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重点整理及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统计学重点

统计学重点

复习重点:统计学基本概念、问题简答复习重点统计1.简述统计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满足对统计资料的准确性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简述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步骤: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②确定全距③确定组距和组数④ 确定组限⑤ 编制变量数列3.什么是统计指标、什么是统计标志?说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标志指标简称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某种特征的名称。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联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

4.什么是发展速度?包括哪些类型?各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速度是两个时期发展水平之比,它表明现象发展的程度和方向。

(一)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二)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数量关系:1.环比发展速度的连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2.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5.什么是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各类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分组的方法,将总体去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计算各部分所占比重或比率的相对数,是反映同一时期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

部分与总体的关系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同一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用来反映总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强度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体的指标对比而得到的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关联指标间的关系6.什么是统计调查?有哪些类型?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统计调查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采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学》复习提纲

《统计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计数与统计实践活动。

二、统计的发展1、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17世纪)【“有实无名”的统计学】创始人: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代表作:《政治算术》——统计学诞生的标志;文中针对英、法、荷兰的国情,利用数字、重量、尺度的方法,并配以朴素的图表(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三国国力的比较,但没有使用“统计学”一词。

2、德国的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18世纪)【“有名无实”的统计学】代表人物:康令、阿亨瓦尔康令在大学开设“国势学”课程,以文字技术和比较为主,反映各国的国情国力;阿亨瓦尔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思想,并于1749年首次使用“统计学”代替“国势学”,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但缺乏数字和内容。

3、数理统计学派(19世纪)代表人物:凯特勒(比利时)(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代表作:《社会物理学》——他将概率论引进统计学,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

第二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特点一、统计的三个含义: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成果)和统计学(理论)。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

统计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有限的比如人口数、企业数,反之比如大海里的鱼资源数。

2、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注: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随着统计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1、统计标志: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如性别、籍贯、工种等;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用数字来表示的,如年龄、身高、收入等。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复习重点1、理解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2、熟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图表叙述,常用图表3、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比例的样本原产及中心音速定理4、理解点估计的三个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置信水平的概念5、熟练掌握总体均值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6、认知影响样本容量大小因素(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容许误差),就是怎样影响的?7、认知假设检验的原理、步骤及两类错误8、熟练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9、认知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及基本步骤10、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的内在联系11、掌控相关系数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插值,评价及检验,掌控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排序及三者间的关系。

12、熟练掌握多元线性重回分析方法,重点熟识excel重回分析输出表的内在联系13、认知时间序列的共同组成因素及两类模型14、熟悉选择拟合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一元线性、抛物线、指数曲线趋势模型15、认知平均值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的概念及排序16、认知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概念及排序17、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18、理解cpi 指数及其经济意义,cpi指数与购买力指数的关系二、思考题1、解释洛伦茨曲线及其用途。

2、怎么理解均值在统计学中的地位?3、详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场合。

4、详述综合指数的基本基本建设原理。

5、写出大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6、写下大样本条件下总体方差未明时正态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7、简述样本容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允许误差的关系。

8、在假设检验中第ⅰ类错误和第ⅱ类错误分别指什么,并表明它们出现的概率大小之间的关系。

9、分别列出小样本情形下一个总体(总体方差未知)均值的左侧、右侧及双侧检验的假设形式和拒绝域?10、详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11、解释方差分析中总误差平方和、水平项误差平方和、误差项平方和三者含义及其关系?12、在对实际的时间序列拟合其长期趋势方程,通常可采用哪些分析方法?13、为什么平均发展速度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注意哪些问题?14、简述移动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单项选择(20 X 2=40)单选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用死记概念,要理解其内涵,灵活应用!第一章.绪论统计的定义: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研究如何收集(如调查与试验)、分析(回归分析)、表述数据(图与表),并通过数据得出基本结论。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数量性。

统计数据是客观事物量的反映。

②总体性。

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③变异性。

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事先可以预知的。

统计的分类:统计可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核算统计、理论统计、应用统计描述统计:汇总的表、图和数值。

包括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推断统计: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性质进行估计,检验核算统计:对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过程及各类总量进行描述和分析总体: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等非实物单位。

样本: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样本容量: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标志(变量):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标志的分类:①品质标志: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的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②数量标志: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来表现几种常用的统计软件:SAS SPSS MINITAB STATISTICA Excel思考题:1、在调查某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总体是(C )A该校全部学生B该校每个学生C该校全部学生的学习情况D被随机抽取进行数据采集的全部学生2. 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A )。

A.每一个人B.每一户C.每个省的人口D.全国总人口第二章.数据数据:所收集、分析、汇总表述和解释的事实及数字,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征,是客观事实;不仅仅局限于数字范畴,包括非数字形式的其他信息。

统计学复习资料整理

统计学复习资料整理

极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极差,也称全距,用R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R=max (xi)-min(xi)离散系数:也称为变异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V=S/X。

离散系数是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三大统计分布: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卡方分布(χ2)定理:设n个相互独立并且都服从正态N(0,1)分布的随机变量X1、X2,……Xn,记则随机变量χ2服从自由度为n的χ2分布。

统计变量服从卡方分布,其含义是:在给定概率α的条件下,满足或者说表达式的概率为α。

T分布定理:设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X~N(0,1),Y~χ2(n)记。

则随机变量T服从自由度为n的t分布。

设T~t(n),0<α<1,对于满足下列等式的数t a(n),称为t(n)分布的上侧分位数。

对于较大的n(>45)可以同标准正态分布的上侧分位数u a作为t(n)分布的上侧分位数F分布定理:设随机变量x,y相互独立,X~χ2(n1),Y~χ2(n2)记,则随机变量F服从第一自由度为n1,第二自由度为n2的F分布,记作:F~F(n1,n2)若F~F(n1,n2),易知:,若则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完全由样本决定的量,叫做统计量;或者说不含有其他未知量的样本的函数称为统计量。

统计量可以看做是对样本的一种加工,它吧样本中所包含的关于总体的其一方面的信息集中起来.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S2。

自由度:随机变量所包含的独立变量的个数。

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总体的参数。

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称为估计量,用符号θ表示。

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都可以是一个估计量。

而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数值称为估计值。

参数估计的方法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点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θ的某个取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θ的估计值.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一个区间范围,该区间通常由样本统计量加减估计误差得到。

统计学复习重点

统计学复习重点

统计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统计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1.描述统计方法;2.推断统计方法统计数据的含义:统计数据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政治算数学派:威廉。

配第;国势学派:康令;数理统计学派:凯特勒统计数据研究的对象具备如下特点:1.数量性2.具体性3.总体性4.社会性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服务与监督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 2.综合指标法 3.统计数据分组法总体:即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总体单位:形成统计数据总体的个别单位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属性则表示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的具体体现:标志值指标:表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

1.按结构分后:指标名称、指标数值2.按内容分: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平均数)标志与指标的联系和区别:区别:1.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经过汇总就可以获得。

2.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明时间、地点、范围联系:1.有些数量标志值汇总可以获得指标的数值。

既可以指总体各单位标志量的总和,也可以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2.数量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随着统计目的的改变,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成了统计总体,则与之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就成了统计指标变异:就是标志在各总体单位具体表现的差异——通常意义上的变异;严苛说道,变异指品质标志的不同表现变量:指气门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具体内容数值整体表现即为变量值(线性变量、连续变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为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即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获得的总收入或开支的总量。

就是时期指标。

存量:即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存储、资产负债的结存数。

是时点的指标。

流量之比、存量之比及流量与存量之比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自学考试00974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

WORD 格式.可编辑技术资料分享00974统计学原理 章节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统计的三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可扩展未简答) 2、凯特乐将统计学的三个主要源泉:英国的政治学派,德国的国势学,法国的概率统计 3、“统计”一词的含义:统计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简答) 4、统计信息的两大特征:数量性和总体性(多选、简答) 5、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 (多选) 6、四大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重点前两个) 7、按度量层次低到高: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8、区别总体和总体单位(选择,判断) 9、统计指标的的三大特性: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多选) 10、区分变异和变量,变量又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多选)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统计资料的三大特性: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选择,填空) 2.总体性的定义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判断) 3.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 访问方法 观察方法 实验方法(多选) 4.统计调查的方式: 1)普查:专门组织进行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填空、多选) 2)抽样调查:最常用的方法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了解定义(选择)(多年都有考到) 5)典型调查 6.结论:统计方式是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选择、判断) 7.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要符合客观实际,是任何一套方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行动的指南。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即总体,调查单位即总体中的个体。

统计学复习重点

统计学复习重点

1、社会经济统计:它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

统计的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统计工作);二是指统计资料;三是指统计科学统计的基本方法:一.大量观察法二.综合分析法三.归纳推断法2、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将其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

它主要描述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之比,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或联系程度。

平均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3、统计指标的基本要求:一,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二,要明确统计指标内容;三,要有一个科学的计算方法。

4、指标体系的定义和分类所谓指标体系,就是将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有机结合所组成的整体。

一,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是反映货描述社会及人口基本特征和变动情况的指标体系。

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或描述国民经济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情况的指标体系。

科技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或描述科学技术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

二,按反应的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

三,按研究目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5、统计调查的分类一,按搜集资料的组织方式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二,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三,根据调查资料登记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统计调查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四,按搜集统计数据的方法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直接观察法、采访法、报告法和问卷法。

6、普查普查: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普查是适合于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数量,目的是为了掌握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全貌,详细了解重要的国情、国力,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

(完整版)统计学总复习提纲

(完整版)统计学总复习提纲

(完整版)统计学总复习提纲统计学复习提纲第⼀章:绪论1、1)统计的含义:统计⼀词有统计⼯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种含义,但最基本的还是统计⼯作。

没有统计⼯作就不会有统计资料,没有丰富的统计实践经验就不会产⽣统计科学。

2)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作的规律,即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法,是⼀门⽅法论科学。

3)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总体有三⽅⾯特征:同质性、⼤量性、差异性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限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的来确定的。

3)标志: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可分为数量标志(⽤数字回答问题)和品质标志(⽤⽂字回答问题)。

标志还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不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共同具有的特征。

它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和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

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必然存在差异的标志。

4)变量:可变标志中既有品质标志也有数量标志。

可变的数量标志就叫变量。

变量的具体数值叫变量值。

凡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叫离散变量。

凡变量值可作⽆限分割的变量,叫连续变量。

5)指标与指标体系: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指标体系:以共同的研究⽬的为纽带⽽相互联系的⼀系列统计指标。

6)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有⼆:第⼀,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第⼆,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数字来回答;标志则既有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数字回答),也有反映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字回答)。

⼆者联系:主要表现:许多标志的数值都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得来的。

品质标志虽然本⾝不具有数值,但有些指标是按品质标志分组分组计算得出。

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可随统计研究的⽬的⽽易位,故指标和数量标志在⼀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换。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P111.3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答:①按照所采⽤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是⽤⽂字来表述的,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此统称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

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数值来表现,因此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②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法,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则是在实验室中控制对象⽽收集到的数据。

③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数据通常是在不同的空间获得的,⽤于描述现象在某⼀时刻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个概念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如要检验⼀批灯泡的使⽤寿命,这⼀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元素的集合。

⽐如从⼀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个样本。

参数是⽤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如要调查⼀个地区所有⼈⼝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个参数。

统计量是⽤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如要抽样调查⼀个地区所有⼈⼝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个统计量。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P402.2⽐较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概率抽样?答:概率抽样的特点:①抽样时是按⼀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②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③当⽤样本对总体⽬标量进⾏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

⾮概率抽样的特点:操作简便,时效快,成本低,⽽且对于抽样中的统计学专业技术要求不⾼。

统计学(版)期末复习资料

统计学(版)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 用图表展示数据。 名词解释 1.频数:落在某一特定类别或组中的数据个数。 2.频数分布: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形成的分布。 3.比例: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据占全部数据比值。 4.比率: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的比值。 5.组距 :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 6.组距分组:是将全部变量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7.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上下限的中间值 8.直方图: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即面积)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9.茎叶图:由茎和叶两部分组成的、反应原始数据分布的图形。 10.箱线图:由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两个四分位数5个特征值绘制而成的、反应原始数 据分布图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简答题。 1.数据透视表作用:可以对数据表重要信息按使用者的习惯或分析要求进行汇总和作图,形成一个符合 需要的交叉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数据分布表的制作步骤:确定组数,确定组距,根据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上组限不在内不重不漏 3.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首先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是固定的;直方图 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高宽均有 意义。其次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最后
第七章 分类变量的推断。 名词解释 1. χ2 拟合优度检验:利用 χ2 停机梁来判断某个分类变量个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某一理论频数或期望 频数是否一直的检验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列联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变量交叉分类的频数分布表。 3. χ2 独立性检验:利用 χ2 统计量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独立的检验方法。
3/7
期望概率,而独立性检验中,原假设则假设两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最后,计算期望频数时,在拟合优 度检验中利用原假设中的期望概率,用观察频数乘以期望概率,直接得到期望频数,如果独立性检验, 则假设两个变量的分类是独立的,因而两个水平的联合概率是两个单独的概率的乘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

《统计学》复习资料精选全文完整版

《统计学》复习资料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统计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则个体是(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D.每一个工业企业2.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3.调查几个重要铁路枢纽,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调查属于( )。

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4.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组内的差异性和组间的同质性B.组内的同质性和组间的差异性C.组内的差异性和组间的差异性D.组内的同质性和组间的同质性5.对百货商店工作人员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A.所有的百货商店B.每一个百货商店C.各百货商店的全体工作人员D.每一位工作人员6.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重点调查7.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C.此值归入两组均可D.另立一组8.在总量指标中,其数值受时期长短影响的指标是()A.实物指标B.价值指标C.时期指标D.时点指标9.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应比上年降低5%,实际降低了3%,则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A.97.94% B.8% C.2% D.102.11%10.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

A.质量指标B.总量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11.采用加权算术平均计算时,当各组的权数都增加1倍时,平均数( ) A.不变 B.增加1倍C.是原来的一半D.无法判断12.我国人口中,男女人口的性别比为 106:100,这是( )。

A.比例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 13.在出生婴儿中,男婴比重53%,女婴比重47%,这两个指标是( ) A.比例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D.比较相对数14.序时平均数中的“首尾折半法”适用于计算( ) A.时期数列的资料B.间隔相等的间断的时点数列的资料C.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的资料D.由两个时期数列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资料15.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B.只能是相对指标C.只能是平均指标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以16.已知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8%、6%和10%,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计算方法() A. 105%×108%×106%×110%B.(105%×108%×106%×110%)-100%C.(5%×8%×6%×10%)-100%D.5%+8%+6%+10%17.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 ) A.报告期 B.计划期 C.基期D.任一时期18.按综合指数变形的要求,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形式编制质量指标总指数时,其权数应该是( )A.11pq B.01p q C.10p q D.00p q19.设p 为商品价格,q 为销售量,则指数∑∑010qp qp 的实际意义是综合反映( )A.商品销售额的变动程度B.商品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C.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D.商品价格和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程度20.某企业的产值,2013年比2012年增长21%,其原因是() A.产品价格上升9%,产量增长了12% B.产品价格上升10%,产量增长了11% C.产品价格上升10.5%,产量增长了10.5% D.产品价格上升了10%,产量增长了10%21.某省教育主管部门要了解所属高校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则统计研究的总体单位是() A.该省每一所高校B.该省全部高校的全部设备C.该省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台设备D.该省每一所高校的每一台教学设备22.次数分布中的频数愈大,该组的标志值对总体平均水平所起的作用() A.愈大B.愈小C.可能大,也可能小D.无法确定23.在同一变量数列中,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之间的关系是()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确定D.无关24.下列关于标志变异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 B.反映现象总体的集中程度C.反映现象总体的联系程度D.反映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差异程度25.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 A.1-p B.pq C.)p 1(p -D.p (1-p)2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 A.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B.环比发展速度之积 C.环比增长速度之和 D.环比增长速度之积 27.1011q p q p ∑-∑表明() A.由于销售量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 B.由于价格变化对销售量的影响 C.由于价格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D.由于销售量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28.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 A.采用基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B.采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C.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D.采用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29.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30.累计增长量等于()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D.逐期增长量之差31.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和利润额( )A.均是连续型变量B.均是离散型变量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32.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对一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B.对工业设备的普查C.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D.调查几大彩电厂商,借此了解全国彩电的生产情况33.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总体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分成( )A.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D.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34.在出生婴儿中,男婴比重53%,女婴比重47%,这两个指标是( )A.比例相对数B.强度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比较相对数35.在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A.中位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算术平均数36.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A.增长速度=增长量/报告期水平B.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C.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水平D.增长速度=增长量/最末水平37.根据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是( )A.固定构成指数B.可变构成指数C.加权调和平均指数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38.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随机原则B.准确性原则C.系统原则D.及时性原则39.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40.某企业2003年比2002年产量增长了10%,产值增长了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 A.10% B.30% C.100% D.9.09% 二、多项选择题1. 我国统计调查的方法有( )A.统计报表B.普查C.抽样调查D.重点调查E.典型调查 2.时期指标的特点有( )A.只能间断计数B.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C.具有可加性D.不具有可加性E.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3.已知各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便能计算出()A.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增长速度C.平均增长量D.平均发展水平E.定基发展速度4.对某商店某时期商品销售额变动情况分析,其指数体系包括 ( ) A.销售量指数 B.销售价格指数 C.总平均价格指数 D.销售额指数 E.个体指数5.受两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众数E.中位数 6.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是( ) A.0)X X (=-∑B.)X X (-∑f=0C.)X X (-∑为最小D.2)X X (-∑为最小E.2)X X (-∑f 为最小7.关于趋势直线方程,bt a yˆt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a 是t 等于零时的趋势值 B.b 是趋势线在y 轴上的截距 C.b 是趋势线的斜率D.b表示时间t变动一个单位时,趋势值t yˆ平均变动的数量E.当b前面是负号时,说明y t与t是负相关8.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A.普查B.抽样调查C.统计报表D.典型调查E.重点调查9.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所能够反映的是()A.价格的总体变动情况B.销售额的总体变动情况C.销售量的总体变动情况D.价格水平固定时的销售额变动情况E.销售量水平固定时的销售额变动情况10.时期数列的特点是()A.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B.指标数值不能直接相加C.指标数值通过连续登记加总取得D.指标数值只能间断计量E.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三、简答题1.简述统计的三种含义。

统计复习 知识点整理

统计复习  知识点整理

统计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二、三章☐1、P3: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互相结合、密切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P6: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3、P7:总体与总体单位(定义、关系)/ 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个别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1)总体与总体单位是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同质性) 。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 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

如:研究一个企业的职工情况,则企业是总体,职工是单位,若研究一个城市的企业规模时,则该市所有企业是总体,企业又成为总体单位。

☐4、P8:标志与指标(标志的定义和分类;指标的定义和分类;)统计标志定义: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如:职工性别、工资水平、所有制性质、职工人数等。

分类: 品质标志(表示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文字表示)数量标志(表示总体单位单位数量的特征,用数值表示。

)统计指标定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分类:按说明的总体内容不同: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按对比关系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时间状况不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5、P10:变量(变量与变量值的定义;分类:离散型和连续型)变异: 反映组成总体的各单位不同的具体表现。

变异分品质变异和数量变异。

变量值: 变量的具体取值。

变量定义:一般在数量上的变异。

分类:①连续型变量:在整数间可插入小数的变量。

如:工业总产值、身高等。

②离散型变量:变量值只能表现为整数的变量。

如工厂数、工人数等。

☐6、P18: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主体部分包括的六部分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调查时间、调查期限等概念的理解)六部分内容:调查目的和任务;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对象:指总体范围。

(完整word版)统计学重点整理及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统计学重点整理及复习资料

统计学重点整理及复习资料第一章统计有三个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总体数量特征及数量关系。

(学科性质:方法论)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统计工作的过程:设计、调查、整理、分析。

统计的研究方法: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统计总体:客观性、同质性、差异性。

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统计学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者特征;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不可量性). 指标:反应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名称或范畴;可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率、平均)。

变异:指可变的品质标志;变量:指可变化的数量标志,变量的树枝也叫做变量值(标志值)。

第二章统计调查: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集各项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意义: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及时、系统、和完整性。

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组织方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时点状态)。

4、按搜集资料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调查法。

统计方案的设计:一、确认调查任务和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地点,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专门调查可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特点:1、一次性调查2、主要调查一定时点的情况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原则:1、必须统一规定普查的时点2、正确选择普查的时期3、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应尽可能的同时进行4、同类普查的内容在各次普查中应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重点调查: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用以反应总体的基本情况。

统计学复习要点

统计学复习要点

统计学复习要点第一篇:统计学复习要点第1章统计和统计数据数据类别;总体、样本;几种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第2章用图表展示数据定性数据表:频数分布表,列联表图:条形图(复式),帕累托图,饼图,环形图定量数据表:频数分布表(分组)图:直方图、茎叶图、箱线图;垂线图、误差图;散点图;雷达图,轮廓图第3章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水平:均值,中位数,分位数,众数(选择原则)差异:极差,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标准分数(经验法则);离散系数分布:偏态,峰态(解读)第4章概率分布重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判断);t分布,卡方分布,F分布统计量分布:参数,统计量,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标准误第5章参数估计点估计:原理,缺陷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置信度评价标准:无偏,有效,一致性单个总体参数估计待估参数均值比例方差大样本小样本大样本χ2分布σ2已知σ2已知Z分布Z分布Z分布σ2未知σ2未知Z分布t分布两个总体参数估计待估参数均值差独立大样本σ12、σ22已Z分布独立小样本正态总体σ12、σ22已知Z分布σ12=σ22t分布比例差独立大样本Z分布方差比匹配样本F分布t分布σ12、σ22未知σ12、σ22未Z分布σ12≠σ22t分布第6章假设检验原假设,备择假设;如何提假设显著性水平,P值,第一、二类错误结果表述(拒绝,不拒绝)参数检验(对照参数估计)第7章分类变量的推断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卡方独立性检验,相关性度量(3种系数)第8章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研究的问题,基本原理,基本假设方差分析表,参数估计表实验设计3种设计以及与方差分析的对应第9、10章回归分析回归的基本流程:判断有无关系、建模、检验、预测模型好坏的评判标准:判定系数,估计标准误差多元回归特有问题:调整判定系数,多重共线性(产生的问题,识别,处理),哑变量回归(系数解读)第11章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几种成分不同类型时间序列对应的预测方法:基本原理第二篇:应用统计学复习要点(09)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知道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关系(P1)2、知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与特征(P5)3、知道标志与指标的含义与分类(P6)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1、知道统计调查的方式分类(P15)2、知道统计调查的方法分类(P17)3、知道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P18)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知道统计分组的原则与分组整理的步骤(P31)2、知道统计表的构成及设计原则(P38)3、会编制频数分布表(例3.2、计算题1和2)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测度1、知道集中趋势的含义及常用测度指标(P63)2、知道离散程度的含义及常用测度指标(P64)3、知道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与数据分布特征的关系(P70、P72)4、会计算平均数和离散系数(计算题1、2和4)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知道相关关系的含义及分类(P130)2、知道相关系数的含义、性质与相关程度的划分(P135)3、知道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含义(P131)4、知道回归参数的经济意义(P138)5、能完成方差分析表并由回归分析表回答相关问题(计算题3)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1、知道时间序列的概念、分类及编制原则(P156、P157)2、知道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的含义(P169)3、会计算水平分析指标和速度分析指标(计算题1和4。

统计学复习要点

统计学复习要点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为了说明研究对象某种数量特征和规律性,对客观对象的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或称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各种有关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也称统计理论,是指系统论述统计工作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关系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3、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界限)、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

4、统计学的性质:是一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的方法论科学。

5、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6、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7、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统计资料。

8、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信息智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9、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提供和管理。

10、统计总体:是指有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

1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客观性、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12、总体单位:构成整体的每一个别事物。

13、总体与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他们互为存在条件。

总体是界定总体单位的前提条件,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基本元素。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

1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15、标志分类:按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6、统计指标:也称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17、指标的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具体数值。

18、统计指标的分类:按反应内容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按反应时间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19、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标志与指标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重点整理及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统计有三个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总体数量特征及数量关系。

(学科性质:方法论)
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统计工作的过程:设计、调查、整理、分析。

统计的研究方法: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统计总体:客观性、同质性、差异性。

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标志:统计学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者特征;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不可量性).
指标:反应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名称或范畴;可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率、平均)。

变异:指可变的品质标志;变量:指可变化的数量标志,变量的树枝也叫做变量值(标志值)。

第二章
统计调查: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向社会实际搜集各项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意义: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方式、是统计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及时、系统、和完整性。

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组织方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对象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可以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时点状态)。

4、按搜集资料的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调查法。

统计方案的设计:一、确认调查任务和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地点,五、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专门调查可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特点:1、一次性调查2、主要调查一定时点的情况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原则:1、必须统一规定普查的时点2、正确选择普查的时期3、在普查范围内各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应尽可能的同时进行4、同类普查的内容在各次普查中应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重点调查: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用以反应总体的基本情况。

重点单位:指全部单位中占比重小但其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到的比重。

典型调查: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调查。

目的:描述或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性。

抽烟调查:按照随机性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计算这部分有关数据用以推算总体有关数据的方法,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统计调查的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人为误差和代表性误差(误差具有不可分性),统计调查的误差可以控制,但是不可以消除。

第二章重点补充:1、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主要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统计整理:根据研究目的,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大量反映个体特征的原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成为反映事物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即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统计整理的步骤:一、设计统计资料整理方案;二、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三、将审核后的资料进行分组汇总;四、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

:了解。

统计分组:按照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作用:一、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二、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三、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分组标志的的选择:一、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选择;二、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来选择;三、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统计分组的种类:一、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按品质标志和按数量标志分组(其中按数量标志分组有两种形式: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二、根据分组标志多少的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分配数列: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又称分布数列、次数分布)
分配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分组标志和相应的分布次数(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称之为次数,又叫频数;各组次数和总次数之比称为比率或频率。


分配数列的种类:1、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2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

品质数列:指按品质标志分组而形成的分配数列,表明总体单位中不同属性的单位分布情况,由组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两部分组成。

变量分配数列是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

组距数列的编制步骤:一、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二、确定分组形式;三、计算组中值。

累计次数分布:一、向上累计:是将各组的次数和比重,由变量值低的向变量值高的组逐组累计;二、向下累计:与之相反。

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了解)。

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行标题和数字资料四部分组成,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了解)
补充:1、统计整理工作中,最关键且最体现工作水平的一环是统计分组。

2、主词栏按时间先后顺序分组的统计表是简单表。

3、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内部结构、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4章综合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应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总量指标的作用:1、总量指标是从数量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2、总量指标是制定方针政策、编制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了解)总量指标的种类:总量指标按其反应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总量和时点总量。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实物单位(自然计量单位、度量衡单位、双重单位、复活单位、标准实物单位)二、货币单位,三、劳动量单位。

相对指标:它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比对而形成的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比例、强度、普遍程度。

相对指标的作用:一、利用相对指标,能够反映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关系,对事物做出正确的结论。

二、利用相对指标可以消除一些不可比因素,使原不可比事物变为可以对比并进行分析。

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有无名数和有名数之分,无名数指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有名数是当相对指标分子分母单位不一致是的计量单位,如千克/每人。

常见的相对指标及计算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一定时期内某项任务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的对比的比值,它用来说明计划完成程度。

在计算实际比计划增减的绝对量时,只能用分子减分母,所得结果正号为增加,负号为减
少。

二、结构相对指标是指总体中部分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