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精编版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第一篇:修辞手法答题套路修辞一.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答题模式:突出了特点,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答题模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一、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功能:隐喻的主要功能有: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把冗长变成简洁。

用于叙述、解释、描写,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生动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

最常用的是生动的图像。

2.转喻:转喻不是直接陈述要表达的人或事,而是用与之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作用:能突出形象,使形象具体生动。

3.夸张:夸张是指为了追求某种表现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理的、有意的扩大或缩小。

功能: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灵感。

能唤起丰富的想象力,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4.对偶:是一对词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功能:形式上,音节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旋律优美;内容简洁集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习惯于推理,能更严密透彻地解释道理;用来表达感情,能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功能:让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中,可以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既能引起思考,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使论点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到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个性化,使语言充满灵性。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二、修辞方法答题格式1、形容:①应用了形容的修辞方法,将_____形容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下了+目标+特性/特征,表现了(谁,什么样的)(什么)情感/之情。

常见修辞手段及效果以及解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段及效果以及解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段及效果以及解题方法1. 比喻描述: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段。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比喻能够生动地描述事物,增强表达的效果。

效果:- 增加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 增强感官的参与,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和情绪。

解题方法:- 理解比喻的含义:分析比喻句中的比喻对象和被比喻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理解比喻的隐含意义。

- 掌握比喻的修辞效果:理解比喻的生动性和形象感,考虑它们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

- 注意比喻的上下文:比喻通常与其他修辞手段和语境相结合使用,通过理解上下文来解读比喻的含义。

2. 排比描述:排比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将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排列在一起,以强调其重要性或增加表达的力度。

效果:- 强调事物或观点的数量和重要性。

- 增加段落或句子的韵律感,使文章更富有节奏感。

-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

解题方法:- 注意排比结构:分析句子中相同的语法结构,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 分析排比的效果:考虑排比在文本中起到的强调作用和节奏感,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 注意排比的上下文:排比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段相结合使用,通过理解上下文来解读排比的含义。

3. 比拟描述:比拟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表达观点或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段。

效果:- 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观点。

- 通过将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对比,增加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 增加描述的形象感和生动性。

解题方法:- 理解比拟的含义:分析比拟中的比拟对象和被比拟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理解比拟的隐含意义。

- 掌握比拟的修辞效果:理解比拟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考虑它们对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产生的影响。

- 注意比拟的上下文:比拟通常与其他修辞手段和语境相结合使用,通过理解上下文来解读比拟的含义。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篇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及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及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的种类及作用及答题技巧一、修辞手法的种类1. 比喻- 这可是超级常见的修辞手法呢!就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像“月亮像个大圆盘”,把月亮比作圆盘。

通常有明喻(像、好像这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暗喻(是、成为这种词连接)、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比如说“满天都是鱼鳞”,实际说的是满天都是像鱼鳞一样的云)。

这部分内容不难理解吧?2. 拟人- 这个就很有趣啦!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动作、情感之类的。

比如说“小草向我点头”,小草怎么会点头呢,这就是拟人啦。

我觉得拟人可以让描写的东西变得特别生动形象,就好像它们真的有了生命一样。

你在作文里有没有用过拟人呀3. 夸张- 这就更有意思了。

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特征。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哪有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那么长不过这样一写,就把瀑布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但是要注意哦,夸张也要有个度,不能太过离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4. 排比5. 对偶- 简单来说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者句子。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句看起来很整齐,读起来也很有韵味。

不过,这可能需要你对字词有一定的掌握能力,才能写得好对偶句。

6. 反复- 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

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个“盼望着”的重复,就把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

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可别小看它哦,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反复就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对于比喻-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如说把“时间”比作“流水”,“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这样大家就很容易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了。

我觉得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的时候,比喻是个特别好用的工具呢。

你觉得呢2. 拟人- 它能让无生命的东西变得有生命,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产生鲜明的印象,同时也能表达出作者对这个对象的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doc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doc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常用修辞作用特点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一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一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一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一词的比喻意6、常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答题技巧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答题技巧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及答题技巧1.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时可以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在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的作用是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答题时可以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赋予其人的动作/思想/情感/心理,把A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夸张指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理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作用是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语言生动性,引起读者的共鸣;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

答题时可以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了……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答题时可以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增强了语言气势,读起来节奏鲜明,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5.设问修辞手法的作用: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答题时可以说: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6.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如:难道你不觉得自己错了吗?答题时可以说: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精编版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精编版

⋯⋯⋯⋯⋯⋯⋯⋯⋯⋯⋯⋯⋯⋯⋯⋯⋯⋯⋯⋯⋯⋯⋯最新料介绍⋯⋯⋯⋯⋯⋯⋯⋯⋯⋯⋯⋯⋯⋯⋯⋯⋯⋯⋯常用修辞特色及作用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一样程度的事物,相互有相像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构造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形)、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记性词语)。

3、种类依据比喻构造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色,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忧如、如同、宛如、像同样、忧如似的,好似”等连结。

常有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为“等连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比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大海,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表达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比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构成比喻一定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一定是实质不一样的事物,不然,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不可以单看比喻词。

下边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日阴森森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想(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二、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品化,进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成效。

比如:( 1)东风来了,春季的脚步近了。

( 2)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掉早晚。

比喻,拟人作用:答题格式:把 xx 比作 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 对象的 xx 特征;表达了对 xx 事物的喜欢或赞叹。

三、排比:是把内容密切关系。

构造同样或相像,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比如:他们的质量是那样的贞洁和崇高,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朴实和谦虚,他们的胸襟是漂亮和宽广!排比作用:答题格式重申了 +对象 +特征;使语言表达更有气概,增强语气。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2、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动作、特点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3、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①增强语气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4、反复:(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5、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6、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7、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8、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9、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精简版)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精简版)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反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强烈地表达_______对偶对比(修辞,表现手法)双关顶真通感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1、对比。

包括烘托(红花衬绿叶,烘云托月,众星捧月)、反衬(以反衬正,以有衬无,以动衬静,以虚衬实。

正反对比。

抑扬褒贬对比)。

作用:都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鲜明。

2、托物言志、借物喻义、象征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中心。

3、设置悬念作用: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⑶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常见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和答题格式。

记叙文知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技巧.doc

记叙文知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技巧.doc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八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二、修辞手法答题技巧(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具体如下:1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完整版)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完整版)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一般性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课内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课内例: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课外例:2007年江苏淮安语文中考题《西风胡杨》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手法答题套路

修辞一.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答题模式:突出了特点,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作者之情。

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答题模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句子表达的情感)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答题模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答题模式:以强烈的语气有力地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答题模式: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突出了,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小学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小学语文六年级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作用分析公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

1、比喻: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写景咏物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2、拟人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地体现了……3、反复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或: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4、排比:增强语势答题模式:叙述: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叙了……,强烈地表达了……抒情: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

景物描写: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了……,渲染了……气氛(或:突出了……的美),表达了……议论: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有雄辩的气势。

5、设问:(自问自答)作用:①开头设问: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②中间设问: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6、反问答题模式:修辞+特点+作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7、夸张答题模式:修辞+内容分析+作用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夸小)地突出了……(揭露了……的丑恶嘴脸,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8、对偶(骈句、对仗,汉语特有)答题模式:修辞+内容分析+作用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的景物(或:抒发了……的情感;或:阐述了……的哲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技巧

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技巧
1. 嘿,你知道比喻这种修辞吗?就像“平静的湖面像一面镜子”,把湖面比作镜子,多形象啊!答题的时候,如果看到这样的句子,你就得立马反应过来这是比喻哦!它的作用可大啦,能让抽象的变得具体,让枯燥的变得有趣。

那遇到比喻句怎么答题呢?就说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什么呀,很简单吧!
2. 哎呀呀,还有拟人呢!“小鸟在枝头唱歌”,小鸟居然会唱歌,是不是很有意思呀!看到把不是人的东西当人来写,那就是拟人啦。

它能让事物变得活灵活现的哟!比如看到这样的句子,答题就说它赋予什么什么以人的特点,生动活泼地表现了什么呀!
3. 嘿,夸张也不能小瞧啊!“他的嗓门大得能把房子震塌”,这多夸张呀,但就是很有效果!夸张就是故意夸大或缩小嘛。

这种修辞一出现,那绝对让你印象深刻呀。

答题就说它突出强调了什么,很好记吧!
4. 咦,反问也很厉害呀!“难道你还不明白吗?”这就是反问。

这就像是在逼问你似的,让你不得不去思考。

遇到反问句,就说它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什么的呀!
5. 还有排比呢!“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哇,这么多相同句式排在一起,多有气势呀!它能增强语势和感染力哦。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

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辞手法等的作用和答题技巧篇1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的思想感情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特点及作用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二、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如:(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比喻,拟人作用:答题格式: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对象的xx特性;表达了对xx事物的喜爱或赞美。

三、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排比作用: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语言表达更有气势,加强语气。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五、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作用:答题格式: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六、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七、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例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强调了……突出了……
八、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例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作用: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②引起读者反思。

九、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自问自答。

例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作用: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十、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附:文章常见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1)拟人手法 (2)比喻手法 (3)夸张手法 (4)象征手法 (5)对比手法(6)衬托手法(侧面烘托) (7)讽刺手法 (8)欲扬先抑手法:(9)前后照应(10)托物言志(11)以小见大 (12)借景抒情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 )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 )
E.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 )
F.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G.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 )
H.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