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扩大与 缩小的倍数相等, 积不变。
一个因数扩大4倍。 一个因数缩小2倍。 积扩大2倍。
3 根据每组题中第 1 题的积,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79× 2 = 158 79× 2 0 = 1580 79× 200 = 15800
240× 3 = 720 24× 3= 72 240× 30 = 7200
积也乘 10 , 1 0 0 。
积也除 以 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 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说一说 举例说明你的发现。
20 × 4 = 80
× ÷ 10 不 变 ×÷ 10
200 × 4 = 800
课堂练习
1 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2 × 3 = 36 120 × 3 = 360 120 × 30 = 3600
探究新知
3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 6×2=12
(2) 20×4= 80
6×20= 120
10×4= 40
6×200= 1200
不变 变大 变大
5×4= 20
变小 不变 变小
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6
不变
6
不变
6
× 2 = 12
× 10 × 10
× 20 = 120
× 100 × 100
24÷8=3 200×3=60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600平方米。
选自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变式训练
算一算,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6×34= 544
一 一 积个个缩因小因((2数数11倍66扩缩×÷。大小22))24倍倍××。。((3344÷×2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5篇四班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数位挨次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

教材例2首先呈现了一幅长颈鹿父子比高矮的情境图,由它们的身高给出两个小数:1.8、5.63,再另外出示一个小数12.378。

由这三个详细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挨次表。

例3结合古钱币的有关数据教学小数的读法。

例4由广播的形式呈现四个小数,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引出小数的写法。

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老师还要留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0,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同学理解、巩固。

在写小数时,要完全根据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同学了解了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把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基础上学习的。

同学在三班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熟悉”和“小数的初步熟悉”,对常见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读写、两位小数的大小已有初步熟悉,但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数位挨次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

小数数位挨次表可以为同学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供应重要的基础。

课时目标:1、熟悉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理解小数数位挨次表,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2、通过观看、比较,把握新知,培育归纳概括的力量。

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把握小数的读写法。

突破方法:引导同学通过学问的迁移及生活阅历,把握小数的正确读写法。

难点:理解数位挨次表,能娴熟、正确地读写小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沟通,利用整数数位挨次表进行迁移把握。

教法:老师通过引导,利用学问的迁移,关心同学把握和理解学问。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9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1、熟悉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

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看、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受和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预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以下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爱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答复后作如下小结:依据刚刚同学们的沟通,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特地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方法知道它的角度吗?(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熟悉量角器。

1、熟悉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认真观看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讨论讨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

(2)小组合作讨论量角器。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留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依据答复作出以下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假如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以下问题启发:依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嬉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争论,得出同学们刚刚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乘法估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乘法估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乘法估算∣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估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2.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乘法估算练习题的讲解与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估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演示法:通过具体例题演示乘法估算的方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对比法:比较乘法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体会乘法估算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乘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计算乘法。

2. 新课导入: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3. 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乘法估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 例题演示:通过具体例题演示乘法估算的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乘法估算方法,强调其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估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练习题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乘法估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4.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乘法估算测试,评价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乘法估算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内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可能因不同的教材版本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会涉及到以下知识点:
1. 大数的认识:这个单元会介绍大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大数的比较大小等基本知识。

2. 乘法运算:这个单元会介绍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以及乘法的运算定律等。

3. 除法运算:这个单元会介绍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除法的运算定律等。

4.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这个单元会介绍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以及如何解决与面积和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

5. 角的认识:这个单元会介绍角的基本概念、角的度量单位以及角的画法等。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教师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单元总结四年级数学上册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数的认识与初步算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乘法和除法的计算以及数的整体感。

下面是对每个单元内容的详细总结:第一单元:数的认识与初步算法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自然数0与自然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初步算法,如加法和减法。

孩子们通过数的认识,了解了自然数的概念,学会了用数字进行计数,并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提升对数字的了解和计算能力。

此外,孩子们还学会了简单的算术运算,如加法和减法。

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强化了对数字和数量的概念理解。

孩子们学习了进位原理,掌握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并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三单元:乘法和除法的计算乘法和除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运算符号,这个单元主要教授了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孩子们学习了乘法表,并通过乘法表的背诵,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计算方法。

除此之外,这个单元还介绍了乘法的交换法则和分配法则,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在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了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练习题的练习,提高了自己的乘除计算能力。

第四单元:数的整体感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孩子们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数。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掌握数的整体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此外,孩子们还学习了数字的排列组合和数的比较大小等概念,通过比较孩子们不同的数值大小,培养他们对数的直观感受以及思维逻辑能力。

通过上述四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在数学方面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他们对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的理解更加深入。

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应用已学的算法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同时他们的数的整体感也得到了培养。

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不仅帮助孩子们在数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还培养了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 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 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小数部分的0也要依次读出。

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去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3.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具体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4. 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直到比出大小。

5. 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用 “四舍五入”法。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二、四边形的认识1. 四边形的定义: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 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 特殊四边形: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且容易变形。

4. 四边形的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长+ 宽) ×2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三、平移与平行1. 平移: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

2.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画法包括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平移三角尺,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一条直线。

四、垂直的概念1. 相交与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位数和两位数的概念;–能够进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算数运算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困难;–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本课内容相适应的数字乘法练习题PPT;2.板书:设计好本节课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及示例;3.实物道具:准备适量的小球或者小玩具作为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4.习题册:备有与本单元相关的练习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第二步:讲解1.分析三位数和两位数的结构,介绍如何进行多位数相乘的方法;2.讲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以及在运算中的应用;3.示范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理解运算规则。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第四步:拓展1.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运算;2.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题目,挑战自己的极限。

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方法;2.强调进位和借位在运算中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运算,掌握进位和借位的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一、认识小数1. 小数的认识小数是比分数还要小的数。

小数点右边的数字表示分数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

如0.1表示1/10,0.01表示1/100等。

2. 小数的读法小数的读法遵循整数的读法,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按照相应的位置读出来,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后面每一位数字的数字词都要加上“点”。

3. 小数的大小比较当两个小数进行大小比较时,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从左向右逐位比较大小,直到有一个数字较大为止。

二、小数的加减法1. 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运算与整数的加法运算类似,将小数点对齐后,从右向左逐位相加,若进位则加到前一位数字上。

2. 小数的减法小数的减法运算也是将小数点对齐后,从右向左逐位相减,若不够减则向高位借位。

三、小数与分数的互相转化1. 小数转分数将小数化为分数时,小数点后面的位数是分母,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分子。

2. 分数转小数将分数化为小数时,分子÷分母即可得到对应的小数。

四、小数乘法和除法1. 小数的乘法小数的乘法运算与整数的乘法运算类似,先将小数点去掉,然后进行普通的整数乘法运算,最后在结果中加上小数点,并保持与乘数和被乘数小数点位数相加。

2. 小数的除法小数的除法运算也是先将小数点去掉,然后进行普通的整数除法运算,最后在商中加上小数点,并逐步进行余数向下去异或。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小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运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小数运算和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加练习,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运算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小数的运算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了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除了基本的小数运算,还有一些扩展的内容和应用问题,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数的乘除法应用在小数的乘法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涉及面积、体积、金钱等实际问题。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一、加法交换律。

1. 定义。

-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b + a。

例如:3+5 = 5+3,结果都是8。

2. 应用。

- 在进行加法计算时,如果两个数相加的顺序交换后计算更简便,就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

比如计算25+13+75,可以先算25 + 75=100,再加上13,得到113。

二、加法结合律。

1. 定义。

-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 + b)+c=a+(b + c)。

例如(2+3)+5 = 2+(3 + 5),都等于10。

2. 应用。

- 当多个数相加时,可以根据数的特点,利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如计算12+34+66,可以先算34+66 = 100,再加上12,结果为112。

三、乘法交换律。

1. 定义。

-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 b×a。

例如2×3=3×2 = 6。

2. 应用。

- 在乘法计算中,如果因数交换位置后计算更方便,就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

例如计算25×4×3,可以先算25×4 = 100,再乘以3得到300。

四、乘法结合律。

1. 定义。

-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例如(2×3)×5=2×(3×5)=30。

2. 应用。

- 当多个数相乘时,可以根据数的特点运用乘法结合律简化计算。

如计算25×16,可以把16拆分成4×4,然后先算25×4 = 100,再乘以4得到400。

五、乘法分配律。

1. 定义。

-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通常涵盖了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技能,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这个单元中的知识点: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1. 整数的基本概念: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2. 整数的大小比较:学会比较整数的大小,包括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

3. 整数的加减法: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包括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4. 整数的乘除法:学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小数的认识与运算1. 小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小数的意义,包括小数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2. 小数的读写:学会正确读写小数。

3. 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4. 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三、分数的初步认识1. 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分数的读写:学会正确读写分数。

3. 分数的比较:掌握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4.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四、度量单位的认识与转换1. 长度单位:认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2. 面积单位:了解平方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 体积单位:学习立方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

4. 时间单位:认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

五、几何图形的认识1. 平面图形: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平面图形的特点。

2. 立体图形: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基本立体图形。

3. 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学习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了解如何收集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

2. 数据的整理:学习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3. 数据的呈现:掌握使用图表(如条形图、饼图)来呈现数据的方法。

结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运算,了解度量单位的转换,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学会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角的认识:学生将学习如何定义角,包括角的顶点和边的概念。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和钝角)之间的差异。

2. 画角: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来画角,包括指定度数的角和直角。

3. 直线的相交与平行:学生将学习直线在平面上的不同关系,包括相交、平行和不交叉。

他们将学习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以及如何通过画平行线来创造新的平行线。

4. 旋转与角: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旋转角来创建新的角,以及如何使用旋转来比较角的大小。

5. 解决问题: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他们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关于角度和方向的几何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这些概念,建议他们多做练习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努力将这些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教学内容1、本单元教材内容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第六课时第七课时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效果检测题一、填空题。

[共25分]1、梯形里一组互相平行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和()。

2、平行四边形的()组对边分别平行。

3、线段有()个端点,射线只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4、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5、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6、120°的角比直角大()度,比平角小()度。

7、1周角=()平角=()直角8、两条平行线间可以画()条垂直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都()。

9、找出下列各图中的底和高。

B BED F C D C以()为底,()是高。

以AB为底,()是高。

10、下午5时,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较小角是()角,是()度。

11、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度。

12、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

13、下图中平行四边形有()个,梯形有()个。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共10分]1、一条射线长1亿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7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生:不是。

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

(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

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4单元 运算律 1买文具

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4单元 运算律 1买文具
36÷12×2+13×6
=6+78
=84(元)
学以致用
课件PPT
课件PPT
课堂小结
2. 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大家有什么收获?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在一起,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课件PPT
谢谢
错误解答
易错提醒
36÷(4+5)×8 =9+40 =49
36÷(4+5×8 =36÷9×8 =4×8 =32
正确解答
1.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学以致用
课件PPT
买2个计算器和4盒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
2×22+4×24=140(元)
2.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
学以致用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9÷3×5-2 =1
( )
[ ]
探究新知
课件PPT
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你能总结一下四则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24×2+24÷2
典题精讲
1. 计算:
解题思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在一起,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2×(9- 4)×6
课件PPT
计算 36÷(4+5)×8
错误解答
易错提醒
36÷(4+5)×8 =9+40 =49
课件PPT
错解分析:
易错提醒
根据运算顺序,此题中有括号,所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而此题是先计算的括号外面的除法和乘法。
课件PPT
计算 36÷(4+5)×8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是一个四边形,其中相对的两条边平行。

这个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平行四边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四边形,比如门、窗户、桌子等。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相对角也相等。

此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也会将其分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三、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其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计算公式为:周长= 2 × (长+ 宽)。

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其底和高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面积= 底× 高。

四、认识梯形
梯形是一个四边形,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梯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梯子、挡土墙等。

五、梯形的特征
梯形有一组平行的对边,并且相对角相等。

此外,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平行,但不一定等长。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识别和区分梯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出数的数值。

2. 能够掌握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3. 能够认识千位以内的数,如:1000、200、30等。

4. 能够初步理解“几百”、“几十”等表达方式。

5. 能够认识数字“0”和“1”。

二、教学重难点1. 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2. 数字“0”和“1”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举例子、出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力,导入本节课主题。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出一些数,并请多数学生报出结果,引导其自行总结规律。

3. 正确读出3位数引导学生正确读出3位数的数值,如:156、450等,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练。

4. 会读千位数介绍千位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读出如1000、3480等数,并且帮助学生通过练快速掌握千位数的读法。

5. 探究“几百”、“几十”介绍“几百”、“几十”这类表达方式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辅助理解和记忆,如:游戏、图片、数字卡片等。

6. 认识数字“0”和“1”介绍数字“0”和“1”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其代表的意义,如:0个单位、1根勺子等。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上出的练题,复千位数的读法,巩固方法与技能。

五、板书设计1. 1至999之间的数的读法。

2. 数字“0”和“1”的认识。

3. 千位数的记忆和惯。

4. “几百”、“几十”的认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字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取得了预期效果。

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字的记忆能力较弱,难以较快地掌握知识点,明确了后期教学的方向和重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知识整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知识整理

一、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知识整理1.1. 整数的认识整数是由0、正整数和负整数组成的有理数,用于表示具有方向的量和负数概念。

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

1.2. 整数的比较在进行整数的大小比较时,要根据数轴的正负位置来判断大小关系。

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比较,通过画数轴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1.3. 整数的加减法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同号整数相加、异号整数相减等。

1.4. 整数的乘法学生学习了整数的乘法,并通过实际情境题目来进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1.5. 整数的除法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一课程中开始接触整数除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整除和余数的计算。

1.6.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学习整数运算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整数运算的各种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

1.7. 整数计算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整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温度的正负表示、海拔的正负表示等。

1.8. 整数的综合运用通过综合运用整数的加减乘除和运算定律,提高学生整数运算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 整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趣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整数的概念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1.10. 整数的综合练习通过大量的综合练习题,巩固整数的概念和运用,同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和纠正学生在整数运算中的问题。

1.11. 整数的知识点总结通过总结整数的认识、比较、加减乘除、运算定律和实际问题运用等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整数的理解。

1.12. 整数的拓展学生可以通过拓展,了解一些整数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应用场景,如股票涨跌、温度变化等,从而丰富整数的学习内容。

二、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教学特点2.1. 整数概念的引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需要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整数的认识。

2.2. 整数概念的生成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整数的生成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1.三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引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和因数中间、末尾没0的乘法),2.积的变化规律3.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先从因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入手,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

最后运用乘法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计算。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乘法估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总结、归纳、比较、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谨慎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建立数量关系式,增强估算意识。

四、教学难点:建立数量关系式,应用这种关系正确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讲授法六、学法:迁移法、练习法七、教具:口算卡、情景图。

八、学生用具:卡片练习本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笔算乘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启发、引导学法:说一说、算一算教具:图片、题卡学生用具:练习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小组讨论并汇报)提问:(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板书:145×12=17401 4 5× 1 22 9 01 4 51 7 4 0和45×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P47 做一做(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或末数中间尾有0的乘法)P4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演示、讲解学法:说一说、算一算、练一练教具:图片、学生用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口算40×72= 600×300= 30×23=53×30= 20×700= 40×22=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708×6= 790×8= 54×278=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2怎样计算160×30=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0×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独立计算106×30=学生反馈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教材P48 做一做1、2(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练习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练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具:题卡学生用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P49——3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2、P49——6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3、P50——8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P49——1 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订正(二)指导练习1、P49——5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注意单位换算2、P50——9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教师指导:此题有两种思路,方法一:分别求每种3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方法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P50——11 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汇报教师指导:此题有简便方法,因为15×200=3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15×210>3000不能购买,而200-128=72 200-108=92 200-198=2 因此只要再用多出来的钱分别乘15,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50——12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方法再汇报教师指导: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方法是:先确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2;剩下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520×4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教师指导: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3;然后依次确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下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下的4、5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就是345×20=6900。

(三)检测评价1、P49——7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2、P49——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P5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演示、讲解学法:说一说、算一算教具:图片、学生用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6×20= 6×200=(二)探索新知1、组织小组交流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20×4= 10×4= 5×4=4、组织小组交流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5、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观察算式。

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6、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不变,这时积应该是(),如果另一个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该是()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该()3、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原来的积是()4、P51 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5、P51 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方法有两种,方法一:先求出长200÷8=25(米)再用25×24=600(平方米)方法二:因为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也扩大3倍,200×3=600(平方米)(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五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授课时间教学内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演示、讲解学法:观察、体会教具:小黑板学生用具: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教学例5出示例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