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录入者:学校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57次更新:2011-11-14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首先,“平面剪裁”不适应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新世纪的中国,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生态化等多重挑战。Hale Waihona Puke Baidu经变迁了的社会生态环境呼唤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平面剪裁”的课堂,师生都被预设程序控制,变成了预定程序的执行工具。被程序控制的工具,即使高级如电脑,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仅仅被当作工具的教师和学生,也很容易在长期工具化的课堂生活中磨灭天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虑到基础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影响,我们不能不关注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民族精神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消极影响。
其次,即使对于达成“双基”目标,“平面剪裁”的课堂效果也未必像部分教师想象得那样好。杜威说:“在战争中,正面的袭击是消耗军力的;在学习中,正面的袭击消耗还要大。”直线推进的课堂效果有时不如曲径通幽或水到渠成。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按照预定程序展开而无视外部环境的机械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命实践过程。生命实践过程总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内展开并与其发生部分的不确定性进行互动。其次,教学目标最终体现于学生发展,但是“平面剪裁”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因而降低了学生发展的动力---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坚持“平面剪裁”的教师一般将教学过程视为“爬楼梯”。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为了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如同在某个规定时间内需要爬上多少级楼梯。同时,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应以教学目标为终点直线推进。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分支越少越好。
“平面剪裁”式教学彰显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达成“双基”
目标,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的稳定。但是,当前的社会生态环境和其本身的内在局限已经使这种课堂形态在我国失去了延续的合理性。
“平面剪裁”指向教学预设
将教育、教学比喻为剪裁,已有较长历史。20世纪初,亚当斯在《亨利·亚当斯的教育》序言中批判原有的教育“削足适履”。他认为,学校教育要量体裁衣,使教育适合年轻的人们,培养他们成为世界上真正的人,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21世纪初,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指出,“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这个隐喻将抽象的教育改革理念变得鲜明生动。不过,服装设计与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都已有新发展。在两者新发展的基础上重建隐喻关系或许更有助于理解和推进当前的课程变革进程。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
最后,“平面剪裁”的课堂内含异化参与者的倾向。“平面剪裁”的课堂重视教学过程的工具价值,轻视其内在价值。当师生仅仅被当作执行预定程序的工具,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失去目的和意义,看不到教学过程的内在价值。轻视教学过程的内在价值,其实是轻视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与学生生命过程的内在价值。考虑到当前课堂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生命有效时间的比重,轻视教学中的生命过程可能导致课堂参与者,特别是教师的无力感、宿命感、虚无感和生命意义的迷失。
“平面剪裁”是传统的课堂生成资源应对方式,是教师在处理学生提问、质疑、回答等课堂“意外”时,仅以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用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等应对形式,制止并预防可能违背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推进。将这种应对方式称为“平面剪裁”,是因为它如同普通的量体裁衣。教师备课时依据为数不多学生的静态信息,比如班级平均分、班风、学风等制订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消除课堂生成资源,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这就如同裁缝用软尺采集顾客身上为数不多的数据点,然后依照它们加工成衣。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部分课堂里激荡。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不过,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时间限制,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参与比重越大,教学过程脱离教学预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达成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有鉴于此,他们采取了两种不当的课堂生成资源应对方式,即消减学生参与教学的“平面剪裁”和放任自流的“消极无为”,而面对课堂生成资源最恰如其分的应对方式应是“立体剪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