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风 病 概 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B型麻风的皮肤损害——皮损较复杂,具有多形性 和多色性,大小不一,分布广泛但不对称,皮损边 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或内缘清楚外缘模糊。 有的皮损呈靶形称为“靶形斑”,有的呈带状、蛇
形状或不规则形,有的斑块或浸润的中央呈穿凿状,
称“免疫区”。 • 皮肤涂片查菌阳性(2+~4+) • 组织病理变化 抗酸染色阳性(2+~4+) 。
• 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方式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或 经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
• 易感个体——指麻风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
于被感染者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力。 • 自然因素——指气温、湿度、紫外线的强度等。 • 社会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卫生状况、 文化教育、人口流动、交通状况、风俗习惯等。
• 皮肤损害——主要检查皮疹类型、数目、大 小、边缘、色泽、部位、分布、表面及查菌 情况等。 • 神经损害——主要检查神经形态、神经功能。 • 神经功能——主要检查浅感觉有无异常,包 括触觉、痛觉和温觉,检查顺序一般先测痛 觉,而后测触觉,两者均丧失,不必在做温 测定。如痛觉、触觉正常时,再测温觉。
• 生长速度慢 麻风菌系细胞内增殖的病原体,体外人ຫໍສະໝຸດ Baidu培养迄今仍未 获成功。但用麻风菌接种小鼠低温部位足垫(27至30℃)皮 下,可出现明显生长,并能传代。麻风菌对数期生长世代时 间需11至13d,而一般细菌增殖一代仅需时20至30min,而同 属于分枝杆菌的结核杆菌约需18至20h。因此,麻风病潜伏 期较长与其病原菌生长速度慢有关。 • 生活力 环境因素对麻风菌活力有明显影响。麻风菌经紫外线照 射30至60min,或经日光照射2h即完全失去活力;麻风菌悬 液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至24℃)条件下保存 两周,活力即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在60℃,10 至30min即完全失去活力。
麻 风



广南县皮防站
詹龙云 广南县麻风病防治群:107300731


麻风病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
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已2000多年。本病往往在青壮
年发生,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畸残,给病人、家庭及
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
康构成严重威胁。
麻 风 简 史
• 麻风病的疫源地及其传播史 多数学者认为麻风病是多中心源的。而Muir (穆尔)等认为印度是它最早的发源地,东传至中 南半岛,北传至中国,再传至朝鲜、日本;由中南 半岛南传至东亚各国;西经波斯、阿拉伯传至非洲, 再由埃及经希腊、巴尔干半岛再传至欧洲;由欧洲 及非洲传至美洲;由中南半岛、欧洲或亚洲传至大 洋洲。
防 治 管 理 史
• 中外历史上的宗教、礼法和法规都极端歧视
麻风病患者,有过诸多的限制和规定,引起
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待麻风病的态度及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得到不断的演变
和改进。
• 将病人聚居于偏辟地区或遭杀害
• 设立麻风病人收容所和疗养地
• 设立麻风病院 • 废除强制人身隔离,实行社会化治疗
• BT型麻风的皮肤损害——可有红斑、浅色斑或斑块, 边缘清楚,大的皮损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
有的皮损呈环状,内外缘均较清楚,中央形成圆形或
卵圆形的“免疫区”。数目较多,但分布不对称,浅 感觉障碍明显。
• 皮肤涂片常规查菌阳性(1+~2+)
• 组织病理变化 抗酸染色阳性(1+~2+)。
麻风病的检查
• 麻风的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临床检查、细菌、病理 检查以及有关试验等。 • 询问病史——主要了解其出生地是否有过麻风接触 史,是否到过麻风流行区以及皮损的感觉和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等。 • 临床检查——主要检查皮肤和周围神经。检查应在 明亮的自然光线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从头至 足全身依次详细检查,内容有皮肤损害、神经损害 以及其它器官的检查。
麻风病的体征和症状
• 潜伏期——自细菌进入人体至发病的期间称 潜伏期。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5年,长 者达10年。麻风菌进入体内表现出的临床症 状是多样化的,涉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及 周围神经的症状及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 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的主要依据。
• 皮肤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具有不 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如原发性损害的 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和疱疹等及 继发性损害的萎缩、瘢痕、角化、溃疡及鳞 屑等。
首先应用普洛明静脉注射治疗;1946年,Cochrane、1947
年,Lowe相继使用氨苯砜(DDS)肌注和口服;多年来DDS 一直成为主要的抗麻风药物。1962年,Browne等及1970年
Leiker等,分别报告用氯苯吩嗪(B663)及利福平(RFP)
口服治疗麻风病。
• 公元12世纪——大风子治疗 • 19世纪四十年代——砜类药物治疗 • 19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氨苯砜+利福平治 疗 • 19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氨苯砜+利福平+氯 苯吩嗪治疗 •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麻风化疗研究 组推荐了用于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 麻风的联合化疗(MDT)方案。
麻风病的鉴别诊断
• 麻风病要与许多皮肤疾病相鉴别,要客观的 进行各项检查和综合分析。常需要鉴别的疾 病有:
• 单纯糠疹
诊断要点
多见于少年儿童,也可发生于青壮年。 好发于颜面,开始时为境界不清的色素减退斑
或淡红斑,伴细小糠秕样鳞屑,一般无不适或 有微痒,可自行消褪,但易复发。 浅感觉正常。
• 至2014年底,我县累计登记病人1589人,累计 治愈1215人,死亡246人,现症病人数50名, 监测期病人42名,患病率在0.07‰,我县尚有 3个中流行区,主要在珠琳、五珠、篆角,11 个低流行区,其余为无流行区。由于自然条件 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至今麻风患病率 及发现率仍较高,是当前我县麻风病防治的重 点地区。 • 每年仍有10例左右的新发病人,按部颁标准达 到基本消灭麻风病任重而道远。
麻风病的治疗
• 由于DDS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和其他抗麻风药物耐 药病例的出现,单用任一抗麻风药物治疗均可能产 生耐药性,因此,WHO于1981年推荐对麻风病采用 联合化疗(MDT)。
• 少菌型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氨苯砜(DDS)+利福平(RFP)。疗程 六个月。
• 多菌形采用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氨苯砜(DDS)+利福平 (RFP)+氯苯吩嗪(B663)。疗程24个月。
不规则形。
局部刺激不产生红斑反应。
• 扁平苔癣
诊断要点
皮损为红色或紫红色,帽针头至扁豆大多角形扁平丘疹, 表面有一层角质薄膜,有蜡样光泽,除去薄膜可见有少量 鳞屑。 经过中皮疹逐渐增多并可相互融合,呈苔藓状斑 ,周围 可有散在皮疹。 多见于成年人,常伴程度不等的瘙痒。 皮疹可发于全身各处,但常限于四肢,以屈侧为多,常对 称发生。 粘膜多同时受累,以口腔及外阴为主,呈乳白色斑点,斑 细小孤立,或排成环状、线状及不规则的网状。
麻风病的诊断
诊断要点 • 浅感觉障碍与闭汗 • 神经粗大 • 皮肤涂片或组织病理中查到麻风杆菌 • 特异性组织病理变化
麻风病的症状总结为以下八条:
经常红眼,酒醉面容 眉毛稀疏脱落 长期不愈的红白斑疹、结节、斑块 躯干、四肢局部皮肤麻木、闭汗 虎口肌肉萎缩,爪型手 足底破溃,无明显疼痛 口角歪斜,闭眼不拢 单脚高抬走路,步态异常
我县麻风流行现状
• 2014年底,我县有麻风专业防治机构1个,麻 风院村2个,专业防治人员52名,还有基层防 治网及基层卫生人员协助开展工作。通过积 极防治,新病人数减少,发现率和发病率显 著下降,治愈大批病人,现症病人数减少, 患病率显著下降;流行范围缩小,流行程度 下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业防治队伍和基 层防治网,改善了社会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 和态度。
• BL型麻风的皮肤损害_多数类似瘤形麻风,有斑疹、 斑块、结节等,呈淡红或棕褐色,表面光滑,但没
有瘤型麻风皮损那样光亮多汁,有的皮损呈环形,
内缘较清楚,边缘模糊,皮损分布广泛,但不完全 对称,浅感觉障碍出现较迟且较轻。
• 皮肤涂片查菌阳性(4+~5+)
• 组织病理变化 抗酸染色阳性(4+~5+) 。
麻风病的临床分类
• 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是以光谱概念来分的,
即在免疫力最强的TT和免疫力最弱的LL麻风之间,
存在着很多免疫力和稳定性不同的界线类麻风。从 TT、BT、BB、BL到LL,像一片连续的光谱,各型 类麻风之间是连续移行,可以演变。
临 床 表 现
• 皮肤表现
TT型麻风的皮肤损害——皮损局限而单一,通常只有一、 二块,分布不对称,皮损较大,为红色或暗红色斑疹或斑块, 边缘清楚,呈环状或地图状,皮损表面干燥,毳毛脱落,闭 汗,浅感觉障碍出现早而明显。 • 皮肤涂片查菌阴性 • 组织病理变化 抗酸染色阴性。
病因及治疗演变史
• 古代认为麻风病是因鬼神或天命受到惩罚所 致。我国秦汉时主“风”说;隋唐时有“虫” 说;明代以后有了传染和遗传观念。欧洲在 19世纪中叶以前认为它是遗传病。1873年, 挪威医学家汉森,在病人组织中发现麻风病 的病原体,1931年,国际麻风会议上被命名 为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菌)。
乡村医生如何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
• 牢记八条线索,警惕经久不愈的皮肤病患者。 • 认真为麻风病患者家属及邻居检查身体。 • 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认真的开展疫村体检调查 工作。 • 实事求是的开展自然村线索访问工作,发现 可疑线索及时上报。 • 认真填写按时上报各种表格。 • 春节前后仔细的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体检。
• 白癜风
诊断要点
为界限明显的乳白色脱
色斑,数目、大小不一。 边缘可有色素沉着,皮纹正常,毛发完整,多呈 白色,也可为正常颜色。 无自觉症状。 病理检查仅黑色素细胞少。
• 贫血痣
诊断要点
可于出生后或儿童时发生,为先天性局限性血管
发育缺陷,但不是结构而是功能异常。
皮损为境界明显的淡白斑,常为圆形、椭圆形或
显微镜下看到的麻风杆菌
• 唐代医圣孙思邈亲手治疗过600名麻风病患者,堪称是世界 上最早的麻风病专家。 • 几千年来,人类对麻风病的治疗进行过多种偿试。大风子于
公元12世纪从东南亚输入中国,南宋白玉蟾在1127年前后就
用其治疗麻风病。 • 砜类药的问世使麻风病进入了化学治疗阶段。1943年,Faget
• 神经症状——麻风菌具有嗜周围神经的特性。 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 经损害,且皮肤损害与神经损害是互相关联 的。麻风神经损害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 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 润。引起充血、水肿和压迫,导致病理性损 害加剧。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理性改变。 • 表现为——神经粗大、神经脓疡与钙化、神 经纤维化、神经功能障碍。
麻风病的传染和流行
• 麻风病的传染 麻风病是由麻风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潜伏 期通常为2至5年,最长可达10余年,与其他传染病 一样,麻风病的传染也需要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个体三个环节,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 • 传染源——主要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 主要是多菌型(MB)患者,其皮肤及粘膜损害处含 有大量的麻风菌。细菌常随破损的皮肤和鼻分泌物 排出体外引起传播。
• LL型麻风的皮肤损害_为淡红斑或浅色斑,小 而多,分布广泛对称,边缘模糊,表面光亮、 多汁,可出现弥慢性结节,面部皮肤弥慢性浸 润加深,形成结节或斑块呈“狮面”状,鼻、 唇肥厚,耳垂肥大,有明显浅感觉障碍和闭汗, 肢端溃疡较多见。
• 皮肤涂片查菌阳性(5+~6+)。 • 组织病理变化 抗酸染色阳性(5+~6+)。
麻风病 细菌学
•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体,简称麻风 杆菌和麻风菌,其分类学上属放线菌目。分 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是分枝杆菌中惟一 能侵犯人和动物神经组织的病原菌。自1873 年汉森发现麻风菌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 但是至今尚未能够体外培养。在美洲一种叫 犰狳的体内能够繁殖。
麻风杆菌的一般特点 • 形态 多形性,麻风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杆菌相 似,经萋尼法抗酸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着 色均匀的杆菌,细长、略带弯曲,也可看到对抗酸 染色不均匀呈短杆状、断裂状、串珠状及颗粒状等 形态。 • 抗酸性 麻风菌能被苯酚复红染成红色,着色后不能被 酸性溶液(或酸醇溶液)脱色。 • 聚簇性 麻风菌在细胞内外多呈团、束状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