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

婚俗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婚俗论文目录绪论………………………………………………………… 正文一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二五月姑娘结婚的程序(一)媒妁(二)探婚(三)订婚(四)送彩礼(五)婚礼(六)探猪头(七)回门三、五月姑娘婚俗的社会意蕴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绪论《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是一篇具有浓郁气息的民俗文章。

主要陈述南宁邕宁区五月姑娘婚嫁的文化行为。

并通过这一风俗探析婚嫁习俗背后的社会意蕴。

作者通过田野作业法、文献调研法深入展开。

希望能通过这两种方法探究其深邃的内涵。

婚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具有内在的联系。

不少学者对近代结婚礼俗进行了研究,如红波的《壮家婚俗》从九个方面即搭亲、接亲、不落夫家、上门、离婚及再嫁再娶、逃婚及族外婚、冥婚、彩礼、送五谷和六畜种来阐述壮族婚嫁礼俗。

廖明君著、张声震总主编的《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中讲述了新婚夫妇及其家人借以对火、水、鸡、花的崇拜来表达自己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著的《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讲述了黑衣壮年轻男女的恋爱、订婚、结婚以及不落夫家的相关礼仪。

韦树关的《壮族禁忌风俗探源》阐述了壮族人民在生活、生产、婚姻、生育、丧葬等方面独特的禁忌。

近几年以来关于中国婚俗史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从婚俗内部层面来看,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用历史学方法探索近代婚姻变革的专著、论文的陆续发表,将近代婚姻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目前对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对其他壮族文化比如壮族不同区域的婚嫁习俗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

而描述壮族婚嫁特色以及其中包含着的很多地域文化意蕴不是很多。

学者们考查的大多是壮族婚嫁习俗的“敬酒” 歌、“不落夫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嫁礼俗,而很少谈到多神信仰对壮族婚嫁风俗的影响。

笔者想通过详细介绍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深受壮族多神信仰影响的五月姑娘结婚礼俗之后,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习俗,并引发人们思考这种地域社会与信仰的影响,进而对婚姻习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谈邕宁壮族五月姑娘的婚俗文化及其社会意蕴[摘要] 文章主要从五月姑娘婚俗的文化背景、程序以及社会意蕴三方面切入,说明南宁市邕宁地区的人们不仅重视婚姻本身,而且对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婚姻礼仪倾注了相当的热情,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源于文化习俗的惯性作用,同时婚姻礼仪作为一项社会设置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蕴。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

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近年中国婚姻与择偶变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但是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中国城乡妇女的初婚年龄逐年提高,平等、互信、和谐则成为中国婚姻中夫妻关系的主流。

城市化和文化改变会对离婚率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离异观的变化则使保障离婚自由成为当代中国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关键词:婚姻择偶离婚引言随着社会的变迁,婚姻家庭也受到冲击。

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的弱化,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择偶标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发展存在关联。

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影响,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从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四个方面出发总结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婚姻与择偶方面的现状与变化,以便大学生在面对择偶与婚姻方便给予一定的启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

同时给予有意愿在这方面的作研究的同学一定的提示。

研究方法对于婚姻与择偶的研究,主要使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实地考察研究、文献分析研究、模型分析研究等等。

研究成果与理论一、择偶标准变化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变迁,择偶标准的重要变化是,物质和经济利益得到了大大强化(徐安琪,2000;田晓虹,2001;钱铭怡等,2003;李煜等,2004)。

徐安琪在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市的3000多份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被访者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同时一些物质化条件:如教育、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容貌、身材等外貌条件也备受青睐。

被众多国外研究所证明的,对经济取向最敏感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在研究中得到再一次证明——女性在择偶中更关注未来配偶的经济实力(徐安琪,2000)。

择偶标准物质化趋向的结论后来又被其他研究者不断补充修正。

一份对征婚广告的研究指出,女性择偶标准的物质内容在近年来又有变化,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对财产和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对身高要求有所下降,对修养和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钱铭怡等,200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梁雅丽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9期婚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

仅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吴存浩的《中国婚俗》及马之魕的《中国的婚俗》整体把握了我国的婚俗状况;祁春英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严汝娴与许秀玉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而韦启光及朱文东著的《中国苗族婚俗》、陈廷亮及彭南均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则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了具体研究;王世祯的《中国各省婚俗》、邓伟志及胡申生著的《上海婚俗》、福建民俗学会编的《闽台婚俗》、楼望浩著的《新疆婚俗》等则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对当地婚俗进行详细研究。

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在进行婚俗研究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尽管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有重合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对于后世婚俗的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近年来,对于婚俗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及角度都有所创新,由于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及有关论文,大致可从区域民族、中西对比、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的的诸多相关学术文章来看,不难发现,对婚俗的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南方一带,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闽南和湖湘一带。

邱坚娜对闽南地区的婚俗展开研究,作者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庄小芳则就此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念四句”进行了论述研究,她从贯穿婚礼仪式各个环节始终的“念四句”入手,具体探究和分析了比较传统的闽台念四句内容及其在婚礼仪式上的应用,并总结了闽台念四句特有的文化意涵及价值。

刘黎把视角放在湖湘一带,作者从当地农村结婚典礼“闹公婆”、“闹洞房”入手,在分析这两种典礼形式的起源与意义后,提倡既要保持婚礼“热闹”的形式,又强调婚礼的庄重性。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

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制度,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关乎幸福与情感,也在社会层面上涉及到家庭、法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婚姻制度及其传统习俗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文献中的婚姻观念与制度呈现出多样性。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婚姻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周礼》中提到:“乡维则既设象亲、庶亲之官”。

这表明婚姻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族关系。

而在《孟子》中,提到了“姻戚不可违”。

这一观念强调了婚姻关系的重要性,并规定了人们在选择伴侣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不同文献中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婚礼仪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礼记·曲礼上》中提到了“岳阳之礼”。

这是古代中国一种以崇拜婚姻之神为中心的婚礼仪式。

在西方古代文献中,婚姻习俗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婚礼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并包含着许多神话和宴会。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我们可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婚姻制度与习俗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不论是中西方文献中的婚姻观念还是婚礼习俗,都体现了人类社会中共通的价值观与情感需求。

而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制度和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古代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演变。

通过对文献中的婚姻记录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对现代婚姻制度与习俗的发展趋势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例如,文献中的婚姻制度多以家族为中心,而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意愿与幸福感。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同性婚姻和跨国婚姻等新兴现象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文献中的婚姻观念和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在历史演进中的根源与变迁。

总之,研究文献中的婚姻与婚俗是了解婚姻制度与习俗演变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揭示出婚姻习俗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和社会意义。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

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820-483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58当代中国婚俗文化调查研究——基于234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潘纪龙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3年7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要 婚姻是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婚俗文化是如实反映社会的历史烙印与时代特征的一面明镜。

本文拟从问卷调查的形式出发,利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当代婚俗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特点。

最终,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遵规守礼、以和为贵、重男轻女、关注现世等方面对当代婚俗的影响颇深,效用不一。

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观念体系,打破“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观,辩证看待不同文化要素将是可取之法。

关键词婚俗,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定量分析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Culture—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34 Survey QuestionnairesJilong Pan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l. 7th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AbstractMarriage is a crucial p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arriage culture is a mirror that truthfully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impri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ety.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hind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tarting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潘纪龙the end, w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adherence to rules and etiquette, prioritizing harmony, prioritizing sons over daughte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 world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customs, with varying effects. In order to rejuvenate traditional culture, changing the inherent cognitiv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reak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raditional modern”, it is advisable to treat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di-alectically.KeywordsMarriage Custom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Society, Quantitative Analysi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文化”一词虽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但其概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已久。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有哪些的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有很多,其中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课题。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论文篇1:《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山东婚姻习俗观念变迁(论文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考察,可以看出妇女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开始慢慢觉悟。

要求摆脱传统婚姻陋俗.主张婚姻自主,是妇女婚姻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

山东人守礼重节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教观念在妇女的婚姻生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婚姻观念上,妇女们严格地遵循着“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更二夫”的婚姻观念,所以即使自己的丈夫死去,甚至早年去世,也大都以守节而终。

在民国以前,山东妇女的节烈之风盛行,寡妇守节、殉节的事件不胜枚举,而寡妇改嫁则是被世人瞧不起的事情。

但自民国开通风气以后,婚姻自由得到社会上开明人士的大力提倡,妇女的贞节观念渐渐淡化。

城市中出现了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的新气象,各县也开始有了改嫁的现象,但仍为数不多。

民国时期山东妇女改嫁,大都出现在城镇或农村的贫寒之家,而a绅大户人家仍多重守节,且以寡妇改嫁为耻。

寡妇改嫁多是为生存问题,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

这一时期各地的寡妇改嫁也有不同的习俗。

有的地方是寡妇必须在丈夫死后,为夫守孝3年或1年后方准改嫁,如齐东县“须守节三年后并得两面家长同意始行之”nx}.Pb}0莱芜地区寡妇“须经过夫死一年方可”改嫁[IIX t.,P178’0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潍县“贫寒之家”的寡妇“不待夫死三年而改嫁,多由母家主持,夫家不过听之而已。

; }2}桓台县寡妇改嫁多由“夫段无子女可依,乃自由改嫁”[ }l(.t . P47}。

从上述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地出现了寡妇改嫁的风气,但妇女的改嫁大都是被生活所逼、无奈之下的举动。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婚姻家庭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婚姻家庭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婚姻家庭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当前婚姻家庭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婚姻家庭研究的历史回顾婚姻家庭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起源于20世纪初。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夫妻关系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婚姻家庭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家庭暴力、离婚率、家庭教育等更为复杂的议题上。

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为我们深入了解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婚姻家庭研究的热点问题1. 婚姻稳定性研究婚姻的稳定性一直是婚姻家庭研究的重要议题。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人们对于婚姻的稳定性越来越关注。

学者们通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婚姻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夫妻关系质量、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高婚姻稳定性提供更为有效的对策。

2. 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家庭教育研究成为婚姻家庭领域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比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家庭教育的内在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建议。

3. 家庭暴力研究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近年来,家庭暴力研究备受关注。

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和干预实践,逐渐揭示了家庭暴力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家庭暴力的心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家庭暴力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婚姻家庭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 跨学科研究婚姻家庭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婚姻家庭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

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文献综述范文示例文章篇一:《当代大学生婚育意愿》我呀,是个小学生,可能你们觉得我谈大学生的婚育意愿有点奇怪呢。

可我听大人们说了好多关于这个的事儿,就特别想和大家聊聊。

在我们小区里,有个大哥哥是大学生呢。

有一次我听到他和他的朋友们在讨论以后结婚生孩子的事儿。

其中一个大哥哥就说:“哎呀,现在结婚多麻烦啊,就像跳进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房子、车子、彩礼,这些东西就像迷宫里的一道道关卡。

”另一个大哥哥马上接话:“就是啊,而且生孩子更恐怖,感觉就像要背上一个超级重的大包袱,责任大得不得了。

”我就想啊,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呢?我跑去问我的老师。

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的想法和考虑。

比如说,从很多文献里能看到,大学生的婚育意愿和以前的人很不一样了。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调查。

那里面说,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还没玩够呢。

就像一只小鸟,刚刚学会飞,还想在天空里自由自在地多飞一会儿,不想早早地回到鸟巢里筑巢生蛋。

有个被调查的大学生姐姐说:“我现在有好多梦想呢,我想去旅行,想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想学习很多有趣的东西。

如果结婚生孩子了,那我这些梦想可能都要被搁置了,就像一盆冷水把我的热情之火给浇灭了。

”还有啊,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很重视自己的事业。

我隔壁家的大姐姐也是大学生,她就说:“我要是现在结婚生孩子,那我的工作怎么办呀?我努力学习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机会在我喜欢的工作上大展拳脚。

这就好比我在参加一场超级重要的跑步比赛,刚跑起来就停下来去做别的事,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可能就被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不过呢,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不想结婚生孩子。

我在公园里碰到过一对大学生情侣。

他们就很甜蜜地说:“我们以后肯定是要结婚的,有个可爱的宝宝,组建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两个人相互扶持,就像两根筷子,少了一根都不行。

”那个姐姐还说:“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宝宝,就像看到了小天使一样,心里就特别暖,就很想自己也有一个。

”我还听我爸爸说,经济压力也是影响大学生婚育意愿的一个大因素。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梁雅丽婚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

仅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吴存浩的《中国婚俗》及马之魕的《中国的婚俗》整体把握了我国的婚俗状况;祁春英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严汝娴与许秀玉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而韦启光及朱文东著的《中国苗族婚俗》、陈廷亮及彭南均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则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了具体研究;王世祯的《中国各省婚俗》、邓伟志及胡申生著的《上海婚俗》、福建民俗学会编的《闽台婚俗》、楼望浩著的《新疆婚俗》等则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对当地婚俗进行详细研究。

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在进行婚俗研究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尽管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有重合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对于后世婚俗的研究起到了借鉴作用。

近年来,对于婚俗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及角度都有所创新,由于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及有关论文,大致可从区域民族、中西对比、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的的诸多相关学术文章来看,不难发现,对婚俗的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南方一带,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闽南和湖湘一带。

邱坚娜对闽南地区的婚俗展开研究,作者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庄小芳则就此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念四句”进行了论述研究,她从贯穿婚礼仪式各个环节始终的“念四句”入手,具体探究和分析了比较传统的闽台念四句内容及其在婚礼仪式上的应用,并总结了闽台念四句特有的文化意涵及价值。

刘黎把视角放在湖湘一带,作者从当地农村结婚典礼“闹公婆”、“闹洞房”入手,在分析这两种典礼形式的起源与意义后,提倡既要保持婚礼“热闹”的形式,又强调婚礼的庄重性。

婚礼仪式研究综述

婚礼仪式研究综述

婚礼仪式研究综述
包福存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07(032)004
【摘要】@@ (一)关于婚礼仪式内容的研究rn1、关于婚礼构成程序的研究.许多学者对古代的婚礼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婚礼程序都作了介绍.曲彦斌在《中国婚礼仪式史略》一文中,介绍了古代的婚礼程序,指出"纵观古来婚礼,其过程的基本仪式主要由铺房、迎娶、下轿利市、拜堂、喜宴、坐帐、撒帐、合髻、合晋又闹房、拜舅姑、回门等项构成.诸项基本仪式的出现、变异,亦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中国婚礼的历史概貌"[1].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包福存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2
【相关文献】
1.婚礼仪式中"叫门"行为的文化意义分析——合肥地区婚礼仪式的个案研究 [J], 郝楠;徐剑
2.从和布克赛尔"奥尔古勒胡"婚礼仪式看卫拉特蒙古人婚礼仪式的文化变迁 [J], 梁米娅
3.民族服饰在婚礼仪式场景中的象征符号——以贺州土瑶服饰在婚礼仪式场景中为
例 [J], 莫碧琳
4.西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婚礼仪式音乐研究的新作——苏娟著《西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婚礼仪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评介 [J], 石秋月
5.“梅葛”的婚礼仪式音乐建构--以云南省姚安县马游坪地区为例 [J], 苏发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研究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起源、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

首先,我们将确定文章的类型为论述文,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思路和细化论述,最后撰写出完整的文章。

一、确定文章类型本文属于论述文范畴,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各个方面。

二、搜集资料为了撰写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搜集关于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资料,包括文献资料、民间传说、历史记录等。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论文、网络文章等,了解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基本信息。

同时,我们还要搜集一些具体的婚嫁习俗案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

三、整理思路在获得了足够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起源2、演变过程3、影响因素4、具体的实践活动5、结论与展望四、细化论述在整理好思路后,我们需要开始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

1、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和宗族制度。

在古代,婚姻是一种宗教仪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方式,同时也是强化宗族关系的重要手段。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婚嫁习俗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从周代开始,婚礼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仪式,并被纳入到国家礼制中。

《周礼》中对婚礼的流程和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中国古代婚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受到儒家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儒家文化对婚嫁习俗的影响尤为显著。

儒家强调家庭观念、礼制规范、道德伦理等,这些观念在婚嫁习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在确定婚姻关系时,男女双方需要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人品、相貌等。

在婚礼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选址、装修、置办婚礼用品等。

在婚礼当天,要进行拜堂、敬酒、闹洞房等传统仪式,这些仪式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的祝福,也寓意着新人的未来生活能够幸福美满。

5、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婚俗论文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婚俗论文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婚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展婚俗改革工作,旨在治理大操大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

本报告将对某地区婚俗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改革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二、婚俗改革工作概述(一)改革背景1. 社会经济发展对婚俗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婚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一些婚俗现象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还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2. 传统婚俗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婚礼规模越大、越豪华,就越能体现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婚俗的过度奢华。

3. 政策法规的引导。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婚俗改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引导婚俗改革。

(二)改革措施1. 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婚俗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全社会对婚俗改革的认同度。

2. 政策法规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婚俗活动进行规范,限制婚宴规模、彩礼金额等,引导婚俗活动回归理性。

3.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婚俗改革,开展文明婚礼、简约婚礼等活动,树立婚俗改革典型。

4. 婚俗服务创新。

推动婚俗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婚庆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改革成效(一)婚俗观念转变1. 婚俗规模逐渐缩小。

随着婚俗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简约、文明的婚礼,婚宴规模逐渐缩小。

2. 婚俗费用降低。

婚俗改革使得婚宴费用、彩礼金额等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家庭负担。

3. 社会风气好转。

婚俗改革有助于树立文明、节俭、健康的婚俗风尚,提升社会风气。

(二)婚俗服务优化1. 婚俗服务市场逐渐规范。

婚俗改革推动了婚庆市场的规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优质服务。

2. 婚俗服务个性化。

婚俗改革使得婚庆服务更加个性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婚恋观是指对待婚姻和恋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待婚恋的观念和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综述有关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的文献,以期对该群体的婚恋观有进一步的了解。

文献综述表明,现代社会中的未婚女性研究生普遍呈现出一种较晚结婚的趋势。

在过去,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望主要是婚后生子,但现今社会的女性更加独立自主,对事业有着更高的追求。

一些研究发现,这些未婚女性研究生更加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将事业和学业放在首位,因此相对较迟结婚并不工作于她们的缺点。

这些女性通常经济独立,自由度更高,对婚姻有着更高的要求。

婚恋观的转变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开始从传统的婚恋观念转变为现代的婚恋观念。

现代婚恋观念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追求在婚姻中的幸福感。

一些研究发现,未婚女性研究生普遍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对于另一半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种新的婚恋观念,使得未婚女性研究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和自己背景相符合的伴侣,提高了对伴侣的要求。

家庭背景也对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起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的教育和环境对个体形成婚恋观念有着重要作用。

一些具有传统家庭观念的女性更倾向于早婚,而一些来自传统文化背景的女性则更注重自我发展和事业,相对较晚结婚。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经济独立性、对事业发展的追求、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家庭背景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将继续受到新的影响因素的塑造。

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的变化和发展,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和指导。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

影响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满要求,单词数或者段落数等。

谢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未婚女性研究生在社会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婚姻观念和婚恋观念的变化也随之而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由于文化传统和家庭期望的压力,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对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部分旨在探讨未婚女性研究生现状,分析婚恋观念的演变与影响因素,以期为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当代社会风貌的把握,为应对未婚女性研究生面临的挑战提供参考依据。

深入剖析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念及其形成过程,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讨论。

1.2 研究意义未婚女性研究生婚恋观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婚女性研究生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代表群体,其婚恋观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一群体的婚姻观念和恋爱观念,还可以揭示当代女性在情感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进一步促进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可以为家庭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未婚女性研究生在婚姻和恋爱方面的选择和态度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婚恋观,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和社会为其提供支持和指导,促进未婚女性研究生在婚姻和恋爱方面的健康发展。

研究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还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通过对这一群体婚恋观的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未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为完善相关理论和模型提供实证支持,推动婚恋观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2. 正文2.1 未婚女性研究生的婚恋观特点一、理想主义倾向研究生学习阶段对未婚女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她们往往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对于婚恋关系要求较高。

中国婚姻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婚姻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婚姻文化参考文献一、《中国古代婚姻史稿》这本书是由高明士所著,它是一部从社会史、制度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婚姻史的学术著作。

书中详细阐述了婚姻的定义、起源、演变以及与家庭、宗族等关系,同时对古代婚姻制度、礼俗、法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中国婚姻制度史》这部著作由江晓原所著,旨在通过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探讨,揭示中国婚姻制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书中不仅涉及古代婚姻制度,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三、《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这部作品由王玉波所著,主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至近代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全面研究。

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婚姻家庭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四、《中国传统婚姻文化》这本书由刘晔所著,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转型。

书中对传统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婚姻仪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分析了传统婚姻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五、《中国婚姻传统与现代转型》这部著作由刘达临所著,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婚俗、观念等方面的梳理和比较,探讨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程和特点。

书中还对现代社会中的婚姻问题、家庭伦理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六、《中国少数民族婚姻文化研究》这本书由马平所著,主要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婚姻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书中涉及不同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婚礼习俗、配偶选择等方面,同时分析了少数民族婚姻文化与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

七、《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伦理》这部作品由李春生所著,通过对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伦理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家庭伦理对于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对古代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八、《中国近代婚姻制度变革研究》这部著作由王歌雅所著,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及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书中对近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以及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近代婚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进行了总结。

婚宴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婚宴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婚宴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婚宴是指在新人结婚后举行的一场盛大宴会,是庆祝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婚宴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宴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婚宴都是一种举行婚礼的传统方式,既是新人向亲朋好友传达喜讯的机会,也是新人与亲朋好友分享幸福的时刻。

在婚宴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主办方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如场地选择、菜肴安排、礼仪流程、婚庆布置等。

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于婚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人希望能够举办一场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婚宴,以展示自己的品味和生活态度。

在婚宴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新人可以借鉴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婚宴的相关文献综述:1.《婚庆市场的发展与研究》(戴忆):本文基于对国内婚庆市场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了婚庆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新人举办创新、个性化的婚宴提供了一些启示。

2.《婚宴筹备的注意事项》(李鸿波):本文从场地选择、菜肴搭配、礼仪流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婚宴筹备的注意事项,对于新人筹备婚宴时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3.《婚宴菜单的设计与创新》(王晓梅):本文探讨了婚宴菜单设计的重要性和创新的方法,通过对不同菜系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了一些婚宴菜单设计的实践经验。

4.《婚宴礼仪流程的规范与变革》(陈玉磊):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婚宴礼仪流程的规范和变革,对于新人在筹备婚宴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礼仪流程提供了一些参考。

5.《婚宴舞台布置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刘丽娟):本文探讨了婚宴舞台布置的艺术性和个性化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风格和主题婚宴舞台布置的案例分析,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婚宴作为举办婚礼的传统方式,是新人向亲朋好友传达喜讯、分享幸福的时刻。

在婚宴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新人可以借鉴大量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举办一场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婚宴。

实际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婚宴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有着很大的商机和潜力。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综述冯秀成(邵阳学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6级学生)摘要: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

正确的婚恋观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纯洁化的过程。

婚恋观积极与否,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否、学业成功与否等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国家未来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和谐社会在初级群体中的构建。

因此,研究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极其重大。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做一个综述并做出简评。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爱情家庭性观念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一、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千百年来就有很多古圣先贤研究过爱情和婚姻,不少文艺作品表现爱情,并且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境界不同,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把爱情归结为“宇宙灵魂”的表现,男女间正常的生理要求被他们视为邪恶的,完全不承认爱情的自然属性。

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休漠则声称:爱情是由“美貌”,“肉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

一些资产阶级纵欲主义者更直言不讳地把爱情和性欲等同起来,说什么“食欲付诸实践叫吃饭,性欲付诸实践叫爱情,因此,爱情同吃饭一样,是属于正常的生理机能”。

完全否认了爱情的崇高精神内涵和社会属性,这是功利社会经济社会对爱情的看法。

恩格斯第一次对爱情做了科学的概括,认为爱情(性爱)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他说,“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

婚俗调查报告(两篇)2024

婚俗调查报告(两篇)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对当前社会的婚俗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的情况,从五个方面深入阐述婚俗现象。

婚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代表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一、传统与现代的婚俗比较1.传统婚俗的特征1.1宗族和亲属的参与1.2民间仪式和礼俗1.3嫁娶聘礼的形式1.4婚后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2.现代婚俗的变化2.1婚姻观念的改变2.2婚礼形式和仪式的演变2.3婚礼筹备和庆典产业的兴起2.4婚后生活模式的多样化二、婚俗对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变迁1.1婚龄和生育年龄的延迟1.2婚姻率和离婚率的变化1.3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动1.4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2.家庭关系的演变2.1夫妻关系的变化2.2岳父岳母与女婿关系的转变2.3儿女关系和家族责任的变迁2.4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三、婚俗与婚姻市场的关系1.婚姻观念对婚姻市场的影响1.1婚姻观念的演进与消费观念的更新1.2相亲和婚姻介绍所的发展1.3婚恋网站和交友平台的兴起1.4婚姻市场的供需状况与价格变动2.婚姻市场对婚俗的反作用2.1婚礼筹备和庆典服务行业的发展2.2婚纱摄影和婚宴酒店的竞争现状2.3婚庆用品和礼品商城的崛起2.4婚庆行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四、婚俗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的意义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1婚俗作为文化符号的作用1.2婚俗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1.3婚俗与传统习俗的关联与延续1.4婚俗对社会认同和文化价值的塑造2.社会认同的影响2.1婚礼的社交与人际关系的拓展2.2婚庆活动和婚俗文化的旅游价值2.3婚礼与社会仪式的关系2.4婚庆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形象的促进五、婚俗现象对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影响1.社会发展的启示1.1婚姻观念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2婚俗对于社会变革的适应性与建设性1.3婚俗对于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1.4婚俗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延续2.婚俗对社会影响的思考2.1婚俗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2.2婚俗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2.3婚俗对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的影响2.4婚俗对社会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总结通过对婚俗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婚俗与现代婚俗的差异,以及婚俗对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婚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婚俗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

仅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吴存浩的《中国婚俗》及马之魕的《中国的婚俗》整体把握了我国的婚俗状况;祁春英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严汝娴与许秀玉的《中国少数民族婚俗》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而韦启光及朱文东著的《中国苗族婚俗》、陈廷亮及彭南均著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则是针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婚俗进行了具体研究;王世祯的《中国各省婚俗》、邓伟志及胡申生著的《上海婚俗》、福建民俗学会编的《闽台婚俗》、楼望浩著的《新疆婚俗》等则以具体的行政区划,对当地婚俗进行详细研究。

不难发现,这些著作在进行婚俗研究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尽管这些著作的某些内容有重合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对于后世婚俗的研究起到了借鑒作用。

近年来,对于婚俗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内容及角度都有所创新,由于学者们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查阅相关研究著作及有关论文,大致可从区域民族、中西对比、文学艺术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的的诸多相关学术文章来看,不难发现,对婚俗的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

在南方一带,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闽南和湖湘一带。

邱坚娜对闽南地区的婚俗展开研究,作者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从婚前、结婚和婚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庄小芳则就此地区的传统婚礼习俗——“念四句”进行了论述研究,她从贯穿婚礼仪式各个环节始终的“念四句”入手,具体探究和分析了比较传统的闽台念四句内容及其在婚礼仪式上的应用,并总结了闽台念四句特有的文化意涵及价值。

刘黎把视角放在湖湘一带,作者从当地农村结婚典礼“闹公婆”、“闹洞房”入手,在分析这两种典礼形式的起源与意义后,提倡既要保持婚礼“热闹”的形式,又强调婚礼的庄重性。

张小雷则关注湘南地区较独特的的婚俗——伴嫁,作者指出了伴嫁的种类区别,并着重阐述了婚俗中具体的伴嫁歌、伴嫁舞的内容对婚姻的祝愿。

而在北方,则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地区。

对山西婚俗的研究,学者们重点挖掘清末民初之际山西的婚俗,郭亚萍与崔瑾分别在论文里指出清末民初的山西婚俗出现了新气象,婚姻程序经历了一个由繁琐到简单的过程,文明婚礼也就此出现。

马美杰曾对山西地方婚俗文化进行研究,同时也指出,“尽管山西婚俗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一些陋习还依然存在,尤其是大操大办的铺张浪费现象、变相的买卖婚姻现象以及与健康文明相悖的闹洞房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山西婚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就此社会现象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在陕西,乾县婚俗中的“配房”——烟布袋儿是当地婚俗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白金刚的《乾县“烟布袋”》一文,比较详细记载了这一婚俗“配房”。

除此之外,学者也对山西关中地区的婚俗有所研究:张菡主要对陕西关中传统婚俗文化的婚礼策划进行重点关注,贾慧萍
则主要对陕西关中农村的婚俗变迁进行了初步探讨,刘翔则对关中民间婚俗中的服饰进行了研究。

另外一个区域是山东,学者研究的主要是在明清与民国时代的山东婚俗。

张庆正在其论文《明清山东婚俗研究》中主要从婚前礼俗、婚礼过程、婚后礼俗以及婚姻缔结要遵循的特定礼节及特殊习俗和禁忌等角度具体论述了明清山东婚俗。

司娟则在《民国山东婚俗研究(1912-1937)》从政府政策的干预、地域的差异、阶层的不同、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等角度,阐述了民国时期山东婚俗的变化。

除此之外,对各民族婚俗的研究可谓是比比皆是。

维吾尔族、蒙古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满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各有特色,综合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他们着重关注其婚俗的变迁过程以及各民族独特的婚俗,如刘中平的《满族民间婚俗回顾》、田振江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变迁及其保护》及夏洋的《土家族婚俗探析》等。

尽管各少数民族的婚礼过程有繁有简,婚俗有存在差异,但是对婚姻美满的祝愿则是共同的希冀。

对婚俗的研究,另一个关注点是中西婚俗的对比,研究重点为中西婚俗文化的异同。

韩芳主要从中西传统婚姻观及传统婚俗方面进行对比,李莉丽则从中西婚俗礼仪入手,指出“中西婚俗礼仪具有从内容到本质的差异,两者的婚礼程序、婚姻地位、审美情趣以及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都有鲜明的差异”。

同样看中中西婚俗礼仪,连海宁在《相同的庆典,不同的风情——浅谈中西方婚俗文化》主要从婚礼服装、典礼及婚宴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婚俗文化的差异,同时,也讨论了西方婚俗对中国现代婚俗婚礼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三位学者,学者郭继科在中西婚俗的比较中,不仅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点,更是从中西婚俗文化的起源、婚礼前后以及婚礼仪式等进行了剖析,比较全面。

此外,侯菁钰则从婚姻制度出发,更深层次的比较中西婚俗。

纵观以上学者对中西婚俗的研究,尽管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指出,中国传统婚俗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仍然要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底蕴,这一点尤其重要。

在文学艺术中体现出的婚俗,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首先,我国话本小说中有大量有关婚俗的内容。

梅东伟在《话本小说中的婚俗叙事研究》中,指出宋元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婚俗价值观念着实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妇女来说,影响尤为大。

同时,在其另外的文章《话本小说婚俗叙写的繁盛及其总体特征》中也提出,“婚俗有自身的伦理特性”。

此外,元杂剧中有关婚俗的描述,主要体现了元代的婚俗特点。

李永霞在《元杂剧中元代婚俗研究》中,有详细全面的论证。

作者从元代婚俗的种类及特征、元代婚俗特征的形成原因、元代婚俗表现的主要特点、元代婚俗表现的意义等方面研究了元杂剧中的元代婚俗。

与之不同的是,齐霄霞从元杂剧作品中所反映的元代汉族聘取婚的婚姻程序入手,指出元代特殊的民族背景,使得元代产生了特有的婚俗。

这与李永霞的研究相比,内容更为精细。

与齐霄霞类似的是,刘璐也提出元代特有的婚俗,她进一步提出了元代特有的婚姻缔结形式与婚姻解除形式,但同时也表明,元代民族的大融合,是其婚俗独特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民族交融的想法与另两位学者的思想如出一辙。

此外,对于《诗经》中婚俗的研究则是另外的一个重点。

高林如认为,《诗经》的婚姻诗着重反映了周代的婚俗形态。

而李雯在《婚制婚俗探究》中不仅介
绍了周代的婚姻形态和婚俗,还具体分析了《诗经》所体现的婚制婚俗以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更有研究的价值体现。

不同于此二人,卫彦慧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诗经》中的婚恋诗,着重分析了其中所表达的婚俗文化。

此外,对《诗经》婚恋诗的分析,有的学者还认为《诗经》所体现出的婚俗婚恋观是先秦时代婚制婚俗的典型代表,支持这一论点的学者有郭莹莹、孙利平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两情相悦、恋爱自由等观点,长时间影响着我国婚姻婚俗的发展。

从以上内容看,学者们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等方面多有所创新,并且能够做到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极大地丰富了婚俗的研究成果。

正确对待婚俗的研究,需要不断地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把握婚俗研究,对培养民众正确的婚姻观,保护传统婚俗、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等仍有裨益。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