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

50个成语出处及典故整理材料——张帆1.恃才傲物【恃】:指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也指自高自大。
萧子显是南朝梁人,历官国子祭酒、侍中,迁吏部尚书。
他学问很好,然颇自负才气,很少有他看得上的人。
平常见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举扇一挥而已。
可皇上非常敬重他。
四十九岁那年,不幸染病身亡,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下令为他举哀。
将要入葬了,家人请求谥号,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恃才傲物”是梁简文帝对萧子显的评价,尚带有褒奖之意,偏重在其才学之高。
后来这句话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则多用为贬义,偏重在自负其才而傲慢。
2.分道扬镳【镳】:分路而行。
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
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迎面过来。
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
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避。
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
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
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
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
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
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3.暴殄天物【殄】: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
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 [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511e444b9d528ea80c7791f.png)
100个有典故出处的成语[成语典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一)愚公移山【典故】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
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
你们说好吗!”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
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
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出处】《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

成语出处及典故20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出处和典故,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200个常见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1. 一马当先: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攻打垓下时,他的战马被敌人射中,但他仍然骑着受伤的战马冲锋陷阵,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2.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齐国有个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在蛇的身上画了几条腿,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美感。
3. 杯弓蛇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刘邦曾经被人告发有人要刺杀他,他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以为是刺客,因此一直提心吊胆。
4.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画家在画龙时,只画了龙的身体,没有画眼睛。
后来,他请人点上了龙的眼睛,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5.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的羊逃了出去,他没有及时追回,而是修补了羊圈。
后来,他的羊再次逃出去,但因为修补了羊圈,羊没有再次逃走。
6.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的株上,他觉得很幸运,于是每天都守在株旁边等待兔子撞死。
7.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但诸葛亮都不见他。
最后,刘备亲自去茅庐找到了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8. 闭门造车: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齐国有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向外界学习和借鉴,结果造出来的车子无法行驶。
9.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杞国有个人一直担心天会塌下来,他忧心忡忡,但实际上天并没有塌下来。
10. 画饼充饥:出自《庄子·外物》。
有个人饿得不行,他画了一块饼,想通过想象来充饥,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的饥饿问题。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五十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2. 杯弓蛇影,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因多疑而产生的错觉。
3.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坐等机会而不自己努力。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5.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无事自扰,过度担忧。
6. 望洋兴叹,出自《红楼梦》。
比喻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改变。
7.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8. 守口如瓶,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口风。
9.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马首是瞻,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追随权势,唯命是从。
11. 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在作品或言论的关键地方做出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完美。
12.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
13. 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比喻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14. 虎头蛇尾,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开始时势头很大,后来却变得无力或效果不佳。
15.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在已经很完美的事物上再做多余的补充。
16. 拔苗助长,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17. 狐假虎威,出自《庄子·外物》。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18. 虎落平阳被犬欺,出自《红楼梦》。
比喻势单力薄的人遭到欺负。
19.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0. 蜀犬吠日,出自《庄子·外物》。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

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俗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学习成语时要懂得成语的意思与出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50个成语解释和出处,供大家参考学习。
常见的50 个成语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杀人、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成语解释及出处钟灵毓秀【解释】钟:凝聚,集中;毓:养育。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出处】唐·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
”虚怀若谷【解释】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闻名遐迩【解释】遐:远;迩:近。
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出处】《南齐书·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家喻户晓【解释】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出处】《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
”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誉满天下【解释】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
【出处】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举世瞩目【解释】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出处】《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
”学富五车【解释】五车:指五车书。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个成语典故地出处,个名人故事,别说以后孩子不知道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地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地大智慧.、一鼓作气(曹刿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地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释义:改正一个字地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地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地人.、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地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地境地.、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地施舍.、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释义:编连竹简地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地也.”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地地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地人也都跟着得势.、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地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地人.、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地人.、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释义:画竹前竹地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地人及时奋起.、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地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地地缺点和错误.、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

高考常考的50个成语典故公文学堂2021-12-06 11:161.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网开一面(商汤)【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狙:猕猴;芧:橡子,橡果;5.完璧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解释】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

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1000个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蕴含着智慧和哲理。
下面介绍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吧!一、虎视眈眈:出自《列子·汤问篇》。
故事说,有一只老虎在山上居住,每当看到下山的猎物,就会盯着它们,准备发动攻击。
这个成语形容人非常威胁地盯着目标。
二、鹤立鸡群:出自《韩非子·五蠹》。
一只孤独的鹤站在鸡群中央,与众不同,形容超群出众的人。
三、蜻蜓点水: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比喻只是轻轻碰一下水面,不深入。
四、一箭双雕: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一举两得。
五、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德充符》。
故事中,一个农夫守着一根枯木,等待兔子撞上来。
成语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等待机会。
六、七上八下:出自《庄子·庚桑楚》。
形容思想或心情混乱,不稳定。
七、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表现出色,但实力不足。
八、画龙点睛:出自《庄子·及楚》。
形容在事物的关键部分做出精确而又巧妙的补充或点评。
九、丢魂失魄:出自《红楼梦》。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失去了魂魄。
十、对牛弹琴:出自《庄子·天下篇》。
形容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或事物逞强表达。
十一、开天辟地: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容开创伟业,大有作为。
十二、前车之鉴: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指事先出现的相似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借鉴。
十三、班门弄斧:出自《列子·汤问篇》。
比喻拿自己的器物与高手比较。
十四、拨云见日: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比喻解决问题,明白事情真相。
十五、众口难调:出自《列子·御飞篇》。
形容众人意见不一致,很难协调一致。
......(文章继续)总之,这1000个有典故的成语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们源远流长,蕴含深刻的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成语,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

成语典故精粹大全1.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期,楚庄王听信谗言,陷害忠臣孙叔敖,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后来,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继位,他听从了孙叔敖的儿子孙封的劝告,重新任用了孙叔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强盛。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受到损失之后采取措施,以防止再次受到损失。
2.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之一是将所有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了一尊巨大的铜人。
但是,秦始皇死后不久,他的继承人秦二世胡亥就被权臣赵高所控制。
赵高为了篡位,曾经在朝堂上将一只鹿说成是马,以此来试探朝臣的反应。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们为了祭祀祖先,将一壶美酒作为祭品摆放在庙堂上。
祭祀结束后,大夫们决定把剩下的酒平分。
但是,他们中的一个人认为,如果平分的话,每个人喝的酒都会很少。
于是,他建议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酒杯里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先喝。
结果,这个人为了争夺第一,在画完蛇之后又加上了蛇的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败坏了好事。
4.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时期,有一只狐狸遇到了一只老虎。
狐狸告诉老虎说,它是百兽之王,而老虎只是它的手下败将。
老虎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在狐狸的带领下,吓退了一些小动物。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义军开始拥立各种势力为王,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
在和秦朝的战斗中,项羽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命令士兵把船只沉到河底,把锅碗瓢盆全部砸碎,以示不胜利就不返航的决心。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6.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出自《本事诗·情感》。
三国成语典故50个

三国成语典故50个在中国文化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和故事,这些故事已经变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下面是50个由三国时期故事产生的成语典故。
1. 无可奈何:指无法改变的事实。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夏侯渊追杀关羽,但夏侯渊最终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2. 蔚为大观:指非常壮观美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看到了建筑师吕布设计的美丽园林,称之为“蔚为大观”。
3. 叶落归根:指一个人回到他的家园或母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之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叶落归根”,意思是回到他们的家乡。
4. 苦心孤诣:指非常努力地工作。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击败曹操,拼尽了所有的努力。
5. 响彻云际:指声音响亮。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声音响彻云际,威风凛凛。
6. 称心如意:指达到理想的状态。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张辽获得曹操的称赞时说“不破虏军,不释鞑子,吾心不如意也”。
7. 守口如瓶:指保守秘密。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田丰被曹操杀害后,没人知道他被杀害的原因。
8. 背信弃义:指没有诚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许多次向刘备表示要放他回去,但最终还是把刘备送进了监狱。
9. 能者多劳:指有能力的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国的文臣们看到诸葛亮一直在忙碌工作,都对他说“能者多劳”。
10. 舍生取义:指为了道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孙策为了保护他的义兄,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的生命。
11. 雄才大略:指才干和决策能力出众。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在接受曹操的委派后,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干和决策能力。
12.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虽然之间有竞争,但仍然保持着淡如水的朋友关系。
13. 同舟共济:指在困难时共同合作。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名人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名人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50个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50个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不留退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典故成语

【成语大全】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典故成语1. 引狼入室: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以前人名来比喻人贪得无厌,最终自取灭亡。
2. 守株待兔:出自《列子·天瑞》。
比喻不主动努力却等待不切实际的机会,空想得到好处。
3.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赵策一》。
比喻固执己见,死板不变。
4. 青梅竹马: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从小一起长大,情感很深厚。
5. 抛砖引玉:出自《庄子·庚桑楚》。
比喻自己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只是打一个比方,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者更好的问题。
6. 水滴石穿:出自《列子·修文》。
比喻细小的事物或微小的力量长期不断的作用,可以穿透坚硬。
7. 说曹操,曹操到:出自《三国演义》。
比喻说话者被说的人听到。
8. 古为今用:出自《礼记·月令》。
比喻古代的制度、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在,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方法。
9. 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德充符》。
比喻跟着技不如人的人学习,搞得自己也不成样子。
10. 谈虎色变:出自《后汉书·张鲁传》。
比喻面对自己害怕的人或事,神色发生变化。
11. 钓鱼岛,赤化尾:出自《战国策》。
比喻用美名诱人上钩,一等上了钩,就露出丑恶的本相。
12. 柳暗花明:出自《红楼梦》。
形容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能迎来成功,光明。
13. 视死如归:出自《后汉书·南蛮传》。
形容不怕死亡,勇往直前。
14. 包公断案:出自《包公案》。
比喻公正无私,公正裁决争端。
15.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
形容对才有决心,多次邀请别人。
16.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四面受敌,处境危急。
17. 青红皂白:出自《史记》,指是非对错,原意是指占上风和处于劣势。
18. 步步为营:出自《战国策》。
比喻在行动上非常慎重仔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19. 牵强附会:出自《汉书》。
比喻刻意把没有关系的事情勉强联系在一起。
20. 雷霆万钧:出自《尚书·周书》。
典故成语及出处

典故成语及出处
1. 指鹿为马(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丞
相赵高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假意问百官:“这是马还是鹿?”赵高编造事实,宣称马是鹿,试图迷惑百官和朝臣,得到支持,并且随后质疑这些人是否只贪图政治职位而已。
2.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王莽传》):王莽时期,有位百姓
因为误以为芦苇棒是蛇而丢掉酒杯,形容人疑神疑鬼,多疑心理。
3. 画饼充饥(出自《木兰诗·唐诗三百首》):形容虚假的安
慰或欺骗。
4. 指桑骂槐(出自《宋书·杨思言传》):形容藉爱贤之名,
实际对人进行暗自诽谤攻击。
5.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策》):指只在纸面上谈论兵事,没有实际行动。
6. 杀鸡取卵(出自《金瓶梅》):比喻出于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或破坏长远利益。
7. 一曝十寒(出自《红楼梦》):形容学习或工作不持久、坚持不下去。
8. 不自量力(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不估计
自己的力量或能力。
9. 无事生非(出自《周易·系辞上》):形容无事生事,制造
纷争。
10. 画龙点睛(出自《世说新语》):比喻在文艺作品中用简
单的方法使人物形象、情节等更加生动形象。
50个成语注释、出处、典故及近义词、反义词

50个成语注释、出处、典故及近义词和反义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结合相关文献,拾遗补缺,倾情奉献,以飨读者。
1.一鼓作气发音yī gǔ zuò qì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的示例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近义词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词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发音yī zì qiān jīn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一字千金的故事示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近义词一字千钧一字一珠字字珠玑青钱万选反义词一文不值【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1、千里送鹅毛:明朝时期,因为内务府的张君宝供奉了宋太祖杨家将鹅毛,以致张君宝名声大噪。
这句话比喻送出小小的礼物或付出微薄之力,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
2、闻鸡起舞:春秋时期,齐景公制定国策时,他们将每天早晨起床的信号改为敲钟和鸣鸡而不是吹笙。
这句话比喻事先就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况。
3、鱼目混珠:战国时期,垂帘听政的丞相孟尝君骗取国家财宝,他把铜子当作玉石,把青砖当作碧玉。
这句话比喻混淆是非,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4、火中取栗:战国时期,秦国太傅李斯煮栗子时,他将栗子装在两个黑锅中,然后再把两个黑锅装在一个白锅中,放在火中烤。
这句话比喻在危机中抓住机会。
5、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孟尝君的爱妃伊尹放牧时,她勤快莫及,有时甚至把大蒜、葱拔出来,认为它们可以助长牛羊的生长。
这句话比喻把不恰当的处理方法用在正确的对象身上,会适得其反。
6、田忌赛马:春秋时期,秦国太傅田忌面对赛马,他用比自己赛马慢的马打败赵国太子。
这句话比喻用一种不被看好或技巧比较差的东西去应对,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7、守株待兔: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比下棋时,他认为自己不会赢,就守株待兔,求他的对手走错棋。
这句话比喻利用对方的失误,而取得胜利。
8、匹夫之勇:春秋时期,楚获王威武,他命令自己的将领孤丁打败楚将军项庄,孤丁杀死项庄,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勇敢地抗拒强敌。
9、釜底抽薪:春秋时期,楚国伐秦时,秦军的将领夷叔把釜底抽薪的战术用在楚军身上,即大规模调动战术,以便获得胜利。
这句话比喻不断改变局势,抓住机会,达到最终目的。
10、此起彼伏:战国时期,秦侵楚时,秦国将领管仲应召张仪率领楚军与秦军交战,他把楚军组织成“此起彼伏”的纵队,以抵挡秦军的进攻。
这句话比喻联合起来,互相配合,强大起来,抵御敌人的攻击。
古代成语及出处汇编

古代成语出处汇编1、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请求对方的宽恕。
3、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气愤到极点。
4、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
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5、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释义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8、摧眉折腰:出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含义:形容低头弯腰,在上官前讨好的样子。
9、风流人物: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10、舍生取义: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含义:舍弃生命以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为了正义而舍去生命。
11、见贤思齐: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
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
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