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整体性治理理论

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与实践启示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也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发端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整体政府建设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提出及由来整体性治理理论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官僚制政府以功能为导向而导致政府职能重复分散的批判,是对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导致公共服务碎片化的回应。
整体性治理理论由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首倡。
1997年,佩里·希克斯在其《整体政府》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整体性治理理念。
整体性治理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
1997年,托尼·布莱尔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其政府改革纲领,并提出协同政府概念。
1999年,英国政府出版《现代化政府》白皮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基础上推行整体政府改革十年规划。
这一模式也迅速推广到经合组织诸多国家。
澳大利亚通过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打造整体政府,是最早响应整体性治理的英联邦国家。
《澳大利亚联合政府报告》中对整体政府定义进行了说明:横向上,对国家安全、科学、统计、环境、区域发展、就业等领域进行革新,实现组织间跨部门合作;纵向上,强化总理在行政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行统一财政管理体制。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整体性治理的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工作小 组、制定共同目标、实施信息共享、推动资源整合等。
实践效果
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和质量,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案例二:美国联邦政府协同实践
实践背景
美国联邦政府在21世纪初面临着 国内外的挑战,需要加强国内各 州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推动与 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
整体性政府的定义
整体性政府是指政府在治理过程 中,以整体、协调、整合的思想 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 合各种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 级、跨地域的协同与合作,提供 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整体性政府的特点
整体性政府强调政府的整体性、 协调性和整合性,它以信息技术 为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打破部 门壁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 量和效率。
01
优化组织结构
根据整体性治理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消除 信息孤岛现象。
02
03
完善运作机制
制定完善的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权力、工作流程等,确保各部 门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无缝衔接。
策略三:构建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
制定信息共享制度
制定信息共享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信息 共享责任和义务,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更新。
加强沟通与协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 流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04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案例与启示
案例一:英国政府整体性治理改革
改革背景
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压力和公众对政府服 务质量的质疑,需要提高政府整体效率和协同能力。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出现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台湾和大陆对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逐步转向实践领域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综述国内外研究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该学说影响了英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芬兰及荷兰等国。
国内和台湾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实践应用,其理论思想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一、国外相关研究整体性治理强调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协调与整合的连结性机制,其代表人物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
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张21世纪的政府应为整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及结果取向的政府(perri 6,1997;perri 6 et al.,1999;perri 6 et al.,2002)。
从1997年至2002年,希克斯的理论体系构建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其第三本著作(perri 6 et al.,2002)中,他将整体性政府改为整体性治理。
希克斯(2002)指出,整体性治理就是政府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希克思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吸收了新涂尔干理论(the new - durkheimians theory)和组织社会学中的有关组织协调的思想,追求在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三个面向上,完成政策、规章、服务供给和监督等过程的整合。
希克思将整体性政府与协同型政府、贵族式政府、渐进式政府和碎片化政府进行比较,明确其特征,并从政策目标和政策机制、顾客目标和顾客机制、组织目标和组织机制、机构目标和机构机制等多方面介绍了整体性治理的具体措施。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旨在对整体性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性述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整体性治理是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和系统规划等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自20世纪90年代起,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领域。
在我国,整体性治理的概念也逐渐受到,相关研究正逐步展开。
在国外研究方面,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共管理领域。
众多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学者们通过对英国“整体政府”改革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有学者整体性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有关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挑战与困难。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整体性治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于分析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等方面。
针对我国特定领域的整体性治理实践,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
其中,定性研究主要是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等手段,对整体性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预测;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实践经验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问卷调查则通过收集公众对整体性治理的看法和意见,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性治理能够推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整体性治理在推动政府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卫生经济研究圆园20年10月第37卷第10期总第402期一直以来,“强基层”是深化医改的着力点,当前其政策指向逐步由资金投入支持向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转变,以期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1]。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县域内组建医疗共同体,发挥县级医院的纽带和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同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医共体建设要探索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医共体内人员、财务、设备、药品、业务管理的“五统一”,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2018年,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出台《关于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湖北省不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省内县域医共体覆盖率达96%,县域内就诊率达91.4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成为“强基层”、促进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手段。
但是,湖北省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湖北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设想。
1湖北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存在的问题1.1各利益相关方未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尽管湖北省各地都已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但目前政府部门主要关心的依旧是运作标准与绩效指标。
一方面,当前政策强调资源整合和机制建立,忽略了患者的健康结果;另一方面,现有研究的基本关注点在于基层首诊率、转诊率、次均医药费用等数据指标,很少提及患者满意度等反映居民获得感的指标。
在这种以绩效为目标的观念指导下,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在推动医共体建设时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将医共体建设视为一项政治任务,一味追求绩效指标而忽略了居民需求,导致县域医共体建设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1.2政府内部协调机制缺失一方面,横向联动机制缺失,各部门政策目标不一致。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依据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依据一、整体性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最早是安德鲁·邓西尔提出来的,后来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在《整体性政府》、《圆桌中的治理——整体性政府的策略》、《迈向整体性治理》三本书中对该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倡导整体性治理理念和提出整体性政府实践路径。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建立在两个背景之上:一是盛极一时的新公共管理的衰微;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数字时代的来临。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整合和协调,它有效修正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治理碎片化和分散化问题。
以公众为中心的治理价值取向、整体性的协同治理网络、全新的信息技术治理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
整体性治理理论具有四大核心特征:第一,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该理论倡导整合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有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平民主和公共利益是首要价值取向。
第二,整体性的网络状治理结构。
该理论强调在公共事务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条块状治理结构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治理需求,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形成的网络状治理结构成为有效的治理结构,各个主体之间共享资源和团结合作从而发挥出整体性的治理优势。
第三,先进的技术治理方式。
整体性治理理论主张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治理手段,充分发挥技术治理的优势,促进多元治理主体间互联互通。
第四,协调、整合、信任的治理机制。
通过协调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合作关系来缓解矛盾冲突,推进大家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从而增强网络的凝聚力;通过整合不同治理主体、层级和功能,从而提升整体性治理水平和效益;通过增进不同行动者和组织机构之间的信任,从而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处理治理难题。
概言之,整体性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治理主体在协调、整合和信任的治理机制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治理活动,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可见,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所强调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整体性的网络状治理结构、先进的技术治理方式以及协调、整合、信任的治理机制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所追求的。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整体性治理的优化对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协调与合作需求迫切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的重构必要性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探究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策略,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研究问题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实现整体性治理?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论文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的实现策略、结论四部分。
02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内涵整体性治理是一种强调协同、整合和多元化的治理理念和模式,旨在克服公共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特征整体性治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协同合作,即通过跨部门、跨层级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注重整合,包括政策目标整合、政策工具整合和治理手段整合等,以解决原有治理体系的碎片化问题;三是强调公共服务的以人为本,即关注公民需求,加强与公民的互动与合作,提高公民参与度;四是倡导多元化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多种手段的结合,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与特征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注重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注重满足公民需求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和公正,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政府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强调政府内部的协同合作,注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治理:超越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要 的。4整体性治理理 论的 目标就是如何整 合政 府的职 责功 能, 以便更有效地 处理公 众最 关心 的一些 问题 , 不是在 郎 而 门和机构之间疲于奔命 。 在这三个假设 当中, 两个假设使 我们再 次 回到 马克斯 后
・
韦伯的理想官僚制模式 , 即一是公 民有需要 合作才 能解 决
任何 理论都 有其 假 没前 提, 个 前提 决 定 了理 论 的 方 这 向。按照 希克斯的 说法 , 体性 治理理 论背后 有三 个似 没。 整 第一 个是如果政府机 构的文 化 、 结构 以及 能力是 问题取 向 , 而不 是有 效的管理 过程取向的话 , 么就更 有可 能解 决…些 那 民 众 最担 忧 的 问 题 。第 二 个 是 公 众 有 一 些 需 要 合 作 解 决 的
分走向整体 , 破碎走 向整合 。在登 力维看 来 , 从 数字信 息 时 代的治理的核心在 于强 凋服务 的重新 整合 , 整体 的 、 同的 协 决策方式 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 的数字化 。 此外 , 与新公共 管理要 打破 官僚 制的努 力不 同 , 体性 整 治理是 以官僚制作 为基础的 , , 即 整体性 治理 强调 , 信息技术 的运做 是以官僚 制组织为基础 的。正 如菲利普 ・ 库珀 所言 , 现 代公共 管理是在垂直 的权 威模 式和平 行 的协 商模式 互相 交叉 的情 况下运作 的 。唐 纳德 ・ 凯特 尔在 评论 斯蒂芬 ・ 戈
【 中图分 类号 ]D 3 3 0 5—
西 方 国家 自上世纪 9 0年代后期 开始 , 政府改革运 动 出 现新的动向 , 形成 了不 同于新 公共 管理 的整体性 治理理 论。 “ 长达二十年之久 的新 公共管 理改革 之后 , 在现 代公共 部 门 的第二轮改革 中。改革的重点 已经从结 构性分权 、 机构裁减 和设: 立单一职能的机构 转 向整 体政府 。 ¨ 对整 体性治 理 的 ”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以及治理目标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实现政策、服务和管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与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超越传统的部门分割,构建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治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服务碎片化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再次,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便捷的服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_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_丁煌

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丁煌,高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项整体性治理的实践探索,是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对交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管理模式,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所秉持的治理理念,遵循的治理原则,选取的治理工具都与整体性治理相契合;相应地,整体性治理理论也从职责设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等方面昭示了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城市交通体系;大部门体制;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深圳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0X (2011)06-0005-05收稿日期:2011-07-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高政策效能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11AZZ004)作者简介:丁煌(1964—),男,河南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高峻(1978—),男,湖北枣阳人,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研究。
通畅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而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则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世界中心城市的交通体系向综合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大势所趋。
2009年,深圳市政府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以往机构改革的基础上新组建设立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中心城市大交通管理体制。
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目标与原则下构建的,其现实运作中治理工具的选择、协调和整合的策略、运行机制的构建都凸显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的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本质上正是整体性治理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一、深圳一体化大交通管理体制的形成历程与内涵阐释深圳是我国大陆最早进行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城市。
整体性治理的对比研究

整体性治理的对比研究摘要:整体性治理理论是治理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其产生源自于对新公共管理运动造成的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在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与其他同时代前沿理论的混淆状况,将整体性治理与其他易混淆的同时代前沿理论进行对比,从而明晰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网络治理;概念比较①这里要指出的是“Collaborative Government”的翻译虽与前面两者不同,但就其写作中引用的关于协同政府的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基本上也出自前两种翻译之中,因而它只能算是在国外基础上的发展,就其本源来看,与前面两种是一致的。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终结之后,公共行政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治理时代,治理时代可以作为新公共管理之后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概括性总结,整体性治理作为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内涵,因而整体性治理与其他理论既有区别又有不同,这也使得国内学界在整体性治理的翻译过程中对于整体性治理的内涵描述各有不同,对于整体性治理与其他治理时代理论关系的描述也不尽一致。
基于理论规范性的思考以及为了使人们更准确直观地了解整体性治理并将其较好地运用于实践,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与其他一些治理时代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学界一般将整体性治理和整体性政府作为一体两面的同一个词加以论述,这种论述从理论的宏观理解来看是可行的,但具体比较而言,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比较细微的差别。
整体性治理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ance”,整体性政府英文名为“Holistic government”,两个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后缀上,“governance”意思是“The governance of a country is the way in which it is governed”,也即(国家的)统治方式、管理方法;“government”的“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 is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governing it”以及“Government consists of the activities,methods,and principles involved in governing a country or other political unit”,也即政府、内阁或者(国家等的)治理、管理、执政。
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的问题

系统论,就是认为一切系统都有一些基本特征,主张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 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 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
03.跨部门合作与跨部门信息共享理论
跨部门合作是指各组织中,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交流与协作,鼓励各种组 织之间进行双向沟通,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 行友好合作,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11
造成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困难 原因分析
3、造成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困难原因分析
文化方面
缺乏整体性 价值认同
政府内部缺少相应的合作机制与激励机制,部分政府工作人担心跨部门数据开放会 带来很大的带风险,害怕承担责任,缺少数据意识,抱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 不错”的态度,缺乏数据开放的积极性,实施力度不够。
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 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绪论
对于政府来说,有效的治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是政府建设 的重要一环,这对于切实发挥和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尽快重建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跨部门治理新 机制,加强部门合作与协同,全面提高政府为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是电子政 府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内部数据开放,才能实现有效的对外开放。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积 极探索数据开放,但是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却存在诸多问题,停滞不前。
2. 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的现状 3. 造成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困难的原因分析 4. 解决地方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问题的对策
政府内部跨部门数据开放共享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旨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历程、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高效、协调的治理,为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历程方面,本文将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在现状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趋势方面,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整体性治理的影响,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其背景是公共管理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传统的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学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协调与整合政府部门间的功能和资源,打破碎片化的治理局面,以实现政策目标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提供。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倡通过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提高政府效能和回应性。
自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以来,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该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开始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以及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姜庆霞张绍芃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1期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治理的碎片化、服务的裂解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去反思和修正这些问题。
整体性治理主张用整合、协调、网络化的方法解决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诠释整体性治理,为改革实践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发展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治理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概念;发展综述;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59;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010-02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界的新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碎片化困境,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对一些发达国家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实践当中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在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困境、服务裂解性等问题的高度认可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把此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体性治理理论,促进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
1 整体性治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复杂和危机并存的政府管理问题警示着现代社会将进入风险时期,这期间,新公共管理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此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希克斯(Perri Six)1997年指出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为治理机制。
对治理层级、治理功能、治理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模式。
[1]希克斯(Perri Six)等2002年提出整体性治理的三个维度、三个层次以及五种政府治理模式,目的是实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政策、规则、服务供给、监控等方面的整合。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本栏目责任编辑:代影·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基础理论2019年1月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姜庆霞,张绍芃(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治理的碎片化、服务的裂解性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去反思和修正这些问题。
整体性治理主张用整合、协调、网络化的方法解决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数不胜数,从不同的理论层面诠释整体性治理,为改革实践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因此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其的发展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出整体性治理是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治理碎片化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概念;发展综述;理论评价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010-0220世纪90年代,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管理学界的新理论,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碎片化困境,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整体性治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对一些发达国家把公共管理理论运用实践当中产生深刻影响。
但是,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
在得到诸多专家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解决碎片化困境、服务裂解性等问题的高度认可后,我国学者更加重视把此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整体性治理理论,促进整体性治理理论本土化发展。
1整体性治理概念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复杂和危机并存的政府管理问题警示着现代社会将进入风险时期,这期间,新公共管理的主导地位导致政府管理出现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此时,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希克斯(Perri Six )1997年指出整体性治理以协调、整合为治理机制。
对治理层级、治理功能、治理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模式。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

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实现策略作者:谢微张锐昕来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要:整体性治理作为公共行政学领域的一个新范式,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的现实之需和方向指引。
背离职能再造而转向功能再造,背离以经验为导向的方法而转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方法,背离从政府部门自身便捷性出发而转向以公众需求为核心,这三者分别构成了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组织、方法论和价值基础。
组织基础为功能再造提供了基础性原则。
方法论基础为整体性治理提供了实际支撑。
价值性基础提供了路径依赖和方向指引。
这三个基础相互衔接,有机构成,共同呈现出理论基础全观式图景。
本文还提出了理论基础的具体化实现策略。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组织基础;方法论基础;价值基础;实现策略整体性治理( Holistic Governance)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约克大学的安德鲁·邓西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
随后,英国著名学者佩里·希克思将这一概念上升为理论体系。
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实践界的充分肯定。
英、美、澳、加拿大、新西兰等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国家在实践层面率先加以广泛运用。
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借鉴和应用。
本文从组织基础、方法论基础和价值基础三个维度,对该理论进行全景式梳理和分析,以期丰富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人们对其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扩大其在实践层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以功能整合为支撑——整体性治理的组织基础功能整合是相对职能整合而言的,职能整合的逻辑是政府根据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对自身的职能进行新的定位和梳理,以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职能整合之后,政府系统依据新的职能,重新设置新的部门来履行新的使命。
职能整合对政府适应新的环境,保证政府系统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但职能整合本质上仍然是政府系统对其自身职能的重新调试和调整,不会对政府运行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依据职能设置部门,以部门为主体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增加了政策系统的复杂性,为政府系统跨部门制定政策和协同作业带来障碍。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作者:兰淑娇曾超群段凯俐林辉燕杨晓琴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8期摘要: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整体性治理研究颇多,从不同理论层面来诠释整体性治理,基于此,结合当前一些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和“整体政府”着手,就整体性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综述、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整体政府模式理论一、整体性治理的背景与概念1.相关背景(1)公共治理下的社会环境背景: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长期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整体性治理出现的内在要素。
曾令发(2010)介绍了整体型治理理论产生的相关背景,对风险社会与棘手难题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
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疯牛病、禽流感、SARS等病毒的侵扰,还是地震、台风、泥石流、海啸,风险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公共治理下的风险社会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使得风险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造就了世界风险社会。
可以说风险社会的到来意味着技术—工具理性乌托邦的轰然坍塌,意味着现代民主政治元话语的失语,意味着必须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构社会治理模式。
然而伴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大大加剧了公共治理所面临的“棘手难题”(wicked problem)的突出性。
所谓棘手难题是指“那些跨越部门之间界限并且只是通过单个的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如毒品、犯罪、大众心理健康、教育、贫穷、社会排斥、环境等问题。
风险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棘手难题的再生产,而棘手难题的不断催化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危机性与风险性。
在风险社会和棘手难题的共同作用下,要求公共治理必须摆脱现有的思维模式,而传统官僚体制、市场化模式,甚至网络化的治理结构又不可避免地让公共治理步入到碎片化的困境,整体性治理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公共治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难题。
迈向整体性治理_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胡 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上海 200433)摘 要:整体性治理与协同型政府改革相互辉映,西方国家的协同型改革实践,逐渐完善了整体性治理的理论解释框架和制度化策略。
整体性治理下的政府改革,是政府再造过程的系统体现,包括政府的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性策略。
但是,其在中国的实践还应与中国政府改革的本土实际结合,以型构中国特色的整体性政府改革框架。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策略;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046-0620世纪70年代中期,受能源危机的影响,针对官僚制结构僵化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弊端,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以 政府再造 为内容,以分权化、市场化、民营化为工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然而,新公共管理推进世界各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缺陷。
在美国,以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将政府改革的天平偏向民主行政一端;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为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推波助澜。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被视作 后新公共管理 的改革趋势,其价值在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架构起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方式为政府改革提供思路。
本文阐述了整体性治理在西方国家的缘起与实践,在总结西方学者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政府改革的整体性治理策略,构建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分析框架,探讨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适应性和启示。
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与西方政府改革的实践(一)整体性治理的兴起正如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和!再造政府∀所带来的变革一样,整体性治理是21世纪政府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对它的探索现在可能已准备就绪。
#1.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在全球化、工业化、社会信息化、市场无界化等纷繁芜杂的动因影响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议题不断被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优化管理探析【绪论】整体性治理下公路养护设备管理研究绪论【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第二章】云南干线公路管养体制概述【3.1】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状【3.2】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3.3】养护设备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养护设备管理顶层制度设计【5.1 5.2】机械化养护和应急中心整体布局及养护设备配置【5.3】全面实行养护设备动态管理【结论/参考文献】公路局养护设备保养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第一章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的完善,契合整体性治理理论。
本章通过阐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发掘其理论内涵和要义,深入地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完善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体制方面的适用性,是分析研究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认为,“治理”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活动。
这个目标不一定需要强制力量以让别人服从,事实上依赖于主体间重要性的程度,甚至超过了颁布的宪法和宪章①.罗茨认为,“治理”应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1)最小的国家管理活动;(2)公司管理的治理;(3)新公共管理的治理;(4)善治的治理;(5)控制体系的治理;(6)组织网络的治理。
彼得斯提出了四种政府治理模式,以区别于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②.邓哈特在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化产品在发达国家的普遍应用,逐步兴起了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整体性治理政府管理模式(Holistic Governmance),这一理论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整合与协作。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英国早在18 世纪进行城市人口收集和分析时,就使用了整体性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利用了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有效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统计,开创了整体性工作的理念。
1845 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中提出了跨功能协调的理论要求,以合并观点、增加战后的国家福利。
1981 年哈丁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了按功能性组织原则来进行观点合并的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协调成为当时政治议案的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60 年代,由于英国福利制度在协调方面的失败,需要对其进行弥补。
思博(Seebohm )委员会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个对策,对策的核心是建议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机构来统一进行协调和整合:在地方层面,建立一个由首长负责的社会服务部门;在中央层面,建立中央政策评审小组,其职责在于解决布莱尔政府所称的“交叉问题”.但英国上世纪80 年代的改革使得政府不再关心协调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原有协调体制的失败所导致的。
由于中央评审小组被解散,且实施了像财政管理创议、建立后阶段(next steps)机构之类的改革,增加了部门之间的碎片化。
由于碎片化的堆积,造成了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冷漠,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0 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英国的保守党感到有必要通过改革消除碎片化的影响,并启动了规划和预算的动议;由于行动缓慢,直到1997 年新工党上台后,“协同性”政府才成为一个关键的口号与目标。
1999 年,布莱尔政府发布《现代化政府白皮书》,推出改革的十年规划。
规划措施展现出新的改革取向:构建“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随着英国政府改革不断取得成效,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瑞典等国家相继参考英国模式进行了公共服务改革。
目前,建立“整体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服务改革的普遍诉求。
作为一种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价值在于批判和继承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在于提出了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改革思路。
整体性治理产生的背景有两个: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衰微,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发展契机;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时代的降临。
登力维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公共管理系统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新公共管理已经寿终正寝。
新公共管理的关键部分由于导致了组织灾难,部分功能已经停用,甚至当初的倡导者都希望这些运动对政府改革不要产生什么影响。
登力维认为,政府信息技术已成为公共服务系统变革的中心。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最初以纸质后来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现代官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2)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扩大,信息技术使政府内部组织机构日益变得扁平化。
(3)西蒙于1937 年曾号召将“信息理论用于组织设计”,认为计算机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可以接触的组织记忆、能产生一种获取更多信息的潜力,并能提高组织做出决定的能力。
(4)大多数政策的变革意味着信息技术及其系统的变化。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时代环境要求,然而人类进入21 世纪前后,信息技术的变革和推进,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催生了网络社会的产生和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有学者甚至喊出了“新公共管理已经寿终正寝,以整体性治理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的口号①.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特点汇总各种研究文献,可归纳出整体性治理的共同特征:制度化的跨界合作。
整体性治理框架是一个复合体系,包括组织结构及组织运行机制的整合,也包括政府体制改革、制度化规范和价值的形成。
希克斯认为。
整体性治理“责任极其重要”.有责任,才会充分重视有效性和项目责任,并确保诚实和效率不与这一目标发生冲突;通过输出来界定诚实和效率服务于项目的责任②.整体主义的改革旨在简化流程和变革与客户间的关系,建立以公众需要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传统官僚制下,繁多的限制和规定,限制了组织的外部合作和超越组织界限的工作协同,而整体性治理的组织结构,要求以结果和目标进行组织设计,要求在不减弱部门及专业分工的情况下,鼓励跨部门的协作。
整体性治理有三个维度的整合要求,实践中要按每一维度的要求进行整合和细化,其组织设计和业务重构“既要克服内部的部门主义、事业狭隘和各自为政的弊病,同时要提高不同公共部门、不同行政层级和政策范围协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还要调整与社会、市场的横向关系,以整体性政府为纽带,发挥其战略协作的作用,构建运转协调的治理网络”.①传统官僚制下,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散和分割,使公众频繁奔波于政府部门之间。
整体性治理改变了这一方式,追求快速解决、效能提高、合理规划、结果导向的公共服务举措。
整合的运作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各环节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协调运转的系统。
整体性治理强调运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方法。
整体性治理要求整合分散的资源以提供整体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知识共享和信息传递,增进各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互换,形成协同的联合服务方式。
②为实现官民合作的形态,调动和吸引各方力量参与政府供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应用,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改变部门分割的结构关系,减少腐败。
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进行政务公开、网上办公等服务,可实现信息互动,提高政府的运转能力。
整体性治理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提供无缝隙服务。
台湾学者彭锦鹏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一种政府治理的范式,有可能成为21 世纪政府治理的大理论③,并将整体性治理与公共管理做了比较(详见表1.1)。
第二节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要义及管窥碎片化现象导致了政府各层级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
通过窥探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要义,有助于加深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云南省公路局养护设备管理的适用。
一、整体性治理的问题指向:碎片化希克斯认为,整体性治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
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针对的是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政府改革所形成的碎片化问题。
从功能方面,希克斯认为碎片化的治理有以下问题:(一)转嫁问题。
(二)互相冲突的项目。
(三)缺乏恰当的干预或者干预结果不理想。
(四)重复。
(五)互相冲突的目标。
(六)在对需要做出反应时各自为政。
以上问题正是治理中需要通过整体性运作想要解决并能够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知,整体性治理所针对的问题,是治理中的碎片化问题。
二、整体性治理的判定标准:目标与手段相互增益整体性治理要求在政策、管制、服务提供、监督等层面的所有关键活动中取得一贯性。
希克斯以目标和手段,在三个层次上区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政府:贵族式政府、渐进式政府、碎片化政府、整体性政府。
希克斯认为,“贵族式政府与渐进式政府是令人失望的和无法接受的;碎片化政府的合作者目标一致,但手段互相冲突;整体性政府虽然很难做到,但值得期待。
”整体性治理的判定标准是:目标与手段相互增益。
如图1.1 所示。
希克斯认为,在进行整体性的合作中,不同的合作者动机不同,而且目标也不全一致,“大多数机构的整合性运作具有多种目标”,但至少组织上层需要“有一个明确和一致的目标”.三、整体性治理的功能要素:信任、信息系统、责任感及预算希克斯认为整体性治理涉及建立信任、信息系统、建立责任感等几个功能要素。
第一,建立信任。
在各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的一种关键整合。
这意味着我们信任人或信任组织是出于执行某些具体任务的理由。
“信任不同于尊敬,因为尊敬与任务无关。
信任的产生出于好多原因,比如对方以往的经历、声誉、共享的特征和身份以及各种制度因素等”.②在整体性运作当中,有许多阻碍取得和保持信任的障碍。
第二,信息系统。
希克斯认为政府信息使用通常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展示了政府的民主角色,从公民和公共服务的消费者那里搜集有关他们关心什么、对他们得到的服务的想法是什么等之类的信息。
第二种类型展示了政府的治理角色,作为政策和决定的制定者、执行和行政运作的管理者,政府产生、操纵和分析大量的信息。
第三种类型展示了政府的服务提供者角色。
信息系统虽然功能强大、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但“决定这些技术是否用于政策整合或是否在功能领域内运用的因素是政治而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