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单元第一轮复习共62页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隋唐专题复习名师课件
总结:隋朝开创了自汉以后又一个封建社会的盛 世之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主观 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动机: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客观: ①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 暴政
②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 出现,泽被后世
3.关于西藏地区:
①唐朝:联姻通好;军事战争;长庆会盟
②元朝:设宣政院等,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
③明朝:三举措(设卫所、用藏人、立僧官), 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 ④清朝:三制度(册封、驻藏大臣、金瓶 掣签),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
中国美术馆被装扮成了莫高窟的形状
安详的菩萨像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907)
一、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 (1)国家统一安定,(政治清明、矛盾缓和, 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2)制度多建树(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改府兵制为募 兵制等)
A.中国人民自古就反对战争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和睦相处的理念
C.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第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 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 “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 以上引述中可知, 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
DD.吴道子
16.我国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是: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C.莫高窟
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主观 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动机: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客观: ①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 暴政
②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 出现,泽被后世
3.关于西藏地区:
①唐朝:联姻通好;军事战争;长庆会盟
②元朝:设宣政院等,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
③明朝:三举措(设卫所、用藏人、立僧官), 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 ④清朝:三制度(册封、驻藏大臣、金瓶 掣签),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
中国美术馆被装扮成了莫高窟的形状
安详的菩萨像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907)
一、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 (1)国家统一安定,(政治清明、矛盾缓和, 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2)制度多建树(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改府兵制为募 兵制等)
A.中国人民自古就反对战争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和睦相处的理念
C.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第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 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 “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 以上引述中可知, 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
DD.吴道子
16.我国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是: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C.莫高窟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3.社会生活
积极开放,丰富多样。
4.三教合一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 (经过唐太宗的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 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 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这两则材料说 明了什么问题 呢?
唐太宗晚年的骄奢
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 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 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陛下在贞观初,清净寡欲,化被荒外。 今万里遣使,市索骏马,并访怪珍。 ——《十渐不克终疏》
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地方割 据势力
(4)特点
谭桂衡阳,必多积谷……三秦之人,待此而饱; 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之后)
手工业
(1)纺织业
定州的绫绢产量最多,每年要向皇帝进贡 1500多匹。 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鄽chá n 间。 ——《东城老父传》
玄宗时采用采缬法印染的织物,“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
——《唐语林》卷四《贤缓》
丝织品产量多、质量高;
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染色技术提高 缂丝技艺,“通经断纬”
(2)制瓷业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李肇《国补史》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陆龟蒙《秘色越瓷》 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秘色瓷出现; 唐三彩; 地方特色瓷窑(邢窑白瓷);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单元第一轮复习共63页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史隋唐 时期单元第一轮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高三历史古代史第一轮隋唐复习课件5
【高考真题】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 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唐代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实质是分割宰相的权力。 宰相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矛 盾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相权的削弱,君权的加强。
文化
二、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文 帝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完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职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并被后沿袭 皇 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三省六部制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立井水车(北方)
唐朝时出现筒车(长江流域)
唐朝筒车复原图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 制陶业: 唐三彩 (2)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丝织业
【典型例题】明末清初的吕留良曾写道:“……进士尔何 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 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 尽作蝼蚁死,人言蝼蚁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在 材料中,吕留良主要想说明科举制度( ) 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 B.选拔的人才视野开阔 C.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 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 【解析】选D。解答本题注意提取关键词“进士尔何能,能 作八股耳”和“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 知有几人名”等,可知三百年的时间考一种文体,这反映 了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故D项符合 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复习——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 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 帝国”。
节度使之权: 招募、指挥、 军储、监察、 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
唐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藩镇割据
(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2、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 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 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开通意义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 国的统治。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 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 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581年——907年
整体感知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朝代更替:
隋朝: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朝: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疆域: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 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 帝国”。
节度使之权: 招募、指挥、 军储、监察、 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
唐末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藩镇割据
(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 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 “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
2、曹魏时期,出现灌溉工具翻车;唐朝时出现水转筒车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 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 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开通意义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 国的统治。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 独尊,集体决策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按照决策的程序分工,三省长官在政 事堂讨论,形成决策,由中书省起草,皇帝 批准后再由门下省审核,下发尚书省执行。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单元第一轮复习
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②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③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并能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思想发展的需要 B.庶族地主阶级人数增大
特点 人丁为主要标准;种类多 地财为主要标准;简化种类和 手续繁;实物为主劳役钱 手续;实物和钱为主,减少劳役 并用;征收不定时. 兵役;定时征收;有摊丁趋势. 趋势 标准变化;人身放松;种类减少;摊丁趋势;时间固定;手续 简化;役-物-钱.
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1)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2)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隋: 581 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隋的建立: 581,杨坚,篡权,开皇,长安.
短 暂 隋 朝
条件: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反差;人心思合. 成大统一: 意义:结束分裂;.有利统一 ,安定,社会发展. 创大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兴建二都 广设仓库 建大工程: 开通运河 修筑驰道 行大暴政: 重役-劳役兵役;严刑酷罚. 致大起义: 611,山东长白山,瓦岗军,隋亡-部将所杀. 启大盛世: 正面:统一、制度、工程;反面:提供借鉴教训.
C.完成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D.封建经济发展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规律一: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原因 政治前提(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 的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中外交流+地理环境+继承发展 规律二: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表现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上(农业、 注意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三章隋唐、宋元 (共15张PPT)
理学的内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这个学派首先提出“理”,作为其哲学的本质特征。程朱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宇宙 本原。认为理既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 了有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2)理学家都强调“遏人欲,存天理”或“存天理,去人欲”,企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把封建道德、 伦理和等级制度安放在理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
•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 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 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 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 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 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 (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偏重 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 (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1)这个学派首先提出“理”,作为其哲学的本质特征。程朱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宇宙 本原。认为理既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 了有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2)理学家都强调“遏人欲,存天理”或“存天理,去人欲”,企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把封建道德、 伦理和等级制度安放在理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
•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 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 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 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 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 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 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 (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偏重 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 (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高中历史通史一轮复习-第四讲 隋唐时期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 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上有什么
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发展变化?
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 由史料三绿线信息中可看出其选
上第。
官原则为制度化、公开、公平、客
——钱穆《国史新论》 观等,选官基础日益扩大。 由史料三红线信息中可看出官员
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史论形成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点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进士及第只取得做官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 要通过吏部的身、言、书、判考试。
了解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考生来源:一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称 为生徒;二是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在州县 官府报考,经考试合格到京城参加考试,称 为乡贡
⑤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形成有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知识分子创造性,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第四讲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B、隋唐制度建设——继承完善和创新制度
(一)政治制度 4、演变
开创→ 完善→ 改革→ 僵化→
2)后期乱世 原因
①政治腐败: ②军事举措失当
安史之乱 经过: 时间:755—763年
a、外重内轻(增设军镇节度使) b、军备废弛
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经济: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民南迁,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军事:边防空虚。为评叛形成内重外轻,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一、政治部分 A、隋唐朝代更迭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时期
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地方割 据势力
(4)特点
谭桂衡阳,必多积谷……三秦之人,待此而饱; 六军之众,待此而强。 ——《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之后)
手工业
(1)纺织业
定州的绫绢产量最多,每年要向皇帝进贡 1500多匹。 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鄽chá n 间。 ——《东城老父传》
640年,文成公主入藏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2)策略: “战而后和” (3)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东突厥: 武力征服;设立都督府,羁縻府州 突厥 西突厥:武力征服;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 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 帝国‛。
和雇匠: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转变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商业
(1)交通 陆路:以长安为中心,重要的交通干线可到达: 山东、北京、辽宁、太原、扬州、兰州、西藏、 云南、广东、广西。 水上:大运河。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 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卷九四《崔融传》
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
(曲辕犁、筒车) ——《通典》卷七《食货 · 丁中》
在中央工部之下设有水部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②劳动力充足
“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 ③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
——《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
玄宗时采用采缬法印染的织物,“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
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总复习PPT
柳 公 权 《 玄 秘 塔 碑 》
张旭 《肚痛帖》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怀素《自叙帖》
阎立本 《步辇图》
【2008 山东】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 ②作者是阎立本 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 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户部:掌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
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礼部:掌握典礼事务及学校、科举之事。 ➢兵部:掌握全国军卫、武官选拔等。 ➢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名称
时期
察举制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2012天津高考】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 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 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 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 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 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 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唐朝中外交往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 崇客礼,令先老、后孔,末后释。
——唐高祖李渊《先老后释诏》
佛道挑战儒学 正统地位
龙门石窟 之卢那舍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 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史 隋唐复习课件 人教版
2、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 A.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D.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3、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代北周 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C创建三省六部制 D大力弘扬佛教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文教—继承发扬前代优秀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
路线图: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甘肃敦煌)——
可走南北两道到达疏勒——葱岭——安息——大秦(意大利)
单元五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具体特征: 一、政治方面:国家统一,政治清明,阶级矛盾 相 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二、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 繁荣,城市兴旺。 三、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四、对外交往: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往来出现 空前盛况,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五、文化方面:文化辉煌灿烂,全面繁荣。
此内容不要求掌握
科举制的背景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 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 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 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 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 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 制。由于一般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 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 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1.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 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 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 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2.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 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 基础。3.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 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 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 课件(共94张ppt)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扣题眼:观察表格可看出,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型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数量
很少。中央对中原、边疆、东南型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型藩镇形成制约,维
护了边疆安全。 析错点:东南型藩镇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其余藩镇赋税多为自负盈亏,不能反映出藩镇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材料中只有河朔型藩镇和中原型藩镇互防,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
。(4)演变过程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 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 议政场所是政事堂。政事堂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尚书省 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决策与行政是分开的。这 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推动机构运转。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 执行相职。
伐;藩镇割据本身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 【答案试解】 D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4、隋唐政权的更迭: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 民族关系
咸海
回纥
外兴安岭与库页岛 靺鞨
突厥
唐
大海
吐
蕃
唐朝少数民族分布和疆域图
南诏
南海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 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朝
581
618
907
阶段特征:
时期 起止时间和朝代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581-618-907
隋唐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封建社会全面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政治 清明、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民族、对外交往频繁
第6讲隋唐盛世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科 , 创 立 科 举 制 。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手工业: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
6 0 5 — 6 1 0 年 , 隋 场 帝 修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1、中央: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大 运 河 。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措施: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 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 进士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铨选方可 任官。 2)特点:具有公正公开性;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促进文化 融合;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有统合功能;维护地主阶 级的利益;有时对皇权具有制约色彩。 3)影响:扩大统治基础;提髙人才素质;推动文教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门阀,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使向平 民社会的转变;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 开元期间,边境形势日益紧张,玄
宗设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权力随 之扩大。
®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其部将史思明一起叛乱,史称“安史之 乱”,历时八年,被平定。
® 在平叛过程中,唐军各将领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 转衰。
※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加剧。 ※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 发,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唐朝 统治。 ※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 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 之后50多年间,先后出现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 称为五代。 ※ 南方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割据 政权,史称“十国”。
5 8 9 年 , 隋 灭 陈 , 完 成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手工业: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
6 0 5 — 6 1 0 年 , 隋 场 帝 修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1、中央:开创了三省六部制。
大 运 河 。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1)措施: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 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 进士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铨选方可 任官。 2)特点:具有公正公开性;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促进文化 融合;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有统合功能;维护地主阶 级的利益;有时对皇权具有制约色彩。 3)影响:扩大统治基础;提髙人才素质;推动文教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抑制门阀,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使向平 民社会的转变;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 开元期间,边境形势日益紧张,玄
宗设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权力随 之扩大。
®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其部将史思明一起叛乱,史称“安史之 乱”,历时八年,被平定。
® 在平叛过程中,唐军各将领拥兵自重,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 转衰。
※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加剧。 ※ 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 发,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唐朝 统治。 ※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 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 之后50多年间,先后出现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 称为五代。 ※ 南方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割据 政权,史称“十国”。
5 8 9 年 , 隋 灭 陈 , 完 成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