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评课
兰亭集序评课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2、梳理思路。
学生概括,记会——抒怀——明意3、诵读涵咏。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读音——教师配乐范读。
以读带讲,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为何而悲?(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他眼中的世界。
”介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最为清醒、最为执著、也是最为痛苦的一群人。
4、知人论世。
5、吟读课文(古法朗读)。
6、拓展延伸。
“人生苦短:既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密度。
”
听完这节课,颇为惊喜!代老师抓住了“因何而乐——为何而痛——悲从何来”这条主线来讲。
一是老师儒雅的气度让人如沐春风;二是老师高水平的朗读波澜起伏,有抑扬顿挫之美,有行云流水之畅;三是老师对文本领悟之广、之深令人折服。
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诵读的指导和内容的讲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没有机械的割裂开来,以读带讲,把文章讲“活”了。
一节课内兼容了太多美的、深刻的元素,给人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
若能突出某一两个元素深挖下去,效果可能更佳。
尤其是古法吟读部分堪称典范。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五《兰亭集序》评课稿1. 引言《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于公元353年。
这篇文章以游览兰亭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写出人物心情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情怀和思想。
本文将对苏教版必修五中关于《兰亭集序》的课程进行评述。
2. 课程内容分析2.1 教材概述《兰亭集序》被收录在苏教版必修五语文教材中,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2 课程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五中,《兰亭集序》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它作为整个单元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世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课,这使得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定了解。
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学生将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篇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2.3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 了解兰亭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 理解作者王羲之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 分析文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修辞手法。
3. 课程评价3.1 优点3.1.1 文学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兰亭集序》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种传统文学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3.1.2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兰亭集序》,学生可以学习一种新的文学鉴赏方法。
他们将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技巧和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学生将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将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咏史抒怀和叙事写景等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2 缺点3.2.1 文化隔阂《兰亭集序》的语言和古代文化背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 “ 向之所欣 ,俯仰之 间 ,已
生: “ 所以游 目 骋怀”中 “ 以” 所
是 “ 用来 ”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所以”是 “ ……的原因” 。
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短 随化,终期于尽 。 ”感叹宇宙永恒 ,生
化。 生: ( 齐读 )
机 ,有活力 ;而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
景很幽静。 生 :丘迟笔下 的春景 是活泼 的、 热烈的 , 而王羲之笔下的春景没有这 样的色彩。 生 :我认为王羲 之笔 下的江南春
法作品 , 请大家欣赏一下。 ( 生鼓 众
掌)
景清俊高雅, 有超凡脱俗之韵。
以为 “ 飘若浮云 , 矫若惊龙” 。后世誉 之为 “ 书圣 ” 。我还带来 了王羲之的书
关重要。老师准备了古筝曲 《 高山流 水 》配乐诵读。请按 照 自己的理解 和 喜爱的方式 ,自由诵读本文!诵读要 求: ①语速的快慢②语调 的轻重③情 感的变化 ( 投影显 示 ) ( 众生 自由诵 读) 小组推 荐代表有感情诵读 。 ( 可 选择其中一段 ,三生分别诵读文章 )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篇书 文双绝的美 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变
明书籍著述或 出版意 旨、 编次体例和 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 的
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 序”
师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如此 良 辰美 景 ,贤人相 聚在 一起 饮酒作 涛,
真乃人 生一 大乐 事也 。 ( 板书 :景 美——人贤——事雅 )我记得丘 迟的
般 写在 文章前 面 ,列 于书 后称 为 “ 跋”或 “ 后序” 。
维普资讯
《 亭 集 序 》教 学 实 录 及 点 评 兰
《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1《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2. 理解《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3. 掌握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基本方法2. 文学鉴赏和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述《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解读《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2.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认识,探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3. 朗诵法: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诵《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
4. 分享法: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交流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二步:讲授《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第三步:解读《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四步:分组讨论,探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第五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诵《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
第六步:分享和交流,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交流和互动。
第七步:总结教学内容和成果,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能准确理解《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2. 能运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进行诗歌创作。
3. 能够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能够发表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意识。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本教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兰亭集序评价
兰亭集序评价如下:
从艺术价值来看,《兰亭集序》主要体现在书写技艺高超和文采出众两个方面。
一个人的书法能不能独树一帜,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跟别人拉开距离,书写技艺是否高超显得非常重要。
书写技艺包括对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的理解程度和变化规律的掌控,以及依托它们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的书写技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毕竟,这是他在47岁时的信手之作,人书俱老,技艺和书写状态在此时都处在最佳状态,能产生这幅近乎完美无瑕的杰作,是一种必然。
从审美价值来说,《兰亭集序》主要表现在气韵生动、结字美观优雅、情感饱满三个层面。
相传,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呼朋唤友,邀请41名友人在会稽山下的兰亭旁一边玩流觞曲水的游戏,一边饮酒赋诗,大家喝到尽兴处,提议把每个人写的诗整理后出版成一本诗集,以纪念这次活动。
王羲之因为做东,大家建议他写一篇序文。
此时的王羲之喝酒到了三分醉,有些飘飘然,但还是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好意。
于是,他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经典作品。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2、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会作者对人生深沉感慨。
3、联系时代特点,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自主学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 )丑会.()稽修楔.( ) 激湍.()流觞.( ) 管弦.()游目骋.( )怀齐彭殇.()3、解释下列加点字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目骋怀 / 所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列坐其次.4、翻译句子○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课堂导学】一、诵读品味1、在文中三个小节中各找出一个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二、赏读感悟(一)、品兰亭之“乐”(1)填写会议记录,把握文章内容。
兰亭集会会议活动记录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物:会场环境:会场盛况:天气状况:与会感受:(2)仿写句子,精品细嚼。
结合文本,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的。
(3)深入思考:这种“乐”是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永恒的“真乐”?请结合文段最后两句来思考。
(小组讨论)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思兰亭之“痛”。
1、把“岂不痛哉”同样嵌入每一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并思考作者因何而痛?请以“我从()中读出()的痛”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从(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对生命短暂)的痛。
我从()中读出()的痛。
(三)、悟兰亭之“悲”1、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2、这“悲”是“悲痛”也是“悲观”么?(小组讨论、交流)三、再读深味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中学语文优质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点评
中学语文优质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点评中学语文优质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点评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出示目标二、预习检测:1、出示难读字,请学生读准加点字词2、解释字词:学生接力解释3、了解一种文化现象:流觞曲水【感受:1、上出了文言文的特色,是文言文字词的典范】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个读二、三段教师正音对听读的学生提出要求:记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每一段请用一个字来括其情感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分别用隶书和小来书写)四、乐:1、学生诵读第一段,填表格:时间、地点、事由……在学生回答中,教师点拨:“所以”什么意思?——应是“用来”,(分其内容)【感受:2、讲“所以”以及下文的“况”时,先解释词义,再到内容,非常高明由字义到内容再到文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2、为何乐?学生答,师点拨四美具,二难并3、学生齐读【感受:3、分第一段的时间有些长,个别地方有拖沓之感】五、痛:学生自由诵读第二段,思考为何而痛?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初中……教师引导:“况”字是什么意思?前后的'句式是什么关系?六、悲:齐读第三段,思考:悲和痛区别?王之如何看待生死?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教师出示背景七、1、教师抒情总结:绽放生命,不负生命2、学生齐读全文【感受:4、最后齐读课文,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好方法可惜,有些超时了】评委平均分数:84.389分贾会彬个人评价:上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学生活动充分,而教师巧妙地发挥了引领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很突出,不应该由教师说的话教师一句也没有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有耐心,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的时间板书也很别致,像一个亭子贾燕老师是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是,《兰亭集序》太难讲了,国内的全国赛课、省级赛课视频中,好像只有北京的戚峰老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有创新,其他的课都中规中矩,少有创新,贾燕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这篇课文难为贾燕老师了还想说一些与本课无关的话贾燕老师是我的大学同学在大学时,贾燕就像一个美丽公主高傲地走过,我就像一个丑小鸭在远远地望着她而现在,我依然在台下,远远地望着贾老师在舞台上展示风采十年沧桑后重逢于此,让人慨叹!【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兰亭集序评课(优秀范文5篇)
兰亭集序评课(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兰亭集序评课在诵读中找回丢失的文本在文本中找回缺失的人文——评***的《兰亭集序》今天有幸听了***老师教授的《兰亭集序》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亮点一、目标设置具体得当,重难点突出。
本堂课是在第一节课时之后的第二课时,目标设置了三个:1、掌握实词“贤”“咸”“修”“次”“盛”“信”“因”“化”“临”“喻”“是” 的意义及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2、分析文章内容及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变化。
3、感悟生命。
第一个目标张老师从文中抽出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翻译。
只用七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上一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再加之使用多媒体展示,省去了很多书写的时间。
这样为本节课的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做好了时间和内容的第一个铺垫。
这样不仅实用,而且管用,还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本堂课看,重点在目标一,难点在于感悟生命也是合理的。
亮点二、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
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
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诵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诵读最重要。
可以说,不诵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升华。
本课不仅有学生的单独诵读、齐读,还有渗透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师的诵读。
为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又做了第二个铺垫。
亮点三、重视文本。
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这样的反复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也即“教教材”的;对教材的“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
2022年高中语文课时评价8第8课兰亭集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45分钟,5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3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解析】选A。
“悟”通“晤”。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信.可乐也(实在)崇山峻.岭(高) 欣.于所遇(高兴)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消灭) 向.之所欣(过去,以前)D.喻.之于怀(比喻) 所以..兴怀(……的原因)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解析】选B。
A项,修,高大。
C项,化,造化,指自然。
D项,喻,明白。
3.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其.还也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解析】选A。
A.“其”为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解析】选C。
古今意义均为“过去的事情”。
A项中“以为”译为“把它作为”,今义是“认为”;B项中“夫”为发语词,“夫人”可译为“人”,今义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项中“斯文”译作“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化或文人;文雅”。
5.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死生亦大矣②齐彭殇为妄作③放浪形骸之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其致一也⑥悟言一室之内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⑤/③④/⑥C.①②⑤/③⑥/④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选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
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④状语后置。
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说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
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
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
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
(“因言释文”)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
(“因文悟言”)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 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
B.后之览者,亦。
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
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
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
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兰亭集序》课文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名师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凭借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5)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
高一语文-评张羽老师《兰亭集序》
教者:张羽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一(4)班授课时间:2007年9月11日上午第2节评课人:温长军评课时间:2007年9月13日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评张羽老师《兰亭集序》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课堂还给学生。
11月16日张老师执教的《兰亭集序》完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思想。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优点:⒈教者充分了解学情看得出来,教者在上课前收集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大屏幕上投示的问题均来自学生。
这样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备课,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反过去由教师自己设置问题,将教师自认为的重点教给学生,殊不知,有些时候,教师讲的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想了解的内容,有些时候会出现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懂的,学生不懂的,想了解的教师却根本没有讲,谈不上兴趣,自然也就无从集中注意力了,张老师这节课的问题设置全部都是由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从听课过程中观察,可以看出所有学生都聚精会神,认真做笔记。
⒉教师整堂课设计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兰亭集序》是一篇难度很高的文言文,原来教材上是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对于还没有多少文言基础和阅读积累的新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这篇文章,尤其是作者的生死观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张老师在上课之初便设计了四幅非常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图片的意思,图中出现的景色美,作者的概括语亦美,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教学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语文首先是语言教学文字,然后才是语言文学。
尤其是学文言文,首先应该是学字、词、句,然后才是篇章段落及思想感情。
作为一节展示课,张老师在这方面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她没有着急进入文本内容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解决字词句中的疑难,当学生经过思考,依然不得其所时,她极耐心地继续给时间让学生继续探究,最后才集体分析结论。
在一堂公开课上,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需知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作者生死观的理解啊。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待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答案 教学过程
进行分析,3、结合练习题巩固知识。
学生:
1、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在 15 分钟
内,把得出的结论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来。
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3、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1、利用好信息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2、讲解和 PPT 相配合,使得内容呈现顺序合理。
深刻哲理,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一对一互动等方
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
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合作探究能力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还需要多加
引导。
2、学生大多还是停留在“等”的阶段,主动思考 学生学习能
和学习的意识尚未建立。 力分析
3、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兰亭集序》
称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教材分析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
用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
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所蕴含的 教学目标
3、PPT 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 择与设计
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
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可以形象直的介绍公司的产品、
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
环节:点拨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重点引导学生掌握
重要文言实词,积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兰亭集序教学评价导语: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语文重要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所以,《兰亭集序》教学非常的重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的教学评价,欢迎阅读!兰亭集序教学评价篇一:阅读是借助作者提供的文字信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实现读者视野的拓展,情感的熏陶,理智的启迪,审美的升华。
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他承载着阅读和教阅读的双重任务。
围绕这个前提,对张老师的课,谈四点看法:第一,必须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的个体阅读。
作为教者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阅读的时间和过程,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探索文本,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
兰亭集序的教学第一个亮点就在于教师设计了好多接触文本的环节:录音范读、个读、齐读,变换形式,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这是对阅读者的个性尊重,是对阅读规律的尊重,也是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智慧体现。
第二,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建立理解、感悟文本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个性阅读的所感所悟,并且在交流中吸纳他人的阅读体验,修正自己的阅读结果,形成阅读经验,形成最大可能的共识。
这一节课,很好的实现了这个任务。
张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这几个问题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文章乐痛悲的感情变化分析领起了整体阅读的大局,设计了因何而乐,因何而悲等具体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所感所悟,达成共振共识。
这是本课教学的最突出的亮点。
整个教学过程是赏心怡情励志的流程,形成了赏心怡情励志的多重对话。
第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突出任务在于:以理解语言为基础,品味语言所承载的意味,在品味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张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我想提示的是:语言的品味既要注意到局部环节的突出强调,更应注意语言审美的贯通性。
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点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探索,还有更宽广的拓展提升的空间。
《兰亭集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学生能够领悟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名句。
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兰亭集序》的名句记忆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1.3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兰亭集序》的全文、名句、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准备相关的书法作品,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1.4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引导学生对《兰亭集序》产生兴趣。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兰亭集序》,边读边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自主阅读,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
名句背诵(10分钟)教师挑选出《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完成《兰亭集序》的阅读理解和名句背诵。
二、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如何,以及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作业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案编写培训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案编写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对其书法艺术进行欣赏,并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
6.2 阅读理解教师将《兰亭集序》全文呈现在PPT上,并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边读边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6.3 名句解析教师挑选出《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并对每个名句进行详细解析,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6.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兰亭集序》中的某一主题进行讨论,例如文章的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等。
《兰亭集序》教学评点
《兰亭集序》教学评点《兰亭集序》教学评点史老师与张老师设计的课新颖独到,内容丰富,寓教于乐,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表达。
史老师的“教学设计” 与张老师的“教学片断”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他们课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教学重点突出,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生成丰富,这两节课充分表达了新课标的精神。
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活动,设计了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有特定的目标,而每一环节又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创在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张老师的教学片断立足文本,以读促学,通过学生诵读把握的'感情起伏变化,然后,让学生思考配乐朗诵应选何乐器,而这既考察了学生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才会在后面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取得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这两堂课教师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但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存在欠缺,虽意在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但是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能形成自己观点,这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倾向。
现在所倡导的“绿色课堂”,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王之在方面的成就不及其书法方面的成就,其《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在正式接触文本前,我们可以多媒体提供王之《兰亭集序》的图文,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中领略王之洒脱的个性,将人与文合一,感受文化的深层意蕴。
本文是序文这一文体的典范,其构造合理,层次清楚,景物描写详细传神,感情脉络清晰。
我们可以截取文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主填写,这样既可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方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兰亭集会的图片,让学生补写描写兰亭景物的片段;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且过渡自然,我们可以截取其中某一片段让学生补写,或将文中的语段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列,然后与原文进展比较,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案例《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第一次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篇一:
阅读是借助作者提供的文字信息进行读者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实现读者视野的拓展,情感的熏陶,理智的启迪,审美的升华。
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他承载着阅读和教阅读的双重任务。
围绕这个前提,对张老师的课,谈四点看法:
第一,必须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的个体阅读。
作为教者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阅读的时间和过程,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探索文本,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
兰亭集序的教学第一个亮点就在于教师设计了好多接触文本的环节:录音范读、个读、齐读,变换形式,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这是对阅读者的个性尊重,是对阅读规律的尊重,也是教师把握阅读教学的智慧体现。
第二,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建立理解、感悟文本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个性阅读的所感所悟,并且在交流中吸纳他人的阅读体验,修正自己的阅读结果,形成阅读经验,形成最大可能的共识。
这一节课,很好的实现了这个任务。
张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这几个问题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文章乐痛悲的感情变化分析领起了整体阅读的大局,设计了因何而乐,因何而悲等具体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所感所悟,达成共振共识。
这是本课教学的最突出的亮点。
整个教学过程是赏心怡情励志的流程,形成了赏心
怡情励志的多重对话。
第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突出任务在于:以理解语言为基础,品味语言所承载的意味,在品味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张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我想提示的是:语言的品味既要注意到局部环节的突出强调,更应注意语言审美的贯通性。
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点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探索,还有更宽广的拓展提升的空间。
第四,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j价值观的提升。
这种提升是渗透,是感染,是熏陶,是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而不是强加。
这一点张老师处理的应该说是恰到好处,在理解作者的乐、痛、悲的情感表述和转化中使学生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也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
兰亭集序教学评价篇二:
一篇《兰亭集序》,我们读到了王羲之俯仰间的人生咏叹;几则课堂镜头,我们看到了老师们优秀的语文学养和不俗的教学追求。
课堂的精彩,其实也在俯仰间闪烁。
朱瑜冬老师的课堂,不经意间走出了我们习惯性的抓“乐”“痛”“悲”三个情感点的教学线路,紧扣“俯仰”谈文章思想论人生境界,很有新意。
不是学生的质疑,朱瑜冬老师是否会因着“俯仰”二字另辟蹊径直入文本核心,我自不敢说。
但细想,“俯仰”既指动作姿态,又喻人生短暂,既可联首段兰亭盛会,又能接下文生
命感慨,课后朱老师若能就这一精彩生成而重新设计教学,《兰亭集序》一课就会全新在“俯仰”间。
其实,课堂的精彩多半在于学生不肯被诱入你我彀中,而是拥有充分发表意见、敢于撞击的自由。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才能在互相交流中逐渐走进文本深厚的意蕴。
朱老师如此,高老师也是这样。
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赞同教师,“固”字“不如解作‘确实、的确’更通顺”,这正是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敢于大胆参与讨论的成果。
俯仰之间,精彩来敲门,而高老师贵在紧紧抓住了这一瞬间,“乘势鼓励”,辨析一字而深入文旨,终借一“固”解出新境界。
若问秘诀何在,高老师镜头第一段中的一句“我习惯性地问:‘大家还有别的疑问吗’
”,耐人寻味自可解释。
只有教师俯下身去,抓住课堂思维俯仰间的电光火石,学生和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有仰起的姿势。
俯仰,也是阅读的姿态。
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建构的过程。
俯,是教会学生俯身读进去,自觉地沉浸到文本之中,品词析句,匍匐在文字上细细摩挲咀嚼,深刻感悟作品在言语形式和内容意义上的价值,入情入境,让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并与之同呼吸共悲喜。
仰,是抬头读出来,视线掠过文本,朝向更远处,从理性高度审视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刘方旭老师的教学镜头正是生成于这样的文本“俯仰”上,“俯”,则反复品味“乐”、“痛”、“悲”以挖掘王羲之感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情绪,聆听他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而凝重的.感慨,“仰”,则
细察见微,挖掘出作者文章里的清醒、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赤热的爱,走向更高远的心灵突围这一别致的文本解读。
“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施蛰存先生这样评论自是幽默一说。
当然,《兰亭集序》会成为名篇,一个原因该是传达了中国文化人骨髓里的东西,刘老师若能借势继续深入,走出王羲之,走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士人情怀则自会更加精彩。
但刘老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宣讲,而是循循善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的积极探索之心去读书,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俯仰,既有瞬间的细腻,又需视野的广阔。
教学文言名篇,通文、悟意、审美一个也不能少,既要重视对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的掌握,也要重视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兰亭集序》不仅贮积了丰富的文言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
《兰亭集序》为文甚美,为书极佳,是文字的精彩,文章的精彩,也是文化的精彩。
巧合的是,罗进近老师和周振辉老师都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教学的抓手,以书法为触媒,做足了书法的“文章”。
其中,罗进近老师带领学生对“永”字神韵的品味,周振辉老师对王羲之和颜真卿两幅书法字帖的比较,都是颇具亮色的教学设计。
镜头妙在书法艺术对文本教学的辅助与融合,不是花哨斑斓的书法展览,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教具展示,而是巧妙地利用书法作品去触摸书法家的性格、气质、情感等,并由此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不失语文味,又多了几分文化艺术气息。
而罗老师“我顺势投影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句中
的“顺势”,与周老师“下面咱们从书法字帖回到文字内容”一句中的“回到”,一启一承,都很自然地说明书法作品的显现与使用不是强势的外加,而是合理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式亮相,以让师生融入“书”“文”同源的佳境。
所以,若能指导学生俯视文字之美文章之深,又能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仰观文化传承,《兰亭集序》的课堂,当游目骋怀信可乐也。
碧波深处有珍奇,精彩总在俯仰间,只问教师你是否已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