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封建迷信、人伦关系和女性命运的故事。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信息。
把握《祝福》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剧:年轻守寡,被兄弟赶出家门,后成为乞丐。
封建迷信的影响: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遭受村民的排斥和诅咒。
社会冷漠与个人命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
柳妈:祥林嫂的婆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其他人物: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封建迷信的批判分析小说中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如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柳妈的诅咒等。
探讨封建迷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探讨分析小说中人物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如村民的冷漠、兄弟的抛弃等。
探讨人性中的善良与自私、同情与冷漠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迷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重点关注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回顾《祝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人性探讨的主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6.2 学生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等方面。
关注学生在读后感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理解《祝福》的主题和背景。
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
祥林嫂的家庭悲剧。
祥林嫂的遭遇和社会冷漠。
2.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不幸的女性。
婆婆、丈夫、小叔等:对祥林嫂的压迫和剥削。
邻居们:冷漠、无情、落井下石。
2.3 主题探讨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摧毁。
社会冷漠和人性的丧失。
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忽视。
第三章:教学活动设计3.1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冲击。
3.2 讨论与思考讨论祥林嫂的遭遇对读者的启示。
思考如何改变类似的社会现象。
3.3 创意写作以祥林嫂的角色写一篇日记,表达她的内心感受和愿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阅读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4.2 研究作业研究祥林嫂所处时代的封建礼教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研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深度。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小说结构分析分析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探讨小说结构的紧凑和合理。
6.2 语言特色解析鲁迅的语言简练、深刻,富有力量。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3 象征意义探讨探讨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祝福、雪花等。
理解象征元素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第七章:对比分析7.1 人物对比祥林嫂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比,如祥林嫂的善良与婆婆的残忍。
分析对比对主题的强调作用。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实用的鲁迅《祝福》教案四篇鲁迅《祝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精品2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背景和鲁迅的创作意图;(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3)掌握作品的基本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认识文学作品在反映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祝福》发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和特点。
3. 情节结构分析:(1)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发展;(2)作品的情节安排和叙事手法。
4. 主题思想探讨:(1)揭示封建礼教对民众的压迫和束缚;(2)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社会不公;(3)体现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反思。
5. 文学技巧鉴赏:(1)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 写作练习: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建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4. 思维能力发展:评价学生在分析、解读和批判等方面的能力表现。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鲁迅《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XX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XX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XX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XX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XX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XX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IHXX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XX后XX农村的黑暗现实。
XXX提出了“XX、科学”“XX 封建礼教”的XX,妇女XX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把握。
2、深刻认识作者塑造祥林赛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祥林嫂的悲剧及其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疑难之处并做好标记,准备课堂质疑。
2、搜索并整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他自己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见,鲁迅是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了社会的阴暗、世态的炎凉,塑造了无数个被炎凉包裹、直至吞噬的“小人物”。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笔下另一位令人同情的人物——祥林嫂,感受一下她的悲剧命运。
二、学习过程(一)走进鲁迅——冰凉裹身阅读,整体把握并初步了解社会环境。
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典型环境。
通过阅读,谈谈对鲁镇的整体印象。
明确:自然环境:冰冷沉郁(灰白色的沉重的万云,天色阴暗,雪花漫飞) 人文环境:落后、陈旧(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书房环境、祝福场景)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整体印象: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二)三见祥林嫂——怎一个“惨”字了得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
梳理课文,完成下表:分析: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
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
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2、质疑:祥林嫂初来鲁镇不过二十六七岁,至死前后大约五年时间,课文中却写道“头发已经全白”,这是否太夸张了?明确:并无夸张。
祥林嫂生前饱受折磨——丧夫失子、再嫁的耻辱感、灵魂的有无,使她一次次陷入悲剧的泥淖,厄运已经把她折磨成非人非鬼、非死非活的模样,所以容貌与年龄很不相符。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首次发表于1924年。
1.2 课文梗概《祝福》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故事,她遭受了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压迫,最终走向毁灭。
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妇女的压迫,揭示了社会问题。
1.3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
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主题,思考作品现实意义。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剧经历:童养媳、丈夫早逝、被迫再嫁、儿子死亡、被逐出家门、最终沦为乞丐。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增加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2.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不幸的农村妇女,承受了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双重压迫。
婆婆、大伯、祥林嫂的丈夫等:代表封建势力和压迫者。
2.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分析其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作品主题探讨3.1 主题分析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压迫:祥林嫂的悲剧源于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束缚。
妇女地位: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无权和弱势地位。
人性的扭曲: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探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讨论其在故事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教学总结与拓展4.1 教学总结回顾故事情节,总结祥林嫂的悲剧原因。
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2 拓展活动小组研究:选择一个与《祝福》相关的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学术语和概念。
(3)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和人文关怀。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祝福》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祝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请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程度。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运用寓意、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的特点。
(3)能够欣赏鲁迅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培养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2)认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增强对封建迷信、封建伦理的批判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祝福》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背景。
2. 鲁迅在文中的寓意、讽刺等手法。
3.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讽刺手法及其内涵。
2. 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实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对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祝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寓意、讽刺手法,交流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交流心得等。
4. 文学评论: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观点。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深入了解作品中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分析她所代表的封建社会底层女性的命运。
2.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迷信、封建伦理等,认识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批判封建迷信的道德观念。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3)通过探究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解读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对小说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祝福》,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分享阅读感悟;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指导和提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3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4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4教学目标: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2)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学评论:评估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鲁迅《祝福》教案最新8篇
鲁迅《祝福》教案最新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祝福》教案最新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设想]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教学方法]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能够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3)运用联想思维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祝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比较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分析能力和对作品鉴赏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祝福》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请解读《祝福》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案一.本周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1. 学习小说相关知识2. 学习课文《祝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 情感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三、【教学重点】1.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四、【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五、【教学用具】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六、【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七、【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他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同时他又是2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塑造了很多类型的旧中国的人物形象,初中我们学过的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感知鲁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三)【知识拓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 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四)【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1. 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2. 字形积累(听写)(五)【创作背景】《祝福》写于,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 zh o ng 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 ,仲秋,仲 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 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 1. 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 35段)/ 孟春 之时,被卖改嫁(第 40段)/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 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 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2. 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1) 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
(2)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3)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
① 肖像描写: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 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 眼。
(善良温顺)(第34段)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 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66段)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只是 失神的站着。
…第二天,不但眼睛窈 y do 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也总是惴惴的,…否 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1.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小说 (要求: 精简)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 ― ―2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 ― ―33 迎春之时, 一命归天( 第 28 段)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 ― ―53 春日之时, 丈夫死亡( 第 35 段)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 ― ―65 孟春之时, 被卖改嫁( 第 40 段)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 ― ―111 暮春之时, 痛失爱子( 第 67 段)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真实面貌。
(知人论世,为小说主题的讲解做铺垫)(六)【互助探究】情序结开发高第三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
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②画眼睛(眼神):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
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这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③细节描写④语言描写⑤动作描写小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
可以说,祥林嫂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迫害与虐杀祥林嫂的行动中来。
鲁迅曾将他们命名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自身因素:封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礼教(如,好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为祥林嫂奉为圭臬,因此,她才会对再嫁以死抗争,并且内心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才会去捐门槛赎罪。
总的说: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她的再嫁被认为“败坏风俗”,是夫权的影响;而她这“耻辱”到“阴司”还洗不掉,是神权的控制;鲁四老爷对她的迫害和侮辱,依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让祥林嫂的人生走向悲剧。
(文章的意蕴,是贯注在文章生命机体的精神能量,是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思想和智慧的闪光。
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呢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作出了回答。
叶老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鉴赏(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起手来,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 。
这部分的设计在于把课堂真正还个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专题,主动去发现,去研究)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本内容和衷心的关键,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1.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此题考查小说的题解,解题思路,首先从“祝福” 最基层含义出发,作为一个传统的习俗,是文章的脉络,又是典型的环境,一个大的社会氛围,时代氛围。
一方面与行文结构的相联,一方面与行文内容相衬。
)七【小结】本文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与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
作者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根据以上讲述,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
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感知)八【随堂练习】;小说写祥林嫂的遭遇时多提到“春天” , 可有人说她“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写篇小短文)(明确: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命运进行探究)(设题出发点,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努力摆脱从众的思维惰性,启发学生“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要站在书本之上,开拓崭新的个性视角,勤于探索,敏于发现,言人所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