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研究生产业经济学讲义PPT课件
包括进入规制、价格规制、质量规制、 环保规制等,确保产业的健康有序发 展。
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方法
0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的实施
效果进行评估。
绩效评估的指标
02
包括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技术进步与创新指标、资源优化配置
指标、经济安全指标等。
绩效评估的实践案例
产业组织形态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等。
特征
不同产业组织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性等;垄断竞争市场具有 产品差异性、进入障碍较低等;寡头垄断市场具有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市场、产品有一定差别等;完全垄断市场 则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的互动关系
研究生产业经济学讲 义ppt课件
目录
• 产业经济学概述 •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 •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 • 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 • 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01
产业经济学概述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产 业结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与经济发 展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产业升级过程中,新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政 策环境等,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3
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动关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产业的持续 发展和进步。
06
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与挑战
数字经济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等方式,对 传统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推动产业组织向网络化、平 台化方向变革。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
活动的集合。
[注意]:(1)对不同目的的研究,必须给产业以特定的释义。因为,对产 业概念的界定标准——某类共同特性,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一是服 从于分析企业市场关系的需要,二是服从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均 衡状态分析的需要。前者的产业含义是指生产同类产品、并具有密切替代 关系的厂商在同一市场的集合(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界定标准)。后者的产 业含义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企业 的集合。(产业结构理论中的界定标准:产业关联、产业链)。(2)产 业既不是微观经济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 经济概念。(3)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4)产业存 在产业本身、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产业分布和产业发展等多个层次和多 个方面。
论
内容结构—狭义的产业结构 数量结构—产业关联 空间结构—产业布局
产业发展产途业径结构演进
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革产命业结构优化
理 论
发展战略
应
产业结构政策
用
产业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发展政策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关系
的理论。
利益关系
相 互
资源占有关系
关 系
行为关系
交易关系
市场份额的占有
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揭示特定 时期产业 结构状况 及其影响 因素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政策(目的 与落脚点)
产业结构政策
解决“马歇尔” 冲突、良好的市 场秩序及专业化 分工协作、较高 的市场绩效—— 反垄断立法、政 府规制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产业含义、分类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产业经济学含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一)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以寡头和垄断为主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完全竞争:见课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见课件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产业经济学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
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
产业经济学—肖兴志
(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 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 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 后期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 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而揭示制造 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另一方 面有利于有关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 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 的快速发展。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 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 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 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 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 态变化的。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3.用途关联分类法: 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 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 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 4.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 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 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
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导论
(四)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 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产 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五)产业的涵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 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 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 范畴。
产业经济学
导论产业和产业经济学重点: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二、为什么学习产业经济学?要不要学产业经济学?三、怎么学产业经济学?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一)产业的涵义概念比较:行业、部门、工业和企业1.行业(Trade or Profession or Industry),一般泛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行各业。
广义的行业,除了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外,还包括那些非经济领域的部门,如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行业也用来指职业(Profession)。
狭义的行业,如同英文(Trade)的涵义,主要指经济领域的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各个分支。
有时,行业又专指工业(Industry)的各部门。
经济学中的行业主要是指,一群具有类似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并提供在技术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或经营性的企业或机构。
划分行业的标准是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同类性。
也就是说,如果行业被限定指经济领域的行业,那么其涵义大体与下述产业的概念相同。
2.部门(Sector or Department)(这里专指经济部门),这个概念在理论经济学中使用的也比较少。
有的学者认为,应用经济学中的部门概念是指具有相同再生产特征的个别经济活动的总和。
就其实质而言,部门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同一分工领域。
工业(Industry)部门指整个工业活动领域及其内部分工领域的总和。
部门内部由于分工呈层次性结构,较高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为“产业”(Sector),较低层次的分工领域也称“部门”。
3.企业(Firm or Enterprise or Business)。
从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y Organization)的角度看,一组其产品具有紧密替代弹性的企业集合构成了市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行业或产业。
甚至在垄断状态下,企业就成为产业。
不过,严格来说企业从行为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又同市场和产业相互区别。
4.产业(Estate or Property or Industry)对于“产业”这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上是很不严格的。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汇总
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经济学。
产业分类:是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以便进行产业研究和产业管理。
单个产业状况:是指从经济上看的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个产业总体而言的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收益或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经济体随着规模的扩大而经营成本下降且收益递增的现象。
产业链:指产业按特定顺序依次进行的生产经营环节而构成的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的链条或系统。
市场结构: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现实状态。
企业的市场行为:即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充分考虑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决策行为。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关系。
产业布局:又称产业分布、产业空间配置,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
产业集群:是产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而形成的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又称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
集聚经济:即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经济集聚产生的收益递增。
产业革命:是指产业及其各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竞争力:就是产业在生产经营中拥有的能力或优势。
1、产业链的主要特征(75页)产业链有八个特征,1)关联性,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产业,紧密相关,相互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经济技术联系。
2)连续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或者产业之间的联系,具有连续不断的特点,一环接一环,不能间断。
产业经济学学科门类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运行规律。
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学科门类:1.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等问题。
重点关注市场竞争、垄断和寡头市场等市场形态,以及企业战略、定价策略和产品创新等企业行为。
2.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研究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探讨政府如何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3. 技术经济学(Technological Economics):研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的推动因素和机制。
4. 市场与行业分析(Market and Industry Analysis):研究特定市场和行业的运行情况和规律。
通过对市场需求、供给、价格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评估行业竞争状况、发展前景和政策调控需求。
5. 产业经济史(Industrial Economic History):研究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和经验教训。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和经济政策的考察,总结经验并为当前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6. 企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研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和管理问题。
包括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投资决策、市场定价策略、企业战略规划等内容。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门类涵盖了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技术经济学、市场与行业分析、产业经济史和企业经济学等方面。
这些学科门类共同构建了对产业经济体系中各个要素和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和解决实际产业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产业经济学 专业介绍
产业经济学专业介绍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发展、成长、创新等的学科,主要关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产业政策、产业投资、产业布局、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它旨在通过研究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规律,以及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产业投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
就业方向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大中型企业的投资决策、经济分析、规划管理、产业发展等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总之,产业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1.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 产业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2.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分类理论、产业结构离了你、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从理论前提到基本理论,再到理论应用;从产业的质的联系到量的关系;从产业的各层次、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到产业的发展. 狭义的产业结构专指产业在质上的构成及其经济技术联系;产业关联式指产业之间在量上的比例关系;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 产业经济学的特点:一是研究的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耽搁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经济学则研究产业。
而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较晚。
三是产业经济学作为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分支,理论体系还不十分成熟、完善,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发展的空间更大。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人为世界时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联系。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工具:一、数学和统计学工具。
二、投入产出分析.三、社会调查和案例研究。
四、系统论。
五、博弈论.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产业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门新的理论经济学科,填补了中观经济学研究的空缺,完善了理论经济学的体系,并且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完整课件
在产业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而这些创新活动又会进一步加 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业竞争与产业创新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0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类型
产业融合的定义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 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 交叉,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产 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要点一
产业结构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 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 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要点二
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产业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农业结构等。其中,三次产业 结构是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 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 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 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产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原则
包括地域分工原则、发挥优势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技术 条件、生态环境等。
产业关联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产业关联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决定了产业布局必须考虑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产业间的冲突和浪费。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和 特征。例如,在重化工业时期,大型企业占 据主导地位,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形成竞 争性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对产业结构的影 响
产业组织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 业结构具有反作用。合理的产业组织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升 级和转型;而不合理的产业组织则可能导致 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阻碍产业的发展和进 步。因此,优化和调整产业组织是推动产业
产业经济学课程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程概述 03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04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5 产业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06 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课程概述
第二章
课程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实证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济现象,获取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控制变量,观察经济现象的变化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经济现象的信息 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规范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产业 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市场竞争策略
市场定位:确定 目标市场,明确 产品或服务的定 位
价格策略:制定 合适的价格,吸 引消费者购买
营销策略:通过各 种营销手段,提高 产品或服务的知名 度和美誉度
渠道策略:选择 合适的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或服务 的销售效率
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经济学的新领域
绿色经济:研究 可持续发展和环 保问题
数字经济:研究 互联网、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对经 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研究 共享资源、共享 服务和共享经济 的商业模式
创新经济:研究 创新、创业和创 意对经济的推动 作用
产业经济学的跨学科发展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研究消费 者行为和决策
经济学与生态学的融合:研究可持 续发展和绿色经济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计量经济学方法
回归分析:通 过建立模型, 分析变量之间
产业经济学
C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F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G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H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J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L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S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供给者、需求者、供给和需求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T梯度发展理论: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W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有直接消耗,而且还有间接消耗;X1.X非效率:即内部低效率,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Y1.有效竞争: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Z1.纵向兼并: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2.直接消耗系数: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3.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简答B1.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素:1博弈的参加者2策略空间;3局中人的盈利函数;策略空间、盈利函数以及局中人的与博弈有关的特征等知识构成博弈的信息,从信息完备与否的角度,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两类;按照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C1.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等;2.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产业发展的效率3.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1技术创新环境;2完善的基础设施;3政策法规和行政绩效;4优美的生态环境;5高素质人才的供给;6地方文化的亲和力;F1.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是: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2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H1.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横向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由于横向并购对竞争存在着潜在的负作用,因而一直是反垄断法的管制重点;2.合作策略性行为有哪两大类简述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商业实践;合作策略性行为分为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和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加以分析;在没有涉及到信息的模型中,每个企业都知道与其他企业接触时会确定的协议,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欺骗行为并加以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就无需明确地合谋;但是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广泛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多种商业实践本质就是解决寡头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1.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原有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和政策性因素;L1.垄断的基本类型有哪些根据垄断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我们可以把垄断分为经济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这三种基本类型;Q1.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生产结构的分析;2分析主体生产与辅助生产、附属生产的联系和比例;3编制企业生产计划;4在企业生产计划调整上的应用;2.企业实施横向并购的动机是什么一是由于成本节约所致,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管理协同效应,二是由于追求市场势力所致;3.企业如何将兼并与创新结合,既获得更新效应保持最大的创新动机,也维持最高的创新能力原有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对于自身在新一代产品的技术创新中保持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还有另一层积极的含义:1如果新进入企业被原有企业的收购行为吓倒,自动退出竞争,这时候原有企业选择威慑策略成功;虽然付出了一些额外成本,但对原有企业来说,它可以遏制竞争对手的创新活动;2兼并与收购就是原有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充分利用创新技术的最有效途径;R1.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实例;理解: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度量:令TCQ x,Q 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 x单位的产品X和Q 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CQ x,Q y<TCQ x ,0+TC0,Q y实例:就羊毛和羊肉联合生产的例子而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同一群绵羊同时生产羊毛和羊肉的成本,往往低于用一群羊只生产羊毛而用另一群羊只生产羊肉的成本之和;2.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一般可以用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3.如何看待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进入壁垒的存在可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绝对的自由进入也可能导致过度进入,因此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是复杂的;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配置效率的改进,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低效企业的淘汰;如果退出壁垒过高,则会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行业内企业不能够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S1.试列举一些高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大型民用客机、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属于高集中度产业;服装制造、采掘等产业属于中等集中度产业;餐饮、酒店服务等产业属于低集中度产业;2.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a.综合反映企业数量和资源份额非均等的指标b.单纯使用市场份额非均等指标c.单纯测量企业数量的指标d.反映共谋潜力3.市场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哪些①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一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②勒纳指数,即价格—成本加成;③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Z1.自然垄断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该行业的现行市场为垄断或者寡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形成自然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效率的优先考虑;一个国家的法律对之必须持肯定的态度; 2.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中,哪一个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横向并购;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三、案例分析题1.中国啤酒企业并购(1)什么是企业并购有几种类型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2)几种并购类型的区别是什么上述并购属于哪种并购类型1横向并购是指并购双方处于同一行业的并购活动;2纵向并购是指处于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3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上述并购属于横向并购;(3)在几种并购类型中,哪一种最容易导致垄断性市场结构为什么优势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对同行业劣势企业的兼并,集中了同行业的资本,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势力;这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降低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垄断者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2.苏泊尔市场集中度纷争(1)市场集中度的含义,计算方法;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2)上述市场属于高集中度,还是中等或低集中度产业中等集中度产业(3)爱仕达等企业反对SEB绝对控股中国炊具行业老大苏泊尔,原因何在如果法国SEB集团成功获得苏泊尔的绝对控股权后,必然垄断中国相关产品市场;法国SEB公司会利用资金优势,将打破目前良性竞争格局,导致以价格战、广告战等为先导的恶性竞争;而这势必会导致诸多国内相关企业破产倒闭,行业内数十万员工失业;3.中国移动电信市场的不对称管制(1)什么是不对称管制不对称管制是行业主管部门为调整不对称竞争,扶持弱小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性管制手段;(2)根据案例,分析电信市场不对称的内容;不对称管制主要应用于基础产业从垄断向竞争转变时,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支配者的管制较其他企业严格;在电信业中,不对称管制通常主要表现在对新老企业的不对称管制上,对原有企业的管制有:分拆市场支配者、限制其业务范围;规定其市场主导业务与其他业务分立经营或帐务独立;强制其与其他企业网络无条件或有条件互联互通;严格控制其资费水平和形式; 对新企业的管制有:新企业不承担固定资产投资费用;新企业在短期内不提供遍服务义务;新企业可采取灵活价格政策;(3)根据案例,分析不对称管制在电信市场上的作用;对自然垄断产业内原有企业与新企业实行不对称管制是政府在进入管制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扶持新进企业,引入竞争;4.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特征: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形成因素:①自然条件;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②经济因素;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③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四、论述题1.试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马歇尔等;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后来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二十世纪70年代后,引入博弈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两大范畴;产业组织研究向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世界的磨擦系数,以便深入地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中进行竞争;产业结构研究是为了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3.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主导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幼稚产业扶植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1)主导产业政策;各国都采取各种相关政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柱产业政策;(2)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3)幼稚产业扶持政策;幼稚产业是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机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4)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等来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衰退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且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在国民经济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4.试论述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政策;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结合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采用经济或者非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支柱产业结构高度化政策和支柱产业结构协调化政策;5.简述垄断性产业的主要管制政策;(1)价格管制政策;价格管制是政府对垄断性产业管制的核心内容;(2)进入管制政策;刺激企业降低成本,几级开阵技术创新,使消费者能享受较低的价格,也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3)联网管制政策;联网管制在电信产业中具有典型性,它是政府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4)质量管制政策;把企业的最高限价与质量水平挂钩;对低质量的服务进行经济制裁等;(5)对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的管制政策;在被管制的垄断性产业中,企业内部业务间交叉补贴行为是普遍存在的;6.简述哈佛学派关于市场绩效的观点,并做出评述;哈佛学派构建了现代产业组织的描述性研究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SCP分析范式假定,可以对市场绩效进行客观的度量,并认为市场绩效取决于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取决于市场结构;由于存在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可以用市场结构来解释市场绩效;根据SCP分析范式,企业产品的价格P与其边际成本MC的关系以及经济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结构;因此,在垄断产业中,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可以将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从而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绩效也就比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就越小,价格越接近边际成本,难以获得经济利润,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高,市场绩效好;7.简述我国产业结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主要问题问题:1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2“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特征明显;3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土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资源瓶颈;调整对策:1加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2通过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加强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4实现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生态化、有机化”;8.简述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NIO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NIO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另一方面,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9.简述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入者不知道原有企业的生产成本类型,低成本原有企业试图利用限制性定价手段向进入者显示自己是个低成本的企业,以区别于高成本的企业,使进入者认为进入是无利可图的,而高成本的企业则制定高的价格才符合其自身利益,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分离均衡;当然,一家高成本的原有企业为了扰乱进入企业对他的成本类型的估计,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先动优势采取限制性定价手段使进入者产生原有企业是低成本企业的幻觉;进入者可能把他误认为是一个低成本的企业,这一结果在博弈论中称为混同均衡;10.试论中国产业布局的有效路径;参照产业布局相关理论和产业集群发展新要求,中国产业布局集群化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突出生态效率的原则、追求有序的均衡协调发展原则、培育新区位因素的原则;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和创新对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要性,应注重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群政策的功能目标,以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多层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其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促进创新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11.试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将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2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而极大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关系,解释了产业内的专业分工和垂直一体化现象。 讨论了厂商的最佳规模。认为最佳规模取决于许多难以观察和计量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生存者技术”原则来确定最佳厂商规模的观点:即凡是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研究产业组织问题中显示了以下几个特征: 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 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有许多独到之处。
绩效 价格、生产效率、分配效率、公平、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利润
政府政策 规制、反垄断、进入壁垒、税收和补贴、投资激励、就业激励、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形成阶段(1930-1970年)
费歇尔(A.G.B. Fisher),三次产业分类法 克拉克(C. G. Clark), “配第—克拉克定理” 霍夫曼(W.G.Hoffmann), “霍夫曼定理” 列昂惕夫(W.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01
02
所以,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市场运行,即产业(市场)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注意:这里的“产业”就是狭义的产业,即“市场”。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 产业关联 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 其中,产业组织理论居于中心地位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深化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
地区产业结构的若干定量分析指标
1。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分析 区位商,人均产值系数,地区产业区际分析 2 2。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相关系数
第六讲 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地区界定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地区的界定
1、均质区域地带与经济带(东、中、西部) 2、极化区域与经济区/经济圈(长三角地区) 3、计划区域与行政区划经济区(浙江省、河南省)
(3)根据发展战略,特别是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区别,通过对准 工业国(地区)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 型三种工业化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
思考题
1、何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2、何为霍夫曼定理
第三讲 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一、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一)动态比较费用论的含义 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 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 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二)动态比较费用论的理论渊源 动态比较费用论的理论来源--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生产力 理论及其保护贸易学说。名言“财富的生产比之财富的本身,不晓 得要重要多少倍。”筱原三代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对后 起国有重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科,
其研究的边界既确定,又不确定。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确定研究领域。
1、产业结构理论 2、产业联系理论 3、产业组织理论 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技术理论 6、产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理论等等 狭义 广义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何为产业结构 2、分析论述产业结构的分析指标
第三讲 英美体系的产业结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
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因为它研究的既不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
一方面,创新使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获得 增长;另一方面,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可以创 造新的市场需求(比如自动化生产工具的出现 引起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需求,手机的出现引 起了人们的大量消费需求),使产业获得高于 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生产要素流入,导致 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增长速度保持很高的 水平。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工业和80年代的 电子工业都是典型的例子。
钢铁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2006年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 自给率,普通线材达107.27%,螺纹钢筋为104.63%,热 轧宽带钢为106.92%,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供大于 求。
此外,我国的纺织业、铁矿石、铅锌铜业、石化业、电力 钢铁、煤炭等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二、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 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三个条件缺一则不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的扩散效应?
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增长 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 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2.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 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3.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 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 出现。
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第一次产业革命)
主导产业群体或综合 体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 业、早期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 钢铁、采煤、造船、纺织、机
第一次产业革命成果的 器制造、铁路运输、轮船运输
延伸应用)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方向 大致相同,但就业增长不仅 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应考 虑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当影响经济增 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 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 长的比率。
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 学家奥肯发 现,GNP每 增长2.5%, 失业率就降 低1%。
经济增长率一定时,提高就业弹性可增加就业量; 就业弹性一定时,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增加就业量 ,但增加的多少取决于就业弹性的大小。
赫希曼基准和罗斯托基准都是依据产 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小来确定主导产业
部门的,因此这两个基准又合称为产 业关联度基准。
(三)筱原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指选择需求的 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 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 入的提高,需求以更快的速度 增加。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选择这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的,同时反映出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关联关系(投入关系), B产业和A产业 之间就是后向关联关系(需求关系);A
产业就是B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B产业就 是A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2、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指部门后向联系水平低,前向联系水平高 ,表明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对其他部门 的投入依赖较低,但显著依赖于其他产业 部门生产过程对该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
而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技 术领先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带动整个产业 结构走向高级化的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 主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 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因而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一国 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 段。
低
A
高
B
C
3、最终需求型产业
指产业后向联系程度高,前向联系程度低。 表明该产业显著依赖其他部门中间产品对本 部门生产过程的投入,但本部门的产品大多 数用于非生产消费,即构成社会最终产品。 该类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中间 投入量和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量。
高
A
B
C
4、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指产业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程度均较低。
(3)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 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不是 指产业之间的绝对协调,而是指产业之间有较 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其实质是 社会资源在各产业的重新配置,以达到产业结 构合理化的要求。
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
在一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比重越大,就业弹性水平越高;而资本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 弹性值越低。第三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较低的产业,对劳动有较高的容量, 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 弹性水平。
四、主导产业群体及其更替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 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 而是主导产业群体。所谓主导产业群体是 由主导产业和与主导产业有较强后向关联 、旁侧关联的部门共同组成。 主导产业群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而 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
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 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 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对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 产业政策。同时认为,政府对选择主导产业的认识不 如市场力量更有权威性。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 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 的高度化。日本是较早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它 主要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顺序。近年来,越 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种形式。如美国从20 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 ,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根据产业间前向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产 业部门可分为以下几类(钱纳里、渡边经彦):
1、中间产品型产业 指部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都较高的产业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既显著依赖其他部门的 投入,又依赖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 需求。
高
A
B高
C
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赫希曼
)
简单地说,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 ,那么A产业和B产业之间的关系就是前向
汽车工业的扩散效应
前向效应:对环境保护产业的促进 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
汽车工业
旁侧效应:对道路系统建设的促进 对有关服务业(如公共停车场所)的促进
……
回顾效应:对钢铁业的促进 对橡胶业的促进 ……
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或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 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技术进步是造成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率先在 技术上实现突破的产业,其生产率上升快,相应 地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较好,加快发展生产 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因此,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就具体体现为技术进步 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 导产业部门。
(四)就业弹性基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一)赫希曼基准。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主导部门的选 择应依照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即主导产业应以最终产品的制造部门为主。 这样,当市场需求扩大时,主导产业增长, 进而带动中间投入部门和整个经济的增长。
(二)罗斯托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选择主导产业
的基准有:一是应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 显著的规模的产业;二是选择能带动其他部 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弹性水平不同
在工业化初期,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经 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这种 粗放增长方式的要素投入产出率低,因而劳动生产 率也低,完成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大, 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开始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 此时就业弹性会缓慢下降。
则后向关联强,即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基 础产业不以非基础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为 基本增长条件,反而为非基础产业的发展 提供必不可少的投入,因而应超前发展基 础产业。
2、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联系方式
所谓上、中、下游产业,是根据各产业部 门对资源进行加工的顺序做出的形象概括 。其基本特征是:上游产业为中游产业提 供初级原料品,中游产业为下游产业提供 再加工的原材料。
一般而言,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工业和 基础设施,前者包括能源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后
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港口、机场、桥梁等公
共设施,此外,基础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 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部
门,有时还特别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基础产业
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 服务部门
等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 铁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
汽车、石化、钢铁和耐 用消费品
电力、电器、机械制造、化工 、汽车等+第二个主导产业群 各产业 耐用消费品、宇航工业、计算 机工业、原子能、合成材料等 +第三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信息产业(第三次科技革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 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物工程、宇航工业等+第四个
而主导产业代表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 ,是支柱产业发展的前期形态,即两者在时 间上一般呈现为后者对前者的继起,前一时 期的主导产业成为后一时期的支柱产业,而 在新的时期又会有另外一些产业代替原来的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每个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生产的产品 作为自己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必须把本部门的产品 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因此,各产业部门 之间形成了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替的技术 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