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fbcafc1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b.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3篇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3篇,欢迎品鉴!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1《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此书收集的是他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此书是关于社会结构本身及性质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并以此作为一个方向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学。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关键词“乡土”了,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线索——至少在那个年代。
乡下人是中国的基层,从基层看去,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本质是产生乡土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这一乡土性质发生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作者在这一部分运用的分析方法看来是较普遍的,即从现象看本质。
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社会行为的差异,体现在我们的差序格局:中国与西方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则是融在集体中独立平等的个体。
还有秩序的差异,有礼治、法治、人治之分,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可能受儒家影响)礼治较明显,而西方则为法治秩序;另外在政治制度、权力结构等方面要上升一个层面再论,这也是我需要更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读完《乡土中国》,再看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两对差异亦或矛盾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社会和人的特点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剪影。
作为一本社会学入门型的书,《乡土中国》以典例论证解说,易于读者接受。
我读过之后的确感受颇深,相信大家读了也会有所体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2《乡土中国》一书由费孝通先生所作,收录了14篇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内容,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作了大体上的解剖分析,从乡土社会的本质到乡土社会权利结构问题的分析都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而本书中一些有关乡土社会的理论分析恰好又能验证当今中国社会变迁中所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f18a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09.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样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但是,真的是傻吗,只但是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c7530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7.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1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
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代表的深厚农耕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地位。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简单的说,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沿袭着一部分原始的生产工具,比如犁铧、马车、锄头、石磨、水车、水磨、纺车等生产工具,从这些生产工作可以看出,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农村还沿袭着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具有的乡土性,从而导致乡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从古至今,许多农民靠务农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03b8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a.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乡土中国段落赏析三篇经典语句摘抄:1、把钥匙拿走,我只要我老公的房子,你又不是我老公。
2、在变迁中,习惯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顽固和落伍并非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3、等你赚了第一个一百万,咱们再好好聊,记住,是赚不是继承哦。
4、你如果现在不杀了我,就说明你爱上了我。
5、这枚戒指我挑了很久,虽然不是很贵,但却代表了我对你所有的爱。
因为我不想我的老婆将来对我发牢骚说我都没有正式向她求过婚。
6、我刚刚想明白一个问题,您想要的是婚姻外的刺激,而我想要的是刺激的婚姻。
7、我是来泻火的,不是来喝茶的。
8、婆婆妈妈不能比,越比越贫瘠。
9、劈腿给前未婚妻,不叫劈腿,叫内劈。
10、爱情你们谁都不要帮我,我黑衣服也要穿出白色的光彩来!11、我跟方格是事故,跟方建华是故事。
12、只有殉情的女人,没有痴情的男人。
一个人要是舍得让你伤心,就根本不会在乎你是否流泪,所以赶紧收起你那卑微的泪水,洗洗脸刷刷牙,该干嘛就干嘛去吧。
13、你是打算养我呢,还是打算娶我。
娶有娶的说法,养有养的说法。
养我给我的钱不够,娶我我一份先不要。
14、“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而生活基础。
”15、没有男人不会死,但死也不能没有闺蜜。
16、在乡土社会里不应文字决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17、好马不吃回头草,可是只有回头才能吃到草。
18、“用筷子夹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而规律;不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
强制发生了权力。
”19、我就想嫁个好人,嫁个爱我的有钱的男人,我有啥错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品10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品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c6353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6.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品10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
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
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以上几段对比说明中西方群己,人我界限划分的不同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总结差序格局的概念,揭示概念本质。
)(本篇心得体会:第四章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
我认为写得也最精彩。
这一章集中体现了费先生的大家手笔:因为从生活现象入题,在解释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时,用了两个经典比喻,使得说理语言在严谨准确基础上,又多了通俗易懂的特点。
内容理解上:因为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所以我们对于公和私的理解也不同。
抛开具体社会格局的前提,笼统谈公与私是不客观,也是不科学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2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先提出一个小观点)然后列举普通人家往门口街道上倒垃圾和苏州城里水道脏两个现象。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再评论两句。
)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再回扣上面提出的那个小观点。
)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
(说明‘私’的概念。
同时,提出问题。
)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
乡土中国摘抄好句好段
![乡土中国摘抄好句好段](https://img.taocdn.com/s3/m/5feb4d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e.png)
乡土中国摘抄好句好段1.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 例子:你想想看,咱农民不就靠着土地吃饭嘛,可不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泥土呀!2. “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 例子:哎呀,你看咱村里不就是这样嘛,一家有事,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帮忙了,这关系网可大着呢,可不就是能往外扩大嘛!3.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 例子:你说为啥村里那些老人说话就那么有分量呢,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大家都了解嘛,这可比感情还管用呢!4.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 例子:咱农村里借东西啥的,哪用得着写契约呀,大家都熟悉那规矩,自然就信得过啦,这多可靠呀!5.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 例子:咱老祖宗在这土地上创造了那么多辉煌,可现在有时候也被这土地困住了手脚呀,不是吗?6.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 例子:你瞧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不就是被习惯绊住了嘛,总拿以前的经验说事,可不就顽固落伍了嘛!7.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 例子:你想想那些做生意的地方,不就形成了特别的地缘关系嘛,这多明显呀!8. “礼治秩序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传统和习惯。
” 例子:村里那些老规矩,大家不都自觉遵守嘛,靠的可不是谁强迫,就是传统和习惯的力量呀,这多厉害!9.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 例子:咱家族的力量多强大呀,而那些地缘关系不也是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嘛,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嘛!10.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 例子:你看那村子,好像祖祖辈辈都在那,人也没怎么大变动,不就像长在土里一样嘛!我的观点结论:《乡土中国》里的这些好句好段真的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本质呀!。
读书摘抄笔记乡土中国(3篇)
![读书摘抄笔记乡土中国(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81e4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1.png)
第1篇摘抄笔记一、引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摘抄笔记。
二、乡土社会的特征1. 地缘关系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
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都紧密相连。
摘抄:“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往往通过血缘关系来体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的基本联系。
”2. 非流动性乡土社会具有强烈的非流动性。
人们出生、成长、结婚、死亡都在同一个地方,很少迁徙。
这种非流动性使得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抄:“乡土社会的非流动性,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集体主义乡土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人们为了共同利益,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共同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农业生产、社区建设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习俗与规范乡土社会以习俗和规范为行为准则。
这些习俗和规范既包括道德规范,也包括生活习俗。
人们遵循这些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习俗和规范,是人们行为的指南,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乡土社会的历史演变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来源。
摘抄:“先秦时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乡土社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摘抄:“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冲击,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7c830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c.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5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记得准备到南京的学校报到的时候,临行前家人给了我小包土,说是取自灶心,现在家家户户早就没烧灶了,好容易才从中药店里找到,让我到了学校和了当地的水,把这包“灶心土”吃下,这样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避免水土不服。
我遵照了家人的吩咐,说也奇巧,来南京好几个月了,不但没有不适应,身体状态反而更好了。
您说这土多么神奇?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的:“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时候,对这个“土”字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尽管《乡土中国》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生活离我们很远,但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到了今日仍然牵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那种“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正是中国人民浓浓乡土性的体现!从结构上看《乡土中国》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其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围绕着“乡土性”,作者从语言文化、人际生活、道德、经济与社会风尚、政治统治与法律、身份与风尚、社会发展这些角度谈论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涉及到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与中国国民的性格,还向读者们揭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
一、篇章介绍首先是《文字下乡》,在这一篇中,作者从空间的角度辨明“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自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常处在面对面的直接性的交流中,这使得作为人类交流媒介的文字载体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所以作者指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也学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75215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b.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8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吾乡”乃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
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所谓的“熟悉”社会中:生活在为土地所囿,在一个先我而在的生活环境。
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所描述的就是这样因熟悉而得到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而这种因熟悉而得到的信任,并非是契约精神的重视,而是对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样的礼俗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称之为“有机的团结”。
与之相对应的是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常说乡下人愚,究其原委,并非是智力不如城里人,而是缺少适应城里社会需要的知识。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乡土社会,空间阻隔小,面对面的群组并不必要求助于文字。
那么除了空间阻隔,还有就是时间阻隔了,比如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的阻隔问题。
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
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
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时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
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多动用的圈子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死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每章摘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每章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69f0598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1.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第一章:乡土社会的基本概念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揭示了我国社会的根基,即乡土性。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彼此熟悉,相互信任,人际关系紧密。
2.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治’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遵循的是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而非法律。
这种“人治”现象源于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 “乡土社会中的个体,是相互依赖的。
”在乡土社会中,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张紧密的人际关系网中。
这种依赖关系体现在生产、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
4. “乡土社会的秩序,靠的是礼治。
”礼治是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重要手段。
礼俗、礼仪、礼节等传统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5. “乡土社会的特点是稳定性。
”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6. “乡土社会中的家族观念,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
”家族在乡土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族观念深入人心。
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团结,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第二章:文字下乡1. “文字在乡土社会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这一章节,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更为直接和有效,文字的作用相对减弱。
人们更依赖于口头传统和身体语言来传递信息。
2. “乡下人不需要文字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乡土社会的成员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彼此间的了解和默契使得文字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多余。
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
3. “文字下乡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文字逐渐下乡,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融。
文字的到来,改变了乡土社会的某些面貌。
4. “乡土社会的教育,更多的是生活教育。
”在乡土社会中,教育往往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从小就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单纯依赖书本知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13c82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b.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8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我有幸拜读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大师一生著述浩繁,但他的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
但是,这本小册子和他所写的《江村经济》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我在拜读期间不敢说是研究,只能谦逊地说是入门。
虽然是入门,但是费孝通大师这十四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看到费孝通先生书上写的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说到:“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
”可以看出,费先生是一个重视开发有意义课题的老师,我想这样的课一定很有趣。
这跟他强调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相符,一样的不那么刻板,这就是《乡土中国》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重要原因吧。
在其第一篇“乡土本色”中我了解了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城市人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因此他还举了他母亲在他初次出国时给了一包灶土用来“治疗”水土不服和思乡之苦的例子。
这让我很快地回忆起到大学之前,奶奶在庙里取香炉里的香灰给我,保佑我出门在外一切安全。
多么通俗易懂的例子啊,让我很快理解到“土”与中国社会基层的密切联系。
难怪中国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舅舅的遗体非得被运回故里的原因。
费先生认为:“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f8d5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6.png)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篇1读费孝通先生之《乡土中国》,虽仅粗读了一遍,但已收获颇丰。
接下来谨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个部分简略谈一些话,有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有引名家之言作为支撑,思路混乱,望谅之。
在读到开头,我就被费孝通先生对于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看法所吸引,特于此引先生之言,此部分算个开头,大抵是和“乡土中国”这个名词无关的。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
”费孝通先生作为大儒大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及在当今看来都如此前卫的观点着实让我惊讶。
初读此书,竟难有陌生之感,若非书中所述之人、之事、之言皆为早期之物(此处的早期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我都难以发觉此书出版至今已有七十余年。
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他做出了一种不成熟的、局限于客观条件的尝试。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按先生所陈观点,大抵可以说乡土中国,是生长在中国基层的传统社会的骨子里并从骨子里散发出的能够影响、支配、作用于中国社会的体系之说。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方面的内容。
谈及“乡土本色”,农耕应该可以是我们民族确和泥土分不开的文明乃至成就,它深刻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不论时间、不论区间,我们的思想中总会对农耕青睐有加。
耕作离不开土,老农也就如半截身子长在了土里。
从土里长出来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会受到土的束缚。
土如同中国众生的血液,联结了上亿人,像宗族血亲般,只是各立门户,各具情结,其差异最重表现不外乎地域上的、以山川河流勾勒分壑的各自乡土文明。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通用9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d840c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c.png)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通用9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通用9篇)费孝通老先生《乡土中国》本书通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对比,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中西方的对比集中在团体格局、道德秩序、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和现代社会的对比则体现在方方面面,以此来考察社会变迁和社会继承。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篇1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本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是社会学研究的一本奠基性作品,对社会学研究者具有启发性意义。
我认为作者主要就五个方面通过与城市的比较分析中,对中国的乡土社会进行了解析。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文化、道德、社会结构、法律与权力。
我将就着这五个方面谈谈为对此书的理解。
一、文化方面作者认为文字下乡是非常必要的,但若是因为乡下人不识字就认为其是“愚”的,实在难以让人心悦诚服。
作者说到“‘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P10)因此,将城里人和乡下人做“愚”与“不愚”的对比是非常不恰当的。
他认为文字在乡村之所受到排斥是由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空间上指的是乡村处在“面对面社群”当中,因而文字的使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时间上指的是对对于乡村这种“生于斯,死于斯”的形态结构,口口相传足以传递世代的经验。
因而只有当中国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改变,文字才能真正地“下乡”。
二、道德方面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作者还说“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因而,乡土中国若想做到如西方团体群体一般,具有“兼善”的道德理念是非常困难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24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edf8a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7.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24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2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从中了解到关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镇化的变革之中,一部分人学习了文化知识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是不需要这些知识的,所以城里人会觉得乡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只是他们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里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种地和喂养牲畜。
乡村生活本来是很稳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农田里还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在农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没法带走,所以背井离乡的无奈、安土重迁都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似乎也后继无人,农业社会似乎在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农业我见到的也很少,虽然人们已经摆脱了利用动物耕种换成了各种机器,但是农业至今还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的去适应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肯定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尊老爱幼等。
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临时的政策,那么它还是政治的范畴。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必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生存。
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他经过人们不断的实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传统的文化中,年长的人总是正确的,有领导能力的,晚辈永远是要尊重前辈的。
可是如今的变革开始加速,与时俱进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很多观念开始名存实亡甚至崩塌。
我们再去因循守旧的发展自己,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
对于社会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一个看似综合其实也很专业的学科,有人说社会的推动要依靠政治,后来当经济问题出现的时候觉得经济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直到后来才发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我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但是对社会学还是很感兴趣,社会学的发展才是人们的进步,观念的进步。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ba4b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f.png)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一、好词好句摘抄1.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歌于斯。
”——《乡土中国》开篇便以这样一句充满诗意的话,描绘了人们与土地的深厚情感。
2. “土地是他们的母亲,供给他们食料,供给他们繁衍子孙。
”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土地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3.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会有变动。
”这句话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稳定性。
4. “他们平铺在大地上,好像把一颗颗珍珠撒在了绿色的绒布上。
”形容乡村景观之美,令人陶醉。
5. “礼治秩序并不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维持,而是靠个人对传统规范的服膺。
”这句话道出了乡土社会秩序的内在机制。
二、感悟赏析1. 《乡土中国》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
它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精神的寄托。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应忘记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激。
2.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让我反思现代社会的变迁。
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传统价值的传承?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 书中对乡村景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应更加珍惜与自然共生的时光,让心灵得到滋养。
4. 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我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5. 阅读《乡土中国》,让我更加关注农村问题。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关注农村发展,关爱农民,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乡土中国》优秀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赏析三、深入人心的观点1.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费孝通用这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让人印象深刻。
2.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句话揭示了乡土社会依靠礼治而非法治的特点,引发了对传统与现代治理模式的思考。
乡土中国读书摘录
![乡土中国读书摘录](https://img.taocdn.com/s3/m/96f43d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4.png)
乡土中国读书摘录一、乡土本色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3.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二、文字下乡1.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2.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三、再论文字下乡1.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
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2.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四、差序格局1.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2.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1.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2.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六、家族1. “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乡土中国精彩摘抄
![乡土中国精彩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70ed32d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9.png)
乡土中国精彩摘抄1.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就像咱农村的娃,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却也可能被土地限制住脚步啊。
2.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可不是嘛,村里大家互相都知根知底,这关系可牢固着呢,就像那老槐树一样扎根在那。
3.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咱村里借个东西啥的,一句话的事儿,哪用得着啥契约呀,靠的就是这熟悉和信任!4. “差序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你想想看,咱和不同人的关系不就像那一圈圈波纹,有远有近嘛。
5.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哎呀,村里有些老人不就是这样嘛,老观念改不了,可不就跟不上时代啦。
6. “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跟自家人在一起,有时候一个眼神就懂了,哪用得着那么多话呀!7.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城里可不就这样,谁也不认识谁,做啥都得说清楚讲明白。
8.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咱村里那些习俗和传统,不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文化嘛,影响着咱的欲望和追求呀。
9.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你看那集市上的人,因为做生意才聚到一起,这不就是地缘嘛。
10.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组织。
”可不是嘛,一家人都为了那几亩地、那个家努力干活,可不就是个事业组织嘛。
我觉得《乡土中国》真的很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本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2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e2291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7.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2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乡土中国》一书收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这十四篇文章分别是: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以下我就选择了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几篇:一、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本文中的第一段,间断的一句话,就将对乡土社会的研究上升到了对于研究整个中国社会极其重要的层面。
紧接着,费老便开始大赞人们在藐视乡下人土气时用的“土”字用得精妙,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中的是最普遍的谋生方法……中华民族确实与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半坡、河姆渡开始粟稻种植,中国社会就一直沉浸在与世无争的小农经济之中。
农业成为维系社会的经济支柱。
在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土’成为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3b2dd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4.png)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3篇)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览!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篇1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制度相互切磋。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
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
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于是,中国人开始离不开故乡的泥土,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牢牢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稳情节,中庸的处世之道,渊远的文明流传,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于是有了深深的乡土气息。
自然条件与家族观念决定了中国的基本聚落形式——农村,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完整聚居环境,其中的每一户人家存在实际或理论上,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这是亲密而纯粹的,邻里之间保持着基于善意的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乡土的;而现今更多人迁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居住,一个个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也分割了心理的联系,按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现在的人更类似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相互隔绝并且相互孤立,带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独,在内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见的聚居单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际冷漠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钢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导读:【范例1】
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制度相互切磋。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
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
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于是,中国人开始离不开故乡的泥土,所有中国人的心都被牢牢
留置在屋外的土地上,因而,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加入了深厚的安稳情节,中庸的处世之道,渊远的文明流传,安定的人生追求,中国人于是有了深深的乡土气息。
自然条件与家族观念决定了中国的基本聚落形式——农村,是一个内向的,封闭性的完整聚居环境,其中的每一户人家存在实际或理论上,或多或少的某种关系,这是亲密而纯粹的,邻里之间保持着基于善意的密切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乡土的;而现今更多人迁入城市,特别是超大型城市的高层建筑居住,一个个水泥的方格分割了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也分割了心理的联系,按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现在的人更类似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相互隔绝并且相互孤立,带有天然的排斥性,在外孤独,在内又缺乏相互支持,最常见的聚居单位是一家三口,自我中心和人际冷漠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人际关系的味道是钢铁的。
乡土社会与之不同,虽然村与村之间相互隔绝独立存在,但在内部有足够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村落得以建立,最初的一批创始人必然相互存在高度的信任,这种信任和心理的亲近随着繁衍而延续,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相对熟悉,经过数代的延续,就成为一地的故土感情,这造成了人与人、村落与村落的差异,乡土味与钢铁味的差异,也造就了中国人的代代乡愁
时代在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变化,有些变化是进步,而有些变化则很难界定其性质。
如费孝通先生提及的,钢铁的城里人看乡土的村落人,会因为其文化认知的相对不足而以为其“愚”,相应
的,乡土的村落人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钢铁的城里人,因为基本生存能力的相对缺失,也是“愚”的,这是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乡土与城市的分歧,在起点,整个中国都是乡土的,是真正的乡土中国,而逐渐的,城市中国出现了,并且与乡土中国向不同的方向在发展。
在乡土中国,封建礼教的遗存,家族体系的残影,既束缚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也是其完整精神结构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男女关系的都不仅仅是生殖与繁衍的需要,更多的是了解,同样的,维持整个人际关系体系的同样是了解,相互了解与共同认识,传统儒家观念和道德伦理是同一片乡土上的人们接受同一种意识的基础。
乡土社会是靠最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和思考来配合个人之间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存和熟悉的,使人感觉到是自然的。
只有生死于斯的人群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思维,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这一切就是乡土观念和乡土情怀,其中最大的离心力,只不过是人的个体差异和必然的性别区分而已。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及了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即冲突决定存在,生命的过程存在于克服阻碍之上,但乡土中国并不认同这一点,或者说传统中国并不认同这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处世哲学中,和谐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优先等级远远高于个性的突破和个人的满足,整个社会体系在遏制破坏秩序和稳定的因素时能够爆发难以想象的强大凝聚力,或许这是一种对进步的阻碍力量,但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国现在正在全力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这是应该的,科学的,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历史前进的必然,但就传统而言,乡土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这种人治并不停留在表面的个人集权和羊群效应上,在掌权者头上是舆论,连天子都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舆论的头上是道德,是伦理纲常,费孝通认为这种人治其实是一种礼治,根据礼仪和道德来实现法律的约束力。
道德与法律,有时候需要面临取舍,但我认为更好的结果应该是融合,海洋法系的种种无奈已经表明了完全条文的法治是苍白的,而封建社会的最终崩溃也说明完全唯心的礼治是无力的,法律的严谨与公正保证了人格的平等,而道德发展的继承性与渐进性保证了社会进步的稳健。
时至今日,城市化成为中国发展不可阻挡的浪潮,但乡村仍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土的情怀则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柔软部分,既包括对天然熟悉的故土的怀念,也包括对那一种思维逻辑的认同,那一份敏感的不可触碰。
这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中国的特色,中国要发展,不可能牺牲甚至舍弃关于乡土的这一份,无论是政策,还是感情。
未来,无论是探索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建设进程,还是发展有着更旺盛生命力的新农村,费孝通先生的这一部《乡土中国》,和它所引发的对乡土的思考,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值得熟读和深思。
【范例2】
1、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
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
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2、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
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3、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
4、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
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5、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
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成了配轴。
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
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6、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
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7、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
8、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
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
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
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
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
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9、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于是“当场清算”的需要也增加了。
10、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
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
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1.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3.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4.关于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5.关于读书笔记摘抄的段落
6.乡土中国的小学读书笔记范文
7.2017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8.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上文是关于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