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一),翻开《西西弗的神话》,我才发现“哲学随笔”正如荒漠里的甘泉,让人能够明白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
西西弗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位很痛苦的神,传说中,他上千年地重复着一项无效而无望的行为——每天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又由于自身的重量滚下山去。
这就是他的悲惨命运。
以往我就是这样看待西西弗的,对他,我只有同情,却并不理解。
我以为,上帝给予了他这样的命运,他本来可以抵抗,可以拒绝,就算上帝无法战胜,他也可以以死相争。
然而,《西西弗的神话》却告诉我们,西西弗这种永不休止的推石上山,正是对上帝的反抗和对天堂的蔑视,他接受了命运,却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不哀求上帝改变这种命运,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让巨石停留在最高峰。
上帝不懂西西弗,我们也不懂。
所以,我们都以为西西弗是个失败者,却不知道真正输掉的人是上帝。
西西弗其实代表的便是人类对命运的不屈和抗争。
西西弗要向世人说的是:人类终究会赢,当他们为着自己的命运努力着,即使没有意义,因为一切的结局早已注定,但也还是幸福的。
只要不屈服,人类的命运便不属于上帝,而是属于人类自己。
推石上山,巨石滑落——这一反复无休止的过程当然会让西西弗感到痛苦,但西西弗知道,自己如果为此痛苦,便正中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的下怀。
西西弗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蔑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不让痛苦吞噬自己的灵魂,而是从痛苦中寻找幸福和快乐。
他想通了一个道理:推着巨石爬上山顶所进行的斗争,其本身就足以使人感到满足与充实。
所以,西西弗仍然是幸福的。
这才知道,《西西弗的神话》要告诉我们的很简单:不要诅咒自己的命运不由己,命运与你其实是一体的,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拥有自己的幸福。
正如加缪历来的手法一样,《西西弗的神话》同样语言简朴,风格淡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鲜艳的色彩,但在平淡之中,我感受到了他清晰的哲理,在其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火热的激情。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一部哲学随笔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荒谬。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荒谬的感受逐渐清晰,并意识到面对荒谬的两种方式:“不死未来的创造”和西西弗式的反抗。
加缪在书中提到,人生是荒谬的,而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赋予它意义。
我对此深有感触。
在我九岁的时候,我们家搬了新家,我在阳台上做奥数题,从白天做到黑夜,终于做出来了。
但当我站起来,看着窗外黑魆魆的菜地,我却感到特别难受,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很没有意义。
我知道有些人做奥数题是开心的,但对我来说,它只是一种无用的消耗。
这种没有意义的感受并非常态,在学校的生活中,我周围有很多“活生生”的人,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真实。
但我却很抗拒竞争性的学习,因为排名无法向我说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法让我感受到作为人的价值。
这种挫败感让我感到痛苦和迷茫。
后来,我试图追求成为一名作家,但这些追求和希望最终也遭遇了挫败。
至此,荒谬的感受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在我看来,“空心病”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对无意义的觉醒和痛苦。
那些被认为是“空心病”的人,实际上是看到了生活的荒谬和无意义,而这种痛苦是心理治疗无法解决的。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荒谬的反抗,而不是被定义为“病人”。
加缪推崇西西弗式的反抗,即明知一切都是徒劳,但仍然要继续努力。
这种反抗并不是一种乐观主义,而是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对荒谬的超越。
在面对荒谬时,我们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赋予它意义。
《西西弗神话》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痛苦和困惑都是由于我们对无意义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我们总是试图寻找一种永恒的、有意义的东西,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
然而,正是这些短暂的意义和快乐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生活的荒谬和无常,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我们不能被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过去的遗憾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对未来的追求,而是要以一种更加现实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通用12篇)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通用12篇)《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通用12篇)《西西弗的神话》是一部哲学随笔,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优美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吧!《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篇1阅读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又从头开始读。
原因是:每个字我都认识,但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呢。
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对加缪以及他的荒诞主义的搜索。
也由荒诞主义,引出对“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认知。
关于哲学随笔,以前看周国平的就觉得很好接受与理解,大概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书里提到大量的西方哲学家及其思想都未曾触及。
加缪在书中以随笔形式阐述了他的“荒诞主义”。
分为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这三部分于我最为艰涩难懂。
他指出“荒诞正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
”“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与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
”我的理解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了荒诞感。
西西弗神话这一故事虽然所占篇幅不长,却是加缪荒诞主义典型例子。
推上山去的石头永远滚落下来,这样绝望的境地,西西弗承受着自己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将石头推上去。
认识荒诞,但勇于防抗。
“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联想到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索尔,他和西西弗都认识到了现世的荒诞,但好像两人选择了不同的态度。
若说西西弗是勇于反抗,而莫索尔却是消极避世。
对周遭的一切冷眼旁观,这也许也是一种反抗吧。
(挠头,就是看起来很不积极)不想绕来绕去绕了,哲学我看不懂也说不清。
反正就当是加缪带来了一剂鸡汤“人间的火焰完全抵得上天国的芳香。
”这其实也算解答了加缪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
我想,他一定认为值得。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篇2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开篇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这本著作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的原因,就在于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荒诞哲学,以及对于生命的存在主义意义上的思考。
《西西弗神话》读书有感
《西西弗神话》读书有感《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哲学随笔集,作者借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探讨了人生的荒诞性以及人们在面对荒诞时的态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加缪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这一观点让我深思。
自杀意味着对生活的否定,而我们是否选择活下去,取决于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判断。
生活并不总是容易的,它充满了困难和挫折。
然而,人们仍然会出于习惯而继续生存下去。
那么,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继续生活呢?是习惯、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或许,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我们能够在荒诞中找到意义,在苦难中发现美好。
在书中,加缪提到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这句话与基督教的“要有德行”具有相同的价值。
这让我思考起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曾经坚信的真理可能会被推翻,世界上是否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我们所追求的知识是否能够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
曾经,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渴望寻找一种信仰和信念来支撑我的生活。
我曾经信仰基督教,相信神会保佑我,聆听我的一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无法从宗教信仰中获得足够的力量,也无法找到活着的真正意义。
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试图寻找答案,但却陷入了愈发浅薄无知的状态。
我不知道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热爱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王阳明的学说,开始从生活本身中寻找力量。
我学会了用心去体会每一刻的美好,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去欣赏自然的美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我明白了,生命的美好并不在于追求绝对的真理或知识,而在于平凡的瞬间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悟。
九记的荔枝锅、海底捞的番茄锅、鹅肝寿司……这些美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然而,尽管我已经找到了一些生活的乐趣,但我仍然无法摆脱西西弗式的命运。
生活依然是周而复始,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像是一句骗人的话。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西西弗神话》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一):胡说此书乃加缪29岁时所写,其文通透达练,思想冷峻且老辣。
他号召抵制神与未来,在领悟‘荒诞’后,他对生(存在)本质的分析可谓偏辟入理,他把这种‘悲’置之眼前,然而又过份不严谨的认同一种抵抗的‘幸福’,以至把我这非要找出幸福缘由的倔驴引入了生活真相的圈套,读此书的1个多月中,满眼皆悲无出路,沦落成了一头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至今处于待解救状态。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二):关于人生最睿智的理解不论我说什么都无法表达我对于这本书的喜爱。
我认为加缪用哲学的语言将活着的意义睿智的阐述了。
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加缪帮我解答了。
说什么都是多余,该说的加缪都说完了。
只是遗憾我懂得太少,哲学专有名词不懂,提到的其他文学大家我也不了解,甚至唐璜,基里洛夫我也不知道是谁。
所以,还是多读书,多充实自己吧。
社交软件只会越刷越迷茫。
你的困惑只有先哲能解答,而那些心灵鸡汤或者一笑而过的段子只能填补你暂时的空虚,而心灵永远是缺氧状态。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三):守恒上个月读柳鸣九先生译的《局外人》,译序里他老人家把这本西西弗吹得特别屌,好奇之余,稍微考察了下不同的译本,最终找来了杜小真译的这本。
最开始的时候还好,不过很快就算不上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了,甚至5页左右10页以下就要打瞌睡的程度。
不是有一种一直盯着一个字看你就会不认识这个字的现象嘛,荒谬荒谬荒谬荒谬荒谬,起初我还对作者描述的荒谬挺有共鸣的,可荒谬了一百多页就不禁对这种状态感到陌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崩溃疗法,这么一本小册子墨迹了好久才算完。
我想我看不懂这本书,但又很难把这归结于作者的表达,因为作者字里行间里总有一种笃定:我们应该知道……正如我前面已经讲过的那样……这一点我之前已经论证过……译者也说本书的叙述近乎白描,语言简朴哲理清晰。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多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多篇《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九):荒谬中找到幸福最开始接触加缪是通过他的那本《局外人》,文章开篇就是一句:“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
”正如他在文中对整个社会的脱离,主人公默尔索对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陌生。
文章以一种面纱似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荒谬的领域,先是默尔索对周遭事物的冷漠和麻木,而后是他无法理解的杀人和他对杀人动机的荒诞的陈述,最后是社会对其强加的荒谬审判,故事从头至尾就没有放弃过呈现这样一种荒谬的氛围。
也正是在这氛围之下,我感受到了加缪对我们生活意义的探索。
对加缪的荒谬至此是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寻找了其他著作之后,我就遇到了这本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
正文:在文章的最前面,我们首先要理清“荒谬”这个词在加缪文中的意思。
加缪的荒谬实际上是一种感受,类似于“厌倦、厌恶”,是一种对在外部世界影响下自我存在的堕落。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
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意味的厌倦开始了”这种加缪称其为在“非人性因素面前产生的不适感“就是荒谬。
同时荒谬在书中也有不同的意思,书中有一处的原注写道:“这里不是取荒谬一词的原意。
这并不涉及定义问题,而只涉及包含着荒谬因素的诸种感情的罗列。
只要这种罗列没有结束,人们就没有穷尽荒谬的意义。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双向的,荒谬感并不是单从人类对世界的态度中而产生的,世界对于人类的态度是荒谬感组成成分中重要的一部分。
加缪在书中提到: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唯一的联系”。
人们从机械而重复的生活中萌发出“为什么”的时候,就是人们意识到荒谬的时候,这也是荒谬讨论的基础。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判断生活是否值得过,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开篇第一句话。
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沉重。
苏格拉底曾提出“我们要考察生活是否值得经历”的观点,加缪在这里也打算讨论这个根本问题。
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篇一地狱高山之脚,永远有一个身影:他推着巨石缓缓地登上山顶,然后看着巨石滚落,接着走下山,再把巨石推上山顶,然后又一次地看着它滚落……西西弗,一代君王却最终沦为一座山,一个巨石的奴隶,终生摆脱不了日复一日的命运,虽然没有受刑,但似乎精神的折磨要远远大于普罗米修斯肉体上的疼痛。
我想过,若换作我,只有三种结局:要么我的身躯被巨石碾过,要么我会死于众神的怒吼之下,要么,我会战胜众神,重返人间。
可是为什么西西弗乐此不疲呢?我曾经也想过这个问题,但今天,西西弗作出了回答。
他说,快乐的并非推动巨石本身,而是在于他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即使在人间,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呢?看来我只能叹气了,但并非反对这样的观点。
回首初二的一篇周记,我已经像这样日月年的复制粘贴质问过:你们何时是个尽头?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是谁在绕着谁旋转?想想每天我们都做些什么:听说读写,吃睡行学。
能有什么新花样,再看的本质一些,无非是一堆堆聚在一起的、维持几万个日日夜夜的化学反应罢了。
——生活到底是在做一件什么事情?于是我也开始质问自己,那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也许,是一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吧。
”我说,“在学校里,我永远也无法体味真正自由的生活。
当我看见暴力事件时,我想出手相救,可我单薄的身躯又能挨上几刀?当我看见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之时,我想问他们这是一种怎样自由的感觉,可我又该如何教他们听懂人类的语言?当我仰望夜空时,我想触摸每一颗星球、每条真理,可哪一颗不是可望而不可即?我想结交一个不因利益而存在的朋友,可是人海茫茫,又何处寻觅?”“那你的生活还有什么价值呢?”“也许吧,我现在的生活可能没有价值,但在将来,我会一点一点地去实现。
”于是自己都笑了,想来现在的同学之间,几乎是游戏、玩笑与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十字路口挤得水泄不通——会有价值吗——我需要空间!我早就想在这里装个红绿灯了,同学之间为什么不能让人生通行呢?何况脚下的土地与道路哪处不是生活?似乎只有我自说自话,看看西西弗,又有谁同他一道的呢?我在追寻人生终极的目标中,不断审视着自己,我适应了过去,适应了现在,适应了将来。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西西弗神话》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一):胡说此书乃加缪29岁时所写,其文通透达练,思想冷峻且老辣。
他号召抵制神与未来,在领悟‘荒诞’后,他对生(存在)本质的分析可谓偏辟入理,他把这种‘悲’置之眼前,然而又过份不严谨的认同一种抵抗的‘幸福’,以至把我这非要找出幸福缘由的倔驴引入了生活真相的圈套,读此书的1个多月中,满眼皆悲无出路,沦落成了一头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至今处于待解救状态。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二):关于人生最睿智的理解不论我说什么都无法表达我对于这本书的喜爱。
我认为加缪用哲学的语言将活着的意义睿智的阐述了。
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加缪帮我解答了。
说什么都是多余,该说的加缪都说完了。
只是遗憾我懂得太少,哲学专有名词不懂,提到的其他文学大家我也不了解,甚至唐璜,基里洛夫我也不知道是谁。
所以,还是多读书,多充实自己吧。
社交软件只会越刷越迷茫。
你的困惑只有先哲能解答,而那些心灵鸡汤或者一笑而过的段子只能填补你暂时的空虚,而心灵永远是缺氧状态。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三):守恒上个月读柳鸣九先生译的《局外人》,译序里他老人家把这本西西弗吹得特别屌,好奇之余,稍微考察了下不同的译本,最终找来了杜小真译的这本。
最开始的时候还好,不过很快就算不上什么愉快的阅读体验了,甚至5页左右10页以下就要打瞌睡的程度。
不是有一种一直盯着一个字看你就会不认识这个字的现象嘛,荒谬荒谬荒谬荒谬荒谬,起初我还对作者描述的荒谬挺有共鸣的,可荒谬了一百多页就不禁对这种状态感到陌生,仿佛经历了一次崩溃疗法,这么一本小册子墨迹了好久才算完。
我想我看不懂这本书,但又很难把这归结于作者的表达,因为作者字里行间里总有一种笃定:我们应该知道……正如我前面已经讲过的那样……这一点我之前已经论证过……译者也说本书的叙述近乎白描,语言简朴哲理清晰。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读后感1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持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在1942年动笔塑造《局外人》中默尔索这一小说形象时,加缪便已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完成了自己对“荒谬”狂风骤雨式的思考。
1936年,他开始酝酿作品,直至1941年,《西西弗斯的神话》问世,一把开启荒诞哲学的钥匙就此交付给了众生。
在书中,加缪毫无隐蔽地谈论孤独与自杀,从哲学角度剖析存在于虚无。
但这些并非其思考之本原。
他用了大篇幅来阐述荒谬与普通人或物之间不可割舍的联系。
世界在荒诞的氛围中成长着,顶着一张似是而非的面孔,并且仍在成长着。
散文入眼第一篇便是《荒谬与自杀》,读到这样的字眼,从心理上便多多少少有了畏缩之意,然而咬咬牙看完第一篇,心里便稍许有了宽慰。
我们抵触的无非是生死无常,幽默点,或许也可以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戏剧性,是我们在看穿人类之渺小与自然之博大后恍然大悟之所在。
然而肉体的衰老对于个体来说固然可怕,但放在无尽的虚空中,便也成了随风飘散的尘埃。
自杀或许是一种悲哀的沉寂,但换个角度,它也是对受生存支配的反抗和对失效信仰的嘲讽。
加缪阐述的文字很平淡,没有同情,没有批判,冷静得近乎冷酷。
但他的热情比冷酷来得更汹涌。
他的论述似乎是于至高处俯视芸芸众生,不带一点私人感情(或许哲学本就如此),可细细读来,澎湃的感情则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如同火山喷薄前的炽热。
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得罪了诸神,而被惩罚日夜无休止地推滚石上山。
无论是其生前对诸神的嘲弄还是离开后对死亡的愤恨和对生命的激情,都必须付出痛苦的代价。
挣扎、争取、反抗。
追求、坚持、逆转。
日复一日,是对信仰的执着;精疲力竭,是对奋斗的不懈。
他不认命运,于是甘心承担诸神的惩罚来做回自己人生的`主宰,他看得通透,却被世俗误解,因此加缪称其为“荒谬的人物“。
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篇渲染着悲剧色彩的英雄主义神话故事,然而有谁知道,在西西弗斯拒绝诸神指令、追求人生梦想时心中没有畅然快意;又有谁知道西西弗斯下山之时,思及自己为希望奋斗之后受此惩罚,心中没有一丝骄傲与幸福?”荒谬“在作者笔下俨然成了一种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和人生幸福感。
《西西弗神话》人生与荒诞观后感
《西西弗神话》人生与荒诞观后感在读完《西西弗神话》这本书后,我的内心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本书所探讨的人生与荒诞的主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审视。
书中的西西弗,日复一日地推动着那块注定会滚落的巨石,这看似无意义且荒诞的行为,却隐藏着对人生深刻的隐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也常常像西西弗一样,重复着看似徒劳无功的事情吗?比如为了一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挤着拥挤的地铁,面对着繁琐的任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每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没日没夜地学习。
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匆匆洗漱后便开始背诵那些枯燥的知识点;晚上则在台灯下一直做题,直到眼睛都快睁不开。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像西西弗一样,不停地推动着那块名为“考试”的巨石,疲惫不堪却又不敢停歇。
记得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瓢泼大雨,电闪雷鸣。
我坐在书桌前,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做了一半的模拟试卷,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我抬头看向窗外,雨水猛烈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嘲笑我的努力。
我问自己:“这么拼命到底为了什么?就算考好了又能怎样?”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荒诞至极,就像西西弗的推石行为一样,也许永远没有尽头,没有真正的意义。
但是,随着考试的临近,我也渐渐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
终于,考试的那一天到来了。
我走进考场的时候,心里紧张得要命,手心里全是汗。
考试的过程中,我的大脑飞速运转,之前复习的知识不断在脑海中闪现。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交上试卷的那一刻,心里突然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后来,成绩公布了,我考得还不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东西。
虽然备考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迷茫,甚至有时候觉得荒诞无比,但正是那些日日夜夜的努力,让我获得了想要的结果。
这就好像西西弗,虽然他每次推石上山都会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西西弗神话》人生荒诞性的思考学习心得
《西西弗神话》人生荒诞性的思考学习心得最近读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这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对人生那荒诞的一面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书里说西西弗被诸神惩罚,要永无止境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而石头又会滚下来,周而复始。
这听起来是不是超级悲催?但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里面藏着的关于人生荒诞性的思考,可太有意思了。
就拿我自己的一段经历来说吧。
之前我特别想学会弹吉他,觉得抱着吉他在舞台上表演,那简直帅呆了。
于是我兴冲冲地买了一把吉他,报了个培训班,满心期待着自己能快速成为吉他高手。
刚开始的时候,那真是激情满满啊!每天下班后,啥也不干,先抱起吉他练上一个小时。
手指按弦按得生疼,我也不在乎,心里想着:“这点疼算啥,等我练成了,那都不是事儿!”可练着练着,问题就来了。
那些和弦转换,怎么就那么难呢?我练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熟练。
有时候好不容易觉得自己有点进步了,第二天再弹,又回到了解放前。
这感觉就像西西弗推着石头,好不容易推到了半山腰,石头“咕噜”一下又滚回了山脚。
而且,周围的人也不怎么理解我。
朋友说:“你这天天练,也没见你弹出个啥名堂来,别浪费时间了。
”家人也觉得我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多久。
我心里那个郁闷啊,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人的战场上,孤独地战斗着。
那段时间,我真的无数次想过放弃。
想着干脆把吉他扔一边,该干嘛干嘛去。
可是每次看到那把吉他安静地躺在角落里,又觉得不甘心。
就这么纠结着、坚持着,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进步了。
能弹一些简单的曲子了,虽然还是不那么完美,但至少能听出个调调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些关于人生荒诞的道理。
我们常常在追求一些东西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就像西西弗永远推不完的那块石头。
有时候我们努力了很久,却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没有意义。
每一次推石头的过程,每一次练习吉他的过程,其实都是我们在和这种荒诞做斗争。
虽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痛苦、挫折,也收获了坚持、成长。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精选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西弗神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1坚守探索并非是为了寻求慰藉,而是承认永恒,面对现实,并坚持对抗。
但是永恒又是否存在呢?如果是人本身相关的永恒,与人之精神共灭,如果是与人并不相关的永恒,大概与人毫不相干地永恒存在。
这永恒又与人自身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人本身的一切对抗都是徒劳的,知道人在徒劳对抗的清醒本身就是人性中的神性。
清醒的受难比无知觉的受难更有悲剧性,所有为伟大而衍生的,或者一切被吹嘘为伟大的,不过都是因为不能抗拒的悲剧性。
自由只有一种,就是自身所体验到的自由。
“鄙视诸神,仇恨死亡,热爱生活”所要付出的代价是清醒又满怀希望地对抗。
如果人是有未来的,就不是绝望的,人就是自己的神,上帝是不存在的,那就不存在死亡之后的永恒?如果上帝是存在的,人就无法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存在为什么要自觉驯服于让其不自由的上帝?怎么知道“一切皆善”呢?是否是因为对无法对抗的永恒的不可知做出的妥协?西西弗顺从内心的对生的热爱反而成了被惩罚的因由,难道不是因为,人本就生而不自由的隐喻?生而不自由,难道不是肯定了上帝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人是否就能自由?西西弗和巨石对抗,人又在终其一生和什么对抗?如果人终究是没有未来的,为什么又这么执着地眷恋?如果人是有未来的,未来是什么?明知道死亡是终点却一路奔跑的人类是受什么驱使呢?人们期待死亡之后的未来是出于对什么的恐惧?又是出于对什么的期待?我还是不懂,凭什么说“西西弗是幸福的”?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2第一次与存在主义结识便是高中读到的《西西弗神话》,在此之前我对存在主义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是萨特和波伏娃他们长达一生却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恋情。
20xx年3月29日夜,重读加缪哲学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最终章《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 当阅读了⼀本名著后,⼤家⼀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编精⼼整理的西西弗的神话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块巨⽯推上⼭顶,⽽⽯头由于⾃⾝的重量⼜滚下⼭去。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进⾏这种⽆效⽆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中最聪明最谨慎的⼈。
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涯。
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盾。
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效劳动者的⾏为动机以价值。
⼈们⾸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起进⾏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
阿索玻斯的⼥⼉埃癸娜被朱庇特劫⾛。
⽗亲对⼥⼉的失踪⼤为震惊并且怪罪于西西弗。
深知内情的西西弗对阿索玻斯说,他可以告诉他⼥⼉的消息,但必须以给柯兰特城堡供⽔为条件。
他宁愿得到⽔的圣浴,⽽不是天⽕雷电。
他因此被罚下地狱。
荷马告诉我们西西弗曾经扼住过死神的喉咙。
普洛托忍受不了地狱王国的荒凉寂寞。
他催促战神把死神从其战胜者⼿中解放出来。
还有⼈说,西西弗在临死前冒失地要检验他妻⼦对他的爱情。
他命令她把他的⼫体扔在⼴场中央,不举⾏任何仪式。
于是西西弗重堕地狱。
他在地狱⾥对那恣意践踏⼈类之爱的⾏径⼗分愤慨,他获得普洛托的允诺重返⼈间以惩罚他的妻⼦。
但当他⼜⼀次看到这⼤地的⾯貌,重新领略流⽔、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热的⽯头、宽阔的⼤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中去了。
冥王的召令、⽓愤和警告都⽆济于事。
他⼜在地球上⽣活了多年,⾯对起伏的⼭峦、奔腾的⼤海和⼤地的微笑他⼜⽣活了多年。
诸神于是进⾏⼲涉。
墨丘利跑来揪住这冒犯者的领⼦,把他从欢乐的⽣活中拉了出来,强⾏把他重新投⼊地狱,在那⾥,为惩罚他⽽设的巨⽯已准备就绪。
我们已经明⽩: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语尽述的⾮⼈折磨:他以⾃⼰的整个⾝⼼致⼒于⼀种没有效果的事业。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汇合6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汇合6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您知道怎么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读后感吗?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1加缪小哥哥:一切都是荒诞的,生命或者生活本身毫无意义。
小十妈妈:那什么是有意义的?加缪小哥哥:朋友,你这个问题都是无意义的。
小十妈妈:我的存在也没有意义吗?加缪小哥哥:你可以赋予它意义或者你说它有意义就有意义。
不明觉厉,不明觉厉,不明觉厉。
这大概是我对这本书里很多内容的一种感受。
我似懂非懂,有的能懂,有的不能懂,或者我以为我懂的其实也不一定懂。
因为我说不明白,按加缪小哥哥的说法,就是我实际上还是不明白或者因为懒惰而浅尝辄止。
书里有很多哲学家或者思想家,所以你读着读着,就会有很多名人冒出来,你不一定都认识或者听说(“认识”是对于学识渊博的书友的定位,对我来说,我只能用“听说”)。
光看名字,就够我喝好几壶了,关于这些名人的思想我就是不明觉厉了。
嗯~说的如此清新脱俗,还是掩盖不了“我读书读的少”的事实。
哈哈哈哈哈哈说说加缪小哥哥吧,为啥叫小哥哥,因为他好帅啊,手指纤长。
哈哈哈哈哈哈~不好意思,跑偏了。
我确实百度了他,也看了很多解读他的文章,最近也连续看了他三本书。
我知道,三本书肯定是不够了解一个人的,但是多多少少我能好像大概能明白一些,也不知道对不对。
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啥事儿它都得细细琢磨,但是啥事儿它也不能细细琢磨,是不是很荒诞很矛盾?关键点在于,无论你怎么琢磨,你还能怀着最初的赤子之心去热爱,去战斗,去抗争就是有意义的。
突然想起来有句话好像比较合适我此时心情,泰戈尔说的那句话,“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篇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1、抛去人生的一切评价标尺和各种意义,取消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坐标体系,把人从家庭、种族、人类等庞大的人际网、历史文化圈层里剥离出来,在一片大雪般的茫茫空白中,只剩下一个浑身赤裸的原始的人类,真实、却又无比脆弱,比一根苇草都还脆弱。
《西西弗神话》读书有感
《西西弗神话》读书有感读完《西西弗神话》后,我长舒了一口气。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从觉醒的那一刻起,意识到必然走向死亡,如何度过一生便成为最严肃的话题。
加缪的观点更为犀利,他直接指出如果人们走向死亡是必然的,那么人是否应该选择自杀?如果人生必将结束,我们又何必出生?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思考“人生有意义”本身是否有意义?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终将死去,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那时的我不知为何突然想到,未来我们都会死去。
一想到这里,我便悲伤地大哭起来。
我问母亲,我们必须要死吗?可以不死吗?母亲神色为难,不置可否。
我又问父亲,我一想到未来要死就好害怕。
父亲轻松地回答道,你还早得很呢!我已经半截埋在土里了,哈哈哈。
我觉得他们都在逃避这个问题,因为时光如梭,几十年的差距在不可改变的死亡面前也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已,这让我更加害怕了。
我又问舅舅,我很担心将来会死去。
舅舅回答道,我也曾这样害怕过,但是后来思考以后,我意识到让我更害怕的,是活得没有意义。
意义,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子里。
对呀,死虽然无法避免,但是生可以有意义,这也是课本里写的。
于是,无数个夜晚里,我一面与死亡的恐惧作斗争,一面又思考着,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
随着初中到高中的成长,我逐渐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生物,依然要受到自然法则的束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思考人生意义这一件事,可能也只有人类这种高智商生物才具有。
实际上,对生物来说,思考生存意义这件事本无必要。
当想通这一点以后,我便更加悲伤了起来。
因为这意味着,思考人生有无意义这件事本身其实就没有什么意义。
人生的意义只是人这种生物自我赋予的,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说服而已。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依然要离开,这些思考不会减轻死亡的痛苦分毫。
此后,我在精神上沉沦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开始陷入虚无主义,认为对于死亡来说,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这个话题而已,然后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及时行乐。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西西弗神话》是加缪的哲学随笔集,篇幅虽小,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荒谬与哲理的世界,与作者一同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一、荒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科学的发展并未为我们揭示出世界的本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仍然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
各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非理性的力量,世界的荒谬性由此显现。
加缪认为,理性并非万能,它只能在一定的范畴内发挥作用,对于世界的非理性,我们无法用理性去完全理解和解释。
意识到世界的荒谬,人们往往会试图将其抽象为一个整体,用神或上帝来解释一切。
然而,加缪对此并不认同。
他认为,这种将未知抽象为万能的做法是违反逻辑的,而且这种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相反,他主张我们应该直面荒谬,接受生活的无意义,在荒谬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二、荒谬的人当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无意义时,荒谬感便应运而生。
这种感觉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而我们自己的存在也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加缪并不认为荒谬感必然导致自杀。
他认为,我们应该学会与荒谬感共存,带着这种破碎的感觉去生活。
与其他哲学家不同,加缪拒绝消除荒谬感,而是认为我们应该在荒谬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他强调,我们应该以清醒的意识去面对生活的荒谬,而不是逃避或寻求虚幻的安慰。
这种清醒的意识,便是抵抗荒谬的力量。
三、荒谬的生活方式既然生活是荒谬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它呢?加缪提出了三种生活方式,即抵抗、自由和激情。
首先是抵抗。
我们不能被荒谬所打败,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与荒谬感作斗争。
在这个冰冷而又燃烧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投身于抵抗的烈火中,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去创造意义。
其次是自由。
当我们追求社会人的自由时,往往会受到各种束缚。
而荒谬让我们体验到一种与社会人相对立的自由,即自然人的自由。
我们可以摆脱道德、法律、宗教等的束缚,随心所欲地生活。
最后是激情。
由于荒谬平衡了所有的行为价值,我们应该抛弃价值等级体系,追求数量的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西西弗神话》——如何继续生活摘要:加谬的散文随笔集《西西弗神话》是20 世纪最具体系的,解读荒诞观念的文本,文中对荒诞的产生、表现方式以及对待荒诞的态度作了详细的阐释。
从荒诞感的产生到荒诞概念的界定,从论述面对荒诞的态度与解决荒诞的方法到文学创作与荒诞的关系,本文将从找寻荒诞,适应荒诞,解决荒诞,继续生活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回答为什么要找寻荒诞,如何继续生活这两个大问题为中心完成对作品一个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荒诞生活一、荒诞无处不在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
可是某一天,‘为什么’'突然产生了,于是会感到烦闷和疲乏。
履行机械化生活的结果就是疲乏,同时产生了意识的冲动,它唤醒了意识,接着就是重新套上枷锁,再不然就是豁然的觉醒。
未来,要么无意识返回锁链,要么彻底清醒。
觉醒之后,久而久之,所得的结果,要么自杀,要么康复。
”【1】(加缪:《加缪读本》,沈志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414页)的确如此,我们的生活已经是被规定好的,没有人会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生活,一代又一代,重复着一样的过程,当然了,一般人被束缚在生活的重担里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但是那些及其少数思考到了这些问题的人怎么办?这个问题将在后文中进行分析。
加缪生活在20世纪,而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它的腐朽阶段,危机四伏,矛盾重重,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精神上的无所依托,人类的能力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和证明,同时,个体在这个世界上开始孤独无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极度的扭曲与变形。
被工作着的雇员,不知疲倦的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着,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和冷漠,人生活在社会中人手一张面具,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要不顺从既定的社会规约生活,要不成为“孤胆英雄”寻求真实而被排斥。
“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2】422。
加缪:《加缪读本》,沈志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在加缪的思想里,荒诞如风,铺面而来,任何缝隙角落它都不会忽视,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荒诞,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更别说了解别人,但又似乎所有人都一样,有相同的隐秘的心理,同样的不好和好,不过各自表现程度不一样而已;时间也是如此,说不清是时间载着我们走还是我们载着时间走,在你意识到时间这个东西后眨眼间已经过了很多年,而你一事无成,而以前用的那些口头禅,“哎呀,明天再说”,“还早呢”,“我还小,长大了再说”,我们也在认识到时间的此刻败给了时间,这种切肤之痛,加缪说,这便是荒诞;人类自觉高大上,觉得可以征服一切,其实是世界在和人类玩捉迷藏,谁能知道,多年以后会不会一切又从头开始,又会出现山顶洞人,然后一直循环往复;在学习了西方文学后发现,有一个母题被作家们放在了很显眼的位置,那就是哈姆雷特的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生与死的母题,人注定有一死,这是人生存中最大的荒诞了,不管你生前存款多少,地位多高,死了之后什么都不会再有,也许暂时还有人记得你,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呢,记得你的人自己也在继续生活,即使真的将你载入史书又有什么意义呢,让你的子孙后代收到荫庇还是让人们记得你,都没有意义,荒诞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只要你在一瞬间意识到了它的存在,那就永远无法摆脱了。
“世间存在着荒诞的婚姻、荒诞的挑战、荒诞的怨恨、荒诞的沉默、荒诞的战争和荒诞的和平。
”425【3】加缪:《加缪读本》,沈志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人们原本可以在既定程序中生活,为什么还要找寻荒诞呢?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荒诞这么影响人们的生活,何必没事找事干?加缪用一句话就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最紧迫的问题”408【4】,加缪:《加缪读本》,沈志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像刘易斯的《巴比特》里面的主人公,巴比特本来一直在既定的社会秩序里生活的如鱼得水,不管是社会交际还是家庭的生活都驾驭自如,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开始想为什么非要这样生活,看上司的脸色行事,为家人四处奔波,在朋友面前扮演不像自己的自己,连自由都没有了,他反抗了一段时间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是很快就被其他人排斥了,受不了被所有人不理解和排斥,他最后还是回归了以前的生活,放弃了反抗,我们都在深陷于生活这个水潭里,只有极少数的人偶尔会浮出水面思考一些活着的问题,何不解释为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才去深入内心寻找荒诞?在我们的社会里充斥着一些非法律形式的条约,并不一定白纸黑字形成律令,但大家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绝大多数人还是在社会要求的轨道上老老实实的生活,而这个普通人完成不了的任务也交给了那些敏感的个别人,他们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公之于众,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就不怕被说出来,有些事是普通人没法去做的,“与众不同”这个词说不好是贬义还是褒义了,我们所保持的特立独行是自觉地在和大众相差不远的距离进行的,根本谈不到触犯了社会意识,正如王洪琛书中所说“现代人背负和体验的是双重痛苦:一是肉体与精神所承受的困厄、孤独、疾病、死亡等等;二是由于对痛苦合理性的质疑和抗议而更加强烈的痛苦。
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为惨烈而难以承载,因为,它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对生存世界和个体行为的冷峻审视与尖锐思考的结果。
”(97页,)【5】王洪琛:《加缪的思想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97页。
【16】显而易见,加缪选择他的主人公背负了第二种痛苦,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第一种痛苦。
其他人享受着这些珍贵的资料继续自己的生活。
而很多作家也担负了这一重任。
1957 年,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答谢致辞中,加缪饱含深情地说:“作家得尽可能接受两个重任:为真理服务和为自由服务,……作家得天职在与团结尽可能多的大众,那么他就不能将就谎言和奴役,因为哪里有谎言流传和奴役横行,哪里的谎言和奴役就会滋生孤独,万马齐喑。
【6】”加缪:《瑞典演讲》,《加缪读本》,沈志明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506页。
【33】这是加缪的态度,我们看见的推石上山的西西弗以否认众神和推举岩石这一举动让世人警醒二、积极面对荒诞、继续生活“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408【7】,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5页,“我反抗,故我们存在”,大家熟知的笛卡尔的句子已经被加缪改成了自己的话,也就是《西西弗神话》的中心所在,只有“反抗”两个字。
加缪自己所要求的人反抗荒诞就得不留后路,他本身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革命者,在1933年,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开始得势,他刚进阿尔及尔大学不久就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
1934年底他加入了共产党做宣传工作。
后来于1936年创建了左倾的团体“文化之家”与“劳动剧团”,写了反暴政的剧本《阿斯图里起义》。
1938年,他创办了《海岸》杂志,并担任《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其活动遍及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与政治新闻等各领域,不久后,他又转往《共和晚报》任主编,在任职期间多次撰写揭示社会现实、抨击时政与法律不公的文章。
先梳理一下加缪的创作,从《局外人》(1942),《西西弗神话》(1943),《卡利古拉》(1945),《鼠疫》(1947)到《正义者》(1949)有一个很清楚的脉络,《局外人》里莫尔索不浮夸,不做作,不虚伪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让人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所谓的“正常秩序”,他的反抗就是无动于衷,“对荒诞人而言,问题不再是解释和解决了,而是体验和描述了。
一切以英明的无动于衷开始。
”461,【8】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所以他对亲情,爱情,友情都无所求,对于自己的任何行为从来不想做出任何解释。
他在母亲葬礼上喝咖啡,抽烟,聊天,睡觉;他并不觊觎上司所说的有可能会更好的生活,不贪图利益;在母亲葬礼过后和女友约会,游泳,看滑稽电影,上床;帮雷蒙说谎作伪证;最后枪杀了对自己生命有威胁的阿拉伯人;不愿在死前向上帝认错,因为对他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不是上帝死了。
他觉得“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9】,【27】剧作《卡里古拉》中,卡利古拉自己扮演了命运的角色,打算以一己之力肆意损毁社会既定秩序,试图揭示荒诞人生的真相,结局注定失败,但是和莫尔索相比他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之后的《鼠疫》,关于人应该如何面对荒诞的哲理,显然比在加缪以前任何一部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确、清晰、有力度,小说中奥兰城中的人团结斗争,战胜鼠疫的整个故事框架,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正义者》更是展现了一幅人团结起来反抗的画面。
加缪在《反抗者》开篇就说,“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
然而,他虽然拒绝,却并不放弃:他也是从一开始行动就说‘是’的人”,(15页【10】)加缪:《反抗者》,吕永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此来看,加缪对待荒诞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反抗。
在尤内斯库的《犀牛》里,也讲述了一个拒绝变形的故事,在城市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时候,只有贝朗热和女友苔丝没有变成犀牛,在女友也变成犀牛之后,他说了“我要坚持到底!我决不投降!”作为故事的结局。
而这种反抗意识是和加缪小说的主人公一致的,都是想寻找生活的真实而做出的决定。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写了人们面对社会的荒诞时所做出的三种行动,生理上的自杀,哲学上的自杀和反抗,加缪本人最看重的也是反抗。
莫尔索和萨姆沙的珍贵也在这里,他们一直反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正是这种对荒诞的反抗,才让这两个文学形象鲜明独特,让生活变得充实才是我们面对生活的荒诞性时应该做的。
“乌鸦们说:只需一只乌鸦就能摧毁天空。
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个理由无法用以否认天空,因为天空恰恰是:乌鸦们的不可能。
【11】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卡夫卡的画笔——一位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姜丽译,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
”【24】卡夫卡的这句箴言在很多人翻译的卡夫卡文集中都有,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姜丽的这个翻译,我觉得这里的乌鸦并非贬义形象,它们是作为独立的单位生命而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性,并非是依赖天空作为背景,它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不过是天空的强大不需要被证明。
正如莫尔索说的“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的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有把握。
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