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词类: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其中,名词的用法较为丰富,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动词的语态变化和时态变化需要掌握。

2. 词序: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以谓语为中心,谓语常位于句首或句中,主语与宾语位于谓语的前后。

此外,状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规范。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和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非常重要。

4. 文言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之”、“乎”、“其”等。

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1. 字词猜测: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生僻字或不认识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其含义,这需要我们对古代汉字和词语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2. 语法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掌握文言文的特点和语法规则,如并列结构、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

通过理解这些语法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理解文言篇章:文言文篇章结构上常常会有开篇、承转合结构,运用到不同的修辞手法,通过理解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三、重要文言文篇章解读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讲述了虞卿的忠诚与智慧。

文中运用了较多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结构的变化。

2. 《孟子·尽心上》《尽心上》是《孟子》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们应该如何尽心事物。

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初三人教版九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初三人教版九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初三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第17课公输《墨子》一、解释加点的字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介词、给之:代词、这样2、子.墨子.闻之.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子:对男子的尊称之:代词代这件事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命:见教;焉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4、请.献十金.请:敬词、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5、吾义固..不杀人义:善良坚持道义固:本来、从来6、再.拜再:两次7、宋何罪之.有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智:明智仁:对人友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明白事理9、然胡..不已.乎然:既然这样,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10、见.公输盘见:拜见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于:介词、给11、此为.何若.人为:是若:样子12、必为有..窃疾矣为:是有:患有13、荆之地方..五千里地:土地方:方圆1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之:助词,凑音节15、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稚:野兔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1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以:以为、认为;之:助词不译为:是1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即使、这样为:wei\介词、给为:wei/助词、造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多次设:采用机变:巧妙的方式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而:转折连词,可是;所以:用什么方法,以:介词用;所:代词:什么方法。

20、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同上】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动用、入侵二、指出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知之不争“争”通“诤”、谏诤3、舍其文轩“文”通“纹”、彩饰4、子墨子久距之“距”通“拒”、抵抗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御6、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三、指出句式特点1、将以(之)攻宋省略句2、起[于鲁]状语后置句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状语后置句5、吾既已言之(于)王矣省略句第18课《.孟子》两章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气时令;有利地形;举国一致的团结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动用,包围;而:连词,表顺承;而:连词。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一. 鱼我所欲也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一词多义1.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第二个)为:接受3.而: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却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于5.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助词蹴尔而与之与:给予6.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得到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者: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表判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者:…的人三.古今异义1. 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3.耳:贤者能勿丧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豆:一豆羹古义: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用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5.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四.词类活用: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做动词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还有更多)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 省略句: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二. 曹刿论战1. 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普遍、遍及。

2. 一词多义1 故:公问其故:原因故逐之:所以2 从:民弗从:服从,顺从战则请从:跟随3 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公问其故:这样指挥的4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5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 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隙)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第17课公输《墨子》一、解释加点的字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介词、给之:代词、这样2、子墨子闻之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子:对男子的尊称之:代词代这件事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命:见教;焉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4、请献十金请:敬词、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5、吾义固不杀人义:善良坚持道义固:本来、从来6、再拜再:两次7、宋何罪之有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智:明智仁:对人友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明白事理9、然胡不已乎然:既然这样,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10、见公输盘见:拜见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于:介词、给11、此为何若人为:是若:样子12、必为有窃疾矣为:是有:患有13、荆之地方五千里地:土地方:方圆1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之:助词,凑音节15、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稚:野兔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1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以:以为、认为;之:助词不译为:是1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即使、这样为:wei\介词、给为:wei/助词、造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多次设:采用机变:巧妙的方式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而:转折连词,可是;所以:用什么方法,以:介词用;所:代词:什么方法。

20、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同上】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动用、入侵二、指出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知之不争“争”通“诤”、谏诤3、舍其文轩“文”通“纹”、彩饰4、子墨子久距之“距”通“拒”、抵抗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御6、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三、指出句式特点1、将以(之)攻宋省略句2、起[于鲁]状语后置句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状语后置句5、吾既已言之(于)王矣省略句第18课《.孟子》两章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气时令;有利地形;举国一致的团结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动用,包围;而:连词,表顺承;而:连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 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四、课文要点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人物形象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5、空乏..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二、虚词的用法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四、课文内容要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语言特点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曹刿论战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常见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忠之属也;2.夫战,勇气也;3.夫大国,难测也;七.写作特色一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二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曹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第17课公输《墨子》一、解释加点的字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介词、给之:代词、这样2、子.墨子.闻之.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子:对男子的尊称之:代词代这件事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命:见教;焉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4、请.献十金.请:敬词、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5、吾义固..不杀人义:善良坚持道义固:本来、从来6、再.拜再:两次7、宋何罪之.有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智:明智仁:对人友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明白事理9、然胡..不已.乎然:既然这样,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10、见.公输盘见:拜见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于:介词、给11、此为.何若.人为:是若:样子12、必为有..窃疾矣为:是有:患有13、荆之地方..五千里地:土地方:方圆1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之:助词,凑音节15、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稚:野兔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1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以:以为、认为;之:助词不译为:是1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即使、这样为:wei\介词、给为:wei/助词、造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多次设:采用机变:巧妙的方式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而:转折连词,可是;所以:用什么方法,以:介词用;所:代词:什么方法。

20、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同上】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动用、入侵二、指出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知之不争“争”通“诤”、谏诤3、舍其文轩“文”通“纹”、彩饰4、子墨子久距之“距”通“拒”、抵抗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御6、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三、指出句式特点1、将以(之)攻宋省略句2、起[于鲁]状语后置句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状语后置句5、吾既已言之(于)王矣省略句第18课《.孟子》两章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气时令;有利地形;举国一致的团结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动用,包围;而:连词,表顺承;而:连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基础知识专项知识梳理(全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基础知识专项知识梳理(全册)

专项五 文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 例字 原句 解释篇目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鱼我所欲也》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乡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与欠”,语气词 错 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置 《唐雎不辱使命》 仓 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黑色 被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送东阳 马生序》 支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肢体 孰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一词多义1.则2.与3.于4.得5.为6.徒7.使8.夫9.以10.至11.从12.患13.道14.质15.足16.之17.故18.其19.焉20.故21.朝22.孰23.美24.闻25.遗26.所以三、词类活用五、重点句子翻译《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17、《公输》一、按课文内容填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12、方.五千里13、舍其文轩..14、吾义.固.不杀人15、夫子..何命焉为..16、请.献十金..17、不可谓仁.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2、宋何罪之有?——译:3、此为何若人?——译: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四、文意把握: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2、第一段的作用: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这句话。

接着又以“”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一个“”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5. 争:同“诤”,直言相劝。

(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五)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六)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九年级人教版下语文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下语文知识点

九年级人教版下语文知识点一、古代文学知识点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知识点。

1. 古代文言文古代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我们需要了解其特点和阅读技巧。

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式复杂、使用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等。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注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了解其构造和修辞手法。

通过欣赏和朗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文学常识除了古代文言文和诗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如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品和作家。

了解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除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也是我们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学习一些现代文学的知识点。

1.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态。

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现代散文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郁达夫的《故乡》等。

通过阅读现代散文,我们可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思考。

2. 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代表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现代小说的知识点。

了解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其中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作家及其作品在学习现代文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作家及其作品。

如鲁迅、茅盾、巴金等都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了解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三、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除了了解文学作品的知识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用来增强文学作品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我们需要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梳理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梳理

九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体历史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学和文学名著。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3、《愚公移山》是古代中的名篇。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篇,也称。

《关雎》是《诗经》“”里的第一首诗。

着重于叙事。

《蒹葭》是“”中的一首爱情诗。

两首诗都运用手法。

二、实词积累:(解释加点字词)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小大之狱.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信.忠.之属.也牺牲..玉帛可以..一战遂逐.齐师再.而衰望其旗靡.齐师败绩..吾视其辄.乱既.克故.克之难测.也虽.不能察.弗敢加.也小信未孚.彼竭我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私.我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能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时时..而间.进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何苦.而不平三、一词多义:故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桓侯故使人问之温故而知新夫夫战,勇气也其夫呓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予观夫巴陵胜状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加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朝朝服衣冠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间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曾曾不弱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故不杀人四、词类活用:神弗福.也一鼓.作气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闻.寡人之耳者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句子)何以战?夫战,勇气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文言文
二、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释义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必以信
小信未孚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服衣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临表涕零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三、文言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

何以战
必以信

而形貌昳丽
而复问其妾
窥镜而自视
安陵君其许寡人!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六单元
一、通假字
(1)孰(shú)视之()
(4)不知饴(yí)阿谁()
例句
释义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长跪而谢之曰
四、词类活用
类型
词语
例句
释义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且秦灭韩亡魏。
伏,流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形容词作动词
广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名词作动词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知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闪避 )③今为所识困穷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谢”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鉴识)2.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关于)而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但是)为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祸)4.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品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利处今义:增添三、重点词语讲解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能得兼(兼:同时)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获取)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祸辟通“避”,闪避)5.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乞人不屑也(不屑:因小看而不能接受)8.妻妾之奉(奉:侍奉)9.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若是,若是)10.贤者能勿丧耳(丧:抛弃)11.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利处,加:利处)13.是亦不能够够已乎(已:停止,放弃)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所识困穷者得我与(得:通德,感谢)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内容梳理(一)篇目第五单元17.公输 18.《孟子》两章19.鱼我所欲也 20.《庄子》故事两则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楩.( ) 鹓.( ) 郢.( ) 蹴.( ) 鸱.( )醴.泉( ) 敝舆.( ) 犀兕..( ) 鲋.鱼( )..( ) 鼋鼍文梓.( ) 守圉.( )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拂.士( ) 苟.得( ) —箪.食( ) 一豆羹.( ) 濠.梁( ) 鯈.鱼( )提示pián yuān yǐng cù chī lǐ yú xī sì yuán tuï fù zǐ yù quǎn yuâ gãbì gǒu dān gēng háo tiáo2.重点词义(1)起.于鲁(2)请说.之(3)胡.不已.乎(4)以牒.为械(5)吾知所以..距子矣(6)不可谓知类..(7)请.献十金(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天下顺.之(11)人恒.过然后能改(12)困于心衡.于虑(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4)故不为苟.得也(15)故患.有所不辟也(1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7)蹴尔而与.之(18)妻妾之奉.(19)此之谓失其本心..(20)惠子相.梁(2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22)非梧桐不止. (23)安.知鱼之乐 (24)是.鱼之乐也 (2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提示(1)起:出发,动身。

(2)说:解释。

(3)胡:为什么。

已:停止。

(4)牒:木片。

(5)所以:用来……方法。

(6)知类:明白事理。

(7)请:请允许我。

(8)寇:入侵。

(9)域: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10)顺:归顺,服从。

(11)恒:常。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喻:了解。

(14)苟:苟且。

(15)患:祸患,灾难。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

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ǐng] 犀兕[xī sì] 鼋鼍[yuán tuó] 鲋[fù]鱼文梓[zǐ] 楩[pián]楠长[pián]木B 词语:“说”通“悦”:高兴。

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

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

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

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

例句:舍其轩。

“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①为:替。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例句:夫子何命焉为?是。

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

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

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

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

例句: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入见。

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各课知识统计第17课公输《墨子》一、解释加点的字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为:介词、给之:代词、这样2、子.墨子.闻之.子:夫子(即先生、老师)子:对男子的尊称之:代词代这件事3、夫子何命.焉为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命:见教;焉为: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4、请.献十金.请:敬词、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5、吾义固..不杀人义:善良坚持道义固:本来、从来6、再.拜再:两次7、宋何罪之.有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智:明智仁:对人友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明白事理9、然胡..不已.乎然:既然这样,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10、见.公输盘见:拜见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于:介词、给11、此为.何若.人为:是若:样子12、必为有..窃疾矣为:是有:患有13、荆之地方..五千里地:土地方:方圆1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之:助词,凑音节15、宋所谓无稚.兔鲋鱼..者也稚:野兔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1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以:以为、认为;之:助词不译为:是1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即使、这样为:wei\介词、给为:wei/助词、造1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多次设:采用机变:巧妙的方式19、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而:转折连词,可是;所以:用什么方法,以:介词用;所:代词:什么方法。

20、吾知子之.所以距我之: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同上】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动用、入侵二、指出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知之不争“争”通“诤”、谏诤3、舍其文轩“文”通“纹”、彩饰4、子墨子久距之“距”通“拒”、抵抗5、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御6、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三、指出句式特点1、将以(之)攻宋省略句2、起[于鲁]状语后置句3、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句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状语后置句5、吾既已言之(于)王矣省略句第18课《.孟子》两章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气时令;有利地形;举国一致的团结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动用,包围;而:连词,表顺承;而:连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17、《公输》一、按课文容填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起.于鲁2、公输盘不说.3、子.墨子起.,再拜..4、不可谓知.类.5、然.胡.不已.乎6、胡不见.我于王7、子墨子九距.之8、守圉.有余9、公输盘诎.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13、舍其文轩....何命焉为..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

10、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

11、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四、文意把握:1、课文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

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

接着又以“宋何最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

○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

○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

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

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

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

(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

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有余”交待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

○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

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

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

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者的野心无法得逞。

6、学过的课文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

7、文中形象概括: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心虚弱又仗势欺人。

8、说出一个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如:墨守成规;与公输盘有关的成语,如:班门弄斧9、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主,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如:这一思想有利于消除战争威胁,维护世界和平,提倡人们互爱互利,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

联系现实,请你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18、《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 而去. 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8寡助之. 至. ,亲戚.. 畔.之 ○9多助之. 至. ,天下顺. 之 ○10故君子.. 有不战,城.非不高也 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

3、文意把握:①、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

②、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

○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

20、《庄子》故事两则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惠子相. 梁2、或. 谓惠子曰3、非梧桐不止.4、非醴泉.. 不饮5、于是.. 鸱得腐鼠6、是.鱼之乐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8、请循. 其本. 二、翻译下列句子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5、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三、文意把握:1、《惠子相梁》○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

○2、人物形象的特点:惠子: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

○3、文中的比喻:鹓鹐: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腐鼠:故事中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

鸱: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4、揣摩“庄子往见之,曰。

”中庄子“曰”时的神态表情,用一个词描摹出来: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23、《愚公移山》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4、聚室.而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杂然..相许.。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7、投诸.渤海之尾。

8、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0、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11、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2、甚矣,汝之不惠. 13、其.如土石何? 14、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无穷匮..,何苦.而不平?”..也。

而山不加增15、惧其不已.也 16、帝感.其诚.。

17、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18、无陇断..焉。

19、河曲智叟亡.以应。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苦于山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曲折绕远。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4、杂然相许。

——译: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5、且焉置土石?——译:况且把土石投放到哪里呢?6、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7、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子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壤,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8、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9、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变通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11、子子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子子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三、文意把握:1、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