一楼”。

文昌阁是明朝时期的科举考场,供学子们在此举行科举考试。

范文正公祠建于宋代,是为了纪念范仲淹而建。

四、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之一,包括起源、发展背景和影响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南针。

指南针起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航海方向的辨别。

因为指南针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古代航海的准确性,推动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佛山文化名山,包括地点、特点等。

中国古代的四大佛山文化名山指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和九华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是佛教文化圣地,有金顶寺等著名景点。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市,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有庙宇众多,信仰极其浓厚。

五台山位于山西和河北交界处,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佛教中心,有百界灵光、人文荟萃等特点。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项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B项有误,正确应是: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C项有误,“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B.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C.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 “中国梦”“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振兴中华”“互联互通”等短语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中国梦”“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并列短语,“振兴中华”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短语类型。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鱼我所欲也》选自法家经典著作《孟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腐儒的典型是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是马静、鲁编修。

C. 中国古代的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D. “这个会议被他搅得不欢而散”和“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

【答案】 A【解析】【分析】A.《鱼我所欲也》选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宋濂是元末明初散文集,不是宋代的。

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还考查主动句和被动句。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022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高考文学常识分类精编附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高考文学常识分类精编附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古代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集”是最大的类别。

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

②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③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

④古人对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少年时代称总角,十三四岁称束发,20岁称弱冠,60岁可称“花甲”亦可称“耳顺”。

⑤海明威,美国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1954年因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写作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

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这一思想在《中庸》中得到了集中、明确的阐述。

《中庸》也是儒家学说最早而且最精密的哲学论文之一。

A. ①②⑤B. ③④⑥C. ①③⑤D.②④⑥2.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A. ②④①③B. ④③②①C. 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3.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②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A. 孟子屈原陶渊明“三曹”B. 孔子屈原陶渊明“三苏”C. 孟子白居易谢灵运“三曹”D. 孔子白居易谢灵运“三苏”4.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小说《石头记》海棠诗会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B《祝福》反对封建礼教鲁迅《彷徨》贺老六C《庄子》浪漫主义南华真经鸡犬相闻庄子及其后学所作D《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英国半自传体佩葛蒂A. AB. BC. CD. D5.下列对《史记》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中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司马迁都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这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1)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唐雌不辱使命》就出自其中的《魏策》。

B.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

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长短句”。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向蜀汉后主进的一篇表,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它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学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C. 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其性格。

D. 按照作品类型划分,戏剧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这句话分类标准混乱,戏剧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科学幻想剧等。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词,又称长短句,最初是伴曲而唱的。

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牌名即由此而来,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词,你认为最适合做这首词的词牌名的一项是()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专题03 地理知识(精练)-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3  地理知识(精练)-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3地理知识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陛下是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B.古代常用阴阳来表示地理方位,阴是指山之南、水之北,阳是指山之北、水之南。

C.《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契诃夫的代表作是小说《羊脂球》。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序,周代叫库,“观太学”中的“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B.沛公居山东时——山东,指崤山以东。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C.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六艺也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最全制作】2021年昆明市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重点素材

【最全制作】2021年昆明市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重点素材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化常识专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射者中,弈者胜。

”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张”是姓,“十八”是他的排行。

唐代以称人排行为高雅的风尚。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其中“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六;“既望”,农历十五。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A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六艺”中的“射”是指射箭。

B“赐教”是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C正确。

D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项错误,没有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这一说法。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A.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C.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A【解析】B项,普希金:俄国;C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D项,《木兰诗》是乐府古诗。

故选A。

4、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同乡。

C.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小说家吴敬梓。

D.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内容大都来自课内篇目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文化常识分类练判断题(附答案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21.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24.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

()25.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二、官职典制26.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27.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高等。

()28.“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

“秩满”,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高等级。

()29.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0.太子是封建王朝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

()31.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

()32.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子政事文理,简称“洗马”。

()33.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34.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5.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

()36.“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

()37.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署”“判”“转”等。

()38.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9.“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

()40.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41.“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人”相对。

()42.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仕为官。

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

()43.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44.食邑即封地,其大小按官爵等级而定,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

()45.“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6.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47.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8.在告指官吏休假。

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49.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0.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51.乞骸骨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使自己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52.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53.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54.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55.知府是古代地方官名。

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

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三、教育科举56.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干肉礼物,学生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5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58.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叫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59.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60.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61.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唐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62.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者称为进士。

()63.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64.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65.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四、宗法礼俗66.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67.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68.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69.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70.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71.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72.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73.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4.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75.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76.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77.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78.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7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0.“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81.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82.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83.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84.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85.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五、天文历法86.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巨龙,称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称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称白虎;南方七宿像大鸟,称朱雀。

()87.“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的流火,是说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七月正是炎热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