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知识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知识手册

编制单位: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目录

第一节微生物

一、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抗菌

一、抗菌定义

二、抗菌理念

第三节抗菌标准

一、抗菌标准分类

二、抗菌标准体系

第四节抗菌检测

一、如何为抗菌产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二、抗菌检测的要求有哪些?

三、如何看抗菌检测报告?

第五节如何选购抗菌产品?

一、如何判断一件抗菌产品是否合格?

二、选购抗菌产品,认准抗菌标志

第一节微生物

一、微生物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四个典型特征。

第一、微生物的形体微小。一般以微米(micron, μm =1/1000mm)或纳米(nanometer,nm=1/1000μm)作为测量微生物大小的单位。当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大小很不一致,即使同一种微生物也会因为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大小差异。通常病毒的直径多为0.1μm左右,球菌的直径约为1.0μm,杆菌则长约1-3μm、宽0.3-0.5μm。但也有极少数微生物肉眼可见,如一些藻类和真菌。

第二、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大多数细菌繁殖速度为每20~30分钟一代。在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充分的情况下,一个细菌经过8 小时可以繁殖到200万个,经过10小时可以繁殖到10亿个。但也有极少数的微生物繁殖速度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需要18~20小时才能分裂一代。

第三、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微生物的种类有上百万种,按照大小、结构、组成等可以分为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中,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如病毒。它们无典型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这类微生物可分为古菌和细菌两大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于此类。

第四、微生物的分布极其广泛。微生物不仅在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中都有所分布,即使在冰川、火山、深海、地底等“生命禁区”中也有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的极端微生物繁衍生息。另外,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人类和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等腔道中,亦有大量微生物存在。研究显示,一个健康成人是由约1013个动物细胞组成的,但在其表面和腔道里定植的微生物

数量却高达1014个,重量更是高达1271千克。

表1:人体不同部位常见菌种

二、病原微生物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只有少数微生物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

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如一般大肠埃希菌在肠道不致病,在泌尿道或腹腔中就引起感染。

病原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毒力、数量和适当侵入途径才能引起机体发生传染。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强弱取决于侵袭力(突破宿主防御机能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和引起超敏反应的能力。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但不同病原体引起感染发生的最低数量差别很大,如沙门氏菌需十万个菌体,而志贺氏痢疾杆菌仅需十个菌体。除此以外,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致病还需要适合细菌生长的部位,如志贺氏痢疾杆菌集中于结肠致病。

病原微生物需要有传染源(如病人、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

物和植物),经合适途径传播(如经空气、经水、经表面接触等),有易感人群(如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妇、婴童、老人等),才能形成传染。

病源微生物会频繁引发天花、霍乱、西班牙流感、SARS、ME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等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在日常生活中会导致冰箱综合征(如因为李斯特菌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空调病(如军团菌等引发的呼吸道疾病)等各种“现代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因全球因病菌导致的死亡人口超过1700万,约占全球死亡人口数量的1/3。不仅如此,有些病源微生物还会使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发生腐蚀和霉烂等。比如会使接触的金属、仪表、电讯器材和纺织品等物品的理化性能降低,产生老化、腐败和变质等问题,会引起禽流感、鸡霍乱、牛炭疽等动物性疾病,以及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大豆病毒病等植物性疾病。

研究显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12类,分别是球菌(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奈瑟菌属)肠杆菌科(包括伤寒沙门菌、志贺菌、鼠疫耶尔森菌等)、弧菌属(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幽门螺杆菌、结核分歧杆菌、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尼派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呼肠病毒等)、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肝炎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除邪热病毒等)、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真菌(如全身性真菌病、皮下真菌病、浅部真菌病等)。

第二节抗菌

抗菌应用自古有之。早在52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利用草药植物提取物处理裹尸布、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制作木乃伊。这是抗菌应用的最早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军服开始采用季铵盐抗菌剂做后处理,从而明显降低了受伤士兵的二次感染问题。这是抗菌材料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使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抗菌剂大量涌现并逐步渗透进入各个领域,如农业、工业、纺织行业等。

一、抗菌定义

根据国家《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抗菌(antibacterial)是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广义的抗菌,不仅指抗细菌,还包括防霉、抗病毒、抗藻、防腐、防螨等。

表2:防霉、抗病毒、防藻、防腐、防螨等的定义

注1:“防霉”定义来自于GB/T 24346-2009《纺织品防霉性能的评价》

注2:“抗病毒”定义来自于ISO 18184-2019《纺织品的抗病毒试验方法》

注3:“抗藻”定义来自于GB/T 21353-2008《漆膜抗藻性测定法》

注4:“防腐”定义来自于WS/T 466-2014《消毒专业名词术语》

注5:“防螨”定义来自于GB/T 24253-2019《纺织品防螨性能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极易将抗菌和抑菌、消毒、灭菌等概念混淆。但国家《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从专业角度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定义。

表3:抗菌、抑菌、消毒、灭菌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