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合集下载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其内容甚至还超出传统的医学和心理学的范围。

广义的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临床应用课程、交叉课程。

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鸡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一种医学模式影响着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行为风格,从而也必然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学模式转变的标志:1977年,Engel GL发表了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新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1、人或患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身、心是互相联系的。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性心理学发展历史评述

性心理学发展历史评述

性心理学发展历史评述性是人类生命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性心理学,正是围绕着人类性这一中心话题而展开的一门学科。

自世纪初开始形成至今,性心理学一路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性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力求全面客观评述其发展史上的关键事件、学术成就、影响力等方面的历史状况。

1. 性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起源性心理学此一学科的诞生,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性革命的浪潮密不可分。

19世纪末,随着生物学家的DNA基因发现以及医学家的性病疫情威胁,人类对于性的理解和认知开始出现一系列的深刻转变。

自此之后,社会文化的发展更是将人类性态的自由化和个性化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催生了人们对于性的研究和探索的热情。

而性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也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孕育并出现的。

1905年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被认为是性心理学的正式创始之作。

布伦特艾希伯格(Bremer Eichberg)指出:“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是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它主张性欲是一种自然本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性行为差别主要是人的发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后来的“个人形象心理学”等学说,更是在性心理学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研究和理论不仅在精神分析学和性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影响力,而且还对各个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性心理学的理论与发展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性发展、性规范、性倾向、性身份、性偏好、性功能障碍等几个方面。

下面就性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进行简述。

2.1 性发展理论性发展理论是性心理学最为基础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迭代和变化。

人们长大成人,性行为的表现和习惯方向往往也会经历一些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于性的认知和思考也会相对应的进一步拓展。

因此,性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是以研究人们对于性的认知和思考为主的。

性心理发育过程

性心理发育过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 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反权威:反对控制,故意弄脏。
爱清洁、怕脏
吝啬:收集 病理情况:强迫症,强迫人格(理智化,僵化刻板的人 格,追求完美)。
性心理发展阶段
肛欲期(分离-个体化): 两难期
精神病理学说



精神病:自我功能损害,初级思维过程的直接暴露 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性欲望压抑的妥协形成 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表现 焦虑:是性欲难以压抑时的恐惧,危险的信号 抑郁:爱的丧失,无法获得快乐 认同:向竞争者认同、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疑病症) 疑病症:向丧失的客体认同 退行(regression) 固着(fixation) 心理防御机制:以曲解或篡改现实来降低焦虑。
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
神经症的形成,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潜伏期:6-12岁。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 游戏和学习。培养能力,形成自信。否则会出现自卑。 生殖期: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 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学习的理论积累

固着: 自恋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口欲期oral stage:1岁以内。 形成安全感。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厌食、贪食。 含义:生存、快感、施虐/受虐,依恋/控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口欲期:

• • • •
区别 我/非我 没有现实检验能力 初级思维过程 (无所不能,内射 安全感,自信,信任他人,自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大观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五⼤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所创⽴。

精神分析学说⼤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类的⼼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意识两⼤层次,⼆者之间为前意识。

⽆意识是⼈的⼼理活动的深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法直接得到满⾜,被压抑在⽆意识中。

⽆意识⾥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部分,是由⼀些可以经由回忆⽽进⼊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理结构的表层,它⾯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物本能欲望的⼈格结构部分弗洛伊德把⼈格的结构分为本我、⾃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称为本我,是⼈格的基本结构,是⼈格中的⼀个永存的成分,在⼈⼀⽣的精神⽣活中起着重要的作⽤。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体快感,以满⾜基本的⽣物需要。

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根据现实原则⽽起作⽤的⼈格结构部分称为⾃我。

⾃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

⾃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或道德⼒量的⼈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

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于原始⼈,这是⼈类所特有的。

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程度上依赖于⽗母的影响。

⼀旦超我形成以后,⾃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本我、超我和现实三⽅⾯的要求。

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

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

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

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

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

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

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

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

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PPT演示课件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PPT演示课件

婚姻的
阶段与 特点
哺育子女 赡养老人
分别进入爸、妈角色 万事孝为先
空巢
儿女独立,彼此依赖
衰老
身心进入暮年
9
伊甸园的禁果
《圣经》上记载,上帝造出他的子 民亚当之后,就把亚当放置在伊甸 园中。后来,上帝看到亚当很孤单 无趣,就想给他一个伙伴,所以上
他 们 偷 吃 了
帝取了亚当的最后一根肋骨造了夏 什
娃。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 么
19
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之失恋
失恋: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 成的一种严重的心理挫折,是指恋爱的一方已无情意而 提出与对方分手,而另一方却仍情意绵绵,沉湎于对恋 情的怀念之中。
心理症状: 自卑与畏缩; 悲伤与痛苦, 愤怒与绝望; 报复心理。
20
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之同性恋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 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 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正常恋爱类型之一。
29
正确面对爱情挫折
• 追求性道德,维护性心理健康
大学生要注重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做到真诚和文明交往:
遵守恋爱的性道德规范
做到忠贞专一
克制婚前性行为
--宋·晏殊 《玉楼春·春恨》
理性、自私、超 前思想出现
有一次,我梦见 彼此竟是陌生人。 醒来时,才发现 我们本是亲密无 间。--泰戈尔 《泰戈尔诗集》
冷静、考虑婚姻
恋爱视快乐为目 的,而婚姻视整 个人生为目标。 --(法)巴尔 扎克
8
恋爱与婚姻
蜜月
关系合法化、预示婚姻开始
角色转换
双方合作、融入对方家庭
棵为生命树,一棵为智慧树。上帝 禁

简述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简述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心理动力学解释

简述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心理动力学解释昆明医科大学张缙韬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动力学家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多,提出很多著名学说,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与生殖期五个部分;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与马勒的客体关系模型等等。

0到6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即性心理发展阶段中的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在这些阶段中,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已基本形成,人日后的知情意行大致是在此模式基础上的强迫性重复。

首先要阐述心理动力学关于人的成熟的三个维度。

一是驱力,包括生本能与死本能,主要为力比多与攻击性;二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发展,人类行为的动力源于与客体建立关系,父母是尤为重要的客体;三是自恋的发展,力比多由投向内部慢慢投向外部。

驱力为生物结构中的精神成分, 介导与客体的接触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他们依赖于某一客体,常常是驱力导向性的客体关系。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得到一种自恋性自我平衡, 并建立自己的身份。

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除了儿童本身,其早期经验(主要源于与父母的互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性心理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得到的经验会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若在每个阶段中发生创伤或满足,导致过渡不佳,则会引发人格上的问题。

经典精神分析重点关注俄狄浦斯期(3-6岁)的特点与修通,主要治疗的是人格处于神经症水平的来访者,而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3岁以前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人格水平更低的人群中的应用,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患者,两者互补有利于对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关系的认识。

接下来将以心理动力学的视角,简述0到6岁,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口欲期(0到1岁):之所以称为口欲期,是因为此时婴儿通过口、唇来获得快乐满足,外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能引起婴儿的快感。

口、唇除了通过吮吸来获得快乐满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与外界建立关系,通过吮吸、咬等行为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3

初级护师考试基础护理考点3

护理学相关理论系统论成长与发展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压力理论角色理论系统论系统作为一种科学术语、一种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

193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1968年,他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为系统科学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一)系统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个定义涵盖了双重意义:一是指系统是由一些要素(次系统)所组成,这些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指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但这些要素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后,它又具有各孤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

2.分类(1)按人类对系统是否施加影响分类:分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

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

人为系统是为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综合,称复合系统,如医疗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如人体系统、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等。

开放系统和环境的交往是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来完成的(如下图)。

物质、能量和信息由环境流入系统的过程称输入,而由系统进入环境的过程称输出。

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称系统的反馈。

开放系统正是通过输入、输出及反馈与环境保持协调和平衡并维持自身的稳定。

闭合系统是指不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绝对的闭合系统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暂时的闭合系统。

(3)按组成系统的内容和要素的性质分类:系统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4)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类:系统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

(二)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是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领域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新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新

口欲需要满足不当
口腔攻击型人格: 特点:缺乏安全感、悲观、 敏感多疑、苛求; 行为上,从事那些象征着咬 人的活动,如讽刺挖苦他人、指 责评价他人、口头攻击他人等 口腔依赖型人格: 特点:过于依赖,以自我为 中心,不现实,善妒 行为上,从事大量的口唇活 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 接吻等,甚至于含手指头、嚼口 香糖等
口欲期(0-1.5岁)
主要任务
需求的及时回 馈
悉心的照顾
爱与陪伴
建立稳定坚实的依恋关系
肛欲期(1.5-3岁)
自主控制 大小便
研究 粪便
生 理 性 快 感
VS
囤积 粪便
纪 律 和 外 界 权 威
肛欲需要满足不适当
肛门排泄型人格 ——邋遢、浪费、无条 理、放肆、凶暴等,生 活凌乱,办事马虎,缺 乏责任感,铺张浪费 肛门滞留型人格 ——过度控制的行为习 惯,如洁癖、墨守成规、 固执、强迫症等; ——吝啬、囤积旧物 ——反向形成喜欢挑衅、 作对、攻击
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 疚感与失败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 心, (4)不比较—这是孩子自卑的开始。三岁,孩子进幼 儿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 形中造就了孩子的自卑 (5)表扬——五部曲,建立孩子的自信
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
良好适应——小时候自信、 自制,不易心烦意乱;成 年后依然如此。 充满自信——小时候 活泼、外向;成年后 开朗、果断,领导欲 较强。 沉默寡言——小时候不善言谈; 成年后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 已的感情。
良好适应 40% 充满自信 28%
坐立不安——小时候行为消 极,注意力分散;等。成年 后更易苦恼和愤怒、心胸狭 窄。

成长与发展理论

成长与发展理论
(2) 肛欲期(1~3岁)
此期的原欲焦点由口腔转移至肛门。
(3) 性蕾期(3~6岁)原欲的焦点转 移到性器官。儿童开始对男女生殖器的 不同感到好奇,并藉探索和玩弄的行为 中得到快感。
2.人格的发展阶段



(4)潜伏期(7~12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智 力及身体活动上。 (5)生殖期(12岁以上) 这个阶段 开始于青春期,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 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春期少年开始 对异性产生真正的兴趣,原欲又重新 回到生殖器,注意力开始转向自己所 喜爱的性伴侣身上。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形式运思期(12岁以上):此 期,青少年的思维迅速发展,并能 运用概念的、抽象的、纯属形式逻 辑的方式去推理。
不信任、退缩 或疏远别人
幼儿期 18个月 自主对 学会自控而不失 时常出现过度 (肛-肌期) 至3岁 羞 愧 自尊能与人共处 自我约束 学龄前期 3~5岁 自动对 敢于有目的地去 缺乏自信、态 (生殖运动期) 内 疚 影响改变环境, 度消极、怕出 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错,限制活动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三大理论要点:

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3、人格发展理论:口欲期、肛门期、性蕾 期、 潜伏期、生殖期。
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直接感知 前意识---意识与 潜意识两者之间 潜意识---没有意 识到的深层的心理 活动 心理矛盾与冲突 造成焦虑、心理 障碍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阶段 年龄 冲突 正性解决指标 负性解决指标
青年期 18~25岁 亲密对 与异性建立亲密 缺乏人际交往 (成年早期) 孤 独 关系,对工作与 逃避工作或 家庭尽职尽责 家庭中的责任 成年期 25~65岁 繁殖对 富有创造性、生活 纵容自己、自 (中年期) 停 滞 充实,关心他人 私自、缺乏 责任心与兴趣 老年期 65岁以上 完善对 感到一生值得, 失望感, 失 望 能乐观对待死亡 鄙视他人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护理学导论》重点总结

《护理学导论》重点总结

护导重点总结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掌握:1 护理学: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 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1)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

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

“医院札记”及“护理札记”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

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其他方面: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注重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

3 护理的概念经过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1)以疾病为中心阶段:此期的护理特点认为护理是一门专门的职业,从事护理的人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没有专门的护理理论及科学体系,但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常规。

2)以病人为中心阶段:此期的主要护理特点是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护理学的知识体系以作为专业的理论基础,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即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此期的主要特点是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

美国护士会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是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1)根根据护理功能来划分:独立性的护理功能;合作性护理功能;依赖性护理功能2)根据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划分:专业性工作;类专业性;非专业性3)根据工作场所不同来划分:医院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科研及管理。

护士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共同者、管理者及协调者、促进康复者、教育者及咨询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者及著作者、权威者。

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一)思想道德素质:1)良好的人生观及职业动机,有一定职业荣誉感,有稳定的职业心态。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高度责任心,富有爱心、耐心、同情心。

(二)科学文化素质:1)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

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

这样的孩子在孩童其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生平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最基本的) 2、强调强化(包括外部内部的)
来控制儿童行为。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强化控制理论利用于教学机
器和教学程序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 生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 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 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 作性行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
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 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 操作示范反应。班杜拉认为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依赖于直接强 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替代强化”, 在替代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就是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
俄罗斯戈梅利,1934年因患肺病死于莫斯科。莫 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他给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2、著作:186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高级 心理机能的发展》,《心理学讲义》,《思维与 语言》等。
二、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工具的使用。 2、提出了文化-历史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心理发展。 3、提出了教学与发展、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最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 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 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 的概率就会大于其它动作。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 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 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 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 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 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临床心理学期末考核知识点

临床心理学期末考核知识点

1.心理治疗: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3.共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边界取理解另一个人;共情是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不但有能力正确地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感受包含的意义,同时可以将自身这种体验向患者传达,并促进患者个人的感受和经验达至更深的自觉和认识4.强化: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

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形成后越巩固;指在强化物作用下,行为的增强(正强化、负强化)5.创伤事件:指那些严重威胁个体安全或躯体完整性,引起个体身心发生巨变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

共同特点是能使个体产生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和失控感,并使个体感受到毁灭性的威胁6.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一方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潜意识的理论7.移情:指患者将过去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表现为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8.惩罚:指一个行为发生后跟随一个刺激,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正性惩罚、负性惩罚)9.CBT: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认知行为模型建立的一种以目前问题取向的、短程的、结构式的心理治疗方法10.督导:指心理治疗师在有经验的督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实践咨询技巧、监控治疗服务质量、改进治疗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1.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有哪些?请列举4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⑴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①"精神病性"防御机制②幼稚的防御机制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④成熟的防御机制⑴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潜抑否认反向形成外射内向投射投射性认同退行转换抵消情感隔离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2.以人为中心疗法是如何解释心理失调的原因的?//⑴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衡的关键。

03.性观念与性心理

03.性观念与性心理

会 性道德、性行为方式对个体的性心理发展
因 素
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同性恋
避孕
堕胎 变性
在社会文化中传媒对人们的性态度 和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色书刊 黄色网站 黄色光碟
青少年性犯罪或性罪错的诱因。
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在相当程度上, 可能受到传媒和文艺作品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中想看“性交细节描写” 的文艺作品或光碟的人数比例还高达64%—78%Leabharlann 对恋人曾和他人发生过性交关系态度:
立即断交:男19.8%,女17.2%; 勉强结婚:男18.1%,女14.6%; 不影响将来的关系:男62.1%,女68.2%。
对性交目的的看法:
发展爱情>组织家庭>寻求感官 快乐>满足对方要求>排除孤独>生 育后代。
对手淫的看法:
认为正常65.8%,不道德18.2%,罪恶6.4%,不 详9.6%。认为不道德、有罪恶的男<女。
性心理变态往往是由于青春期 性心理发展障碍所致。
同性恋 异性癖 异装癖
二、影响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基因、脑内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性腺所
1. 分泌的性激素对性心理的影响。



性别
性心理

性激素
性特征
性角色
父母性态度对孩子性心理的影响
2.

性的事物 和行为的评价
性教方式 孩子的性态度
男人没有

一个好东 西
某医大学生认为:有益11.62%,无害41.92%; 59.01%女和26.32%男认为手淫有害。
认为“一滴精,十滴血”,正确男4%,女2.2%; “有一定道理”正确男42%,女48.2%;“无根据” 男53.9%,49.7%。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完全版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完全版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2)人格结构:1923年提出。 本我(id),是由原始纯正地道的本能能量组成。快乐-痛苦原则。 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先天遗传的。是能量的源泉,是内驱力的基 地。出生时就有的。
初级思维过程:是心理结构起作用的原始方式。立刻满足,不区分 对象与方式,具有强制性。是儿童正常的心理功能,是儿童的意识, 是成年人的潜意识,是成年人的病理心理活动。 幽默是初级过程的直接显现。 精神病不是初级过程的表现,而是缺乏或者未出现次级过程的表现。 没有时间感。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 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反权威:反对控制,故意弄脏。 爱清洁、怕脏 吝啬:收集 病理情况:强迫症,强迫人格(理智化,僵化刻板的人格, 追求完美)。
性心理发展阶段
肛欲期(分离-个体化): 两难期
• 愤怒、憎恨、敌意、攻击、挑衅 • 遵从/违抗,整洁/肮脏,保留/给予,守时/拖拉, • 自在/羞涩,放肆/自控,施虐/受虐 • (弱小感、无助感,依恋、自主控制、被动、
理想化,自我贬低,投射性认同)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男性生殖器崇拜期, 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5岁。
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现实检验能力,区分 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区别环境刺激与自我的愿望 或想象的能力。 协调本我与超我,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 现实检验能力的起点:妈妈的乳房的出现是不受 自己意志控制的,而吃手是受自我意志控制的。 I=Mine=myself=my body+mind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生殖期: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 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固着是指里比多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在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倒退是指发展到下一阶段的里比多又倒流回先前停顿的地方。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个性或人格在五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里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oral stage:1岁以内。

形成安全感。

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

肛欲期anal stage:1-2岁。

形成自主控制。

强迫,清洁等。

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

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5岁。

两性吸引。

孩子在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男孩子因为自己有阴茎而感到骄傲,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亲,同时担心会受到父亲的阉割--阉割焦虑。

女孩子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认为是母亲的责任,形成对母亲的怨恨、排斥,会羡慕、嫉妒男人的阴茎--阴茎嫉妒。

学男孩子尿尿的姿势。

最后向母亲认同,与母亲竞争父亲。

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生一个有阴茎的男孩。

此期中孩子有乱伦幻想。

此期如果出问题,男孩子会出现同性恋、易性癖、露阴癖等性变态,担心自己的阴茎太小、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

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

潜伏期:6-12岁。

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

培养能力,形成自信。

否则会出现自卑。

生殖期:12岁以后。

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

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

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

第一、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

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口欲期(口期)(oral stage)婴儿通过吮吸母亲的乳头,满足口腔欲望,以此结成与母亲的关系。

……换尿布、拥抱、盖被、洗澡等行为通过触觉运动感觉系统与母亲结成关系。

哺乳期间,嘴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嘴成为性感区,是身体的快感部位,这种通过刺激身体的快感部位获得的快感的行为,称为自体性行为(autoerorism)自体性行为的长度取决于母亲的态度,如果不足(心理呵护)或情绪变化无常,会出现吮吸手指、便秘、过早手淫等自体性行为,反之,自体性行为缩短,本能欲望自然升华,并健全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

口期(从出生到1.5岁)分两期前期为接受期(从出生到8个月)通过吮乳满足生理,解决饥饿产生的不适,紧张感。

获得情绪稳定,此时,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嘴里,感觉和活动的焦点集中于嘴,通过嘴获得最大的满足。

后期为攻击期(出生后8个月-18个月)吮吸乳的快感加进了啃咬乳头的快感,出现攻击驱力,攻击性可促进幼儿人格发展,促进果断性的形成,攻击性出现在人格发展的后期是一种对挫折的反应。

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受挫折时出现的。

口期人格:是指过度固结于口期或者口期的欲望受制抑制,即使是过了口期仍停留在口期,表现为:依赖性强,多以自我为中心,付出的少要求的多,生活习惯上喜喝酒、吸烟,贪食或过食耽于幻想。

(1)口欲期(0-1岁)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

有时婴儿虽然不饥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吮吸、咀嚼。

这种寻求口唇快感的自然倾向就是性欲的雏形。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

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吸吮行为满足了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

这时候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幼儿营养和快乐两个基本的需要。

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滥吃东西、嗜酒等。

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0-6个月,此时期儿童还没有现实的人和物的概念,世界仿佛是无对象的,只是渴望得到快乐和满足。

后期是6-1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分化人和物、开始认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到来会感到快乐,离去会感到焦虑。

弗洛伊德强调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认为如果在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太多或太少)就会产生口部类型的人格。

例: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的人格。

若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从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

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

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

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

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

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

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第二、肛欲期(1-2岁)其快乐来源于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这个时期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

在父母对婴儿施行排便训练之初,婴儿总是反抗,然而婴儿最终会接受这一训练养成了用厕所的习惯,这时性感带也从肛门转移。

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密的人格特征,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

大约从1~3岁左右。

这一阶段,里比多与肛门联系起来,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排泄过程中,性感性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乐之感。

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

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

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这一阶段也叫肛门受虐狂性阶段,因为排便总有毁灭的含义,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种对抗性情绪,他们通过保持和驱逐来的对抗父母,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时机进行排便这一方式进行,试图以此来控制他人。

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阶段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如父母阻碍了肛门性欲的满足,特别是由于入厕的训练而产生的固着,就会产生肛门定向。

肛门性格分为两类;一类是肛门保护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肛门期-滞留型人格,即“憋着不排泄”型人格,这类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

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