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鲁迅《祝福》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祝福》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关于封建迷信、人伦关系和女性命运的故事。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祝福》的背景信息。
把握《祝福》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剧:年轻守寡,被兄弟赶出家门,后成为乞丐。
封建迷信的影响: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遭受村民的排斥和诅咒。
社会冷漠与个人命运: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出社会的冷漠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2.2 人物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
柳妈:祥林嫂的婆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其他人物: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封建迷信的批判分析小说中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如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之人、柳妈的诅咒等。
探讨封建迷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探讨分析小说中人物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如村民的冷漠、兄弟的抛弃等。
探讨人性中的善良与自私、同情与冷漠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迷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祝福》的读后感,重点关注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回顾《祝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人性探讨的主题。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6.2 学生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等方面。
关注学生在读后感中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祝福》简介: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创作于1924年,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1.2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理解《祝福》的主题和背景。
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
祥林嫂的家庭悲剧。
祥林嫂的遭遇和社会冷漠。
2.2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善良、坚韧、不幸的女性。
婆婆、丈夫、小叔等:对祥林嫂的压迫和剥削。
邻居们:冷漠、无情、落井下石。
2.3 主题探讨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摧毁。
社会冷漠和人性的丧失。
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权益的忽视。
第三章:教学活动设计3.1 朗读练习分组朗读小说中的重要段落,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冲击。
3.2 讨论与思考讨论祥林嫂的遭遇对读者的启示。
思考如何改变类似的社会现象。
3.3 创意写作以祥林嫂的角色写一篇日记,表达她的内心感受和愿望。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阅读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4.2 研究作业研究祥林嫂所处时代的封建礼教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阅读和研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深度。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小说结构分析分析小说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探讨小说结构的紧凑和合理。
6.2 语言特色解析鲁迅的语言简练、深刻,富有力量。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3 象征意义探讨探讨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祝福、雪花等。
理解象征元素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第七章:对比分析7.1 人物对比祥林嫂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比,如祥林嫂的善良与婆婆的残忍。
分析对比对主题的强调作用。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祝福》。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祝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
3. 分析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针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析、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表现。
2. 课后作业:(2)选取一篇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祝福》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关系等。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实用的鲁迅《祝福》教案四篇鲁迅《祝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精品2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2)运用合作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3)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的理解。
2. 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5. 创意写作(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和创意写作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2.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创意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鲁迅祝福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环节及时间预设环节一:导入新课——注重学生体验,直击主旨2分钟环节二:文本探究自主学习5分钟合作探究20分钟思辨深入7分钟环节三:互动分享——价值引领10分钟环节四:拓展延伸二、板书设计三、评价系统——《诸城一中高效课堂提问评价系统》环节一导入新课。
初步感知余秋雨《废墟》中“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为本节课解读这位“停在中国心脏上”的作家通过这篇“真正深沉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民众心灵”的揭秘的铺垫。
以初中课文鲁迅>文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药》中关于“看客”的文字描写导入新课,直击主题。
导入新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成,注重深和新。
学习方式:学生齐读,问题引领。
时间:2分钟左右环节二文本探究第一步,自主学习从分析语言角度入手,以讲述“看客”故事的角度进行文本的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句中能准确揭示看客心态的用词。
2.概述这一“看客”与被看者之间的故事,分析其心态,剖析其在被看者生命历程所起的作用。
3.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二步,合作探究以问题引入。
鲁迅说: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
学生合作探究这“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都有哪些人物。
学生自由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处进行当堂讨论探究,进行个性化解读。
重点探究的看客为:我、鲁镇的女人们、短工。
探究方式为,老师引领,学生分析,老师补充,学生感悟。
以分析“短工”这一形象,分析本环节的学习探究过程:重点分析下面片段:“也许有罢,——我想。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
鲁迅《祝福》教案设计范文(五篇)鲁迅《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XX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XX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XX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XX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XX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XX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XX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IHXX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XX后XX农村的黑暗现实。
XXX提出了“XX、科学”“XX 封建礼教”的XX,妇女XX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4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4教学目的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教学步骤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导入课文: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
(投影——鲁迅)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
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人物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
但是电影《祝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
“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
)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被迫改嫁、强烈反抗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4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4教学目标: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2)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学评论:评估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通用5篇)1一、学习内容概述《祝福》是鲁迅的经典作品之一。
全篇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不仅有祥林嫂的穷、祥林嫂的苦和意外灾祸的沉重描述,更有封建的礼教制造的压抑的精神氛围。
文中故事是较易读的,但要理解故事中的深层次含义并非易事。
二、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内容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能自主选择恰当地课题,运用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展示交流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三、学习者分析__级自动化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但对鲁迅的主要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比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word、PPT等信息处理工具,会利用bbs进行交流,初步会上网搜索资料。
四、教学目的1、学会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2、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简单的文学研究。
能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能有自己的体验和创造。
3、能联系生活,感悟作品环境,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工具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广播。
软件:采用《天空教室xp2》制作的网络教学平台。
2、学习地点:四楼微机室3、设计课时:3课时4、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六、评价标准和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小组评价包括:协调合作、成果评价、创新能力七、注意事项1、给学生学习的过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网络为语文服务,本质是工具性,关键是教师对语文的教学,而非技术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搞浮浅的热闹。
4、最终以学生获得研究方法、文学欣赏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为目的,以对课文的理解、信息处理、情感体验为重点。
5、微机室学生思维不易集中,应加以注意。
《祝福》说课稿5篇
《祝福》说课稿5篇《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下面由作者给大家整理《祝福》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祝福》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
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
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复习鲁迅的小说集介绍怎样鉴赏小说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布置作业理论支持结束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3篇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8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用具课本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能够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3)运用联想思维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3)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祝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比较分析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分析能力和对作品鉴赏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祝福》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 请解读《祝福》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请谈谈你对鲁迅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1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用具】课本、语文教师用书、导学案等【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导语激趣】[设置目的:横向导入(结合前篇小说,使两篇小说合理过渡),纵向拓宽(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的对比,思维与视野空间得以拓展] 侧重《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的桥梁---“生活”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知识拓展】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始终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其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其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让学生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有个宏观上的把握,为《祝福》的讲解进行热身]【基础知识】(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基础)1.字音积累(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各读一部分,于竞争中,相互激励)2.字形积累(听写)【创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知人论世,为小说主题的讲解做铺垫)【互助探究】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小说 (要求:精简)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bricks Asahi on military police knocked down. Unsuspecting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was flaccid paralysis. Shen Longbao picked the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gun in cotton vest, leave 明确几个小问题:<1>.情节线索(祥林嫂的死)<2>.叙述方式(倒叙)和其意义(倒叙的作用: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基本框架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 开端祥林嫂来到鲁/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九曲黄河,东流入海,只有具体考察每段河身迂回曲折的流程之后,才能对黄河入海的全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在阅读活动中,要把握文章的有机整体,也必须对文章的有机结构作深入剖析,细心发现各部分之间与整体的内在联系才行。
在把握了整体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的思想意义,也才能对“精彩片段”或各个部分在艺术上作出准确判断,因为与整体的关系,对整体的作用,是解析评价各个局部的艺术价值的主要标准。
整体感知部分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对提高鉴赏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鲁迅言“要想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祥林嫂的遭遇,三次刻画了她的肖像,尤其是眼睛,请找出来加以对比,并分析造成其相貌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一次:初到鲁(死了丈夫,不想被婆婆卖掉而逃了出来)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塑造了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第二次:再到鲁镇(被迫再嫁,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死了,大伯收屋)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
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第三次:临死前(其不幸无人同情,捐门槛灵魂无法救赎,被鲁家赶出,沦为乞丐) 肖像: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典型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的意义)3.小说中的“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小说中经常会涉及到叙述视角问题,本文中用第一人称叙述,也是很多小说经常采用的视角,理解好这种视角,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4.联系课文内容,分析以下句段<1>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
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中,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
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他要愤愤然地骂祥林嫂“谬种”<2>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特意”“满足”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
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3>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大家咀嚼赏鉴”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激愤之情。
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bricks Asahi on military police knocked down. Unsuspecting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was flaccid paralysis. Shen Longbao picked the Japanese military police gun in cotton vest, leave < 4>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能不能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不能改。
因为文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是前面句子的修饰语,把它们单独放在后面,是为了强调和突出,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已经”二字表明祥林嫂做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因此也不能省略。
(小说是最好的哲学,其精华浓缩于语句,值得品味。
精彩语句的分析,主要着手于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联系课文内容,这是解题方法,也是关键的一步)【各抒己见】问题一 :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在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的驱使下,占统治地位的鲁四老爷等人,自然极力维护封建的思想统治,就是普通民众,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毒害,往往成为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