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3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学案,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多__分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个宏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学情分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有限但好奇心较强。
因此可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象的事物来类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区别岩石圈与地壳。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视频导入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设问:地震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__出来的?活动2自主阅读展示横波和纵波比较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延伸:通过让学生讨论汶川地震时的感觉,延伸横波和纵波的影响活动3探究“探究一”:不连续面和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深挖“图1.25”涵盖的知识。
深入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多__动画展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过程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
“探究二”: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活动4联系生活,类比学习将地球的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类比自主学习: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活动5课堂检测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ABC都可以2、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3、地震发生时,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同学们的感觉是什么?()A.只感觉到左右摇晃B.只感觉到上下抖动C.先上下抖动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抖动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教学难点:解释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副地球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概念和特点。
3.实物展示和观察(10分钟)通过展示地壳的岩石样本和熔岩流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地壳的不同类型和厚度。
4.实验演示(1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幔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6.归纳总结(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
7.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
8.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观赏一段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并鼓励他们深入学习这一领域。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预期范围内可以顺利达到。
但是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实验器材不齐全,影响了学生的实际观察效果,需要改进。
此外,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
2. 地球的外部圈层讲解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3. 地球的内部圈层阐述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5. 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和相互作用。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概述2. 第二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3. 第三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4. 第四课时:圈层间的相互作用5. 第五课时: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教案中图版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共五个课时,涵盖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各圈层特征、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试题,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模型和案例。
2. 教学教材:提供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点和实例。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圈层划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地球表面现象推断地球内部结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和构成。
2.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三、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或示意图。
2.练习题集。
3.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立体图或地球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由什么构成的吗?”2.探究(15分钟):展示一个地质剖面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构成。
提问:“地球的内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概念。
3.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详细介绍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
4.练习(20分钟):发放练习题集,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题既涉及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知识,也包括了解释地球表面现象的运用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5.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和与地球表面现象的关系。
提问:“地震和火山爆发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表面现象。
6.拓展(10分钟):提供一些有趣的地球科学实验或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五、巩固与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了解和掌握可能会有所不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影片《地心游记》导入【思考】1、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真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掌握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地球模型、PPT等;2.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球科学》、《地球的圈层结构》等;3. 小组讨论材料:纸、笔、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地球模型或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2)提问:“你们认为地球由哪些圈层组成?”;(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讲解各圈层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实践与探究:(1)让学生观察地球圈层结构图像,分析各圈层的分布和特点;(2)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制作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加深对圈层结构的理解;(3)邀请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3)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创新等。
六、教学拓展1. 引入相关学科知识:(1)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结构、板块运动等;(2)生态学:生物圈的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3)环境科学: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人教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球的圈层结构Ⅰ教材内容分析1. 课标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部分知识点易混淆且较抽象,需要运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
3. 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质学上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课本示意图,学习地理的科普知识,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地理知识,增强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往后的学习和教学,如,水循环和岩石等做铺垫。
Ⅱ学生情况分析1.对于高一的学生各人空间想象能力不等,因此教学需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知识。
2.一般学生对科普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地震是现在比较热点的话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的特征和划分依据。
2.了解地震波和岩石圈的概念。
3.初步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列表获取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
(二)过程和方法Ⅳ1.通过图解的方法,分析和掌握地球各圈层的分层情况,训练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像中获取重要信息。
2.运用类比的手法解释地震波等抽象概念,运用对比手法,区分纵波和横波等易混淆的知识。
3.通过人类活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探究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地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Ⅳ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概括地球各圈层的特征。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图,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难点1.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规律。
2.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波和横波,地壳和岩石圈。
3.画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1.2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以时事新闻、身边地理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3.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学校地理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对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的理解。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作业完成后,及时上交,教师将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及特点,特别是地壳、地幔、地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的理解,包括地热梯度、板块构造理论等。
3.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自然灾害等实际问题。
4.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GIS、遥感技术等,对地球圈层结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环节。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提问: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何构成的?它有哪些神秘之处?”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
2.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神秘现象视频,如火山喷发、作业:
-设计一项实验: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项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实验,如模拟地震、火山喷发等,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撰写科普文章:以地球圈层结构为主题,撰写一篇科普文章,要求语言简练、图文并茂,向他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书写工整,确保作业质量。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3.能够描述和解释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表面和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白板。
2.地球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通过让学生观看地球的照片或模型,激发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为什么地球会有不同层次的结构?二、呈现(15分钟)1.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示意图,并讲解每个圈层的特点和位置。
-大气圈:主要由气体组成,包括大气层、热圈、中间层和外部层等。
-地壳: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矿物组成。
2.阐述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大气圈保护地壳和生命,地幔的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等。
三、探究(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教材、互联网或其他资源,进一步了解每个圈层的性质和作用。
2.要求小组讨论和回答以下问题:-大气圈的作用是什么?它的厚度有多少?-地壳有哪些类型?它是什么结构?-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如何变化?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什么?-地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3.每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四、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学生进一步讨论。
五、拓展(15分钟)1.提出其他和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问题,如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等。
2.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
3.小组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发现和思考结果。
六、总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球科学领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最新5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图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划分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充满了探知的渴望。
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
《西游记》我们都熟悉吧?还记得孙悟空上天入地吧?不仅在我国,1864年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也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将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那真实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依据及主要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3)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组成及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2、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
(2)理解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这一主题。
(二)讲授新课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图,向学生讲解地震波的分类(纵波和横波)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变点,从而得出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位置。
(3)结合图片和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展示地球外部圈层的示意图,介绍大气圈的组成成分、厚度和作用。
(2)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水圈的组成、循环过程和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3)以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四)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性和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
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2》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
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
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
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
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
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的学习风格。
(二)、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前面三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的组成部分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
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几张的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关联图/思维导图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①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层的主出各圈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
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2)、难点:
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之所以把这部分知识确定为难点是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与其物理特性相关,学习这部分知识要运用到物理学知识,要求的地理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对于推断内部各层的物质也要求较广博的知识与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地震波在地壳内部的变化情况紧密联系,要搞清楚内部的分层首先要读懂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图,而高一学生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对有效信息的提炼还不准确,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难于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的一块。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②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③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概况和特征,明白圈层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地球内部地震波如何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之间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②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5、教材的处理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教材中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
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要对书上图1.25进行重点讲解。
教材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描述得比较少,而这部分内容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教材只介绍了各圈层的基本概况,对此,我打算读这部分教材增加部分内容吧内部各圈层的特征补充完整。
教材中的活动和课后练习部分比较少,对此我也打算加一些活动和练习。
教材中外部圈层部分,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方面联系比较少,对此在讲课中我打算加一部分关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
6、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
PPT课件、西瓜、熟鸡蛋、图片展示、版图和板书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②学会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③学会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④学会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②学会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②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
2、教学策略
构建学习法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法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根据这一思想,本节教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学习”策略,通过对比、合作讨论、演绎归纳等方式,达到一种“旧知”构建“新知”的效果。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外部圈层的特点这两部重点内容需要着重讲解,在地球内部圈层部分,采用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突破。
在地球外部圈层特征部分,采取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和讲解。
4、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