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一)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丰富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结果蛇变得奇形怪状,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个人在夜晚看到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心里的恐惧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冷静对待事物,不要被杯弓蛇影所迷惑。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瞎担心,要有信心面对生活,不要成为杞人忧天。
4.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铃铛,却把耳朵捂住了,以为别人听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的人自己以为聪明,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5. 画龙点睛。
古时候,有个画家画了一幅龙,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
结果龙仿佛有了生命,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6. 杀鸡取卵。
有个人为了一时的利益,杀了鸡取了鸡蛋,结果失去了长期的收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更大的好处。
7. 守株待兔。
传说有个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去努力。
8.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看到了井口的天空,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目光短浅,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9.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远方的海洋,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望洋兴叹,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
10. 胸有成竹。
古时候,有个人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做事才能游刃有余。
1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20个成语典故

20个成语典故(十一)井底之蛙【典故】《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
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
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
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
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典故】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
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
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
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
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
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
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导读:导语: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以下20个成语中包含着20个历史典故,爸爸妈妈们趁暑假有空快教给孩子吧!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1、一鼓作气(曹刿 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一、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说的是越多越少,越少越多。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提出来的思想,也即是多多益善,少少则反动。
人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或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当地把握自身的数量,以避免引起过度消费或过度生产的危险。
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中的故事,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机遇下历尽艰辛而未得所求,放弃活动而守候不动。
它至今仍用于形容一个人因未能预料到未来而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或因无所作为而失去机会。
三、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离骚》中所使用的典故,形容狗叫声响彻孤山,间接地表达一种内心的深切寂寞和悔恨。
这句话也用来比喻节前明白的事情把人搞的焦头烂额,让自己之前的预谋破灭,而由此发生的后果非常prepared。
四、弱肉强食:“弱肉强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形容在自然界中,弱者要面临着吃来的生存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食物而生存下来。
用来比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中,弱者也会面临着此类的残酷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利器而掌控方向。
五、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死亡当成是回家的过程,并且不要惧怕它,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大步向前。
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某人勇敢坚定不移,不怕困难和安危,永不言败,而且希望可以经受一切困难而获得成功。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哲理,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吧!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位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冥思苦想,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滴墨水,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缀。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啊!”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
3.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守着,希望能等到兔子撞上来。
他的愚蠢行为被人们取笑,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了形容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人的成语。
4.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人在河边刻了一艘小船,船掉到水里了,他却在原地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掉到水里去了,他却不信,还在原地寻找。
后来“刻舟求剑”就成了形容人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成语。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个大臣想试探秦始皇的权力,他抓来一只鹿,说是马,问秦始皇认为是什么。
秦始皇居然说是马,大臣得知秦始皇已经被蒙蔽,暗自庆幸。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成语。
6.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为了报仇,每天都在火炉上烤着薪木,用来激励自己。
他最终成功报仇了,后来“卧薪尝胆”就成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不怕牺牲、忍受艰难的成语。
7. 杀鸡取卵。
有个农夫每天都杀掉母鸡,取鸡蛋。
别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却不听,最终所有的母鸡都被他杀光了,也就再也没有了鸡蛋。
后来“杀鸡取卵”就成了形容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成语。
8. 守口如瓶。
古时候,有个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一直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出去。
后来“守口如瓶”就成了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的成语。
9.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他心中已经有了画面,所以他在纸上轻轻一笔,就能画出精美的竹子。
20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大全图片及解释

20个经典成语故事有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申五令、围魏救赵、一字千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暗度陈仓、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凿壁借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沧海桑田,不拘一格、了如指掌,长风破浪、拔苗助长、一叶障目。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最常见的20个典故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1)(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经典成语故事2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它由于其简洁而深入人心,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20个关于成语的经典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故事一:画蛇添足在古代有个人非常善于画蛇,他的画蛇非常逼真。
有一天,他看到一幅别人画的蛇的画,觉得上面还缺少点什么,于是他拿起画笔,给蛇画上了足。
结果,这只本来很完美的蛇变得怪异而可笑了。
从此之后,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的情况。
故事二:杯弓蛇影有一天,一个人在夕阳下散步,从远处的一家酒楼走过,突然发现一个酒杯的倒影移到他的面前。
他惊恐地以为是一条蛇,吓得急忙躲避,结果摔倒了。
原来,他只是看到了酒杯的倒影,做了莫须有的事情。
从此以后,人们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为过度紧张而对事物产生错误判断的情况。
故事三:因果报应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东西,心中非常得意,以为自己得逞了。
然而,过不了多久,他也被人抓去偷东西。
这时,他才明白偷盗的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从此以后,人们用“因果报应”来形容善恶有报,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道理。
故事四:守株待兔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树苗,每天都在旁边辛勤地照料,但是一直没有结果。
有一天,他坐在树下休息时,看到一只兔子从旁边奔过,结果一头撞到了树枝上死了。
这让他非常开心,觉得以后只要守株待兔就能得到兔子肉吃。
可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够得到兔子肉。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株待兔”来形容不会主动争取,只想靠机会得到好处的人。
故事五:镜花水月很久以前,有两个朋友一起游泳。
其中一个朋友看到水中有漂亮的花和月亮的倒影,觉得非常美丽。
但是另一个朋友知道那只是镜花水月,是虚幻的,没有实际的存在。
从此以后,人们用“镜花水月”来形容虚幻的事物,不能长久保持的东西。
故事六:牛刀小试一个年轻人非常聪明,但是他却看不起用小刀的人,认为只有能使用大刀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01、囊萤映雪:形容尽管家境贫穷,依然勤学苦读。
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
出自《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两人都成为饱学之士。
02、东阁待贤:指接纳贤良、爱惜人才。
成语出自班固《汉书·公孙弘传》。
汉武帝时期,平民出身的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他非常爱惜人才,特地在自家庭院的东边开一个门,广招贤人,请他们为国献计献策。
03、解衣推食:脱下衣服给别人穿,让出食物给别人吃。
指对人器重而关怀备至。
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04、辩日炎凉:古人记载两个孩童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
多以其形容儿童的聪明智慧。
《列子·汤问》记载:孔子游学,看到两个儿童争辩不已,就上前询问。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到正午的时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恰恰相反。
第一个孩子解释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的顶盖那么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外一个孩子反驳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05、伯俞泣杖:汉韩伯俞受母责打,感念母亲力衰而哭泣,后比喻孝顺。
成语出自见《说苑》。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
母亲教育他十分严格,会因他做错小事而用手杖打他。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打在身上一点也不疼。
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
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完整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完整1、祁奚之举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
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
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释义】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
2、熟魏生张成语故事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
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
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3、爱鹤失众成语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
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解释】:比喻因小失大。
4、胶柱鼓瑟成语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
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
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
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5、空洞无物成语故事“空洞无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没有东西。
比喻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或不切实际。
周顾,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
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
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
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顾投了过去。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典故出处:《史记·滑稽列传》
说明:比喻有能力的人很多,但能在他们身上发现才能的人很少。
二、狗尾续貂
典故出处:清顾炎武《四库全书提要·民间文学提要》
说明:比喻一件事接一件事,一个连着一个。
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典故出处:《聊斋志异》
说明:指只要有决心,什么事都能做到。
四、秋水伊人
典故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窗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说明:比喻陌路他乡的感伤情怀,思乡之情的无限深远。
五、牛鼎烹鲤
典故出处:《汉书·李广苏建传》
说明:比喻雄心勃勃,目标远大。
六、九牛一毛
典故出处:《战国策·赵策四》
说明:比喻极小的一点努力,也能改变局面。
七、自作聪明
典故出处:清·张廷玉《长恨歌》第二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英雄,孤身赴汤蹈火!”
说明:比喻自己以为聪明,却身陷困境,越陷越深。
八、木秀于林
典故出处:明·沈括《梦溪笔谈》
说明:比喻一个人的才华突出,显眼而美好。
九、卧薪尝胆
典故出处: 《山海经·五行》
说明:比喻勇敢无畏,不怕艰难险阻。
十、龙生九子
典故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说明:比喻极大的能力,成就伟大的事业。
20个成语典故

20个成语典故以下是关于20个成语典故:1、掩耳盗铃: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典故: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却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现在經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丢了西瓜捡芝麻,不值得。
典故:有一个来自楚国的商人,他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
为了能把珍珠卖个好价钱,他决定为珍珠做一个漂亮的盒子。
商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为珍珠做盒子。
盒子的做好后,木匠用香料把它熏得香气扑鼻。
熏完香后,木匠又对盒子进行装饰,让这个盒子立刻变得精美绝伦,与众不同。
商人拿过盒子,小心翼翼地将珍珠放进去,抱着盒子快步走向市场。
商人把盒子一拿出来,市场上的人就被盒子美丽的外表和香气吸引了。
这时,人群中的一个郑国人从商人手中拿过盒子,爱不释手地左看右看,终于出高价买了下来。
可是,郑国人拿着盒子没走几步,突然又走了回来。
商人以为郑国人后悔了。
可谁知,郑国人拿出盒子里的珍珠递给商人,然后拿着盒子,一边欣赏一边走了。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1、千里送鹅毛:明朝时期,因为内务府的张君宝供奉了宋太祖杨家将鹅毛,以致张君宝名声大噪。
这句话比喻送出小小的礼物或付出微薄之力,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
2、闻鸡起舞:春秋时期,齐景公制定国策时,他们将每天早晨起床的信号改为敲钟和鸣鸡而不是吹笙。
这句话比喻事先就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况。
3、鱼目混珠: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丞相孟尝君骗取国家财宝,他把铜子当作玉石,把青砖当作碧玉。
这句话比喻混淆是非,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4、火中取栗:战国时期,秦国太傅李斯煮栗子时,他将栗子装在两个黑锅中,然后再把两个黑锅装在一个白锅中,放在火中烤。
这句话比喻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5、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孟尝君的爱妃伊尹放牧时,她勤快莫及,有时甚至把大蒜、葱拔出来,认为它们可以助长牛羊的生长。
这句话比喻把不恰当的处理方法用在正确的对象身上,会适得其反。
6、田忌赛马:春秋时期,秦国太傅田忌面对赛马,他用比自己赛马慢的马打败赵国太子。
这句话比喻用一种不被看好或技巧比较差的东西去应对,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7、守株待兔: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比下棋时,他认为自己不会赢,就守株待兔,求他的对手走错棋。
这句话比喻利用对方的失误,而取得胜利。
8、匹夫之勇:春秋时期,楚获王威武,他命令自己的将领孤丁打败楚将军项庄,孤丁杀死项庄,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勇敢地抗拒强敌。
9、釜底抽薪:春秋时期,楚国伐秦时,秦军的将领夷叔把釜底抽薪的战术用在楚军身上,即大规模调动战术,以便获得胜利。
这句话比喻不断改变局势,抓住机会,达到最终目的。
10、此起彼伏:战国时期,秦侵楚时,秦国将领管仲应召张仪率领楚军与秦军交战,他把楚军组织成“此起彼伏”的纵队,以抵挡秦军的进攻。
这句话比喻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强大起来,抵御敌人的攻击。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1、挖空心思:出自《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讲述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利用挖空心思精心安排以孔明棋策败佛吕布大军,扳回局面的故事。
2、文过饰非:出自《孔子家语·训诂》,比喻表面文雅,里面暗含害意。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自《史记·萧何列传》,比喻不要为得失而叹息失望,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豪迈的精神。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尽力却没有条件也是无法完成目标的,用做比喻这类处境。
5、物竞天择:出自《诗经·大雅·召南·中行舟》,指优胜劣汰,最后只有最优秀者能胜出。
6、勤能补拙: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勤奋努力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要在某件事情上不忘自我,不宜抛弃原则。
8、凿壁偷光:出自《史記·淮南子》,比喻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晏婴答叔孙贾问篇》,形容有才华的人可以在艰苦中发挥作用,但是才智超群的人却是少有的。
10、宁折不弯: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宁死也不屈服,象征着忠诚坚守原则,坚决不让步。
现代汉语词典2o个典故

现代汉语词典2o个典故1. "三人成虎",出自《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有人听到别人说了三遍“有虎”,就信以为真,认为真的有虎。
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听到重复的谣言或者不实的信息,就会相信它是真的。
2. "望洋兴叹",出自《西游记》。
故事中,孙悟空等人到了东海,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感到自己的力量渺小,从而产生了无法办到的感叹。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遇到困难或者无法办到某事时的感慨。
3.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故事讲述一只狐狸借助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后来被真正的老虎发现,狐狸只好逃跑。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借势欺人的行为。
4.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中,一只蛙生活在井底,以为井口就是天空。
后来听到其他动物说了外面的世界,蛙子不相信,认为井口就是天空。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眼光狭隘,见识浅薄的人。
5.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庄子·大宗师》。
原意是形容外表华丽而内里却破烂的东西。
后来用来比喻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内里却很糟糕的人或事物。
6. "画蛇添足",出自《韩非子·五蠹》。
故事中,有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又在蛇身上加了蛇足。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7.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周穆王》。
故事讲述一个农夫守株待兔,结果真的有兔子撞到树根死了。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劳而获,侥幸心理。
8.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故事讲述范蠡卧薪尝胆,表现出他刻苦自励的精神。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刻苦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
9.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一个人刻了一条船,船沉了,他却还在原地寻找丢失的剑。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一、指鹿为马:形容所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情况。
来源有传说,唐太宗让张仪家去调查位于海边的渔村,结果回复渔村里有鹿。
张仪回答,渔村里有马。
唐太宗发现他把鹿说成了马,斥责道:“指鹿为马,可耻的大谬误!”二、偃旗息鼓:比喻停止行动。
出自《史记·卷八·项羽本纪》:“偃旗息鼓,尽皆安歇。
”当时项羽的军队正在征战,但项羽命令大家停止行动,安歇息息。
三、蓬头历尾:形容发型十分整齐而凌乱。
出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浩荡春风催夏意,蓬头历尾照绮帏。
”这里“蓬头历尾”指的是发型把头发用钗子梳整齐又把尾发用钗子束起来,既整齐又凌乱,加上装饰性的绮帏,十分美观。
四、断竹之瘦:比喻极瘦苗条。
出自《汉书·人物志》:“瘦如断竹”,比喻夸张地极瘦。
同时也比喻精瘦的身材,引申为文学中的富有诗情的形容。
五、望洋兴叹:比喻看到别人比自己好,而又无能为力,只能感叹。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看着刘邦的部队,感叹道:‘望洋兴叹!’”当时廉颇见到刘邦聚集的士卒,便感叹起“望洋兴叹”来。
六、揠苗助长:比喻使某种事物发展得更好。
出自《西游记》中悟空到托塔天王宫被宫殿佣兵劫持时,唐僧和八戒要偷渡回去,把悟空救出来,可是佣兵正把悟空关在山洞里,没有办法打开门。
于是唐僧和八戒,就在门口把山洞中的草苗抢掉,放入湖水中浸泡,然后把它放置在山洞门口,经过一夜之后,苗子长高了,把门逼得大开,揠苗助长,成功救出悟空。
七、垂死病中惊坐起:比喻走投无路之时,解决了难题,重获生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置身绝境,垂死病中,惊坐起,以决绝境”。
当项羽被困于绝境时,他用超人的智慧,垂死病中惊坐起,化险为夷,解决了大难,重获新生。
八、丧家之犬:比喻一无所有,也比喻受到伤害的人。
出自《汉书·窦厥传》:“厥乃丧家之犬,几无所有”。
当时窦厥被楚国攻打,家室毁损、人财丧失,他也沦为丧家之犬,一无所有,意味着没有家庭,也没有任何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其一)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
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
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
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
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