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嵌线工艺简介(ppt)

合集下载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电机嵌线是指将线圈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的过程。

电机嵌线的质量直接影响电机的性能和效果,因此在电机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机嵌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电机嵌线的一般方法1.1 嵌线材料准备需要准备好嵌线所需的材料。

常用的嵌线材料有导线、绝缘材料、绝缘胶带等。

导线是电机的线圈导线,可以选择铜线或铝线,铜线导电性好,但成本较高,铝线成本相对较低;绝缘材料用于保护导线,常见的有绝缘漆、绝缘纸等;绝缘胶带用于固定导线。

1.2 导线长度测量接下来,需要根据电机的设计要求,测量导线的长度。

根据电机的线圈结构和绕组方式,确定每根导线的长度,并进行标记。

1.3 导线剪切根据测量的长度,使用导线剪切工具将导线剪切成所需长度。

1.4 导线绝缘处理将导线的两端进行绝缘处理,可以使用绝缘漆或绝缘纸包裹导线的两端,以保证导线不会短路。

1.5 导线固定将绝缘处理后的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

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导线依次穿过定子铁心的槽口,并使用绝缘胶带固定导线,避免导线松动或脱落。

1.6 导线连接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不同的导线进行连接。

可以使用焊接或插接的方式进行导线的连接。

二、电机嵌线的步骤2.1 准备工作需要对电机进行准备工作。

检查电机的定子铁心和绕组槽口,确保其表面光滑、无毛刺和杂质。

2.2 导线固定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导线依次穿过定子铁心的槽口,并使用绝缘胶带固定导线。

确保导线固定牢固,不会松动或脱落。

2.3 导线绝缘将导线的两端进行绝缘处理,可以使用绝缘漆或绝缘纸包裹导线的两端,以保证导线不会短路。

2.4 导线连接根据电机的绕组方式,将不同的导线进行连接。

可以使用焊接或插接的方式进行导线的连接。

2.5 导线整理对导线进行整理,确保导线之间不会交叉或纠缠。

可以使用绝缘胶带将导线固定在定子铁心上,以保持整洁。

2.6 检查和测试完成嵌线后,需要对电机进行检查和测试。

检查导线的固定情况和导线之间的连接是否正确。

嵌线的一般过程及操作方法

嵌线的一般过程及操作方法

嵌线的⼀般过程及操作⽅法 嵌线就是将绕制好的线圈下到槽⾥的过程。

对⼀般的⼩容量电动机,其绕组线径⼩,匝数多,线圈须逐根嵌⼊槽中,所以称之为散嵌线圈。

散嵌线圈有交叠法和整嵌法两种嵌线⽅法,在此只介绍交叠法在单层链式绕组嵌线中的应⽤。

交叠法的嵌线特点是:先嵌⼀个线圈的其中⼀个有效边,另⼀个有效边暂时不能嵌⼊(称为吊把),只有当该槽下层边(对双层绕组)或前⼀槽沉边(对单层绕组)已嵌⼊后,才能将该边嵌⼊。

由于其端部线圈连接线呈交叠分布,故称其为“交叠法”。

(1)嵌线的⼀般过程 嵌线前定⼦要放在⼯作台上,引出线孔应在轴⾝侧。

将裁好的槽绝缘插⼊槽内,并使槽绝缘均匀地伸出铁芯两端。

由于在嵌线时,经常左右拉动线圈,易使槽绝缘⾛偏移位,因此每嵌完⼀个线圈边,应检查槽绝缘在槽中的位置。

放置好槽绝缘后,将线圈经槽⼝分散嵌⼊槽内。

嵌线时,槽⼝须垫引槽纸(或将槽绝缘伸出槽⼝),以防槽⼝棱⾓刮伤电磁线绝缘。

虽然散嵌线圈对电磁线排列元严格要求,但电磁线不能太乱,更不能交叉太多,以免槽内容纳不下和损伤电磁线绝缘。

对于槽满率⾼的电动机,尤其要注意将电磁线整理整齐。

在嵌线过程中,须时时注意将绕组端部整形,两端长度须整齐对称,每嵌完⼀组线圈,即应压出线圈端部斜边。

绕组端部相间绝缘必须到位。

对于双层绕组,相间绝缘要与层间绝缘交叠;对于单层绕组,相间绝缘要与盖槽绝缘交叠。

否则容易引起短路故障。

(2)操作⽅法 ①将线圈整理扁平。

因为散嵌线圈嵌⼊的是半闭⼝槽,槽⼝较窄,故须将软线圈整理扁平到适当尺⼨才容易将线圈下到槽内。

其操作⽅法如下所述。

a.将线圈缩宽。

⽤两⼿的拇指和⾷指分别抓压线圈直线转⾓处,使线圈宽度压缩到进⼊定⼦内腔时不碰到铁芯。

b.扭转直线边。

⽤左⼿⼤拇指和⾷指捏住直线边靠转⾓部分,将两边同向扭转,如图1. 59所⽰。

使上层边外侧导线扭向上,下层边外侧导线扭向下。

c.捏扁直线边。

将右⼿移到下层边与左⼿配合,尽量将下层直线边靠转⾓处捏扁,然后左⼿不动,右⼿指边捏边向下滑动,使下层边梳理成扁平的形状。

电机嵌线工艺1.ppt资料

电机嵌线工艺1.ppt资料

七、嵌放线圈
4.压实导线。 5.封槽口。 用划线板折起槽绝缘包住导线,用压线板压实后, 再一端打入槽楔条持住槽口。 6.端部成形和包扎。 将橡皮鎯头将端部打成喇叭形。
八、
嵌线规律
1.嵌线的基本规律。 1)线圈嵌线后的分布为“一边倒”,呈多米 诺骨牌推到状。 2)每次连续嵌线槽数x=q。 3)吊边数y=q。 4)“嵌槽-空槽”为一个操作周期,而每个 操作周期占槽数t=q。
十一、浸漆和烘干
1.预烘 预烘目的是去潮气,温度高时间短。 2.浸漆。 铁心温度降到65度左右时浸漆,两次,间隔15分 钟。 3.烘干 温度控制在75度左右。方法有: 1) 循环热风烘干法。 2) 煤炉烘干法。 3) 电流烘干法。
十二、转子安装
1.在转轴上装上轴承内盖和轴承。 2.装上转子。 3.装上端盖和轴承外盖。 4.装上风扇和风罩。 5.装好后,转动转子,没有阻力,没有摩擦声 音为好。
二、拆除旧绕组
拆除方法: 1.通电加热法。在每一相施加60~80V交流电压,待绝 缘软化后迅速拆除。 2.撬起法。用錾子将一端錾平,另一端用撬杠将绕组 撬起。 注意事项:严禁用火烧绕组,以防硅钢片绝缘受到 破坏,损耗增加。
三、记录数据
在拆除旧绕组时要记录: 1.铭牌数据。型号、功率、转速、绝缘等级、电压、 电流、接法。 2.铁芯数据。总槽数、铁芯长度、铁芯内径、铁芯外 径、槽形尺寸。 3.绕组数据。绕组形式、每槽匝数、节距、线径、并 联支路数。 注意事项:一定要记下线圈伸出铁芯的长度;测量 线径时要去绝缘模。
八、嵌线规律
2.单层整距绕组嵌线规律。 1)嵌x槽,吊x边,空x槽。 2)嵌x槽,吊x边,空x槽。 3)嵌x槽,收x边,空x槽。 然后重复上述进行
八、嵌线规律

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

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

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1. 引言电机嵌线接线工艺是电机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电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机嵌线接线质量,提高电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制定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电机嵌线接线工艺规范,确保电机嵌线接线工作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使得电机的嵌线接线工艺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2. 接线材料•电机嵌线接线所使用的线缆材料应符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确保其导电性能、耐温性能和绝缘性能良好。

•线缆应检查无损坏、变形或腐蚀等现象。

3. 接线工具•接线工具应保持整洁、完好,无损坏情况。

•工具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4. 接线标准4.1. 接线步骤1.将电机与电源断开连接,并确保电机处于停机状态。

2.根据电气图纸的要求,将电机绕组的每个端子与终端台相对应的连接。

3.采用正确的接线方法,确保不同极性的线路、信号与电源线路的正确连接。

4.使用压接工具进行线缆与终端台的连接,确保接触良好、无松动现象。

4.2. 绝缘处理1.确保线缆裸露的金属部分经过绝缘处理,避免直接接触到终端台或其他导体。

2.使用绝缘套管、绝缘胶带等材料进行绝缘处理,确保线缆与终端台之间的绝缘性能符合要求。

5. 接线质量控制1.在每次接线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

2.检查线缆与终端台的连接是否牢固,无松动现象。

3.检查接线部位的绝缘处理是否完好,无裸露的金属部分。

6. 安全注意事项1.在接线操作中,应戴好工作手套和护目镜,确保人身安全。

2.当接线操作涉及到高压电源时,应切断电源,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7. 总结本文档规定了电机嵌线接线工艺的规范要求,包括接线材料的选择、接线工具的使用、接线标准、绝缘处理、接线质量控制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电机的嵌线接线质量和安全性能达到要求,提高电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电动机绕组嵌线技巧

电动机绕组嵌线技巧

图解电动机绕组嵌线技巧目录基本信息内容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基本信息ISBN号: 9787121124464出版日期: 2011-1-1字数:521千字定价:¥78.00元编辑本段内容简介本书是结合电动机类图书的现状和读者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彩色图集,收录了300多个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的电动机型号。

内容包括三相电动机定子单层绕组、双层绕组、单双层混合绕组和双速绕组、三相电动机转子绕组、直流电动机和单相交流绕组的嵌线技巧。

图例采用绕组的展开画法,绘制成彩色的绕组布接线图。

每幅图还设计有绕组参数、嵌线顺序、嵌线步骤,同时在图上还增加了绕组的首、尾端位置,某一时刻的电流方向和所形成的磁极位置等多种实用信息。

读者对象:电机维修、制造工人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大中院校、职业学校有关师生用作学习实践和专业培训的参考资料。

编辑本段目录第1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单层绕组1.1 单层链式绕组1.1.1 12槽2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2 12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3 18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4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5 24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6 3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7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8 36槽6极单层链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5,a=1)1.1.9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1.1.10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3)1.1.11 36槽12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2 42槽14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3 48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10,a=1)1.1.14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1.15 48槽8极单层链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5,a=1)1.1.16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1.1.17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4)1.1.18 48槽16极单层链式绕组(y=3,a=1)1.1.19 6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1.2 单层叠式绕组1.2.1 24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10,a=1)1.2.2 24槽6极单层叠式绕组(y=4,a=1)1.2.3 3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15,a=1)1.2.4 36槽6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1.2.5 48槽8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1.2.6 48槽8极单层叠式绕组(y=6,a=2)1.2.7 48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10,a=2)1.3 单层同心式绕组1.3.1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1.3.2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1、9,a=1)1.3.3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3.4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1)1.3.5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2)1.3.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3.7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1.3.8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3.9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4)1.3.10 72槽8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7,a=2)1.4 单层交叉式绕组1.4.1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短等矩绕组(y=7、8,a=1)1.4.2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3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9,a=1)1.4.4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7,a=1)1.4.5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2)1.4.7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9,a=1)1.4.8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1.4.9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3)1.4.10 60槽8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7、8,a=2)1.5 单层同心式绕组1.5.1 12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5.2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7,a=1)1.5.3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10,a=2)1.5.4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5,a=1)1.5.5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7、15、13,a=1)1.5.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2)1.6 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1.6.1 18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5、3,a=1)1.6.2 18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9、7,a=1)1.6.3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15、13、11,a=1)1.6.4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5、13、11,a =1)1.6.5 30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y=9、7、5,a=1)1.6.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7、8,a=1)第2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定子双层绕组2.1 双层叠式绕组2.1.1 1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2 1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2.1.3 18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4 24槽2极超短距双层叠式绕组(y=7,a=1)2.1.5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6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7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8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9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10 2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11 27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12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13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1)2.1.14 30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15 3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16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17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18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1)2.1.19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20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2)2.1.22 36槽2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3,a=1)2.1.23 36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2)2.1.24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25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2)2.1.26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7,a=4)2.1.27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28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29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4)2.1.30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31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32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33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34 36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35 36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2.1.36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4,a=2)2.1.37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5,a=2)2.1.38 42槽2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15,a=2)2.1.39 4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6,a=2)2.1.40 45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41 45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42 45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43 45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44 45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45 48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17,a=2)2.1.46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47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9,a=4)2.1.48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49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2)2.1.50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4)2.1.51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2.1.52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6,a=1)2.1.53 48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54 48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55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56 54槽6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8,a=2)2.1.57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58 54槽6极双层叠式延边三角形绕组(y=8,a=3)2.1.60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61 5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62 54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63 54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4,a=2)2.1.64 54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2.1.65 54槽16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2.1.66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67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4)2.1.68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2.1.69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1)2.1.70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4)2.1.71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4,a=4)2.1.72 60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6、a=2)2.1.73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2.1.74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2.1.75 6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5)2.1.76 7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6,a=4)2.1.77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3)2.1.78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6)2.1.79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80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6)2.1.81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2.1.82 72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2.1.83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84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85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2.1.86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4)2.1.87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8)2.1.88 8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2.1.89 84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9,a=2)2.1.90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2.1.91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2.1.92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5)2.1.93 90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0)2.1.94 9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8)2.1.95 9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23,a=2)2.2 双层链式绕组2.2.2 18槽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3 24槽8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4 36槽12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2.2.5 45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6 48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7 54槽20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2.8 72槽24极双层链式绕组(y=3,a=1)2.3 双层同心式绕组2.3.1 36槽4极双层同心式绕组(y=9、7、5,a=1)第3章双速电动机绕组3.1 24槽2/4极2Y/2Y双速绕组(y=6)3.2 24槽2/4极△/2Y双速绕组(y=6)3.3 24槽4/6极△/2Y双速绕组(y=4)3.4 24槽4/8极△/2Y双速绕组(y=3)3.5 36槽2/4极△/2Y双速绕组(y=9)3.6 36槽2/8极Y/2Y双速绕组(y=15)3.7 36槽4/6极△/2Y双速绕组(y=6)3.8 36槽4/6极3Y/4Y双速绕组(y=6)3.9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6)A3.10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B3.11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C3.12 36槽4/6极Y/2Y双速绕组(y=7)D3.13 36槽4/6极△/2Y双速绕组(y=7)3.14 36槽6/8极△/2Y双速绕组(y=4)3.15 36槽4/8极△/2Y双速绕组(y=5)3.16 36槽6/12极△/2Y双速绕组(y=3)3.17 48槽2/4极△/2Y双速绕组(y=11)3.18 48槽4/8极△/2Y双速绕组(y=6)A3.19 48槽4/8极△/2Y双速绕组(y=6)B3.20 48槽4/16极Y/2Y双速绕组(y=9)3.21 54槽4/8极△/2Y双速绕组(y=7)3.22 54槽6/12极△/2Y双速绕组(y=3)3.23 54槽6/12极△/2Y双速绕组(y=5)3.24 54槽6/8极△/2Y双速绕组(y=6)A3.25 54槽6/8极△/2Y双速绕组(y=6)B3.26 60槽4/8极△/2Y双层绕组(y=5)3.27 60槽4/8极△/2Y双速绕组(y=8)3.28 72槽4/6极△/2Y双速绕组(y=13)3.29 72槽4/8极△/2Y双速绕组(y=9)3.30 72槽6/12极△/2Y双速绕组(y=6)3.31 72槽6/12极3△/6Y双速绕组(y=6)3.32 72槽6/12极Y/2Y双速绕组(y=8)第4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单双层混合绕组4.1 18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9、7,a=1)4.2 30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5、13、11,a=1)4.3 30槽4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7、6、5,a=1)4.4 36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7、15、13、11,a=1)4.5 36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17、15、13、11,a=2)4.6 36槽4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8、6,a=1)4.7 48槽2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23、21、19、17、15,a=2)4.8 60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14、12、10,a=4)第5章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绕组5.1 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单层绕组5.1.1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5.1.2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y=5,a=3)5.1.3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2)5.1.4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y=5,a=4)5.1.5 54槽6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1)5.1.6 54槽6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3)5.1.7 60槽8极单层交叉式绕组(y=8、7,a=1)5.1.8 72槽8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2)5.1.9 72槽8极单层交叉链式绕组(y=8、7,a=4)5.2 三相交流电动机转子双层绕组5.2.1 12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2 24槽2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5.2.3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4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5,a=2)5.2.5 27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5.2.6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5.2.7 3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8,a=2)5.2.8 36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5,a=1)5.2.9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5.2.10 36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4,a=2)5.2.11 36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5.2.12 36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2,a=1)5.2.14 45槽12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5.2.15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0,a=1)5.2.16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5.2.17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4)5.2.18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2,a=1)5.2.19 4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3,a=1)5.2.20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1)5.2.21 48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7,a=2)5.2.22 54槽4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3、14,a=1)5.2.23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8,a=6)5.2.24 54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9,a=1)5.2.25 5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9,a=1)5.2.26 60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1,a=2)5.2.27 60槽10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6,a=1)5.2.28 72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18,a=1)5.2.39 72槽4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7、18,a=1)5.2.30 72槽6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2,a=1)5.2.31 72槽8极双层叠式绕组(y=8,a=1)5.2.32 75槽10极双层叠式绕组(y=5,a=5)5.2.33 81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3、14,a=1)5.2.34 84槽8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0、12,a=1)5.2.35 84槽8极双层叠式对称换位波绕组(y=11、12,a=1)5.2.36 90槽6极双层叠式波绕组(y=15,a=1)第6章直流电动机绕组6.1 8×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2 9×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3 10×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4 11×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5 12×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6 12×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7 15×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8 15×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9 16×3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6.10 19×2槽2极串励电枢绕组第7章单相交流电动机绕组7.1 单层绕组7.1.1 1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3 16槽4极双速单层链式绕组(4-2-2)(y=3,a=2)7.1.4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9、8、7、6、4,a=1)7.1.5 18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9、8、7、6、5,a=1)7.1.6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11、9,a=1)7.1.7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y=5,a=1)7.1.8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5、3,a=1)7.1.9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5、4,a=1)7.1.10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11 24槽4极单层交叉绕组(长等距)(y=6,a=1)7.1.12 24槽4极单层叠式绕组(y=6,a=1)7.1.13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6、4,a=1)7.1.14 24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7、6、5,a=1)7.1.15 28槽14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1.16 32槽6极单层同心式绕组(y=5、4、3,a=1)7.1.17 32槽16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1.18 36槽18极单层链式绕组(y=2,a=1)7.2 双层绕组7.2.1 8槽4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2.2 8槽4极L-2型双速单双层混合绕组(4/2-2/2-2/2)(y=2,a=1)7.2.3 12槽2极正弦双层同心式绕组(3/3-A)(y=6、4、2,a=1)7.2.4 12槽4极正弦双层交叉式绕组(2/1-A/B0)(y=3、2、1,a=1)7.2.5 16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7.2.6 16槽4极(2/2-A)正弦双层同心式绕组(y=4、2,a=1)7.2.7 18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7.2.8 24槽4极双层叠式绕组(y=4,a=1)7.2.9 24槽4极双层交叉式绕组(y=4,a=1)7.2.10 24槽4极(3/3-A)正弦双层绕组(y=6、4、2,a=1)7.2.11 24槽6极双层叠式绕组(y=3,a=1)7.2.12 28槽14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2.13 32槽16极双层链式绕组(y=2,a=1)7.3 单双层混合绕组7.3.1 12槽2极正弦绕组(2/2B)(y=5、3,a=1)7.3.2 12槽2极正弦绕组(5A/2;罩极式)(y=6、4,a=1)7.3.3 12槽2极单双层混合绕组(y=6、4,a=1)7.3.4 12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2,a=1)7.3.5 12槽4极正弦绕组(2A/A;罩极式)(y=3、1,a=1)7.3.6 16槽2极正弦绕组(4/2;罩极式)(y=4,a=1)7.3.7 16槽2极正弦绕组(3B/1;罩极式)(y=7、5、3,a=1)7.3.8 16槽2极正弦绕组(3/3-B)(y=7、5、3,a=1)7.3.9 16槽2极正弦绕组(4B/2;罩极式)(y=7、5、3、1,a=1)7.3.10 18槽2极正弦绕组(4/4-B/A)(y=8、6、4、2,a=1)7.3.11 18槽2极正弦绕组(3B/3;罩极式)(y=8、6、4,a=1)7.3.12 20槽2极正弦绕组(5/2;罩极式)(y=5,a=1)7.3.13 20槽2极正弦绕组(5B/2;罩极式)(y=9、7、5、3、1,a =1)7.3.14 24槽2极5/2正弦绕组(y=7,a=1)7.3.15 24槽2极(6/4-B)正弦绕组(y=11、9、7、5、3、1,a=1)7.3.16 24槽2极(5/3-B)正弦绕组(y=11、9、7、5、3,a=1)7.3.17 24槽2极(5/5-B)正弦绕组(y=11、9、7、5、3,a=1)7.3.18 24槽2极正弦绕组(5A/2;罩极式)(y=12、8、6、4,a=1)7.3.19 24槽4极2B/2正弦绕组(y=5、3,a=1)7.3.20 24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5、3、1,a=1)7.3.21 24槽4极(2/2-A)正弦绕组(y=6、4,a=1)7.3.22 24槽6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4、2,a=1)7.3.23 32槽4极3/2-B正弦绕组(y=7、5、3,a=1)7.3.24 32槽4极单双层混合式绕组(y=7、5、6,a=1)7.3.25 32槽4极4/3-B正弦单双混合绕组(y=8、6、4、2,a=1)。

电动机绕组嵌线方法

电动机绕组嵌线方法

嵌线规律(一)三相单层绕组三相单层绕组常见型式有等宽度式、交叉式、同心式等,不同的型式有不同的嵌线规律,但基本的嵌线规律是相同的。

1.嵌线的基本规律规律一: 线圈嵌线后的分布为“一边倒”,呈多米诺骨牌推倒状; 规律二: 每次连续嵌线槽数q x ≤(每极相槽数); 规律三: 吊边数q y =(每极相槽数);规律四: “嵌槽-空槽”为一个操作周期,而每个操作周期所占槽数q t =(每极相槽数)。

2.单层等宽度式绕组以3相4极24槽60°相带绕组为例,经计算2=q ,即一组为两个线圈。

由规律 二得知,每次连续嵌线槽数2≤x ;由规律三反映出吊边数2=y ;从规律四获得每个 作周期2=t 。

(a) 1=x (b) 2=x 图1-5-4 3相4极24槽单层等宽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当1=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1槽,吊1边,空1槽;嵌1槽,吊1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1槽; 重复最后这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当2=x 时,其嵌线规律为: 嵌2槽,吊2边,空2槽;嵌2槽,收2边,空2槽;重复最后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通过图1-5-4所示,可直观地看出单层等宽度式绕组线圈,嵌线后的分布完全满足上述规律,当q x ≤、q y =、q t =时,归纳单层等宽度式绕组嵌线规律:嵌x 槽,吊x 边,空x 槽; 嵌x 槽,吊y 边,空q 槽; 嵌x 槽,收 边,空q 槽。

重复最后一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

3.单层交叉式绕组以3相4极36槽60°相带绕组为例, 得知3=q ,依照嵌线规律,3≤x (规律二)、3=y (规律三)、3=t (规律四),其具体 嵌线规律为:嵌2槽,吊2边,空1槽; 嵌1槽,吊1边,空2槽; 嵌2槽,收2边,空1槽; 嵌1槽,收1边,空2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嵌线结束,嵌线顺序 见图1-5-5所示。

归纳任意q 值的交叉式绕组,当3≤x的整数时,其一般嵌线规律是: 图1-5-5 3相4极36槽单层交叉式绕组嵌线顺序图嵌x 槽,吊x 边,空(x q -)槽; 嵌(x q -)槽,吊(x q -)边,空x 槽; 嵌x 槽,收x 边,空(x q -)槽;嵌(x q -)槽,收(x q -)边,空x 槽; 重复后两个程序直到收完所有边,嵌线结束。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方法和步骤电机嵌线是电机制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它是将线圈嵌入电机的铁芯槽中,以实现电机正常运转。

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决定了电机的性能和效果,下面将详细介绍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

电机嵌线的方法主要有手工嵌线和自动嵌线两种。

手工嵌线是传统的方法,操作简单,但效率较低;自动嵌线则是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嵌线,效率高但要求设备精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步骤。

手工嵌线的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需要使用的线圈和铁芯槽。

线圈是由绝缘导线缠绕而成,铁芯槽是电机铁芯的一部分,用来容纳线圈。

2. 固定线圈:将线圈固定在嵌线工作台上,确保线圈的位置准确。

3. 嵌线:按照电机的设计要求,将线圈逐一嵌入铁芯槽中。

需要注意的是,线圈应该嵌入到正确的位置,并且不能有错位或交叉。

4. 线圈固定:线圈嵌入后,使用胶水或绝缘胶带将线圈固定在铁芯槽中,以避免线圈移位或短路。

5. 清理和检查:清理嵌线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杂物,并对嵌线结果进行检查,确保线圈嵌入正确且固定牢固。

自动嵌线的步骤如下:1. 准备工作:同样需要准备线圈和铁芯槽,同时还需要调整自动嵌线机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电机型号和尺寸。

2. 安装线圈:将线圈放置在自动嵌线机的送料装置上,并调整好线圈的位置和角度。

3. 启动嵌线机:启动自动嵌线机,它会按照预设的程序自动将线圈嵌入铁芯槽中。

在嵌线的过程中,自动嵌线机会根据需要进行自动调整,以确保线圈的位置和角度准确无误。

4. 检查和修正:嵌线完成后,对嵌线结果进行检查,如果有错位或交叉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以确保线圈嵌入正确。

5. 清理和整理:清理自动嵌线机和工作台上的废料和杂物,并整理好线圈和铁芯槽,以备下一次使用。

除了手工嵌线和自动嵌线,还有一些特殊的嵌线方法,如波形线嵌线和分层嵌线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电机的具体要求和设计需要来选择和采用。

总结起来,电机嵌线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固定线圈、嵌线、线圈固定、清理和检查等。

电机维修工艺—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嵌线工艺规程

电机维修工艺—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嵌线工艺规程

3.3.2 两相邻线圈, 用绑绳绑扎紧固(如图 2),横向结使线圈相互连牢,扎情况
b 垫绝缘卡块绑扎情况
图 2 相邻线圈的绑扎 3.4 当线圈每嵌完 1/2 或 1/3 圆周时, 应作阶段性耐压试验。 3.5 抬节距线圈 3.5.1 当嵌线至第一节距线圈的上边时, 须拆除第一节距线圈与端箍的临时绑线, 并将线圈逐个通电 加热至 70℃左右。 3.5.2 仔细将上线边从槽内逐个抬出, 用绝缘带或绑绳, 在直线两端弯角处, 将上线边悬吊至适当 高度, 使其能嵌放最后一个下层边即可。 3.5.3 按前述操作程序, 依次嵌完, 全部下层线边。 3.6 复槽 3.6.1 下层边嵌完后, 将第一节距吊起的上线边逐次放下, 通电加热至 80℃~90℃ 嵌入槽内。 3.6.2 整理形状,扎好绑绳打入槽楔。 3.7 整理
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嵌线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 3~10KV 级交流高压电机定子(开口槽形),全粉云母绝缘成型线圈的嵌线操作工艺。
2 工艺准备 2.1 工艺设备准备
工作台, 大电流加热器, 吊车, 胶皮捶, 打棒等常用工具。 2.2 材料准备
槽底垫条, 层间垫条, 楔下垫条, 绝缘包扎带(玻璃漆带, 云母带, 薄膜带和无碱玻璃丝带),
4.2.5 线圈间垫放适形材料及绝缘垫块绑扎道数, 一般规定如表 1。 4.6 线圈表面平整光洁, 线圈绝缘及绑扎绳带, 不许造成线圈松散, 应紧密整齐, 没有毛刺。 4.7 线圈预热温度为 70℃左右, 最低不小于 50℃。 4.8 每嵌放一个线边之前, 必须注意检查槽内有无掺渣, 异物, 防止损伤绝缘, 以免造成后患。 4.9 符合电机质量检查标准要求。
坛 cn 涤纶护套玻璃绳(或蜡绑绳), 适形材料(绝缘垫块), 滑石粉及高压线圈元件。 论 or. 2.3 将定子稳固地吊放在工作台上, 用枕木垫牢。 术 ot 2.4 熟悉施工图纸或原始记录的嵌线数据。 机技 imm 2.5 铁芯及磁槽吹风清理检查。 电 w. 2.6 按规范包缠及固定绝缘端箍圈, 安放初嵌部分槽底垫条。 -AC /ww 2.7 按长短引出线头分组, 顺序排列线圈, 并挑选一个节距数据稍松一点的线圈, 作为最后节距的 DC p:/ 线圈。 htt 2.8 接通大电流加热器电源, 调节好电流, 掌握好线圈的预热温度和时间。 一般模压线圈加热, 使

电机人不得不看的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电机人该懂的绕组嵌线工艺

电机人不得不看的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电机人该懂的绕组嵌线工艺

电机人不得不看的电机绕组展开图,掌握电机人该懂的绕组嵌线工艺第一节、三相单层链式绕组嵌线工艺单层链式绕组由形状、几何尺寸和节距相同的线圈连接而成,整个外形如长链。

链式绕组的每个线圈节距相等并且制造方便;线圈端部连线较短并且省铜。

主要用于q=2的4、6、8极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图1是三相4极24槽单层链式绕组展开图。

每极每相槽数为2,线圈节距为1—6。

图1展开图上面一行数字表示嵌线顺序,下面一行数字表示线槽序号。

由图可以看出每一相都有4个线圈。

每一个线圈都有两个边,通常我们把先下的那一个边称为下层边,例如本例中的奇数槽里下的那一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左边),都是下层边;后下的那一边称为上层边,例如本例中的偶数槽里下的那一边(图上每个线圈的右边),都是上层边。

每一个上层边都压着两个下层边,例如本例中的6槽里下的上层边压着5槽、3槽下的下层边,由此可见,单层链式绕组嵌线时一定要吊起两把线圈最后下,即吊把线圈2把。

嵌线步骤是按次序先嵌下层边,后嵌上层边;最后嵌吊起的两把线圈的上层边。

具体的嵌线顺序如下:(1)选好第一槽位置,靠近机座出线口。

(2)嵌槽1(U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吊起。

(3)空一槽24,嵌23槽(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吊起。

(4)再空一槽22,嵌21槽(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按节距1—6压着1槽、23槽的下层边嵌入槽2。

(5)再空一槽20,嵌入19槽(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上层边按节距1—6压着23槽、21槽下层边嵌入24槽。

此线圈与本相第一个线圈的连接关系是上层边与上层边相连或下层边与下层边相连,即尾、尾或首、首相连。

(6)以后W、V相按空一槽嵌入一槽的次序,轮流将U、W、V 三相的4个线圈嵌完。

最后把吊把线圈两把嵌入,至此整个绕组全部嵌完。

单层链式绕组的嵌线规律是:嵌1槽,空1槽,吊2把线圈。

简称为“嵌1空1吊2”。

按此种方法嵌线,同相线圈之间的过桥线可不截断,连接时要注意翻把,使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

《电机嵌线工艺》课件

《电机嵌线工艺》课件

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和人身伤害。
电机嵌线工艺的应用和前景
家用电器
电机嵌线工艺在家用电器中广泛应用,如洗衣机、冰箱等。
工业设备
工业设备中的电机嵌线工艺能够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嵌线工艺对车辆性能至关重要。
将导线按照嵌线工艺方法嵌入到凹槽内。
固定和绝缘
4
使用固定材料和绝缘材料,固定导线并进行 绝缘处理。
电机嵌线工艺的注意事项
1 材料选择
2 操作规范
选择合适的导线和绝缘材料,确保性能和可靠性。
严格按照制作流程操作,避免出现错误和质量问 题。
3 导线固定
4 安全意识
确保导线固定牢固,避免嵌线松动导致电机故障。
《电机嵌线工艺》PPT课 件
电机嵌线工艺是指将导线安装在电机的槽槽隔壁定位凹槽内的工艺技术。本 课程将详细介绍电机嵌线工艺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电机嵌线工艺的常用方法
分段法
将导线分段嵌入电机槽槽隔壁定位凹槽内,适用于 一些特殊结构的电机。
双层平行法
将导线双层平行嵌入电机槽槽隔壁定位凹槽内,适 用于需要增加电机功率的场合。
单层平行法
将导线单层平行嵌入电机槽槽隔壁定位凹槽内,适 用于简单结构的电机。
环形法
将导线连接成环形嵌入电机槽槽隔壁定位凹槽内, 适用于一些特殊要求的电机。
电机嵌线工艺的制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准备所需的导线、工具和设备,确保工作区
槽隔壁定位
2
域安全。
根据电机设计要求,进行槽隔壁定位凹槽的
加工。
3
导线嵌入

永磁电机嵌线工艺

永磁电机嵌线工艺

定子绕组嵌线工艺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有散线电机定子的嵌线操作工艺。

2工艺准备2.1工艺工具准备:工作台,吊车,胶皮捶,打棒,剪刀,压线板,划线刀,推刀等常用工具。

2.2材料准备:槽底绝缘,层间绝缘,相间绝缘,槽楔,绝缘包扎带(棉布带和无碱玻璃丝带),涤纶护套玻璃绳(或蜡绑绳),及线圈元件。

2.1将定子稳固地吊放在工作台上,用枕木垫牢。

2.2熟悉施工图纸或原始记录的嵌线数据。

2.3检查铁芯槽口是否有毛刺及槽底吹风清理检查。

2.4安放槽底绝缘并按图标记槽号。

3工艺过程3.1嵌放第一个元件下层边时,将上线边临时放置在相应节距槽内的上层部位3.1.1 为了防止嵌线时线圈发生错乱,嵌线时,需将线圈整理平整,把所要嵌的线圈捻成薄片状,一手将导线一根一根的推入槽内,另一手从定子腔另一侧将导线拉入线槽。

若有小部分导线压不进槽里,可用划线板插入槽口,沿着槽的方向边划边压的把导线一根根的压入槽内。

划时划线板必须从槽的一端一直划至另一端,并且必须使所划导线全根嵌入槽后,在划其余的导线。

不能随意乱划或局部嵌压。

以免几根导线产生交叉,轧在槽口无法嵌入。

3.1.2当底层嵌入之后将层间绝缘纸折成U型,U口向下插入槽中。

3.1.3线圈的一边嵌在槽里以后,线圈的另一边仍旧留在槽外。

把第二个线圈放在相邻的槽内,它的另一边仍旧留在槽外,依次进行。

3.2当底层元件嵌至超过一个节距2-3个槽后开始复槽,将上层边嵌入对应槽内,3.2.1复槽时先用压线板在槽内空压一次,为的是将底部元件按压到槽底,然后将上层变用划线刀分多次划入槽内,当线打交叉时切勿强行划入。

3.2.2 当全部铜线划入之后用推刀将槽口多余绝缘纸去除,然后用压线板将槽口内部绝缘纸左右对折,最后将槽楔推入槽内。

3.2.3在复槽后绕组端部两侧放置D型相间绝缘,直线边向里圆弧边向外,将打棒放置绕组端部弧形处,用皮锤敲打打棒使端部向下凹陷,以便下一个单元复槽,切勿敲击用力过猛。

单相电机嵌线方法

单相电机嵌线方法

单相电机嵌线方法
单相电机的嵌线方法有两种:分相嵌线法和电容器启动嵌线法。

1. 分相嵌线法:根据电机的特性,将单相电机的绕组分为主绕组和辅助绕组两部分,主绕组接在电源上,辅助绕组通过电容器和起动开关连接在主绕组上。

具体步骤如下:
- 将电机的两个端子T1和T2与电源的相位线分别连接。

- 在主绕组的两端加一个电容器,其中一个端子连接在T1上,另一个端子连接在T2上,起动开关与电容器并联连接。

- 将辅助绕组的第三个端子T3与T1或T2中的一个端子连接。

- 启动时,打开起动开关,通过电容器产生一个相位差,使
得主绕组产生旋转磁场,从而启动电机。

2. 电容器启动嵌线法:这种方法与分相嵌线法相似,但是只有一个绕组,使用一个电容器来产生起动电流。

具体步骤如下: - 将电机的两个端子T1和T2与电源的相位线分别连接。

- 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容器,其中一个端子连接在T1上,另一个端子连接在T2上。

- 启动时,电容器会产生一个相位差,使得电机产生旋转磁场,从而启动电机。

这两种嵌线方法可以根据电机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

风力发电机转子嵌线、耐压、引接线工艺及相关注意事项

风力发电机转子嵌线、耐压、引接线工艺及相关注意事项

转子嵌线:1.检查铁心,每槽用通槽棒检查。

确定1号槽并标识2.绑扎支撑环绝缘。

先绑两层9334层压板,再绑一层5150云母板,最后再绑2~3层9334层压板,以支撑环绝缘高度与铁心槽底同高为准。

支撑环绝缘外部包一层玻璃丝布。

支撑环绝艳宽度60,绑扎距铁心距离参见图纸。

3.垫放槽底垫条,再放入槽衬。

材料、尺寸符合图纸,槽衬折叠面放置在转子径向面4.从非驱动端插入下层转子线圈,要求非驱动端线圈端面距铁心尺寸按图纸设计5.弯制下层转子线圈驱动端端部形状①弯制弧度,用上层线圈端部弧度对照检查(弯制时用一支上层线圈插入槽内,固定下层线圈)②弯第一道弯,弯型起始点按图纸要求,距铁心50。

弯制角度可用上层线圈对照③弯第二道弯,弯型起始点按图纸,要求端部线圈斜边长152,弯制后保证端面距离铁心205弯制过程中,严禁损伤线圈端部绝缘,若绝缘受损,应才开绝缘重新包绝缘。

弯型过程中,应检查线圈端部一致性,若斜边间隙不均匀,端面长短不齐,须进行整形改善一致性6.下层线圈端部成形后,线圈斜边间隙垫放斜边垫条(2mm的热胀玻璃毡),塞紧为准7.绑扎层间绝缘。

先绑两层9334层压板,再绑一层5150云母板,再绑1~2层9334层压板。

层间绝缘中的云母板及层压板宽度均改为80,定位尺寸检验标准以绝缘板在端部线圈两个R拐角之间,不超出为准。

8.层间绝缘绑扎固定后,进行下层线圈整体对地耐压,电压3250V,1min9.铁心槽里垫放层间垫条,材料尺寸按照图纸要求10.从非驱动端插入上层转子线圈,非驱动端线圈端面距铁心尺寸参照图纸11.弯制上层线圈端部方法同下层线圈方法一致12.上层线圈成形后,垫放楔下垫条,打入槽楔(材料尺寸按图纸设计),槽楔两端端伸出长按图纸要求。

线圈斜边放入斜边垫条,以塞紧为准。

塞紧后,转子两端端部用拉马绑紧固定13.上、下层线圈端头整形,以上、下层端头对齐,端头之间间隙均匀一致为准。

整形后插入H型并头楔,并头楔端面与线圈端面平齐,并头楔与上下层线圈端头接触14.检查H型并头楔接触良好,进行分相耐压试验。

风力发电机定子嵌线、耐压、引接线工艺及相关注意事项

风力发电机定子嵌线、耐压、引接线工艺及相关注意事项

定子嵌线工艺:1.检查铁心槽,确认槽内无尖点、毛刺,机座内部无铁屑2.确定1号槽并标识,在非引线端标识出测温元件(A1~A6)、热敏电阻(T1~T3)放置槽3.垫放槽底垫条,槽底垫条材料、尺寸按图纸要求4.垫放槽衬,材料为0.13NOMEX纸或0.13NHN纸,两者均可5.下线圈下层边,要保证驱动端线圈端部伸出铁心尺寸(具体尺寸参考图纸)6.引线端逆时针下线,下线圈上层边前,垫放层间垫条,材料、尺寸按图纸要求。

(注:若该槽为测温元件、热敏电阻放置槽,则层间垫条改为相应元件,元件引出线从驱动端引出,并对该元件做标识)7.线圈绑扎①上层线圈斜边两两绑扎、下层线圈斜边两两绑扎。

斜边间垫放热胀玻璃毡(数量以塞紧为准),绑扎方式采用“十字绑扎”方式。

下层斜边绑扎从下第2根线圈即可开始,上层斜边绑扎从下第12根线圈即可开始。

热胀玻璃毡垫放位置距铁心端面距离按照图纸要求②外端箍绑扎。

绑扎位置距铁心距离按图纸要求,外端箍又三股软端箍材料一起构成。

外端箍与下层线圈端部一个一绑,绑扎方式为“猪蹄扣”,绑扎两道③内端箍绑扎。

绑扎位置距铁心距离按照图纸要求,材料为分段材料,涤玻填充管,要求段与段之间必须绑成一整理。

内端箍与上层线圈端部一个一绑,绑扎为绕绑一道,绑扎带须拉紧,不松动,每隔6个线圈绑扎带须绕至外端箍处与外端箍合绑一道所有端部绑扎,材料均为0.1×25的定向带,绑扎时进行外观检查,要求从侧面看去成一条线8.裁剪槽衬,垫放楔下垫条,打槽楔。

材料尺寸按图纸要求。

折叠槽衬注意槽衬折叠方向顺转子转向。

对槽楔松紧检查,以手不能推动为准。

槽楔现改为无间隙,槽楔端部伸出长159.嵌线完后,在软端箍与线圈上层边端部绑扎处(即按照图纸软端箍放置位置尺寸定位),在线圈上层斜边之间垫放热胀玻璃毡,以塞紧不松动为准。

10.嵌线完后,整体对地耐压2110V,1min定子并头焊接:1.并头弯型后,焊接前。

检查并头安全距离,即焊接处距线圈鼻部应为25~30,焊接搭接长度15~25,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52.焊接后检查焊缝,包绝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定子铁心在进行嵌线前需将铁 心表面油污清理干净;
• 槽楔下垫隔板纸再打槽楔; • 榔头与线圈之间必须用软垫板
隔开; • 定子线圈间所塞热膨胀材料应
该填充整齐; • 定子线圈摆放整齐,两端叠放,
端间垫橡皮保护; • 定子线圈小头子多根并线线圈
弯折后须整齐; • 定子线圈小头子焊接后须打磨
尖角; • 定子并头连线楔扎整齐牢固。
(七)退式嵌线
当嵌入某线圈边后,再嵌入下槽时,是采用后退式。即单独嵌线时, 电机定子是水平平行于操作者面前放置的,线圈往前倒,嵌线进程是向 人怀里退。
嵌线方法
✓ (一)放置槽绝缘
✓ (二)线圈的整理
(三)沉边 (或下层边)的嵌入 (四)浮边(或上层边)的嵌入 (五)封槽口
嵌线要点
• 定子线圈在下线时线圈两端要 加垫引槽纸;
三相单层绕组嵌线的基本规律
• 规律一: 线圈嵌线后的分布为“一边
倒”,呈多米诺骨牌推倒状;
• 规律二: 每次连续嵌线槽数(每极相槽数); • 规律三: 吊边数(每极相槽数); • 规律四: “嵌槽-空槽”为一个操作周期,
而每个操作周期所占槽数(每极相槽数)。

三 相
(
24 4

节槽 距
)
绕 组 展 开 图
(三)浮边与沉边
单层绕组在槽中没有层次之分,但先嵌入的有效边端部被后嵌 入的有效边端部所叠压,故先嵌入的有效边称之为沉边,而后嵌入 的边浮现在表面,就称为浮边。
(四)交叠法
交叠法是指在嵌线中,一个线圈的某一有效边先嵌入,而另一 有效边暂不能嵌入,当该槽下层边(对双层绕组)或前槽沉边(对单层 绕组)嵌入后,才方可将此边嵌入。其绕组端部的分布呈层次交叠状。
电机嵌线工艺简介 (ppt)
优选电机嵌线工艺简介
嵌线时用的铜线绕阻
嵌线操作的专用术语
(一)线圈(组)引出线
每个线圈(组)都有两根 引出线,分别称为头、 尾端。嵌线时,线圈 (组)引出线必须从定子 的出线孔一侧引出, 通常出线孔的一侧应 置于操作者右边。
(二)上层边与下层边
双层绕组中一个线圈的 两个有效边,先嵌入 的有效边处于槽内的 下层,称为下层边 底边;另一边则称为 上层边。
电机嵌线要求
1、施工前对零部件的检查清理要到位。 2、外观要求美观、漂亮、端部尺寸整齐一 致,电阻焊接牢固,无气孔、裂纹、未焊到、 烧坏绝缘层、焊缝塌陷等现象,打磨光滑。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为外观检查标准。 3、耐压、匝间、浸水试验一次送试合格率 为100%。
大 型 电 机 转 子
大 型 电 机 定 子
(五)整嵌法
整嵌法是指嵌线时,线圈的两有效边相继同批次嵌入相应两槽, 其绕组端部的分布呈明显的"两平面"或"三平面"状。
(六)吊边
在采用交叠法嵌线时,线圈一有效边先嵌入槽后,另一有效边要等 该槽下层边或前槽沉边嵌入后方能嵌线。在未能嵌入之前,为了防止它 与铁心摩擦损伤,故须将其垫起或吊起,即称为吊边。
极 电 动 机 的 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